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 |
释义 | 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体总会原称“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简称“全国体协会”,于1924年8月24日成立。是中华民国全国性体育运动的领导组织,中华民国体育运动的领导单位,负责国内运动推广与区域性运动会等赛事。以推展全民体育、发扬业余运动精神、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加强国际体育联系与活动为宗旨。1931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973年改组,改称为“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分立出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并由个人会员制改为团体会员制。 简介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Republic of China Sports Federation(R.O.C.S.F)),简称体总会或中华体总会。为中华民国体育运动的领导单位,负责国内运动推广与区域性运动会等赛事。以推展全民体育、发扬业余运动精神、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加强国际体育联系与活动为宗旨。 体总会原称“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简称“全国体协会”,于1924年8月24日成立,是中华民国全国性体育运动的领导组织。1931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973年改组,改称为“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分立出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并由个人会员制改为团体会员制。于1989年12月23日改为今名。 组织历史1908年5月23日,在伦敦奥运会举办前夕,天津中英双语的《星期报》(英文名字为 Tiensin Young Men)刊登了一篇名为《竞技体育》的文章。1910年10月18日由唐绍仪、伍廷芳、王正廷、张伯苓等发起成立“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当时因应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立的体育机构,参加首届全运会的有华南、华南、华北、武汉、吴宁、上海五单位参加,这也是“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原始名称,其筹备会的组织被视为是中国一个全国性的体育团体,也是当时中国全国性体育组织的的雏形。 1913年,在张伯苓、王正廷等人和菲律宾青年会总干事布朗等人的倡导下,第一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后改称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 第二届远东运动会:1915年5月15日下午2时30分,第二届远东运动会正式开幕,王正廷任会长。第4届远东运动会:1919年,第4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中国体育界人士提出成立全国性体育组织。远东体协:1920年,远东体协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关系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1921年中国各地区体育联合会代表在上海集会,选出临时领导机构。 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时期“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于1922年4月3日在北京成立,机构的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同年6月7日至6月10日,“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20届(一说第21届)年会获得承认即代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王正廷被推举为中国第一位奥委会委员。至此,“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体育组织性机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和“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均由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兼任。 全国体协会时期中华全国体协会的成立,源自在武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这一届全国运动会是1924年5月22日到24日,实际负责筹备的是汉口青年会体育部主任郝更生、武昌青年会总干事宋如海,武昌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及武昌某小学校长黄芷端等四人。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奇迹’,使大会举办成功。 由于该运动会汇集全国体育界领导人士,大家皆认为需成立全国性的体育团体,以统筹推进全民体育,举办全国性的运动会,进而参加国际竞技活动。最后,推选八名筹备委员成立了筹备机构。八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举行第三次年会时,召开全国代表会,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不过,另有学者指出,全国体协会的成立日期,可推前到1910年10月18日由唐绍仪、伍廷芳、王正廷、张伯苓等发起成立“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当时因应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立的体育机构,参加首届全运会的有华南、华北、武汉、吴宁、上海五单位参加,这也是“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原始名称,其筹备会的组织被视为是中国一个全国性的体育团体,也是当时中国全国性体育组织的的雏形。 1922年4月3日成立“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机构的英语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 “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1922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21届年会获得承认即代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至此,“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体育组织性机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和“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均由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兼任。 1924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正式成立,并取代原有之“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一切职能,对外代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机构的英语名称继续使用“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两会主席均由王正廷担任。 1936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全国体协会发起组织了一个‘中国体育考察团’随奥运代表团前往观摩,同行的还有一个‘国术表演团’。代表团及国术表演团共有七十八人,由王正廷任总领队。 而后抗战爆发,政府西迁重庆,全国体协会亦随政府西迁,几年来体育协会没有实际负责人,会务停顿。直至1941年得以在重庆夫子池新运模范区135号办公,并于5月向社会部备案,批准为社会团体。抗战胜利后,全国体协会迁回南京。1947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分会,并在南京建国路七号觅得会所办公。 播迁台湾时期(1949年以后)国共内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战败,全国体协会随政府撤退到台湾。