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
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属的一个部门,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议设立的。 主要负责国防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国防部的各项工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分别办理。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一个组成部门,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设立的,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的一个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国务院设立国防部,一切需要由政府负责的军事工作,则经国务院作出相应决定,通过国防部或以国防部的名义组织实施。国防部在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同时也接受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需要国防部办理的事宜,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分别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是国务院的军事工作部门。它的基本职能是: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如人民武装力量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因此,国防部并没有实际军事指挥权。 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军事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9月设立国防部,隶属于国务院,主要负责国防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 我国国防部在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同时也接受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需要国防部办理的事宜,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分别办理。 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景山前街“三座门”的国防部原办公楼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特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防的职能是将各阶级维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国防的职能是用军队保护和扩大商品产生与贸易,对外进行疯狂掠夺;人类历史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防有了新的阶级内涵,其职能是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不是唯一标准,还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的基础上的,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无穷的威力。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大国防观,将国防建设放入整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规划。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综合国力的体现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军事力量,但它还包括与国防相关的非军事力量,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等。此外,它不仅依靠国家的现实实力,还依靠国家的潜力,以及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实力的能力。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如何充分运用本国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并在战时尽快而有效地使其转化为战争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行为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一个国家想要持续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巩固国防,只有国防巩固了,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都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也也涉及到国防的方方面面,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局势动荡,该国就得在国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别国武力相加,该国就必须进行国防动员,以迎接外来挑战。由此可见,现代国防作为一种国家基本行为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多层次的目标国际政治、经济在现代国防上打下的烙印越来越深刻。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特别是经济利益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战略也各有千秋,再加上各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就使得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由于本国在国土之外的经济利益有限,加上自身实力不足,因此,只能将国防目标定位于最基本一个层次上,即自卫目标的国防,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些国家虽然在世界范围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不奉行扩张政策,或者军事实力达不到全球范围,所以,将防卫目标锁定在本国及周边区域,也就是说,区域目标国防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这个层次上再提高一步,努力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并扩大自卫的纵深和弹性。少数实力雄厚的国家,国家利益遍及全球,或者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称霸世界的企图,将国防的目标对准世界,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消除战争危险,或进行侵略扩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 还可从内涵上对国防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类。一种是基于保证国家生存、民族独立型的国防,称为生存目标;另一种是国家生存无忧,民族独立无虑,国防的目标在于争取一个适合国家发展的空间,称之为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国防因国家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所有国防的着眼点都是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 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防部,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的部门。其具体工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分别办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防部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先后任部长的有:彭德怀、林彪、叶剑英、徐向前、耿飚、张爱萍、秦基伟、迟浩田、曹刚川。 国防部是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全国负责国防建设,有关作战指挥事宜通常由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实施;有的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有的既是最高军事行政机关,也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有的只负责军事预算、军工生产、装备采购等行政事宜;有的只负责军事方面的外交事宜。