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鲜皮 |
释义 | 白鲜皮,中药名。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切片,干燥。生用。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现代研究,该品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作用。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中文学名:白鲜皮 拉丁学名:CORTEX DICTAMNI 别称: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 界:植物界 科:芸香科 分布区域: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 作用:中医药 功效:头风,黄疸,可逆,淋沥 药理:抗菌 白鲜皮概述白鲜皮出自《药性论》,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用来治疗“头风,黄疸,可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芸香科植物白鲜为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高达1m。全株有特异的香味。根肉质,多侧根,外皮黄白至黄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有狭翼,无叶柄;小叶9-13,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5-9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密布腺点,下面白绿色,腺点较稀。总状花序顶生,长达30cm,花轴及花柄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柄长1-2.5cm,基部有线形苞片1枚;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约5mm,宽约2mm,基部愈合;花瓣5,色淡红而有紫红色线条,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25mm,宽5-7mm,某部渐细呈柄状:雄蕊10;子房上位,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时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针尖。种子2-3 颗,近球形,直径约3mm,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6月。 狭叶白鲜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直立,多从基部分枝,被密集的长绒毛,下部光滑有时有短毛,有香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具毛,基部不是翅状;小叶柄极短;小叶7-15,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0cm,宽2-3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钝,边缘有细小的锯齿,向下面卷曲,上面光滑,下面沿叶脉有稀疏的白毛。花序总状,着生在茎顶端,密被暗褐色的腺毛和淡褐色毛;苞片线状披针形,密被暗褐色腺毛;萼片5,披针状线形,长7-9mm,先端尖锐,密被腺毛;花冠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4.5cm,淡粉红色,有紫褐色毛,先端尖锐或钝,基部渐收缩呈爪状;雄蕊10,分离,花丝全部有毛;子房上位,有稀疏的白毛,花柱光滑。蒴果,密被腺毛及细毛,成熟时5裂,每片先端有一针尖。种子2-3颗,近球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8-9月。 药品简述药名:白鲜皮 汉语拼音:bai xian pi 英文名: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Root-bark of Densefruit Pittan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2.Dictamnus angustifolius G.Don ex Sweet. 科属分类:芸香科。 别名:北鲜皮、藓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性味:苦;咸;寒。 归经:脾经;肺经;小肠经;胃经;膀胱经。 功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 主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湿热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及森林下,山坡阳坡。 资源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新疆,以伊犁、阿勒泰地区最多。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 采收储藏:大部分地区在春秋季节采挖,南方于立夏后采挖,洗净泥土,去除须根及粗皮,趁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粗皮,洗净,稍润,切片,晒干或酒拌炒。也产于山东 中药化学成分1.