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平村 |
释义 | 中平村为一乡村名称,在我国海口镇、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城关镇、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款庄乡均有同名乡村,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村存在差别。 1、海口镇中平村(简介 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特色产业 文化教育) 海口镇中平村 新农村建设(一、基本情况 二、指导思想 三、目标 四、实施措施 五、实现规划目标保障机制) 1、海口镇中平村简介中平村是海口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海口镇南面,距海口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辖新村,上村,长村,小村,中庄等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50户,共1657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1657人,劳动力1292人。 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2997亩,海拔1890米,年平均气温14.9℃,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全村耕地面积1297亩,林地1180亩,人均耕地1亩, 共有经济林果地520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7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 村内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制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297.00 亩(其中:765.00 亩,地 532.00 亩),人均耕地 1.00 亩,主要种植 水稻 等作物;拥有林地 1,180.0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20.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31 亩,主要种植 果木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100.00 亩,其中养殖面积 68.00 亩;草地 20.00 亩;荒山荒地 500.00 亩,有磷矿等资源。 基础设施中平村委会目前已实现通水、通,通路。全村有647户通自来水,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650户通电,51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1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7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84户。 该村委会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要干道均为硬化的水泥路面。全村共有装有太阳能农户24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297亩。 农村经济2007年整个村委会农村经济19798万元,其中:种植业247万元,占1.25%,畜牧业70万元,占0.35%.该村委会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平村目前已有368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266户,还有16户居住在其他结构的住房。 2007年底全村拥有汽车112辆,拖拉机23辆,摩托车155辆。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 种植、养殖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 县内。2006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 63.00 万元。拥有企业 14 个 。 文化教育中平村委会有村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122人,距离海口镇中学8公里。目前整个村委会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122人,其中小学生人数80人,中学生人数39人。 该村委会建有文化活动室6个、图书室6个、业余文娱宣传队6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海口镇中平村 新农村建设一、基本情况新村村民小组是海口镇中平村委会下属的五个村民小组之一。其地理位置依山傍水,前临滇池出水口---螳螂川,安晋公路从村间穿越而过,村后是巨大的石山,蕴藏有丰富的砂石料和地下泉水。全组地域面积约3.5平方千米;共有163户家庭,计486人。全组实有耕地面积51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05亩,其中,水田92亩,旱地68亩,水浇地350亩。区域内有水利设施一座,农灌沟渠1050米,机耕路3条,近2000米;农业主导产业是蔬菜种植。因而全组村民多以蔬菜种植为主,兼有少量面积的粮食种植;近年来,相当一部分村民顺应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政策,或开办非公经济实体,或进行长短途客、货运及农业科技的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小组集体收入来源以场地租赁、山场开采等为主,2005年人均纯收入为3434元,村集体总收入为38.2万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为落实《中共西山区委 、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西山区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西发[2006]22号)、《中共西山区委 、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西山区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西发[2006]1号)精神 ,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了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创新为动力,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做好我村新村村民小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使试点村真正起好示范带头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三、目标(一) 总体目标。 到2008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开发主导产业,发展生产。 (1) 加大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科技蔬菜种植,提高科技蔬菜种植的产出率和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年销售收入达105万元,户均种植面积达到2亩,人均收入达2100元。 (2)利用村民农业生产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鼓励、扶持发展饲养猪、羊、鸡等禽畜养殖,力争达到户均养殖猪3头,羊10只,鸡50只;猪、羊年出栏数各达到2头和5只。年销售收入4500元,人均收入达1500元。 (3)村集体经济(包括场地租赁、山场开采等)收入达38.2万元/年。到2008年集体收入达240万元,人均收入(含农业产业、非农业收入、村集体经济股份分红)达5000元。 2、 生活富裕。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00—600元之间,递增6%。到2008年达到5100元。从事非农产业收入(包括外出务工人数、个体商户等)人均工资性收入在1000--1200元/年之间,基本消除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8平方米。 3、 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入学人数50人/年;高等院校入学人数3人/年;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和管理好村民小组科教活动中心的书报阅览室、电教室和农业技术学校等公共实施;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实现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满意率达到100%。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实现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和村庄绿化。建成公共厕所2座,100%消除敞蓬式简易茅坑。建成垃圾收集间6座,村主干道垃圾桶16个。新农村建设的选点、布局、式样以及配套基础实施符合要求。 5、 管理民主。村小组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勤奋进取,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 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我村小组实际情况及发展水平,坚持“一村一策”的原则,从蔬菜和饲养畜禽等种养殖业人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到2008年户均实现种养殖业销售收入达到6000元,最终实现农民人均主导产业收入达到3500元。 2、基础设施建设。村间道路硬化3500米,新修200立方米人饮蓄水池一座,铺设人饮管网8000余米,自来水入户率100%。新农村宅基地规划30亩,65户,选点位置、布局和式样以及配套实施建设在现有小康村规模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同时,新增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和样式,推广钢架大棚进行蔬菜种植基地50亩,土地整理30亩,配套沟路建设2500米。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架设村间路灯亮化1500米,安装路灯30盏。村路及庭院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村间垃圾收集间建设6间,主干道旁设垃圾箱16个,实现垃圾日产日消。 4、 完善公共实施,充实村小组科教活动中心的各项实施,办 好书报阅览室,强化村小组文化广场实施建设,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卫生医疗室,配备一批体育健身器材,并投入使用。 四、实施措施(一)加强领导形式,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 坚持规划先导,科学编制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教育、农村管理等内容。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使农村环境变化与产业发展同步,农民素质提升与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同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急功近利、不搞低水平分散建设。 (二)因村制宜、突出特色。 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及发展水平,坚持“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采取整体建设、局部改造、环境整治等方式,建设生态型、文化型、节能型等特色鲜明、格调新颖、充满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积极稳妥、梯度推进。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明确阶段目标,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升级,思想上不急于求成,行动上有紧迫感。 (四)创新机制、建管并重。 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村庄管理长效机制。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坚持“硬件建设上水平,软件建设上素质”,充分发挥村小组党支部、村小组、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的作用,创新农民参与机制,动员和组织农民投资投劳建设新农村;处理村民生产生活、公共事物、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事务,成为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建立健全能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内容和要求的村民自治章程,实现村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五)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以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农户厕所无害化以及治水、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建设与村庄规模、布局高度协调的农村路网体系,村庄主干路、支路和宅前路全部硬化。建设街头绿地、乡村公园、环村林,见缝插绿,实现村庄“黄土不露天”。改造农村厕所,实现农村厕所无害化。保证饮用水安全达标,鼓励发展集中供水和循环水利用工程。拆除村庄内占用道路、河道、绿地等公共场所的违章建筑,实现村庄干净整洁。实现垃圾密闭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进一步建设科教文化中心,满足农民议事、培训、读书、阅报等活动需求;建设卫生室,配备专业医务人员,满足农民初级医疗保健需求;建设小型体育健身场一个,满足农民强身健体,发展农村体育事业需求。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村组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真抓实干。中平村民委员会根据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成立了中平村委会新村村民小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平村委会新村村民小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意见,确保我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扎实稳步推进。 五、实现规划目标保障机制(一)组织领导。在西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中平村委会新村村民小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 (二)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现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广大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创建文明农村的迫切愿望。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资金筹措途径和方法。在省、市、区、镇的支持下,村委会、村小组积极筹措资金,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保证在五年期内完成中平村委会新村村民小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规划任务。 2、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城关镇中平村简介中平村距县城7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辖2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汉等2个民族,全村848户,总人口3386人,全村有耕地面积2404亩,其中:水田1877亩。驻村辖区有南丹化工厂、金圣奶牛场、兆大炼铁厂等十多家企业。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30元。 经济发展该村主要以种植水稻、蔬菜、水果、葡萄和“瑶山鸡”、水产养殖为主,特别是中平片充分利用地处城乡结合部,以及西南大通道和黔桂铁路经过辖区的有利条件,先后引进和创办了葡萄、大青枣育苗基地和菊叶薯芋育苗基地,认真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创建小康文明村屯奠定了基础。 中平村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培训为依托,建立健全县、镇、村科技培训网络,适时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向群众传授新技术和提供致富信息。2001年4月建立起中平村农产品流通协会,从而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2004年7月在县委组织部资助下,成立了中平村党员电教信息中心,配备了电脑、电视设备。实现了以信息中心为着力点,以流通协会为载体,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和产品流通服务,抓好农产品动态信息,把信息直接发送每家每户。此外,中平村还成立了以吴小敏、何彩艳等一批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的科技致富帮带小组,以“万元田”建设为龙头,以青杆菜、花椰菜、马铃薯、西兰花、夏秋番茄等20多个名优产品为重点,实施“菜—菜—菜”或“菜—稻—菜”种植模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其中,中平片所有可用水田均种植蔬菜,平均亩产值O.6万余元,有的高达1万元以上。2005年,村农产品流通协会共销售西红柿30万多公斤,马铃薯150吨,产品远销武汉、广州。 基础设施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使群众尝到了致富的甜头。目前,全村建有钢混楼房400多户(其中中平片就有128户,占32%),楼房率达60%以上,全村拥有摩托车200余辆,电视机688台、各种汽车300余辆,电话400多部。彩电、冰箱、影碟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率已达85%,全村屯级水泥路4000米,兴建两个篮球场,2个文化室。中平村现已初步走向了小康文明村。 3、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款庄乡中平村村情概况中平村隶属于款庄乡和平村委会 ,属山区。位于和平村委会南边,距村委会1公里,距离款庄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国土面积3.33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18 ℃,年降水量84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268.5亩,其中人均耕地1.47亩;有林地203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8户,有乡村人口188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人,劳动力12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9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68.5亩,全部为旱地,人均耕地1.47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2036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6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695.5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48户通自来水,有13户饮用井水,存在水质未达标情况。有48户通电,有2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6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2户。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农用车1辆辆,拖拉机7辆,摩托车18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户;建有小水窖49口,;建有一池三改2口。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68.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7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2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6万元,占总收入的53%;畜牧业收入9.5万元,占总收入的11%;工资性收入17.2万元,占总收入的11%。农民人均纯收入297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7.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人,全部在省内务工。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48户,共乡村人口198人,其中男性97人,女性101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人,劳动力128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彝族4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人,占人口总数0.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8人,参合率96%;享受低保11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乡卫生院1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1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和平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款庄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2公里,距离中学1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9人,其中小学生23人,中学生6人,入学率10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