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华女子学院
释义

中华女子学院,是中国妇联所属、中国唯一一所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亲手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中国妇联妇女干部学校。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中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成人高校。并与 1995年迁址、扩建,正式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并于1996年开始招收普高毕业生。

中文名:中华女子学院

外文名:CHINA WOMEN’S UNIVERSITY

简称:女院

校训:崇德 至爱 博学 尚美

创办时间:194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语言

主管部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现任校长:张李玺

所属地区:中国 北京

主要院系:社会与法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等

基本信息

中华女子学院

英文名称:CHINA WOMEN’S UNIVERSITY

1949年(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学院简介

中华女子学院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妇联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属于国家部属高校。

由国家教育部备案、国家财政部全额拨款的全国唯一的一所国办、独立的女子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办学性质为公办院校。学院坐落在北京亚运村姜庄湖畔,占地16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藏书近20万册,是一所具有女性特点的现代化的花园式高等学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任学院名誉院长。

其前身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亲手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后更名为全国妇联妇女干部学校。1984年升格为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成人高校。1995年迁址扩建,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院题写了校名。学校于1996年开始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为普通本科高校。2005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办学思想

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方针,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秉承“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训,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素质,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引领先进性别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妇女发展、妇女国际交流以及国家外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是最早成立全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举办女性学师资研究生班、开设女性学本科专业、建设女性学书库及社会性别网站的高校之一,成为妇女发展理论研究、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中国妇女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学校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构建了一支与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相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坚持抓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特色专业和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教学名师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形成了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经费保障、舆论导向、全员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校长致辞

各位朋友:

欢迎光临中华女子学院网站!

中华女子学院是全国妇联所属、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一所女子普通本科高校。陈慕华担任名誉院长。学校坐落在北京亚运村东,环境清新优美,建筑典雅独特,是一所具有女性特点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经过对多年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我校逐步建立起了以人文社科为主、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体系。目前我校有十一个系、二部和两个二级学院,即:女性学系、社会工作系、学前教育系、社会学系、法律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经济管理系、金融系、外语系、艺术系、计算机系,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和中华高丽学院。

我校一贯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公益意识;注重通过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四自"精神。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教育为主体、人才培养为根本,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妇女发展服务,为妇女国际交流和政府外交服务。

学校非常重视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已接待过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并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把本土优势与海外资源结合起来,为我国优秀女性人才成长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杨柳轻拂绿茵葱,风拨涟漪呈芳芬,水出婷婷笑芙蓉,莘莘女子悦园中。在此,我谨代表全院师生员工向关心支持我校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我们将牢记"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和"崇德、至爱、博学、尚美"的校风,发扬"不断爬坡、不断创新、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女院精神,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女子高等院校,为女性人才的培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妇女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校训

崇德 至爱 博学 尚美

院系设置

学校目前设有七个二级学院四系二部: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下设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女性学系)、法学院(下设法律系)管理学院(下设人力资源管理系、会计系)、教育学院(下设学前教育系、对外汉语系、心理学系)、艺术学院(下设艺术设计系、传播与表演系)、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华高丽学院,计算机系、金融系、外语系、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设有18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学、法学、女性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文化产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英语、对外汉语,分布在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工学等6个学科门类,覆盖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工商管理、艺术学等9个一级学科,设有10个高职专业。女性学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女性学本科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学、学前教育、女性学等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学校是最早成立全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举办女性学师资研究生班、开设女性学本科专业、建设女性学书库及社会性别网站的高校之一,成为妇女发展理论研究、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和中国妇女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现任领导

范继英 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兼中华女子学院 党委书记。

张李玺 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兼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婚姻家庭学会副会长。

黄海群 中共党员。现任中华女子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

李明舜 中共党员,硕士,教授。现任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宋胜菊 中共党员,硕士,教授。现任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理事、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大学部委员、中国审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刘梦 博士,教授。现任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编委,首都师范大学讲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王京霞 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

历史沿革

学校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陈慕华任学校名誉院长。

其前身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亲手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后更名为全国妇联妇女干部学校。

1984年升格为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成人高校。

1987年,为满足各界妇女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1993年学校进行迁址、扩建,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6年开始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举办普通本科教育,

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

目前学校已成为具有普通本科、高等职业、成人学历教育、妇女干部培训及研究生联合办学资格等多层次的高等学府。

该学院目前拥有教职工456人,全日制在校生近5000人。

教育教学

本科教育

中华女子学校1996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2002年2月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主要形式。