白鲜地上部分含补骨脂素(psoral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东莨菪素(scopoletin),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素(isoquercetin),根含白鲜碱(dictamnine),γ-崖椒碱(γ-fagarine),前茵芋碱(preskimmianine)],茵芋碱(skimmia-_nine),白鲜明碱(dasycarpamin),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胆碱(choline),O-乙基-降-白鲜碱(O-ethylnordictamnine),O-乙基-降-γ-崖椒碱(O-ethylnor-γ-fagarine),O-乙基-降-茵芋碱(O-ethylnorskimmianine),异斑点沸林草碱(isomaculosidine),吴茱萸苦素(rutaevin),白鲜醇(dictamnol),娠烯酸酮(peregnenolone),秦皮酮(fraxinellone),黄柏酮(obacunone),柠檬苦素(limon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莱油甾醇(campesterol),皂甙等。 2.狭叶白鲜根皮中含有秦皮酮,黄柏酮,柠檬苦素,柠檬苦素地奥酚(limonindiosphenol)及白鲜二醇(dictamdiol)。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体外试验1:4的水浸液对多种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有报告本品的乙醚、乙醇和水提取物对金黄色等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草分枝杆菌均未见效果。1:20煎剂对阴道毛滴虫并无杀灭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的影响:本品所含白藓碱于小量时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可使心肌张力增加,分钟输出量及博出量均增加。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所含花椒碱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菌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能使麻醉猫血压上升,增强猫瞬膜收缩、扩张冠脉,增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3.对子宫及肠平滑肌的影响:白藓碱对家兔和豚鼠子宫平滑肌有强力的收缩作用,茵芋碱也能加强猫或兔的在位子宫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对子宫的影响,白藓碱、崖椒碱对大鼠子宫的自发性收缩无影响,但对于催产素所引起的大鼠子宫收缩则可减弱之,而茵芋碱则可增强。茵芋碱能抑制小肠收缩、崖椒碱能抑制氯化钡所致离体兔回肠痉挛,崖椒碱及芋茵碱还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有报告指出,白鲜碱、崖椒碱、茵芋碱等的混合物,对大鼠、豚鼠的解痉作用较单个生物碱的作用强。 4.抗癌作用:伊红染色法结果表明本品非极性溶剂提取物及挥发油有体外抗癌活性,从本品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岑皮酮,白鲜碱及得自挥发油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为其体外抗癌的有效成分,其45%的浓度能杀死艾氏腹水癌、S180及U14细胞,而黄柏酮、柠檬苦素及β-谷甾醇无效。 5.Dictamnus albus L.根皮有解热作用,给发热(温刺法)之家兔口服其煎剂,能使体温下降。狗静脉注射另一种白鲜皮D. Albus var.Caucasicus浸膏,能缩短血凝时间。 6.其它作用:白鲜碱、茵芋碱及崖椒碱的混合物能降低肾上腺素对豚鼠精囊的作用,茵芋碱能使肌肉麻痹,并可因累及心肌而引起哺乳动物血压进行性下降。茵芋碱能提高横纹肌的张力,加强脊髓反射的兴奋性,葫芦巴碱药理活性弱,但早年有报告其在神经肌肉标本能降低神经的时值,对肌肉的时值则先降低后增加,此外,葫芦巴碱有一定抗癌作用,12.5mg/kg能使P388白血病小鼠生命延长31%。 7.药(毒)理学:对小鼠的LD50白鲜碱、花椒碱、茵芋碱相近腹腔注射为150-250mg/kg;葫芦巴碱对大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5.0g/kg。 医学药理作用【化学成分】 根含白鲜碱(dictamnine)、茵芋碱(skimmianine)、崖椒碱(g-fagarine)、前茵芋碱(preskimmianine)、异斑沸林草碱(isomaculosindine)、柠檬苦素(limonin,dictamnolactone)、黄柏酮(obakunone)、秦皮酮(fraxinellone), 以及谷甾醇、酸性物质和皂甙等.全株尚含葡萄柚内酯(aurapten)、香柠檬内酯(bergapten).地上部分还含补骨脂内酯(psoral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及挥发油.根皮尚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lg, 加氯仿10ml, 回流提取30分钟,滤过, 滤液浓缩至2ml, 作为供试液,另取黄柏酮0.5g溶于lml氯仿液中作对照品溶液, 吸取两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0.3%cmC薄层板上,以甲苯-氯仿-甲醇(3∶12∶3)展开, 用碘蒸气熏后,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含量测定】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 抗菌作用:水浸液用试管稀释法,1:20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白癣碱小剂量能兴奋离体蛙心, 使心肌张力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及每分钟输出量均增加. 