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
释义 | 丛书简介(冀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思想赢得一席应有之地 考辨、厘清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之思想资源 全面、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 精选精编 打造学术经典范本 学术薪传 承续百年文化担当) 丛书简介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在201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 该套丛书由有着百年学术出版传统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自然科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其中不少名家名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版。 “丛书”第一批共100种,本次推出40种,今年将继续出版60种。第二批、第三批也将陆续整理出版。 冀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思想赢得一席应有之地在世界学术思想史上尤其近现代以来,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崛起和坚船利炮的扩张,西方思想、西方文明在人类思想文明体系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占据强势话语权,甚或可以说西方思想统治着整个世界。以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基本处于一种亚文化状态,对世界的整体影响较弱。作为人类文化和学术思想史重要内容的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史,其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和充分的挖掘。 晚清以降,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数代学人呕心沥血、艰辛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内核,充分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理念,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践,留下了大批珍贵的智慧成果,展现出蓬勃的现代化精神。尤其是,学术发展到今天,以全球化为视野,重新审视这批文化成果,我们更加认识到它们的独特价值。 这套丛书充分展现并挖掘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历史以及东方思想重新阐释和现代化价值,希望能为中国乃至东方的学术、文化和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一席应有之地,为人类文明、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解决困扰西方文明的日趋严峻的社会危机贡献中国力量。 考辨、厘清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之思想资源《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在展现中国现代学术演进脉络同时,也意图探寻百年来中国发展的思想资源与道路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受到举世关注。这一切并非凭空而来,乃是中国近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成果,其理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之中。丛书希望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以重新审视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与文化根基。 “丛书”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已于2009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立项,获得中国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成为一项标志性文化出版工程。 全面、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晚清以降,在各种学术思想、学术流派的交锋中,中华现代学术得以不断前行,文、史、哲、政、经、法等现代学科逐步建立,传统知识与思想得到重新整理与阐释。这一时期是中华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催生了大量学术经典,逐步建立起新型学科体系与学术规范。以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为先声,涌现出一代代引领风骚的学界泰斗,留下了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希望通过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全面呈现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立及发展过程,集中展示数代学人的智慧成果,为各领域研究者提供基础性的经典范本。 对这一时期学术成果的整理和出版,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零星出版了一些同类图书,但未形成规模,有的时断时续。像《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这样时间跨度长、涵盖学科广、收录著作多、学术信息全,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来发展脉络的却是第一次。丛书收录时间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时间跨度100多年;突破以往图书局限于文史哲学科,本套丛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建筑史等众多学科。尤其,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等类经典著作的整理,是其一大特色。其中如本次出版的《论社会学中国化》(吴文藻)、《中国经济思想史》(唐庆增)、《中国厘金史》(罗玉东)等一大批名家名作皆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版。 精选精编 打造学术经典范本《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遵循“学术史的眼光、经典化的策略”,对入选书目进行严格把关。