根据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积极发展本科专业,共设有会计学、社会工作、法学、学前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艺术设计、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女性学、旅游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社会学、审计学、应用心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对外汉语、市场营销等19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六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适应女性特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妇女发展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开展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和“基础平台+专业和专业方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结构,以课程模块形式构建课程体系,并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重视教学改革研究,设立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4个,其中有10多个项目得到北京市教委的立项。学校注重教学建设,2007年以来,以“质量工程”为契机,加强教学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几年来,建设了社会工作、学前教育、法学和会计学4个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了12个校级教学团队,其中1个教学团队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了14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其中有3门课程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了5门双语课程建设项目;3本教材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评选了2本校级精品教材;建设了特色专业和特色教材8本,有3本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3本教材成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建设了妇女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并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学实验室20余个、教学实习基地68个,其中有1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共有25项教学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其中2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升,考取“985、211”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学生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文章逐年增多,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在国家级或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学生连续多年参加了首都大学生“挑战杯”优秀论文评比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活动获奖数大大增加。学生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各类英语演讲比赛、艺术类竞赛都荣获全国和北京市多项奖项;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也多次获奖。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出北京高校平均水平。学校的毕业生由于适应社会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具有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社会责任感、爱心和社会公益意识,得到用人的普遍好评。

研究生、留学生教育

学校于2008年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首批合作专业有4个,分别是:社会学、学前教育学、民商法学和会计学。2010年,新增企业管理和金融学两个合作专业。目前,学校共有硕士生导师24人,在校生27人。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制度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着重毕业论文环节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2010年,首届毕业生6人顺利毕业,并因学业突出得到了东北师范大学的肯定。其中,1/3的学生考取名牌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3同学选择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就业。学校与外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为学校开办硕士点,培养师资奠定基础,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

中华女子学院分别于2003年11月和2004年3月获得外籍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的招生资格。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一直是我校外事工作的重要方面。我校外事办公室严格按照上级主管单位的各项规定,规范留学生招收和管理工作。根据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公安局关于留学生管理的有关文件的指示,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中华女子学院留学生管理规定》、《留学生学籍管理补充规定》、《中华女子学院外国留学生招生管理制度》、《中华女子学院外国留学生签证管理制度》、《中华女子学院留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中华女子学院外国留学生校内活动管理制度》、《中华女子学院外国留学生校园生活管理制度》、《中华女子学院外国留学生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真正做到了从招生、入学注册、学籍管理、日常管理、住宿管理等各方面规范管理。

目前学院招收了来自韩国、蒙古、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历生,同时每年招收短期汉语进修生50余人。除此以外,学院每年还会接待来自国外姐妹院校的游学团,如:美国的布雷诺女子学院、丹麦的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暑期项目等,妥善安排了游学团的汉语文化课的学习及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了与国外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的高校及女子高校开展校际交换生项目,如,日本九州女子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美国密西西比女子大学、瑞典耶夫勒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等开展交流生项目。学院将借助现有的合作交流平台,认真落实学校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开展留学生方面的合作,加强学院的留学生招生宣传,为学院留学生招生开拓渠道,力争能使学院的留学生工作有新的突破。

教学与科研机构

二级学院

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

法学院

管理学院

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系、部

外语系

计算机系

金融系

对外汉语系

体育教学部

公共教学部

北校区

北校区管理办公室

研究中心

1. 中华女子学院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2.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

3. 中华女子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4. 中华女子学院个人理财研究中心

5. 中华女子学院性与性别研究中心

6.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与经济研究中心

7.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文学研究中心

8. 中华女子学院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实验中心

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管理机构

党务管理机构

学校办公室

组织宣传部

纪监审办公室

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工会

团委

行政管理机构

学校办公室

人事处

财务处

教务处

科研与规划管理处

学生工作部(处)

招生就业工作处

保卫部(处)

后勤管理处

基建处

外事办

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学报编辑部

图书馆

科研成果

1.《面向21世纪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安树芬

获“中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

调查研究报告类二等奖;

中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研究会2004年12月

2.《中国婚姻暴力》刘梦

获“中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

专著类二等奖;

中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研究会2004年12月

3.《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研究》.李明舜

获“中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

专著类三等奖;

中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研究会2004年12月

4.《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以国企下岗失业女工为视角》石彤

获“中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

专著类三等奖。

中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研究会2004年12月

5.《论劳动法的利益保护结构》刘明辉

获“《劳动法》十周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

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2004年12月

6.《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制度对妇女的影响》周应江

获“《劳动法》十周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

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2004年12月

7.《关于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体态律动对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状况的研究》王丹

