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道德网 |
释义 | 中华道德网是一个弘扬道德主旋律的公益性网站,成立于2006年8月1日。 道德沦丧的根由(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市场经济领域中的道德问题更为严重) 怎样改变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的情况(究其本质原因 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德完全可以同步发展 重新大力宣扬和普及合理的道德知识 树立及宣传各类道德规范 提倡个人高尚品德与良好社会公德紧密结合 继承和传扬合理的道德理念) 该网的倡议书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言万古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创造了推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先进物质文化,同时也以高尚淳朴的情操,创造了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的深沉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使人类文明更加辉煌灿烂。在这些灿烂的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至真至诚的感人事迹、杰出人物的高尚品格、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等等之中体现出来的不平凡的精神内涵——道德。 道德的解释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是分开使用的。老子的《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道”,不是“道德”,而是“规律”。但“道”是看不见的,是通过“德”表现出来。“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 汉字的“道”,以“首”居上,是“行为”必须遵循的“首要”准则。汉字的“德”,以“心”为基,为善良、辞让、羞耻之心。道德,是中华文化之宝、国家社稷之基、民族精神之魂。道德作为调整人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样是人们处世立身的立足之点、社会和谐运行的保障之章、世界和平稳定的捍卫之法。 我国“德治”与“法治”并举在我国,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德治”与“法治”并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政治道德和某些职业道德领域,“文革”期间那种达到无以复加地步的出卖人格、指鹿为马、落井下石的陷害忠良、迫害无辜行为以及虚假伪善的“道德”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是道德进步的方面。而当代国人的人格自尊因知识普及已逐渐觉醒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典型例子是民告官的案例时有发生;依法经营、文明服务作为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越来越成为商人们的共识,从追求利益的动机出发而自觉地形成的这种守信的商业道德,使中国人享受到从来没有过的“微笑”服务——尽管这种微笑背后的动机依旧值得商榷。 然而,我们不得不痛心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在当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甚至有部分人完全置道德于不顾。在社会生活很多方面,道德更多地表现出了滑坡的迹象,不讲诚信、缺乏社会公德、无视职业道德。经常可见新闻揭露:重病的老人在公共汽车上苦苦求座而其他人却无动于衷;弱势个体危急时刻得不到政府帮助而全家自尽;世界上有三个国家的景点只用中文告诫游客“请勿大声喧哗”;贪污腐败分子利用职务之动辄便卷走惊天巨款……。这些道德沦丧的现象不时发生,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当人们生活在到处是良知麻木、谋财害命、伪劣假冒、贪污受贿的环境之中时,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又该从何谈起? 道德沦丧的根由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在于,道德领域中的社会公德问题,长期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美德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应当大力褒扬和肯定的。这类美德,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制尊严有积极功能,而且其崇高和美好形象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对于强化社会公德也有重要意义。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道德中只有伦理道德而没有现代社会公德,尤其是缺少低层次的常德规范。我们知道,传统伦理道德是维系家族宗法秩序的,因此,伦理规范既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又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半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爱有差等的。在同宗同族或单位熟人之间,人们可以互尊互敬,由伦理美德维护;而在宗族或单位之外,陌生人之间,则彼此轻视蔑视,失礼失敬,缺少社会常德规范。在大城市中,同一学校或者一单位人上班车,大家彬彬有礼,而在街上等公共汽车时却变成了一哄而上,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家彼此不认识,便不受道德约束。这便是所谓社会公德的道德缺失──在传统道德中缺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公德体系和常德规范。 市场经济领域中的道德问题更为严重而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道德的问题更为严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真正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的传统中也从来没有与现代市场经济适用或相匹配的道德规范。即使是中国所谓儒商的道德规范,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市场经济难以长足进步的道德阻力。说到市场道德规范,简单地讲就是诚实经营、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合法谋利,其核心是守法尊约。如果说中国传统道德是将人际关系伦理化,以“信”、“义”为社会行为调节原则的话,那么,市场道德则要求割断人伦关系,将经济关系契约化,以“法”“约”为基础,辅以诚信作为市场行为的调节准则,即合法守约的行为通常便为道德。