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重点药物研究机构之一。现有科技人员300余人,其中正副研究员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截至目前,我所共有57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共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部级(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长江特聘教授”3名,“院校特聘教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4名;共从国内外引进人才30余名。 中文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校训:“献身、创新、求实、协作” 创办时间:1958年 主要领导:王晓良,杜冠华 机构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重点药物研究机构之一。现有职工400余 人,其中科技人员300余人,正副研究员7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自国家评选政府特殊津贴以来,我所共有60人获此殊荣。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部级(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名,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2名。近十年来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共计32名,其中博士后25人,博士2人,硕士5人,引进人才平均年龄约40岁。 药物所始终以寻找和研究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药物为主要方向,坚持以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为重点,以中草药和天然产物研究为基础,采用现代医药学现代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肿瘤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抗肝炎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糖尿病药物以及治疗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等领域。 药物所学科齐全,下设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合成、新药开发等研究科室,具有很强的药物研发能力。特别是在天然产物研究、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组合化学、分子药理学、高通量筛选等领域有明显特色。此外,药物所还建有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药物筛选中心、院校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11年批准成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活性物质发现与适药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药物传输技术及新型制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期间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在药物研究所建立了包括综合大平台在内的多个技术平台,有效增进的研究所的研究能力。 药物所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现有2家全资企业:北京协和药厂、北京协和制药二厂,以及3家控股企业: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莱博医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建所五十多年来,共获科研成果奖261项,已研制上市新药百余种, 获新药证书129项,其中以人工麝香、丁苯酞、双环醇、丹参多酚酸、艾瑞昔布等为代表的一类创新药物19项。自1986年国家设立基金制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900余项,发表论文6000余篇,编写著作350本,已在国内外申请专利500余项。 药物所也是我国高级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中药学学科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医学重点学科点,并且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药物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承担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教学任务。目前在所研究生300余人,至2011年已培养毕业博士生541名、硕士生538名。 近年来在面向市场经济,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效益的过程中,药物所所属药厂产值逐年增加。主要产品有:百赛诺、芳活素、紫素、非洛地平片、联苯双酯滴丸、灵孢多糖注射液等,其中一些药物远销国际市场。 药物所与国内及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制药公司、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 药物所还负责编辑出版《药学学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物研究)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四种学术期刊。 药物所人将继续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为指引,勤奋钻研、刻苦攻关、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努力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社会效益和实现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研究所概况药物所人正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努力工作,以求为人类研制出更多更好的新药。药物研究所以寻找和研究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的药物为方向,坚持以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为重点,以中草药和天然产物研究为基础,采用现代医药学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抗肿瘤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病药物、作用于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和抗老年退行性疾病药物、抗肝炎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抗糖尿病药物等。 药物研究所学科齐全,设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分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药剂学等研究科室,具有很强的新药研究和开发能力。 特别是在天然产物研究、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组合化学、分子药理学、高通量筛选等领域有明显特色。此外,药物所还建有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科技部药效学平台、医科院协和医科大学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建所近五十年来,共获科研成果奖237项,已研制上市新药百余种, 获新药证书121项,其中一类新药17项。1986年国家设立基金制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760项,发表论文4889篇,著作242本,已在国内外申请专利369项。 药物所拥有一支由高级科研人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24人,承担了协和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任务,目前年在所研究生300余人。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药理专业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获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点,其中药物化学和药理学为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高校医学重点学科点,并且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药物所与国内及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制药公司、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并建立了新疆分所。 药物所还负责编辑出版《药学学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及《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物研究)三种学术期刊,后两种被SCI收录。 药物所人正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努力工作,以求为人类研制出更多更好的新药。 主要领导王晓良 王晓良, 研究员,1955年5月出生,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协和药厂法人代表,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198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8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并从事一年的博士后研究。80年代末回国后,较早将膜片钳技术引入国内并建立膜片钳实验室,建立完善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并将这一方法普及到全国,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因此而获得我国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1998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研究方向,并与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疑难病病理生理机制,药物作用新靶点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紧密结合。杜冠华 杜冠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12月出生。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药物筛选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秘书长,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亚洲西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78—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86—1989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199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5—1998年UniversityofLiege,Belgium博士后,研究神经生物化学。1998年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1998年回国后主要从事药物发现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特别是在高通量药物筛选、神经药理学和心脑血管药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是一个以中草药和天然产物研究为基础,应用化学合成、生物合成等手段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为特色的研究机构,主要以寻找和研究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药物为方向,坚持以创制新药为重点,采用现代医药学现代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并初步建成大规模自动化药物筛选体系。