白鲜皮选方1.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鲜皮、防风(去叉)、人参、知母(焙)、沙参各一两,黄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圣济总录》白鲜皮散) 2.治痫黄:白鲜皮、茵陈蒿各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书》白鲜皮汤) 3.治鼠疫已有核,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服一升。(《补缺肘后方》) 4.疗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白鲜皮三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鲜汤) 5.治鹅掌风:用白鲜皮入口嚼烂 手搓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6.治急性肝炎:白鲜皮9g 茵陈15g 栀子9g 大黄9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文献论述1.《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2.《本草原始》:白鲜皮,入肺经,故能去风,入小肠经,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3.《本草经疏》:白鲜皮,苦能泄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湿热,故主五疸。咳逆者,实火上冲也,得寒而散,则咳逆止矣。淋沥及女子阴中肿痛,亦皆下部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脾主四肢,恶湿而喜燥,今为湿邪所干,故四肢不安也。时行腹中大热,因而饮水、大呼、欲走者,邪热盛也。小儿惊痫,亦热则生风之候也。散湿除热,蔑不济矣。妇人产后余痛,应是血虚而热,非所宜也。 4.《本草述》:白鲜根皮,始尝之,味微咸,后味辛,后即纯苦,苦中复有微辛,《本草》言其气寒。夫咸入血,苦寒之性,有辛而合之以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滞热矣。肝为风木,不独血虚能生风,即血滞者亦然,血滞也,不独寒能涩之,即热而气伤者亦能涩之,此味于是有专功,谓其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者不谬也。但脾以肝为用,而此之借金气以达者,肝更借肺为用以致于脾,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气达,而湿热乃散,故治湿痹及黄疸症。如所谓女子阴中肿痛,及筋病不可屈伸、起止、行步,非肝之病乎?如所谓黄疸并湿痹死肌,又非脾与肺之病乎,虽肝肾属下,其奏功多在下部,如希雍所云,然肝肾之病,未有脾肺之气不达而能疗者也。明者审之。 5.《本草求真》:白鲜皮,阳明胃土,喜燥恶湿,一有邪入,则阳被郁不伸,而热生矣。有热自必有湿,湿淫则热益盛,而风更乘热至,相依为害,以致关节不通,九窍不利,见为风疮疥癣,毛脱疸黄,湿痹便结,溺闭阴肿,咳逆狂叫,饮水种种等症,治宜用此苦泄寒咸之味,以为开关通窍,俾水行热除,风息而症自克平。奈世不察,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其亦未达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坚实之人,若使素属虚寒,切勿妄用。 6.《本草正义》:白鲜乃苦寒胜湿之药,又能通行经隧脉络。 《本经》主头风者,风湿热之在上者也;黄疸咳逆,湿热之在中者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湿热之痹于关节、着于肌肉者也。白鲜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也。《别录》疗四肢不安者,即痹着之病也;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者,则天行热病狂易之类也,小儿惊痫,亦风热病耳。《别录》又有主妇人产后余痛二语,则有血虚血瘀之辨,且皆不宜于苦寒之品,虽容有血热一症,然白鲜亦非主要之药,仲醇已有血虚而热,非其所宜之说。 7.《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8.《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9.《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9.《兵部手集方》:疗肺嗽。 10.《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根含白鲜碱(Dictamnine)、葫芦巴碱(Trigonelline)、胆碱(Choline)、白鲜内酯(Dic- tamnolactone, Obaculactone)、白鲜脑交酯(Dictam- nolide)、谷甾醇(Sitosterol)、梣皮酮(Fraxinellone)、黄柏酮(Obacunone)、黄柏酮酸(Obacunonic acid).亦含脂肪酸及粗皂甙等. 药理作用:1. 抗真菌作用 白鲜皮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解热作用 试验证明, 白鲜皮浸出液,对因温刺而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 3. 其他作用 白鲜碱小量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 可使心肌张力增加,每分钟输出量及搏出量均增多, 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对家兔和豚鼠子宫平滑肌有强力收缩作用. 临床试验运用动物实验模型观察白鲜皮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初步探讨其抗过敏作用机制,以及白鲜皮在湿疹中的运用情况。 