事实上,人们对这却不够了解甚至背道而驰。 在今天的市场交易中,某些经营者却正是借所谓的公共道德或美德规范作为他们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法宝,而现实错位的道德舆论却往往给那些损人者以道德支持。王海打假,有些舆论竟然公开站在卖假货的商厦一边,攻击王海是卑鄙的利己主义者。卖假货的商厦倒成了高尚的利他主义者。再如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例子:当你与商贩讨价还价时,对方不是经常振振有词地掏出这么一句:你这人怎么这么小气,二角三角钱争什么?仿佛只是你在为自己私利而斤斤计较,而他却成了毫不利己的慈善家。在“斤斤计较”、“辎株必较”作为贬义词的话语系统中,中国人从来便羞于公开谈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何况对方已经占据道德制高点了呢!就这样,道德成了有德者被损“失”利的紧箍咒,成了缺德者损人“得”利的通行证。德而不“得”,不德而“得”。这样的“道德”恰恰成了不道德。不过这还属于浅层次违背道德,在更深的方面,假冒伪劣产品铺天盖地,以次充好现象层出不穷,强买强卖事件时有发生,这都已大大超越道德的底线,完全走到了道德的反面。 怎样改变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的情况究其本质原因我们应该怎样改变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的情况,使国人的道德水准逐渐提升呢?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重建合理的道德规范,怎样重树道德的权威呢? 这首先可以从古代道德秩序得以良好运行的原因说起。在中国古代以及近代,中国大多数人属于文盲阶层,他们凭有限的知识认定世界上有一个高于一切的存在,人的一切行动均受其监督。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和道教的地狱受刑说正是其中代表。在这一思想约束之下,人们自发地约束自己并形成了一整套的个人及社会的思想、行为规范,亦即道德。道德形成之后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改进和系统化,进而进行广泛传播。这一套道德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因此用强制力量加以巩固、强化,使之逐渐成为高于一切力量的约束性存在。无论是群众主观心理还是统治阶级的客观举措,都为道德发挥强大作用提供了良好环境,人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得到保证。 以道德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言,我们不能无视传统道德中属于“糟粕”的部分,也不能把现代人的道德滑坡简单地归因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或者经济迅速发展。我们应该从更广的方面入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恶劣的道德现状。 在市场领域不放弃社会公德的传播,不要使人们丢掉基本的道德,同时也不要使不正确不合理的道德成为损人利己的工具。市场交易是利益交换,在简单的交换关系中,往往一方的损益即是另一方的增益,因此,这里只能用法规契约为公平尺度进行具体道德评价,而不能运用抽象的公德尺度笼统指责某一方是“损人利己”。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习焉不察,甚至包括作为传扬道德的主要力量的知识分子自己,也经常把道德的板子打错对象!去年,某学者对一位较真的女记者“损人不利己”的道德批评便是典型的一例。那位女记者因面的司机收款不给票,力争了二十分钟,撒谎没带票的司机才不得不“屈服”,给了票。在这里,应当谴责的是司机,他收款不给票,是一种明显的损公利己行为。女记者为了执行一条非常简单的“规则”要回自己该得的利益:付款要票,而不得不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她是一个利益受损害者,怎么能给她扣上“损人”的帽子呢?再进一层说,她不怕掉价,不怕耗费精力维护自己哪怕细小的合法权益,以维护市场公平法则,制止各种公开的损人利己行为,这正是今天建立市场道德规范所迫切需要而为国人所非常缺乏的认真精神,我们应当为这样的精神鼓掌才是! 其实,当社会公德在市场领域中成为损人利己的工具的同时,真正需要社会公德的公共领域或政治生活中,却被引进市场经济原则,从而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譬如,当孩子落水家长向人求救时,被求者却首先索取报酬,致使落水者不救而死。这可能属于极端情况,但向问路者公开要索取报酬却早已不是新闻。至于把人民给予的政治权力也用来寻租,把党的组织原则也用来进行金钱交换,则更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对此,人们早已深恶痛绝,我们无需多论。但问题严重性在于,人们在深恶痛绝的同时,却实际上已经将这种市场原则作为道德准则自觉认同,“子不言利”的中国人一下子走到另一个极端“言不及‘义’”——那些出于崇高道义的奉献行为竟被很多人认为是不真实或动机可疑或纯属傻冒的,一个义务奉献者的事迹登报后,会收到成千封索取“奉献”的信。而那些利用权力寻租行为却为道德舆论所容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早已成为“醒世恒言”“喻世名言”。这种道德错位的结果使那些损人损公利己者在寻租在受贿在公开损人利己时,不仅感受不到道德的压力,甚至可以毫不脸红地对那些拒绝行贿者进行道德攻击。某出版社编辑将一笔编辑费送给社外的特邀编辑,只因这位学者如数收起没有表示“意思”,这位编辑事后便逢人就讲这位学者“太不够意思”“太自私”!这种道德滑坡趋势的确是可怕的。 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德完全可以同步发展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滑坡不能归因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到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同志,回来后无不对那里的社会公德水平留下深刻印象。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德完全是可以同步发展的。这里关键的问题是,首先要从舆论上划清不同社会关系与道德规范的界限,提高公民的社会身份与道德角色转换的觉悟。与现代社会生活多元化相适应,现代人与传统人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人几乎都要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遵循不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因此,现代人要善于随着社会身份的转换而随时进入不同的社会道德角色。一个商人在市场范畴内斤斤计较,唯利是图,不影响他在市场之外慷慨大度,唯义是举。一个国有企业干部,作为企业法人,当他进行经济交易时,只能以经济人身份出现,遵循市场道德。但当他以党员身份从事党的事业为人民排忧解难时,则理当奉行“无私忘我”的共产主义道德。