研究宗旨: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新药研究的重点方向: 抗肿瘤药物 防治心脑血管病药物 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药物 抗肝炎药 抗炎免疫类药物 抗老年退行性疾病药物 抗糖尿病药物 基础研究方向: 天然产物研究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药物作用新靶点 生物大分子的调节 分子药理学 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 获奖成果国家级奖励食管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1995年国家科委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兴奋剂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施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海南粗榧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X-衍射晶体结构研究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脑血管新药--尼莫地平的研制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药氢溴酸莨菪碱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1980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抗病毒合成药--酞丁安1988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抗肿瘤新药紫杉醇的研究与开发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葛根素注射液的研究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抗肿瘤药--甲异靛199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金水宝的研究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抗疟新药--青蒿琥酯1989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变质甘蔗中病毒因的研究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药维胺酯的研制及其在皮肤科上的应用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LEZ-1离心薄层层析仪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抗变态反应新药--色羟丙钠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新药金荞麦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驱绦虫新药--鹤草酚及鹤草芽制剂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胆碱能神经阻滞新药--樟柳碱198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治疗慢性肝炎新药联苯双酯198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靛玉红1981年国家发明三等奖治疗急性胆道感染新药--假密环菌甲素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部委级奖励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甲级奖3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6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奖4项 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奖7项 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2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项 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奖1项 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 新药研发2008年药物研究所创新药物目录 2008年度药物研究所技术转让项目 对外技术服务项目化学部分: 1.新药开发中有关技术和情报信息服务;2.化合物的结构确证及解析; 3.药物合成工艺研究及工艺改进; 中药成分分析: 1.各种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定性、定量分析测定; 2.中草药及中成药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建立; 分析测试: 1.有机化合物元素分析; 2.化学合成物及天然产物结构的光谱测试; 3.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与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4.药物及天然产物中氨基酸成分分析; 药物制剂: 1.药物新剂型的研制与剂型改进;2.制剂的质控研究; 3.处方及工艺改进; 4.新药质量标准的建立和改进; 5.性及溶出度的研究; 药理毒理: 1.药物的一般药理学研究、药效学研究; 2.药物体内外代谢转化研究及代谢产物分析; 3.药物代谢动力学测试; 4.药物毒理试验(GLP)。院士风采黄量黄量,女,192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6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49年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的布林莫尔大学、康乃尔大学、韦恩大学和依阿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底回到祖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发展中的国际化学组织(IOCD)委员,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付主任,《医学百科全书》药物学与药理学分册主编等职。梁晓天 梁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1年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博士研究员。1954年他摆脱美国政府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有机化学》、 《中国化学》、 《化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ChineseChemicalLetters)及《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J.AsianNat.Prod.Research)的主编,联邦德国药用植化学会会员和《药用植物》(PlantaMedica)编辑顾问,《四面体》(Tetrahedron)及《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Letters)顾问编辑。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和《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传略》。合成药物化学研究室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研究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新药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的类型和优化;确证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进行结构改造和化学合成;药物的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研究;新化学反应和试剂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及药物合成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研究领域: 1.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测定、化学合成和结构改造;2.计算机辅助合理药物分子设计,寻找和发现新先导物,以及先导物的结构优化和化学合成; 3.多肽、拟肽合成和组合化学研究; 4.生物活性分子系列化合物设计、合成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5.有关创新药物化学研究部分的系统工作; 6.Metoo型新药的发明和开发研究; 7.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8.药物合成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9.药物开发研究和新药报批要求的其它化学工作。药理学研究室研究方向: 抗癌新药的研制、开发和机理研究;癌的化学预防、癌的分化诱导、癌侵袭和转移、肿瘤耐药、化疗药物减毒增效等;抗癌药物作用新靶标的探讨研究,针对法尼基蛋白转移酶、端粒酶、蛋白激酶等药物作用新靶标研制新的抗癌药物;防治心血管病、促进学习记忆、抗肝炎、生育调控、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多种新药的研制及相关基础研究;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药物对离子通道亚型功能调节机理的研究;研究领域: 1.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2.各类药物的一般药理学研究 3.抗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及降血压药的药效学试验 4.血脂调节药物的药效学试验 5.抗动脉硬化作用试验 6.观察补肾药物的作用 7.生殖内分泌系统用药的药效学试验 8.抗衰老、增强学习记忆神经药理学研究 9.抗肝炎药物药效学研究 10.神经精神药物药效学 11.心脑血管疾病药效学研究 12.抗糖尿病药物药效学 13.治疗肥胖药物药效学 14.抗炎免疫药物药效学 15.抗过敏药物药效学 16.解热药物药效学 17.抗胃肠道疾病药物药效学 18.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学效学 19.抗痔疮药物药效 20.骨骼肌松弛药物的作用 21.胆结石排石药物 22.治疗尿频、尿急等症的药物试验 23.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研究创办刊物《药学学报》 《药学学报》创刊于1953年7月,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其前身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期刊《中华药学杂志》 (1936年创刊)。 本刊为报道我国药学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探讨新理论,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开展学术交流为主要宗旨。发表文章包括药理学、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剂学与抗生素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学术动态与述评等。以本学科从事科研和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药学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承办,《药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期96页,每年第12期刊登全年文题、关键词的中英文索引。名誉主编为宋振玉教授、周同惠院士、梁晓天院士,主编为王晓良教授,副主编为郭济贤教授、郭宗儒教授、刘耕陶院士和张强教授。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各科研及教学等单位的75名药学专家组成,其中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54人。编辑部有专职人员9人(高级职称4人,硕士学位4人),负责编辑出版每期学报。 本刊每期均能在标注的时限内出版,并按国际编辑规范,对论文的标题、作者、文摘及参考文献等均有完整的信息。为便于国际交流,发表论文的图、表及参考文献均以英文表示,文后有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并刊登国内外的英文来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