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释解 |
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释解》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写,2007年-01月由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释解》为了配合对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宣传而编订。 基本信息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 ISBN:10位[7802265568]13位[9787802265561]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 定价:¥28.00元 概述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为了配合对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宣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的特编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释解》。 内容提要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并高票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这部法律实施十五年来,对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家庭教育问题,学校保护问题以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回应和解决,以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此外,我国已经加入7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国务院也已经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这些文件中的精神和其中的一些内容也需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得到体现,这些都是此次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考虑的主要内容。 为了配合对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宣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的有关同志编写了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释解》。第一章由黄海华撰稿,第二章由刘海涛撰稿,第三章由张晓莹撰稿,第四章由郑全红、田林、李辉、曹阳撰稿,第五章由田林、李辉撰稿,第六章、第七章由黄薇撰稿。完稿后,由黄薇统稿,最后由行政法室主任李援同志审阅定稿。 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未成年人的定义】 第三条【未成年人的权利】 第四条【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 第五条【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原则】 …… 立法目的和依据 本法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是本法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根据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和侧重不同,本法的立法目的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立法目的逐步递进、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1.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顾名思义,“身心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身体健康比较好理解。对于心理健康,有很多标准。根据我国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有下列标准:第一,智力发育正常。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像、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未成年人,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应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第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第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未成年人,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第五,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第六,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应是相适应的。 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作为本法首要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身心健康是培养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成才的物质基础。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二是未成年人,尤其是处于儿童期的未成年人,力量比较弱小,认识比较幼稚,缺乏起码的自我生存能力和自我防御能力,身心健康容易被社会其他成员侵犯,因此需要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进行保护。三是未成年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身体发育急速进行,身体各器官及其功能都急剧发生变化。生理的变化带来心理的变化,青春期问题和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使得未成年人在适应社会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引导,极易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受到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必须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予以保护。 2.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