要求入选著作是该学科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或经典之作,具有文化积累意义和学术传承价值,以及国际和国内影响。一旦出版就要站得住,无论多少年,都能傲立于书架。 为保证“丛书”学术水准,商务印书馆加强与海内外学术界的合作,邀请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参与选目和论证,把好学术质量关。2010年4月,商务印书馆召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专家论证会,来新夏、傅璇琮、江蓝生、陈来、陈平原、陈秀山、龚鹏程、何勤华、李培林、郑功成等50余位著名学者参与大会讨论。丛书第一批目录及本次推出的第一辑40种学术著作,就是在吸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确定的。 “丛书”并非简单的旧书重刊,也不是“拾遗补漏”,而是希望推出经过精选、精编、精校的优秀范本。为提升学术品质,“丛书”邀请了许多知名学者为每一本书配写“作者学术年表”与“导读”,以帮助读者充分了解学者的治学思路与著作的学术价值,使其读一本书便能领略一位学者、一门学科,乃至一个时代。此外,“丛书”也重视内容编排的层次感与丰富性。书前多附有名家肖像与手迹,旧籍不同版本的书衣。这些影像资料,将读者带回到过去的时代,感受学者的风采。 学术薪传 承续百年文化担当策划出版此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的一大夙愿。与中华现代学术发展同步的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初起便一直致力于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的现代知识传播,出版了大批带有鲜明原创色彩并极富学术建树的中华学术著译作。中国现代学术中诸多开山之作、扛鼎之作,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皆于商务首次出版。可以说,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与变迁过程中,商务印书馆既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如今,商务印书馆隆重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其庞大的整体规模、丰富的学术含量及精良的编印品质,是对中华现代学术的一次大总结。“丛书”第一批100种,随后还将整理出版第二批、第三批。作为项目承担者的商务印书馆希望将此丛书打造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又一经典,与旗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向世人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质量和品位上皆可谓等量齐观。如此完整与系统的学术出版,充分体现了今日商务对其百年文化担当的自觉继承,也是其致力于学术薪火相传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关背景专访丛书策划者之一、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记者:请问商务出版这套丛书的学术底气是什么? 王涛:晚清以降,中华大地上中学与西学之争、今文与古文之争、传统与现代之争、专制与民主之争……不绝如缕。正是在各种学术思想、学术流派的交锋、争论中,中华现代学术得以不断前行。此间传统知识与思想得到重新整理与阐释,各种现代学科开始建立,大量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学术经典相继问世。以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为先声,涌现了一批批引领风骚的学界泰斗,留下了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些著作不仅是各领域研究的经典范本,也是未来学术创新的基础,值得今人认真总结。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就是希望整理我国百年来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梳理中华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及发展脉络,展现一代学者的智慧成果。通过这套丛书,也许我们可以探寻百年来中国发展的思想资源与道路模式,让世人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和文化,在支持着中国今天的发展与进步。 记者:生存是大计,在出版商们大多忙于出版畅销书之时,商务馆为何选择出版这样大规模的纯学术图书? 王涛:商务印书馆创始一来,就一直致力于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的现代知识传播工作。中国现代学术中诸多重要作品,如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皆于商务首次出版。商务既是中国现代学术建立与变迁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出版这样一套丛书,我想,主要是基于对商务百年文化担当的人文传统的自觉继承。 我们的出版目标,就是力求充分满足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学术研究单位和广大读者研究学术的迫切需要,为后人前行提供方便,为中华学术文化的积累做基础性工作。学术史的眼光,经典化的策略,加之精选、精校、精编、精印的方法,希望这套丛书能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互相辉映。 记者:这套丛书收录著作的起止时间和范围是什么?在学科选择上有何特点?准备用多少年出齐? 王涛:这套书拟收录上自晚清下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原创的学术名著,其中也包括他们用外文创作的著作。学科上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民族学、科学史及建筑、音乐等门类,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自然科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第一批拟精选100种图书,其中今年底会出版30种左右,3年内将出齐第一批。 记者:请问丛书收录的标准是什么?每个时代都有引领时代风气或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作品,也有一些在学术建设本体上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学术质量与社会影响之间将如何取舍? 王涛:遴选标准首要是“重学术含量、重学术价值”,将以学术史的眼光、经典化的策略,采用精选、精校、精编的方法来确定书目,即入选著作应是该学科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经典之作或代表之作,具有文化积累意义和学术传承价值,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大影响。