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杨树皮 |
释义 | 简介【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Bái Yánɡ Shù Pí 【别名】白杨皮(《梅师集验方》)。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皮。 【原形态】山杨,又名:大叶杨(《植物名实图考》),明杨。 乔木。树干细长挺立,高至20米。一年生枝黄褐色,有光泽;多年生枝为青灰色或暗灰色,皮孔明显。叶芽长0.5~1厘米,卵圆形,通常有4鳞片;单叶互生;大小形状颇多变异,近三角形,通常长3~7.5厘米,宽3~8.5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叶柄长3~6.5厘米,嫩枝上的叶有长至14厘米,叶柄长至8.5厘米者。葇荑花序,花先叶开放;雄花序长11.5厘米,雄蕊4~11枚,花药长椭圆形或卵圆形,红色或紫色;雌花序长7~15厘米,子房无梗,花柱极短,柱头分裂,扁平。花盘为狭长漏斗状,口缘有毛。蒴果椭圆状纺锤形。种子倒卵形或卵形,淡褐色,种柄长,生多数长细毛。花期3~4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 药用【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白杨树皮以铜刀刮粗皮蒸,从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东挂干用。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酸,冷。 ③《纲目》: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祛风,行瘀,消痰。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疮。 ①《唐本草》:主久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易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 ②《本草拾遗》: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捋浸损处。 ③《日华子本草》:治扑损瘀血,并须酒服,煎膏可续筋骨。 ④《纲目》: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两;或浸酒。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 【附方】①治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曲末五两,如常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外台》) ②治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细切,以水一大升,煮取二小升,分三服。(《千金方》) ③治牙痛:白杨皮,醋煎含之。(《梅师集验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