获“2004年中国幼儿音乐教育优秀研究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托幼儿机构教育委员会2004年11月福州

8.“妇女与法律”栏目被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科学报名栏”栏目 学报编辑部

北京高等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2004年10月

9.《关于女性学课程设置的构想》陈方

获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专业教育委员会年会论文一等奖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专业教育委员会年会2004年10月

10.“人学”与“知识论“——《妇女学教材中的学科界定》韩贺南

获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专业教育委员会年会论文二等奖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专业教育委员会年会2004年10月

学术交流

作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充分发挥了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妇女发展服务,为妇女国际交流和政府外交服务”中的应有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校先后与加拿大、英国、美国、瑞典、韩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大批的教师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参加国际会议及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研究。学校还与美国、加拿大、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关高校开展学生X+X项目及短期交流项目,一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赴国外或香港地区学习。

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期间,上百个国家与地区的妇女代表团来学校参观,对学校评价很高,一致称赞这是中国妇女地位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的体现。近几年来,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妇女代表团来校访问。叙利亚总统夫人、卡塔尔埃米尔王后、科威特公主等,先后与我校师生座谈或发表演讲。学校教师在“北京+5”(世妇会后5年工作总结会)、“北京+10”(世妇会后10年工作总结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及国际交流活动中担任专题组主持人,或作大会专题发言。学校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政府重视妇女教育和妇女发展的重要窗口。

2003年,学校取得了招收留学生的资格,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

2004年4月28日,学院举行了第一次青年科研基金资助研究课题启动仪式。中国妇联副主席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莫文秀,中华女子学院常务副书记回春茹、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兼中华女子学院

副书记张李玺、中华女子学院副书记石春珍、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副院长贾秀总、丛中笑、李明舜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丛中笑副院长主持,常务副书记回春茹宣读了2004——2005青年科研基金和院级课题的名单,张李玺院长介绍了青年科研基金成立的过程,莫文秀党委书记做了讲话,基础部副系主任宋珂君介绍了做课题的经验,青年课题立项者王中会谈了自己选题的经过。全院的课题主持者和参与者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副高以上的人员参加了会议。

6月19日至24日,在韩国汉城举行了第九届国际跨学科妇女大会,该院院长张李玺,女性学习系教授韩贺南、罗慧兰、陈芳应邀参加。2005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妇女教育与女性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有: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妇联副主席吴启迪,中国妇联副主席、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莫文秀,湖南省委副书记戚和平、谢康生,副省长许云昭、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湖南省妇联主席冯湘保、正厅级党组副书记尹大春、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曹监湘、湖南省社科规划办主任肖君华、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李倡平以及部分高校的学校领导等。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有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类女子院校以及相关高校的领导、女性研究专家学者,共计130人左右,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日本、摩洛哥、俄罗斯、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10余人。

发展状况

学校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妇女事业发展服务,为妇女国际交流和政府外交服务;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坚持培养具有“四自”特质和创新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公益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女性人才。学校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往来,与加拿大、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留学生。

中华女子学院正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迈向集女性高等教育、女性理论研究、女性对外交流、女性图书资料信息为一体的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女子大学。

校园导游图

校园一角

学院图书馆

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建于1979年,伴随着学院的发展,图书馆也经历着转型与成长。图书馆有工作人员19名,设采编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及技术部4个部门。图书馆现有藏书31.9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 有正式数据库20个,同时拥有初具规模的社科类电子数据库及女性与性别研究数据库、特色网站。图书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采集、交流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还承担读者教育、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图书馆是一个和谐、战斗的集体。同志们团结、协作、进取,为扩充图书馆馆藏资源、创建新型服务模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4年图书馆获中华女子学院“德育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图书馆的目标是建成在海内外具影响力的、现代化的、有女性学与性别研究特色的图书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的工作宗旨是“以读者为中心”,“为女院的教学科研服务”,努力在学院发展中占据有为位置,为学院建设做更多的贡献。

乘车路线

(1)北京站乘地铁到雍和宫站下车,转乘62路公共汽车到育慧东路下车即到。

(2)北京站乘地铁换乘5号线到惠新西街北口下车,转乘386路公共汽车到育慧东路下车即到。

(3)北京西客站乘320路公共汽车到黄庄站(终点)下车,转乘386、804路公共汽车到育慧东路下车即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3: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