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山国古长城
释义

中山原称鲜虞,是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别种,春秋时期越过太行山东进,多次与晋发生战争。春秋晚期,鲜虞转移至唐县,改称中山,中山武公建都于顾(今定州)。公元前406年,中山为魏所灭。至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今平山三汲村一带),与赵、燕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最终于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

中山长城分布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的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总长约89公里。中山长城以主干城墙为主体,另在一些险要的关口筑城或筑墙扼守;在城墙内侧修筑较大的城址为屯戍点,或在城墙附近驻兵防守,共同构成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

主干城墙起自西北距唐县周家堡8公里的顺平县神南乡大黄峪村西北海拔约700多米的名为“大簸箕掌”的山峰半山腰处,沿山脊顺势而呈西北—东南走向,蜿蜓曲折于山脊和绝壁之上。由神北村向南,绝壁连绵,未筑城墙,以山为险。在神北村南约6公里,长城又出现于大悲乡西大悲村西北的西山岭上,向南依地势曲折前行,至富有村西的西水磨台,为一条汇入唐河的小支流隔断,随后又在富有村东山岭上出现,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延伸至团结乡境内,翻越两座山峰后经大岭后村北,再经李家沟村东北的险峻山峰转而向南入齐各庄乡界内,经柏山村西北绝壁,沿大碗岭、黄坡山、乔尔坡,直插海拔747米的顺平、唐县交界的马耳山北麓,转而入唐县界。顺平界内总长约24公里。长城又在马耳山西南麓唐县一侧半山腰出现,在峒巃乡西峒巃村西北先为东—西走向,转而成北—南走向,穿过一块平坦的山间盆地,翻过盆地中间一座名为“葫芦山”的突兀山峰,在西峒4村西、上赤城村东的山梁上蜿蜒曲折,总的走向是向西南延伸,进入白合乡上庄村北,顺山坡而下,为公路、村庄所隔断。长城又在上庄村南偏西的山梁上出现,大致呈北—南走向,在上庄村南约235公里的山梁上呈“曲尺”状蜿蜒,又向西南延伸到大洋乡万里村北山梁上,呈东—西向延至山南庄北梁后向西南延伸,到达西大洋村东山坡上,为西大洋水库所隔断,据当地农民讲长城已为水库所淹没。长城在西大洋水库南岸雹水乡凤山庄村西山坡上出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沿山脊前行,在凤山庄村西南约135公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终止于凤山庄村南的悬崖之上;一支沿西南坡而下,向北沿灌城乡坡上村、南屯村东山梁延伸,到水库南岸山坡上又为水库所隔断,据当地农民讲长城向西北方向延至灌城(已为水库淹没)。由灌城以西、以北经调查未见长城遗迹,灌城应是主干城墙的终点。唐县界内长城总长约44公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