之后,关于代表中国的国际奥委会的席位问题,两岸问题、“两个中国问题”在体育方面成为敏感话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分别成立民间运动团体:中华全国体育总会(All-China Sports Federation,ACSF),及政府运动机构:国家体育总局。而后在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于名古屋会议决议,将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席位归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全国体协会迁至台北后,会务停顿近两年,之后其会址迁移不定。1954年全国体协会筹备参加第二届亚洲运动会,并在亚运会后首先成立中华全国篮球委员会,聘请空军总司令周至柔担任主任委员,组队参加第二届世界杯篮球锦标赛。之后全国体协会筹备参加1960年第八届冬季奥运会及第十七届罗马奥运会。该届奥运会因国际奥运会硬性规定必须以台湾或褔尔摩莎名称参加,所以代表团于开幕典礼持“抗议下”英文字样白布出场。该次奥运田径选手杨传广在十项铁人获得银牌,成为首位获得奥运奖牌的中华民国运动员。而冬季奥运会虽获美国支持,但是因需先申请加入国际滑雪总会和国际滑冰总会为会员,又受政治影响未能及时获准,致未能正式参加比赛。 杨森接任理事长后,由于当时是中华全国射击委员会主任委员,因此全国体协会得以搬到在台北市水源路新店溪畔的全国射击委员会办公。1962年集训以参加第四届亚洲运动会,曾洽借台湾大学体育馆办公。但后来印尼阻止中华民国及以色列参加,致未能赴会。之后全国体协会又迁回水源路。后来台北市政府推行防洪计划工程,要建设堤防,全国射击委员会楼房在堤防外,只好拆除。 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杨森为了寻找固定的办公处所以便利照顾选手,最后台北美国学校将旧校舍借给使用,全国体协会于1964年8月16日迁入,至此终于有固定会址。杨森整顿会所后将没有会所的运动委员会迁入。由于原址土地属于国有财产局,同年租约到期后变成了违章建筑,至此面临搬迁问题。杨森希望能有适合场地搬迁,或是直接将该地买下,但皆未果。而后办公室发生不少灾难,先是因为火灾,将体协会办公室、陈列室及许多宝贵的资料烧毁。隔年艾尔西台风与芙劳西台风分别来袭,把办公室的屋项吹垮,到处漏水。而后在经过工商界人士捐款之下,依照政府规定,违章建筑不可以加大的原则下,改建成平顶房屋,继续办公。 1968年参加第十九届墨西哥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将台湾的名称,改为中华民国。在这次奥运会上,田径女杰纪政,参加八十米跨栏,以十秒四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并赢得铜牌,成为第二位获得奥运奖牌的中华民国运动员。 中华体协会时期1974年7月17日,对全国体协会进行全面改组,将全国体协会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由黎玉玺将军出任理事长,杨森为名誉理事长。体育协会原有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则一律改为团体会员,原来总干事的名称改为秘书长,聘周中勋担任。其次,将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独立成单一组织,由徐亨出任主席, 1979年,中华民国的对外体育交流特别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由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代表。中华体协会则以推展全民运动、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与国际奥会及国内外各运动团体联系为宗旨,发展全民运动事项及参加或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区域性运动会事项。 中华体总会时期1989年12月23日中华体协会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Republic of China Sports Federation(ROCSF)),并于同月29日改选首任会长,原任中华体协会理事长张丰绪蝉联会长、陈金树继任秘书长。 1993年12月28日,体总会第二届会长改选,原任会长张丰绪由于人团法之限不得连任,经全体会员代表重新投票,结果郭宗清将军以高票荣膺会长职务,改聘蔡特龙为秘书长。 1997年12月27日,第三届会长改选,由于原任会长郭宗清将军表明不再连任,经全体会员代表重新投票结果,一致推举教育、企业界出身且常年出钱致力于体育界之原任副会长张万利先生出任会长,并聘体育科班毕业且精通企业管理之廖裕辉先生任秘书长。 1999年5月起,张万利会长因故长期请假,会务由副会长李武男代理,直至2001年7月,总会面临左训中心及北训中心裁撤,在人员资遣及安顿处理妥当后,交由副会长张朝国代理至2001年11月27日的第四届改选;期间秘书长廖裕辉于2000年9月自雪梨奥运返国后请辞,10月由文化大学副教授魏香明接任,襄赞代理会长处理体总转型会务。 体总自第四届改选后,由企业家出身的橄榄球协会理事长蔡辰威接任会长,随后新任理监事改选就任;秘书长则由体育科班出身并具有体育行政二十三年经验的陈光复出任。 组织领导中华民国体育运动舞蹈协会表演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第一届董事选出十五人,公推名誉会长张伯苓,主席董事王正廷,并聘沉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蒋湘青为干事,当时因经费无著,先借上海申报馆为会址。民国十四年五月筹备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又改借圣约翰大学办公。 根据当时体育协会章程,每两年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改选,但因受时局影响,多年未能照办。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十日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归於中央政府主办。十四日体育协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根据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三十日常务董事会的决定,产生代表,按照全国运动会办法,以省、市、特别区及华侨体育团体为单位,出席代表三十二人,修订会章,改选新董事九人,张伯苓当选会长,王正廷为主席董事、沉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其馀董事有袁敦礼、郝更生、高梓、吴蕴瑞、马约翰等。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体育协会借用美国洛氏基金会法租界运动场会所期满,改租申园足球场办公。民国二十四七月租约又满,因西人足球会组织解散,体育协会独资租用申园,又改造跑道及篮球馆等,虽然不及法租界的场面,但在地价很高的上海市,已是难能可贵了。 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於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十日至二十日在上海举行,体育会在十一日召开第三次全体代表大会,根据第二次修订的会章,将会长名义取消,主任干事改为总干事,董事名额增为十五名,当选主要负责人仍为张伯苓、王正廷、沉嗣良。 民国二十五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体育协会发起组织了一个“中国体育考察团”随奥运代表团前往观摩,同行的还有一个“国术表演团”。代表团及国术表演团共有七十八人,由王正廷任总领队。 会员单位地区体育会台湾省体育会 台北市体育会 高雄市体育会 金门体育会 全国级运动协会中华民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奥运、亚运项目) 历任会长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张伯苓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王正廷 郝更生 周至柔(1956年6月-) 邓传楷(1957年-) 杨森(1961年2月-1973年6月) 黎玉玺(1973年6月-1981年12月) 郑为元(1981年12月-1987年9月) 张丰绪(1987年9月-1989年12月) 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张丰绪(1989年12月-1993年12月) 郭宗清(1993年12月-1997年12月) 张万利(1997年12月-2001年11月)(自1999年5月起.因故长期请假) 李武男(1999年5月-2001年7月)副会长代理会长 张朝国(2001年7月-2001年11月)副会长代理会长 蔡辰威(2001年11月-至今) 历任秘书长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周中勋(1974年7月-) 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陈金树(1989年12月-1993年12月) 蔡特龙(1993年12月-1997年12月) 廖裕辉(1997年12月-2000年10月) 魏香明(2000年10月-2001年11月) 陈光复(2001年11月-2010年8月) 林森鸿(2010年8月-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