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8月。总所设在北京,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下设云南、海南、广西、新疆分所,共占地5000余亩,是世界上五大药用植物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内顶尖的从事中药研究专业机构。研究所现有职工6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研究员150人,国家级、部委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50余人,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20余人。 主要任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项目中,承担着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制定与实施、中药材标准对照品的研究、中药资源普查等重大科研任务。 机构发展拥有药用植物亲缘学创始人、“中草药的活字典”肖培根院士,天麻之父徐锦堂教授,西洋参之王刘铁成教授、砂仁阿普(砂仁公公)周庆年教授和肉豆蔻专家陈伟平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中药科研人才和一枝朝气蓬勃的青年科研骨干队伍。 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发展的20余年里,该所几代研究人员为人类的健康,不断地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秉承着这样的一个研究方向,使药用植物研究所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药用植物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新一代药植所人承前启后、创新开拓,各项科学研究工作快速发展。除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外,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生物技术研究等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课题300余项,发表论文2500余篇,主编专著100余部(卷),已鉴定科研成果9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余项。“十五”期间,研究所共承担国家课题197项,2005年到位研究经费4000余万元,并建立了一批国际、国家级中药研发基地: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198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1996年);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2005年); 国家中药标准品中心 (2001年); 国家教育部:“中药资源工程中心” (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04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资源化学”三级实验室(2003); 北京市生药学重点学科(2002年);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药资源工程中心”(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06年); “国家天然产物标准品库”获批建设(200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重点研究室”已获批准(2008); 国家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2008); 国家工程实验室“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已经通过)(2011);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天然药物、健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2009);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室服务基地”(2009); 承担了国家级技术平台工作: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技术平台(2002年);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2003年); 中药材农残检测技术平台(2003年); 药理毒理技术平台(2005年); 中药种子标准技术平台(2005年)等。 成果与荣誉药用植物研究所还承担了大量国际、国内重大项目。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药用真菌猪苓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2009年); 国家财政部专项项目“国家天然产物标准品库”的建设(2008); 国家海洋“863”专项项目“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资源利用技术”(200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道地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技术研究及生产区划”(2006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生物技术与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研究”(2006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种子贮存、栽培生产、商品流通等环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2006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专项“西部濒危生物资源—川贝母野生抚育产业化示范工程” (2005年); 美国NIH基金项目“Center for Chinese Herbal Therapy(CHT) for Asthma” Project3: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tanicals(PI)(2005年); 国家财政部科研专项“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建设”(200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重要药用植物类群亲缘学研究”(2004年); 国家863计划项目“愈风宁心缓释片”的研制开发(2004年); 国家863计划项目“二类中药新药天麻核苷和《西明婷片》的研究”(2004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药资源学研究”(2003年);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描述和规范制定与示范” (2003年);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研究”(2003年);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种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的研究与制定”(2002年); 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草药种质资源的保存”(2001年)。 研究所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内外博士后合作研究工作,先后有30名研究人员到美国、英国、韩国、香港等地培训、学习或合作研究 ;96名研究人员派往国(海)外参加学术交流或国际会议。接收英国、日本、韩国、印度、尼泊尔等研究人员进修、培训12人。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接待交流与互访团300余批,参观、学术交流1000余人;与英国、波兰、日本、法国、秘鲁等50余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 历史沿革解放初期,中国为尽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科研事业,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来国内帮助建设。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1955年中央卫生研究院在北京西郊的西北旺(现药用植物研究所)征地1000亩,建立了药用植物种植场,同时在云南和海南建立了两个试验站。当时的药用植物种植场有研究人员20余人,并聘请了娄之芩、陈静蓉等专家作指导,使药用植物种植场已具有了研究工作能力。 1957年中央卫生研究院与协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种植场转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下属单位,定名为药物研究所的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场下设栽培室。1959年在该试验场内建立标本园,当时收存药用植物标本1800多种。标本园建成后先后接待了日本、法国、苏联等代表团来园参观访问。同年又在集安、抚松两地建立了人参种植基地,从此,翻开了我国人参研究新篇章。在我国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国际人参学术会议在西北旺召开。 1983年在医科院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场和栽培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肖培根同志任所长,于普同志任党委书记,他们为该所的创建及前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该所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适应国家科技事业管理的要求,1994年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更名为药用植物研究所。此后担任药植所所长、书记的还有杨世林、何维、丁国鉴、高海泉等。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下,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今天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和经济基础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