在隶属关系上,多数属政府(内阁)首脑领导,有的则直属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在组织上,一般设部长1人,副部长若干人,部长通常是政府(内阁)首脑兼任;部内一般设有参谋、武器装备研制发展、后方勤务等机关,有的还设有政治工作机关和其他咨询、协调工作等部门。在世界各国的国防部中,法国国防部人数较少,机构较精干。其下设三军参谋部和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参谋部以及武器装备部等单位;国防部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防务工作。设部长、第一副部长各1人,副部长2~4人,全由文官担任,下辖20多个业务部门。 军委总部领导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 中央军委委员:梁光烈陈炳德李继耐廖锡龙常万全靖志远 吴胜利 许其亮 总参谋部 总参谋长: 陈炳德(上将) 副总参谋长: 葛振峰(上将) 马晓天(上将) 孙建国(中将) 侯树森(中将) 总长助理: 戚建国(少将) 陈 勇(少将) 总政治部 主 任: 李继耐(上将) 副主任: 刘永治(上将) 孙忠同(上将、兼军委纪委书记) 刘振起(上将) 贾廷安(中将) 主任助理: 杜金才(中将) 许耀元(中将) 历任部长第一任:彭德怀 第二任:林彪 第三任:叶剑英 第四任:徐向前 第五任:耿 飚 第六任:张爱萍 第七任:秦基伟 第八任:迟浩田 第九任:曹刚川 第十任:梁光烈 历届部委成员第十一届国防部部长:梁光烈(兼)第十届国防部部长:曹刚川(兼) 第九届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兼) 第八届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兼) 第七届国防部部长:秦基伟 第六届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兼) 第五届国防部部长:徐向前、耿 飚 第四届国防部部长:叶剑英 第三届国防部部长:林 彪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林 彪、刘伯承、贺 龙、陈 毅、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瑞卿、程 潜、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 第二届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兼)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彭德怀、林 彪、刘伯承、贺 龙、陈 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 潜、张治中、傅作义、卫立煌、蔡廷锴(1962年4月增补) 第一届国防部部长:彭德怀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 德、彭德怀、林 彪、刘伯承、贺 龙、陈 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 潜、张治中、傅作义、龙 云(1958年2月罢免) 国防建设国防建设指的是指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后备力量的建设,以及与国防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电、能源、水利、造林、气象、卫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是武装力量建设。 民兵概述 是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有的则同预备役相结合,既是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又是预备役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备军,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础。 民兵臂章 由来 我国民兵产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始终是我党领导的“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民兵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民兵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民兵在武装力量体制中的战略地位。新时期,我国民兵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民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和支前,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我国民兵实行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的组织领导体制。全国的民兵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由总参谋部主管;各大军区按照上级赋予的任务负责本区城的民兵工作;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人民武装部是本地区的民兵领导指挥机关;乡、镇、部分街道和企事业单位设有人民武装部,负责民兵和兵役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民兵工作实施原则领导,对民兵工作实施组织和监督。 我国实行普遍民兵制。兵役法规定,我国“凡18岁至35岁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除应征服现役的以外,编入民兵组织服预备役。”“根据需要,吸收女性公民参加基干民兵。”根据普遍民兵制的要求,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只要符合民兵条件,都有义务依照这一规定参加民兵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是一种依法成立并以自己的名义享有国防权利和承担国防义务的社会实体,这些组织都有义务支持建立和发展民兵组织、参加民兵建设。普遍民兵制作为一项基本的军事制度,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新时期国防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我们仍然需要依靠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我国民兵作为动员群众、武装群众的主要组织形式,只有保持它的普遍性、群众性,才能将人民战争之深厚伟力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实行普遍民兵制,将符合条件的适龄公民最大限度地保留在民兵组织之中,有利于坚持传统的民兵制度,使我党我军这一宝贵的财富得以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强大的后备力量动员基础,以应付各种规模和形态的战争对力量的需求;有利于通过民兵工作的影响,辐射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 分类、编组 民兵区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入基干民兵组织。其余18~35岁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编入普通民兵组织。女民兵只编基干民兵,人数控制在适当的比例内。陆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有特殊情况的单位,基干民兵的年龄可适当放宽。民兵的编组是将符合参加民兵条件的公民,根据人数,按班、排、连、营、团等建制序列分别编入所在单位的民兵组织之中。 训练 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的训练原则上由县(市、区)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根据训练大纲的要求,干部训练时间为30天,一般在一年内完成;民兵训练时间为15天,一次完成。通过训练,干部具备相应的军事技能和组织指挥能力,并提高开展本职工作的能力;民兵学会使用手中武器装备,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分队能担负一般战斗任务。民兵干部主要进行本级指挥和教学法训练,基干民兵,主要进行技术和战术基础训练。专业技术兵的训练时间,根据需要适当延长,一般比步兵训练时间多一些。为适应训练发展的需要,全国目前已建设了许多县级民兵训练基地,民兵大部分基地实施集中训练。根据需要,还组建了一批专业技术训练中心。这些基地和中心都达到了能吃、能住、能训练的要求。在训练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学和模拟训练,实施形象、直观教学,训练质量有较大提高。在训练中注意突出重点,民兵干部、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提高民兵建设的整体质量,是时代赋予民兵建设的一项新的任务。质量是民兵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提高质量是深化民兵改革的根本目的。