这里所谓的“影响大”,不是指通俗意义的影响,而是指学术上的影响,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有影响,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也要有影响。也就是说,丛书所选书目将突出“经典”二字,一旦出版就要站得住,无论多少年,都能傲立于书架。 记者:如何对待“拾遗补漏”与“经典化”,如何处理有价值的单篇论文,是只选择已故作者的著作,还是包括在世学者的作品? 王涛:这套丛书入选著作不是简单的旧书重刊,也不是“拾遗补漏”,而是精选、精编、精校的优秀范本,主要收录已经出版的经典学术专著,至于古籍整理、资料汇编及译作拟不取。同时,也会适当选择部分学术价值重大却尚未出版的著作。鉴于部分著名学者无专著而以论文传世,所以我们考虑将以专题方式出版其个人论文集;也将考虑以一部著作为主题,增补相关论文资料,以增加学术附加值;有些论集可以考虑重编,以呈现新面目、新眼光;书后可附《编后记》,以说明为何增补相关书或论文;等等。从入选作者看,将主要收录已过世学者的代表作。 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据说动员了全国最好的翻译力量,如朱光潜与何兆武先生,也因此成为少有异议的经典版本,福泽几代读者。相比之下,《中国现代学术名著》将以什么措施来保证品质? 王涛:为保证学术水准,商务印书馆将加强与海内外学术界的合作,聘请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学术智囊团,充分参与论证,把好学术质量关;在书目甄选标准和收录范围、编辑体例及具体书目上,组织我馆最优秀的编辑,真正做到精选、精编、精校。至于版式、封面设计,将尽量向《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靠拢。 商务印书馆著作部主管:学术自尊常绍民的书包中,总放着几本发黄的书,将它们摊在桌子上,常绍民啧啧叹息着:“放现在,你还找得到这样的书吗?”那是商务印书馆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学术书籍,有的纸张都已发黄变脆了。 “看看,那时的书都是谁在编?”随便翻开其中一本书的扉页,胡适、吴宓、陈寅恪、黄侃、顾颉刚、周作人……大师们的名字用小号字排了整整半页。这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然而却与我们相隔如此遥远。 在中国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个传奇,被陈原先生推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可是,同时代的中国学人在做什么?他们的贡献又该如何展现?难道他们的努力将永远沉埋在故纸堆里?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全部丛书将由300多种著作组成,以全面梳理百年中国学人的思想成果。 将发黄的旧著们一一对齐摆好,负责该项目的常绍民先生这样总结自己工作的意义:“为中国现代学术争一份自尊。” 近十多年学术名著出得太乱 晨报:这些学术名著很多都已绝版多年,商务印书馆如何想到去发掘整理它们的? 常绍民:当年有个“两千本计划”,即翻译与国内原创各出版一千种,该计划没能最终完成,但商务印书馆积极参与其中,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做着相关工作,并推出了“商务文丛”,这个文丛做得很认真,至少一半的书能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在这个的基础上,我们感到有必要系统整理一下中国现代学术成果。 晨报:现代学术方面的丛书,国内已有许多,《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价值何在? 常绍民:近十多年来,这方面的丛书是出了不少,像《民国丛书》、《中国文库》、《现代学术文库》等,但规模化不够,最多出个几十种,受市场等因素制约,出版社很难持续出版,著作选择上也比较杂,相比之下,《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更庞大也更严谨,全部收入著作将达300多种,并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论证,像这样相对完整的出版计划,目前还没有看到。 有钱没钱都要做好这套丛书 晨报:像这样的学术性出版,市场能否接受? 常绍民:我们不考虑市场的问题,这与我们出版特点有关,商务印书馆有着百余年学术出版的传统,自1897年创始以来,一直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致力于现代知识传播的工作,这已形成了我们的品牌。相比于学术出版,我们面向市场的出版反而不盈利,所以我们坚持学术为主。 晨报:不考虑市场回报,是否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得到了国家出版资金支持有关? 常绍民:资金支持的事我们没考虑过,有资金能干更多的事,没资金也要把这套丛书出好。毕竟从现代学术出版的角度看,商务印书馆的资源最充足,上世纪80年代前的学术名著中,至少一半在商务首版,此后比例略有减少,但至少也占三分之一。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商务印书馆起了很大作用,很多开山之作、扛鼎之作,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等,都是商务印书馆首版的。在今天,我们有义务将这些成果整理出来,呈现给读者们。 我们传统学术根基差一些 晨报:既然是系统梳理中国现代学术成果,那么,从整体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学术的成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常绍民:过于偏重文史哲,其他方面成果不多。中国现代学术是在“西学”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初期从标准到方法都在模仿人家,当年的大学教材中,90%的内容源自欧美、日本,直到上世纪30年代起,中国学者才开始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西学”框架中,我们很难找到能和世界一流学者比肩的人物,只好在文史哲等传统领域中寻找发展空间,有一些独到的成果。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70%会是文史哲方面的著作,相比之下,在心理学、经济、法律等学科,我们传统学术根基差一些,可选入著作将非常少。 晨报:既然从世界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学术只起到了“拾遗补阙”的作用,那么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意义何在? 常绍民:这是没办法的事,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经济发展了,但学术、文化未能同步发展,那么,如何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呢?