方法:1。用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法建立Ⅰ型变态反应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背部蓝色反应斑直径;2。用组胺致豚鼠局部瘙痒法,观察出现豚鼠回头舔擦伤时所给予的磷酸组胺总量;3。用二硝基氯苯致小鼠Ⅳ型变态反应,观察小鼠耳廓肿胀度。 结果:1。白鲜皮提取物高、中剂量、低剂量能比较显著地抑制大鼠背部皮肤蓝色反应斑的直径,P<0。01,表明白鲜皮提取物对Ⅰ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2。白鲜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的致痒阈显著高于对照组致痒阈,P<0。05,表明白鲜皮提取物具有较显著的局部止痒效果。3。白鲜皮提取物高剂量组能显著对抗DNCB所致小鼠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引起的耳廓肿胀,P<0。05,说明白鲜皮提取物能够抑制小鼠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 结论:表明白鲜皮提取物能有效对抗Ⅰ、Ⅳ型变态反应,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药用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旱、怕涝、怕强光照。浙江产区年平均气温17-17.5℃,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适宜气温12-18℃;年降雨量1350-1500mm。地下块茎分布较浅,多集中于土层下3-7cm处,每块茎具l-2个芽,多者3-4个。9月上旬-10月上旬栽种,幼芽从芽眼长出但不出土;11月上旬地温在5cm处有23-25℃时块茎从下部生根;地温在18-20℃萌芽开始,沿水平方向伸展成细长匍匐茎,习称行鞭;12月上旬形成第1个茎节,生有2-4支地下茎。 气温在4-5℃时茎开始出土,尤以7-10℃为宜。2月上旬出苗展叶,幼叶呈淡红色,逐渐变成绿色。3月上旬地下茎在节处膨大形成淡黄色光滑的块茎。4月中旬种块茎腐烂萎缩。以选地势高燥、向阳、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上或壤土栽培为宜。前茬地以甘薯、小麦、水稻、玉米、豆类、白术、粟等作物为宜;亦可水旱轮作或与薏苡轮作。 栽培技术用块茎繁殖。栽种期9月中、下旬-11月上旬,尤以9月下旬-10月上旬为适期。选当年生块茎呈扁球形、色淡黄、芽眼多、健壮无病虫伤疤、横径约1.4-1.6cm、组织较幼嫩者作种用。栽种前块茎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5min,稍晾干,随即栽种。条栽或穴栽,以条栽为好。 按行距20cm开浅条沟,沟深6-7cm,块茎交互栽种2行。芽头向上,栽种不宜过浅或过深,以免影响出苗。边种边覆土,上盖草木灰或土杂灰一层。每1hm2用种量900-1125kg。 田间管理出苗后要及时拔除杂草,不宜中耕。可用除草剂绿麦隆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射,再盖薄层草木灰,以免药液挥发。亦可用绿麦隆250 g拌土25kg制成毒土,栽种后撤施畦面,再盖草木灰1层,除草效果较好。遇旱时应及时灌溉,遇雨季及时排水。施肥要施足基肥,重施腊肥,巧施苗肥。11月下旬-12月上旬施腐熟饼肥或腐熟厩肥,促使地下茎生长,节间增多,又可防冻保苗;幼叶展开后追施人粪尿或硫酸铵,亦可用氟、磷、钾复合肥料,提高生物碱总量,促使新块茎形成。或可在3月下旬用2%过磷酸钙澄清液进行2-3次根外追肥。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霜霉病,3月开始发病,多发生在叶部,叶初生褐色斑点,渐在叶背产生1层霜霉状物,使叶片枯死,可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信液,或50%瑞毒霉500倍液、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射。菌核病,3月中旬发病,为害茎基部,初呈黄褐色或深褐色的水渍状梭形病斑,严重时茎基腐烂,地上部位倒伏枯萎,土表可见菌丝及菌核,可用3%菌核利或1:3石灰和草木炭混合后撤入畦面,或用5%氯硝铵粉剂撒施。锈病,3月上、中旬发病,在初期叶现黄绿色病斑,后变黄褐色,叶背或茎上病斑隆起,散出锈色粉末,可用6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射。还有白绢病为害。虫害有地老虎为害幼苗及块茎,另有蝼蛄、金龟子幼虫、种蝇为害。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白鲜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对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以条大、肉厚、包灰白、断面分居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皮横切面:白鲜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有横长大型裂隙。韧皮部宽广,细胞排列疏松,有裂隙;韧皮射线宽1-3列细胞。皮层、韧皮部散有单个纤维,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极厚,木化。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本品1g,粉碎,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鲜皮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3: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