近年来,我国民兵建设坚持在改革中提高质量、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一系列文件指示,科学揭示了新形势下民兵质量建设的基本规律,系统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深化民兵工作改革的对策措施,解决了民兵建设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文件精神,拓展民兵建设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民兵建设总体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民兵的任务是: (一)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 (二)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 (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预备役概况 是指国家平时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部队的武装力量。通常分为军种和兵种预备役部队。预备役包括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公民在服预备役期间,定期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任务,并随时准备应征服现役。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开始建立预备役制度。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士兵预备役分2类:第一类,包括基干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的退伍士兵与军外专业技术人员;第二类,包括普通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18~35岁的男性公民。军官预备役包括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的军官,授予预备役军官军衔的退伍士兵、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干部和经过军事训练考试合格的高等院校毕业学生,以及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各类预备役军官,按照规定服预备役已满最高年龄者,即退出预备役。 预备役军衔硬肩章 历史 我国的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3月。分军种和兵种预备役师、团,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授予军旗和番号,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例、条令。基本任务是:努力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快速动员和作战能力;切实做好战时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预备役师、团实行统一编制,通常按地区编组,由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组成,配备一定数量的现役军人作骨干,建有精干的师、团机关,负责组织计划、训练和武器装备管理工作。除配有一定数量的训练武器装备外,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有计划地储存在就近的国防仓库。建有各项规章制度,每年进行一次组织整顿和人员调整,并建有训练基地。军事训练,由军区、省军区、军种、兵种按照总参谋部制定的训练大纲组织实施。 1995年5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预备役军官军衔设3等8级(在军衔前冠以“预备役”),预备役军官最高军衔为预备役少将。第一批预备役军官于1996年8月1日起佩带军衔肩章、符号,其军衔肩章使用现役军官肩章外形式样、底面颜色和衔级标识,外端加缀代表预备役的“Y”字型标志。预备役士兵则不授予军衔。 作用 预备役部队是加强军队后备力量建设、保障战时迅速扩编军队的重要组织形式。预备役人员按地区编组,配有武器装备,对训练时间、训练内容、战时任务及其隶属关系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预备役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战时能够迅速成建制地转化为现役部队,参加作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组建预备役部队视为增强军队后备力量的重要手段。 预备役部队在现代化国防和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引起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预备役部队的数量也开始逐渐增多,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军事训练进一步加强,与现役部队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并且开始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防生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含符合保送条件的保送生)招收的和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的后备军官。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国防奖学金,完成规定的学业和军政训练任务并达到培养目标,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学位后,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 选择 国防生具有普通大学生和未来军官的双重身份。招收国防生的高校大多数是重点大学。这些地方院校的教学设施、师资水平高于军校,国防生可在此接受优质的教育。国防生与军队有关单位签订协议后,在校期间还可享受由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国防生完成学业后将统一入伍成为军官。 军政训练 国防生除完成高校规定的学习外,还要接受军队和高校组织的军政训练。军政训练包括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军政训练纳入高校教学内容,作为国防生必修课或者必选课计算学分。国防生军政训练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毕业时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选拔的基本条件 选拔的对象必须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或符合保送条件被保送入学的在校本科生或全日制研究生。其条件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祖国,热爱军队,志愿献身国防事业; 2、道德品质优良,模范执行大学生守则和有关规章制度; 3、学习勤奋,完成规定的课程,主干课程学习成绩良好以上; 4、年龄条件: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年龄分别不超过25,30,35周岁; 5、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 6、身体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享受社会义务性奖学金(已定向培养)的学生不在选拔范围之内。 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报名,经过组织推荐,填写《国防生资格审查登记表》,接受政审、面试和体检。 政审、面试和体检合格者经组织审批后确定为国防生。国防生必须签订《国防奖学金协议书》。 招生程序 ①学生填报国防生志愿(学校对报考国防生分专业设有专门的志愿代码)。 ②政审、面试、体格军检与军队院校招收学员有关程序同步进行。 ③国防生的录取批次定为提前批。 双拥“双拥”即指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 由来 “双拥”工作是抗日战争时期首先在延安兴起的。1943年春节期间,党中央所在地陕干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公布了《拥护军队决定》和《边区政府关于拥军运动月的指示》,确定了1月25日—2月25日为拥军运动月,重新修订公布了《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1月25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出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确定2月5日—3月4日为拥政爱民运动月,公布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拥政爱民公约。从此,“双拥”活动就这样在陕甘宁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43年10月11日,毛主席亲自起草,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指示,明确要求各根据地都要豪不例外地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从而使“双拥”活动从延安发展到各个解放区。 优抚yōu fǔ 动词 优待和抚恤的简称。