一个工人,在政治上享有国家主人公的政治身份,并通过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但当他进入企业时,则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按劳取酬,甚至可能被解除合同而失业。不能自觉地划清工人的两种身份,将政治身份带到经济领域中,这正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道德阻力所在。当然,由于不同社会领域之间、不同道德规范之间并不存在有形屏障,这种道德界限的划分和道德角色的转换完全需要靠主体的道德觉悟。对于习惯于社会身份角色一元化的中国人来说,要很快作到这一点是困难的,而这,正是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所在。 重新大力宣扬和普及合理的道德知识条理一些而言,首先,重新大力宣扬和普及合理的道德知识,让人们重上一次思想道德课。要努力引导人们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引导人们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实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不断革除自身陋习。 树立及宣传各类道德规范其次,要树立及宣传各类道德规范。例如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或接待礼仪、交际礼仪等等。让人们的行为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判和参照标准,这样人们的行为就不会陷入无序的状态。同时由于有这样一个公认的标准存在,人们就可以互相监督,在法律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让道德更具有约束的力量。 提倡个人高尚品德与良好社会公德紧密结合再次,应该提倡个人高尚品德与良好社会公德紧密结合。人之“性本善”或“性本恶”都不影响一个人可以有着高尚的品德。而个人的高尚品德要发挥最大作用就必须和整个社会发生关系。如果每个人都坚持遵循道德的要求,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往善的方向发展,因之,社会公德方面就自然会取得长足进步。 必须注意的是:在市场领域,不放弃社会公德的传播,不要使人们丢掉基本的道德,同时也不要使道德被不正确不合理地歪曲成为损人利己的工具。市场交易是利益交换,在简单的交换关系中,往往一方的损益即是另一方的增益,因此,这里只能用法规契约为公平尺度进行具体道德评价,而不能运用抽象的公德尺度笼统指责某一方是“损人利己”。 继承和传扬合理的道德理念为着这一目标,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扬合理的道德理念,纠正和去除错误的道德观念,把合适的道德规范用于合适的地方,建立健全道德评判体系,使整个社会更为和谐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体系和体现时代特征的伦理精神的基本原则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敬业精神与厚德载物团结互助的凝聚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情感依托,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境界的精神归依、提倡事业上人人竞争,生活上理解宽容的现代人际观、尊重自我,理解他人,个人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会团体生活的求同性相结合的处事原则、外在的实用功利性与内在的道义性相一致的现代道德理念等。这些原则应是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开放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有了统一规范的道德体系,人们才会有统一的道德价值取向、正确的选择,共同的信念和文明的行为! 中华道德网的目标我们中华道德网正是为着这一目标而创建的,中华道德网的同仁将会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是我们的的身份,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是我们的口号。从本职工作一点一滴严谨认真地做起是我们的行动,传扬与建构新的合理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我们的目标。所有有志于道德建设的广大朋友们,请与我们中华道德网的全体同仁一道,肩负历史使命,为道德的重建、精神的回归、民族的复兴而共同奋斗!为祖国繁荣、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道德的定义定义1:由个体自我意识为起始,引影到群体当中,形成的《精神》《语言》《行为》宏观性微略统一,即为道德。 定义2:道德就是脱离人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的社会属性。( 这里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 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 定义3: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定义4: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以下原词条释义仅仅是对行为规范意义上的道德的一种理解: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也是遵循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查找道德的定义,没有很恰当的解释,经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得到以上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笼统的讲就是有素质。 实质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会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约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图伤害他人等对人类社会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内在约束(也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虽不违法,但亦会对他人(甚至是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所以,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就有以任何方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道德”),道德也就是继法律之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这种伤害的工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