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 |
释义 | 基本信息书名: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定 价:¥96.00 作 者:焦培民,刘春雨,贺予新 著 出 版 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版 次:1 页 数:440 字 数:592000 印刷时间:2009-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811065008 包 装:精装 内容简介《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主要介绍了我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与之相关的灾害思想和救灾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有关 秦汉灾害史的研究状况和本书的构想;第二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水、旱、蝗、震、疫、风、雹、寒、火等各种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灾害发生的总体特征及成因;第四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流行的几种灾害思想;第五章介绍了秦汉 时期的灾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救灾体制,包括 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运行、监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灾害史料进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统计,尤其是对灾害思想、救灾措施、救灾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目录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秦汉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 第二节 秦汉灾害研究综述 第三节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秦汉各种灾害及其防救 第一节 秦汉水灾及其防救 第二节 秦汉旱灾及其防救 第三节 秦汉蝗灾及其防救 第四节 秦汉震灾及其防救 第五节 秦汉疫灾及其防救 第六节 秦汉风灾及其防救 第七节 秦汉雹灾及其防救 第八节 秦汉寒灾及其防救 第九节 秦汉火灾及其防救 第三章 秦汉灾害总体特征及成因 试读章节第一章 导论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命、财产及生产、生活等方面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界的异常变化。自然灾害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然灾害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具有时空分布的规律。 时间性表现为年际、季节和月份等方面的规律性。例如,水灾常常发生于夏秋季节,这与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由于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海陆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关系极其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因而各种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时有发生;正是由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因而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与旱灾。 空间性表现为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分布方面的规律。例如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区,这与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有关。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③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类社会。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只有作用于人类社会,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损害,才会发生自然灾害。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对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反作用。如果说人类社会组织能力强,物质资源储备丰富,工程技术水平较高,这对于防灾、救灾是十分有利的,能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和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反之,如果开发自然不当,吏治腐败,物资匮乏,工程技术水平低,则会人为导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增多,灾害破坏程度加大。也就是说灾害的次数和破坏程度与自然变异成正比,与人类防灾救灾能力成反比。因此,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特征,历史上,天灾总是与人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只是存在何者为主,孰轻孰重,不存在纯粹的自然灾害,人类要在抗灾救灾实践中不断反省自身各个方面的不足与失误,提高认识灾害、防救灾害的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