在中国,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人民利益作出牺牲或有特殊贡献者给予的良好待遇。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即给予政治荣誉或精神安慰的同时,予以钱物等照顾。现特指对革命烈士家属等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 国防教育国防理论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保卫和建设国防的目标与任务。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加强人民的陆海空军,巩固国防,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反对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1949年10月,毛泽东明确指出全国国防的重点和华北、华东、东南各地区的国防重点,运筹战略力量,建立了强大的国防部署。还规定了第一、二、四野战军准备支援上述地区的兵力。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后,毛泽东除运筹抗美援朝的战略力量外,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和蒋军登陆袭击,又适时运筹战略力量加强华东、东南地区的国防部署。为制止印军蚕食中国领土,毛泽东于 1962年10----l1月,指导中国边防部队进行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击退了进犯的印军 ;1969年 3月,取得了珍宝岛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加强了“三北”地区的国防力量;1974年取得了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祖国,20世纪 50年代中期,毛泽东领导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其基本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从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外交上,采取各种战略举措,加强国防力量,力图制止或推迟侵略战争的爆发;若敌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将在全民皆兵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人民战争,适时将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彻底消灭侵略者。 三、建设强大的国防军。在建国前后,毛泽东反复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要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取胜的水平。从 1949年到 1950年,建立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空部队、工程兵部队等军种、兵种,50年代建立了防化学兵、通信兵、铁道兵,60年代建立了第二炮兵,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种、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创办了军事院校,形成了现代化教育体系。 四、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毛泽东指出,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 ,其原因是 “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 。今后若不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的状态, “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要按照“以我为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军民兼顾”、平战结合的方针发展国防工业,并使其服从经济建设。从 50年代起,先后建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兵工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六个国防工业部等领导机构。到70年代,已基本上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尔后不断完善,为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发展现代军事科学,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1953年毛泽东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依靠过去较为落后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1955年提出了要“钻现代化的国防”、“要钻原子能”的号召。毛泽东反复强调,发展军事科学,不能走外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必须打破常规,采取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提出了加强军事理论研究,编写战斗条令,发展常规武器,搞点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历史任务,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六、建立了强大的国防防御体系。为了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指出,“头脑里要有个战略设防思想”。基本内容包括:明确主要敌人,从而规定主要战略方向和国防重点地区;实行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把强大的野战军放在便于机动的地方,以实施机动作战,进行重点打击;建设国防工程体系,在重点地区建设堡垒地带;在纵深地区做点防空降、防空袭工事 ;深挖洞,广积粮;在房子底下挖洞,各家连通;要到处修地道,准备打地道战 ;守土有责,要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各省、地、县都要建立地方武装,民兵建设要做到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准备打斯大林格勒式的大城市防御战,不让敌人长驱直入,等等。 七、建立强大的战略后方体系。毛泽东在 60年代提出全国要摘大后方,各个战区和各个省都要搞自己的大后方。把大三线作为国家的总后方,小三线作为各个省或大区的后方,从“三五”计划开始,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西南、西北地区建立起独立的战略后方基地。还重视加强战略物资、武器生产设备和兵员的战略储备,以利备战、备荒、为人民。 战略转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空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加速推进战略转型,实现关键领域的跨越突破。 国家利益的新发展、安全形势的新变化,使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空军建设和发展也处在关键时期。 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推动空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人民空军永远听党指挥。 其次,要加速推进空军战略转型,促进空军全面建设科学发展。文章提出要建设一支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维护国家安全相适应,全面遂行战略战役任务、有效履行解放军历史使命,“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军,必须加速战略转型,加强战略预警、战略打击、战略投送和战略威慑能力建设,实现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另外,要坚持发展、准备和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关键领域的跨越突破。 再次,要深化和拓展军事斗争准备,大力提升核心军事能力。文章认为,要加快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武器装备建设,构建与使命任务相适应、慑战并重的新一代装备体系。努力打造适应空军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方阵。全面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借鉴有益经验,促进观念变革,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另外,要加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不断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文章指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现代科学管理,突出重大安全问题防范,坚决防止重大安全问题发生。