而日本的情况和中国又不太相同,日本是全盘“西化”,中国则固有文化的根基比较深,在接受“西学”方面不像日本那么坚决,我们走的是一条将“西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我们这套丛书不仅展现了过去一代学者们的努力,更是未来学人创造的基础。 文化和学术是民族的灵魂 晨报:是否会考虑加入海外华人的学术著作? 常绍民:当然会选入一些,但我们会设一个考察期,即30年,一本学术著作的价值如何,需要时间来衡量,30年内出版的著作,时间还太短,基本不予考虑。我是学历史的,单从史学发展的状况看,台湾学者的成果就更大一些,对此我们不能忽略。当然,有的海外学者的政治观点和我们不太一样,但只要著作经得起时间考验,我们就会尽量考虑进来。 晨报:今天读者对学术关注甚少,做这样浩大的出版工程,是否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 常绍民:正如江蓝生老师说的那样,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文化、学术是最容易受冲击、被轻视、被扭曲的。但如果轻视文化、忽略学术,一个民族就没了灵魂,就断了精神的根,也就不会有尊严和长久的发展。 丛书书目第一辑《红楼梦辨》 俞平伯 《中国韵文史》 龙榆生 《吴梅词曲论著四种》 吴梅 《国故论衡》 章太炎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 《马氏文通》 马建忠 《中国民治论》 鲍明钤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 《比较宪法》 王世杰 钱端升 《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 《中国经济思想史》 唐庆增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王国维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吴景超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陶孟和 《论社会学中国化》 吴文藻 《通货新论》 马寅初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傅衣凌 《中国厘金史》 罗玉东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刘师培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甲骨文字释林》 于省吾 《汉语语音史》 王力 《九朝律考》 程树德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瞿同祖 《新唯识论》 熊十力 《论逻辑经验主义》 洪谦 《科学与玄学》 罗志希 《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中国史纲(一、二卷)》 翦伯赞 《国史大纲》 钱穆 《春秋史》 童书业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秦汉史》 吕思勉 《史学要论》 李守常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儒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黻 《西夏史稿》 吴天墀 《台湾通史(上下)》 连横 第二辑《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 》 余嘉锡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杨树达 《现代中国文学史(外一种:明代文学)》 钱基博 《等韵源流 赵荫棠 《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 朱自清 《话本小说概论(上、下)》 胡士莹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长之 《明清史讲义(上、下)》 孟森 《国史要义》 柳诒徵 《中国南洋交通史》 冯承钧 《通史新义》 何炳松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贺昌群 《中国救荒史》 邓云特 《认识论 》 张东荪 《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论》 王星拱 《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 《知识论(上、下)》 金岳霖 《法相唯识学》 太虚 《陈康:论希腊哲学》 陈康 《康德的知识学》 齐良骥 《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 《中国道教史》 傅勤家 《监狱学》 孙雄 《中国法制史概要》 陈顾远 《新政治学大纲》 邓初民 《财政学》 何廉 李锐 《中国之棉纺织业》 方显廷 《中国田制史》 万国鼎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陈达 《文化人类学》 林惠祥 第三辑《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 《现代吴语的研究》 赵元任 《古典新义》 闻一多 《谈艺录》 钱锺书 《唐诗综论》 林庚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 梁启超 《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 《古史辨自序(上、下)》 顾颉刚 《安阳》 李济 《绿营兵志》 罗尔纲 《东汉的豪族》 杨联升 《佛道散论》 蒙文通 《中国哲学史(上、下)》 冯友兰 《艺境》 宗白华 《西方美学史(上、下)》 朱光潜 《近代唯心论简释》 贺麟 《康德学述》 郑昕 《历代刑法考(上、下)》 沈家本 《中国商事法》 刘朗泉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 萧公权 《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外一种:国民所得概论)》 巫宝三 《中国棉纺织史稿》 严中平 《当代中国社会学》 孙本文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费孝通 《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 滕固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英文品种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Yuen Ren Chao Modern Democracy in China,Mingchien Joshua Bau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China,Ch'ien Tuan-sheng THE POST-WAR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INDUSTRIAL CAPITAL IN CHINA ,H. D. Fong 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T’ung-Tsu Ch’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