词条 | 中行伯 |
释义 | 中行桓子荀林父(生年不详,或亡于前594年):姬姓,中行氏,名林父,谥号曰“桓”,其名荀林父,世人尊称中行伯,史称中行桓子,荀游(字逝敖)长子。荀氏家族(中行氏与智氏)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前632年,荀林父跟随晋文公参加城濮之战,替补为晋文公车右,表现不俗。一年后,文公扩大军队编制,设置三行军,其中以荀林父为中行将,荀林父由此别为中行氏。 前622年,晋襄公作六卿,以荀林父为下军佐。不久襄公崩逝,灵公立,赵盾摄政。荀林父家族本是晋国的传统贵族,以赵盾为首新兴贵族利用国家机器压制老贵族。荀林父也遭到了赵盾集团的长期打压,虽位居高位却地位尴尬,难受重用。至晋成公继立,才显示出其独当一面的才干,为赵盾所忌。 前601年,赵盾临终前安排郤成子接班,荀林父仍佐中军。前597年,郤缺猝死,荀林父升任正卿,隐忍二十年,多年媳妇熬成婆。然而这一年荀林父将面临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惨败。 6月,荀林父率领晋军抵达黄河,与楚庄王争夺郑国,荀林父欲避开楚国锋芒,却遭到赵氏党徒先榖、赵同、赵括、赵旃等人的刁难,最终荀林父无法与楚军周旋,惨败而归。 回国后,荀林父惭愧,请刺死,受到士渥浊的保举,得以官居原职。荀林父在之后几年将暮年的热血完全投入到国家霸业的重建之中。前594年,荀林父逝世(亦有告老一说),其子荀庚立,是为中行宣子 中行宣子荀庚(?—前577年):姬姓,中行氏,名庚,谥号曰“宣”,其名荀庚,世人尊称其中行伯,史称中行宣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荀林父之子。 前594年,正卿荀林父告老,其子荀庚继之为中行氏之主,直接为下军将,与叔叔荀首一并为六卿。叔侄二人在朝堂慎重行事,紧靠范氏,稳步高升。至前591年,范武子士会告老,郤克执政,赵朔辅之。不久赵朔猝死,郤克对中行氏与智氏(荀首为智氏)的强大无可奈何。 前587年,郤克崩逝,栾书在郤克的提拔下,以下军将之位,超越士燮、荀庚、荀首,直接高登正卿。栾书执政,荀首与荀庚叔侄成为栾书内阁的积极拥护者。 前583年荀首逝世,其子荀罃继立为智氏之主。荀罃资历尚浅,虽才能卓著却品德高尚,对于栾书的阴险嗤之以鼻,或者只是表面应付,而荀庚则仍然与栾书亲善。下宫之难后,郤氏因为郤至的高升而发展迅速,与执政栾书逐渐发展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荀庚党于栾书,与三郤明争暗斗,弄得朝政之上乌烟瘴气。 前577年,荀庚寿终,其子荀偃立,是为中行献子。 中行献子荀偃(?—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谥号曰“献”,其名荀偃,世人尊称其中行伯,史称中行献子。春秋中后期晋国卿大夫,荀庚之子。 前577年,荀庚寿终,其子荀偃继之为中行氏之主,因中行氏与执政栾书关系密切,栾书拔擢荀偃辅士燮,佐上军。栾书与荀偃同朝为官,对抗三郤。栾书谋害郤至,胥童奉晋厉公之命灭亡三郤,胥童顺势将栾书、荀偃逮捕。后晋厉公释放二人,荀偃受栾书挑拨,与栾书弑厉公,迎立孙周,是为晋悼公。 前573年,晋悼公坐镇绛都,继晋侯位。晋悼公在朝中任贤用能,罢黜栾书、压制荀偃,提拔清流派韩厥、荀罃等人为政府骨干,晋国复霸大业蓄势待发。 在晋悼公复霸过程中,荀偃兢兢业业,为晋军攻城拔寨,屡立功勋,却因有弑君劣迹,被晋悼公所打压,职位先后被韩厥、士匄、荀罃超越。 前560年,经过晋悼公长期的观察与检验,荀偃终于继其叔父荀罃登上正卿之位,中行氏因此而再度显贵。随即为巩固悼公霸业,率领晋军南征北战。前558年,晋悼公崩逝,荀偃辅佐其子晋平公,制定国策,扶立幼主。 前554年,荀偃在晋军大举伐齐过程中病重,因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不瞑目,直至下属士匄、栾盈等同意将伐齐事业进行到底方才阖眼。死后,士匄按其遗嘱,由其子荀吴立,是为中行穆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