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尾梢红雉
释义

白尾梢虹雉(学名:Lophophorus sclateri)是鸡形目雉科的大型鸡类,体长58-68cm。雄鸟头顶无明显羽冠,羽冠短而卷曲,颜色蓝绿色而具金属光泽;尾红棕色而具白色端斑;下体黑色。雌鸟自头至上背深栗褐色,尾深栗褐色。栖息于杉树苔藓林及竹林边缘、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竹林灌丛、杜鹃灌丛或草甸,冬季下降至2500m的低山。繁殖季节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季结群活动。食物主要为野百合、蕨根、竹叶、叶片等,偶尔也吃少量蠕虫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中文学名:白尾梢虹雉

拉丁学名:Lophophorus sclateri

别称:雪鹅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虹雉属

亚种:2种

命名时间:Jerdon, 1870

英文名称:Sclater's Monal

英文名称:Crestless Monal

外形特征

白尾梢虹雉的雄鸟头顶、耳羽以及鼻孔下缘有一小簇羽毛黑色而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头顶有短而卷曲的羽冠,呈金属绿色。后颈和颈侧紫铜色;脸大部裸出,颜色为海蓝色,上背和肩辉蓝绿色,肩缀有辉紫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纯白色,尾上覆羽具黑色羽干纹;尾棕色而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尾羽基部黑色而杂以白色横斑和棕白色斑点;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呈金属青铜色,具红铜色光彩。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呈金属蓝绿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外翈边缘略具金属绿色。下体黑色,喉具蓝色金属光彩。雌鸟自额至上背,包括翅上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深栗褐色而具棕色羽干纹和横斑;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土白色,密杂以褐色波状横斑及少许白色斑点;尾深栗褐色,具6条不甚规整的棕白色横斑及宽的白色端斑和棕色羽缘;外侧次级飞羽浅栗褐色,具棕色波状横斑;初级飞羽及其覆羽赭土褐色。颏、喉棕白色,其余下体淡棕色,密杂以栗褐色细纹,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或斑纹。虹膜褐色,嘴角色,脚绿褐色,雄鸟具一短距。

体重♂2100-2800g,♀2000-2500g;体长♂640-700mm,♀580-628mm;嘴峰♂31-34mm,♀30-32mm;翅♂290-310mm,♀267-285mm;尾♂195-230mm,♀ 180-217mm;跗蹠♂68-75mm,♀69-73mm。

(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缅甸东北、印度阿萨姆北部。中国于西藏东南部丹巴江上游墨脱、察隅,以至云南北部高黎贡山和西部腾冲一带。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4000m的高山森林和林缘灌丛与草地,特别是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竹林灌丛、杜鹃灌丛地带较常见,有时也到高山草地和风化的裸岩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留鸟。除繁殖期外常呈小群活动。白天活动,晚上栖于低枝上或岩石边。主要以野百合、蕨、天南星、半夏、崖花海桐、高山箭竹等植物的叶、茎、幼芽和根为食,偶尔也吃少量蠕虫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每年4月开始繁殖, 繁殖期为4-6月。筑巢于岩石缝隙处、林中地面的倒木下或树洞中,每窝产卵2-5枚。 卵的大小为平均63.2mm×45.4mm。

亚种分布

(2种)

1.白尾梢虹雉指名亚种 (Lophophorus sclateri sclateri)

2.白尾梢虹雉滇西亚种 (Lophophorus sclateri orientalis)

指名亚种雄鸟的白尾梢较长,雌鸟的嘴峰也较长,在中国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察隅等地;滇西亚种雄鸟的白尾梢和雌鸟的嘴峰均较短,在中国仅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腾冲、泸水、福贡和贡山一带。

保护等级

白尾梢虹雉是一种珍稀鸟类,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据1985年5-8月在中国云南的调查,种群密度在碧罗雪山为1对/1.0-1.2平方公里,在高黎贡山为1对/0.8-1.0平方公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

(图片:概述图、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分布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