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释义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是胡鞍钢所著的一本书籍,本书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重点探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初始起点、发展条件和各类动因;从政治与经济两条主线闸述了建国初期到向社会主义转变、“大跃进”到经济重建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过干旱和历史联系,并对这段时期作了客观和历史的分析。

书名:《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作者:胡鞍钢

ISBN:9787302182405

页数:584

定价:58.00元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8月

装帧:平装

开本:1/16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和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发展水平落后、各地区差异甚大的独特的东方大国,是如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不断实现多重的社会转型,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目标的。

作者提出并回答了上百个令读者感兴趣的当代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运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或鲜为人知的丰富史料,对1949-1976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分析和评价。

作者力图从历史视角、国际视角来讨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观背景;从政治与经济发展两条主线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轨迹与动因;从大量历史事实出发,由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说明当代中国是如何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本书能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代中国提供较为清晰的历史向导和经验总结。

作者简介

胡鞍钢,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69—1976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团务农:1976—1978年在华北冶金地质勘探队务工。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进入河北矿冶学院(现唐山理工大学),198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作博士后研究: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庆应义熟大学、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世界银行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1991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评为特优: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为第二和第一获奖人);2001年获第九届(2000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经济学博士。他是中国国情研究(China Studies)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现已出版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系列中文专著13部、合著16部、主编9部、合编6部、英文著作6部、日文著作3部;2000—2006年CSSCI(中文社会科学文献索引)引用(不包括自引)1696篇次。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国情与现代化

第一节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引起当代中国巨变的合力

第三节 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

1.国情的定义与限制因素

2.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

3.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国情

第四节 毛泽东等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概括

第五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

第六节 小结:中国现代化是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趋异到趋同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记录及其评价

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

2.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U字形轨迹

3.中国的人均收入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变化:倒U字形轨迹

4.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变化: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革命

2.世界现代经济增长轨迹(1820-1992)

3.决定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四节 中国曾遥遥领先于西方上千年

第五节 中国经济衰落原因初探

1.中国经济衰落的已有解释

2.中国经济停滞的综合解释

3.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性努力

第六节 小结:中国从现代化的落伍者到现代化的追赶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第一节 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1.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基础

2.发动工业化的政治前提

3.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政治条件

4.国家现代化的后发优势

5.中国特有的大国优势

6.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扩大缺口”现象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经济条件

1.中国发动工业化滞后于西方国家

2.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十分低下

3.中国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社会条件

1.中国的人口过快增长与劳动力过剩

2.巨大的二元经济社会

3.地区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

4.人力资本严重不足

5.中国人口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6.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力量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匮乏

7.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主要经济成分

1.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经济成分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种经济成分

第六节 小结: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来源

第四章 从建国初期到“一化、三改”(1949-1956)

第五章 从“大跃进”到经济重建(1957-1965)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第七章 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评价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政治运动一览表(1949-1976)

参考文献

后记:向历史学习

表目录

图目录

专栏目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