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空军部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 最后,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空军部队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历史简介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国防也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古代国防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工程防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国防的兴衰 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我们不难发现,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时候,国防就强盛;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 从整个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以至于发展到鼎盛。其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到晚清,我国国防便日趋衰败,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 近代国防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的国防指导思想却是“居安思奢”,“卖国求荣”;执行的国防建设思想乃是“以军压民”“贫国臃兵”;倡导的国防教育思想却是“愚兵牧民”,“莫谈国事”;制定的国防斗争策略甚至是“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其结果是有国无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清朝后期的国防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问鼎中原,最终建立大清王朝。从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先后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但是经过“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疲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国无防,内乱丛生,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清朝的武备 清朝的武备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1840年以前,大清王朝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兵部和军机处,作为高层军事决策和领率机构。鸦片战争后,开始实施“洋务新政”,成立了总理衙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统治者深感军备落后,企图通过改革军制来强军安国,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消原有的兵部,成立陆军部。 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清军入关之前,军队是八旗兵;入关后为弥补兵力的不足,将投降的明军和新招募的汉人单独编组,成立了绿营;1851年以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号召各地乡绅编练乡勇,湘军和淮军逐渐成为清军的主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编练新军。 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军制。清朝规定: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满族男子都是兵丁,不满十六岁的则编为养育兵,作为后备兵源。绿营兵虽是招募而来,但入伍后即编入兵籍,其家属随营居住,实际上是绿营兵是职业兵,直到年满五十岁才解除兵籍。湘军和淮军是由地方乡勇逐渐发展起来的部队。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淮军取代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清军的主力。甲午战争中,湘、淮军大部分溃散,清朝开始“仿用西法,编练新兵”。新军采用招募制,在入伍的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方面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2)清朝的疆域和边海防建设 清朝初期重视边海防建设。在同国内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制止了分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与外部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这一时期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茨克海;东面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从道光年间开始,政治日益腐败,边海防逐渐废驰。清军的精华北洋水师“日久玩生,弁兵于操驾事宜全不练习,遇敌之时雇佣舵工,名为舟师,不谙水务”。(《清史稿》)边防废驰,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很小,而且射程相当近。西方殖民主义者乘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澳门、台湾、澎湖被英、葡、日占领,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及西北今国界以外的广大地域被沙俄侵占,帕米尔地区被俄、英瓜分,拉达克则被英国属克什米尔所吞并。 (3)“五次”对外战争 1840年,英帝国主义以清王朝禁烟为由,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史称鸦片战争。1842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在英国的军舰上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至1860年,英国不满足它已获得的利益,联合法国,分别以“亚罗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此时的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完全占领越南后,开始凯觎我国西南地区。1884年至1885年中法交战。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奋勇杀敌,在刘永福黑旗军的配合下痛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 国防技能国防技能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和国防技术素质。通过群众体育、国防体育、军事训练、战备演练等活动,使全体公民具有强壮的身体、敏捷的应变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以满足在保卫祖国斗争中适应艰苦环境的需要。通过各种国防技能的教育训练,使公民掌握现代战争条件下保卫祖国的基本技能,以适应战时部队动员扩编和开展地方武装斗争的需要。 军事训练。军事训练主要在现役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大中学生中开展。现役部队要按照军事训练大纲,根据任务区分实施训练。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要按照不同的种类和要求,开展各种训练,重点掌握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和操作、基本战术、技术以及队列和作风养成训练等,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目的。大中学生在校期间安排一定时间的军事训练,学习体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锤炼国防精神,磨练意志,为履行兵役义务和国防义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军事训练时,可以在适当时机和地点,组织人民群众参观,使人民群众在国防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战备演练。战备演练,包括军队演习、预备役部队演练、部队野营拉练、城市人民防空演练、“三防”演练等。在演练中,动员人民群众参加,使他们接受综合性的国防实践教育,体验临战气氛,加深对现代战争规律与特点的了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国防观念,提高本领 。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