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陶舞马 |
释义 | 简介白陶舞马是国家一级文物, 1971 年唐太宗昭陵陪葬墓出土。高 46.5 厘米 , 身长 54 厘米 , 马为立姿 , 通体皆白 , 如象牙雕刻 , 右前蹄抬起 , 似正随乐曲舞蹈 , 具有极强的动感 , 扬颈低头 , 双耳挺立 , 长鬃缚尾。 舞马的历史舞马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驯马戏中的一种,它不是人骑在马上表演骑术的技巧,而是训练马自身随着音律翩翩起舞,表演各种动作。唐代是舞马发展的顶峰时期,开元 、 天宝年间,舞马的规模极为盛大,尤其是百戏表演进入高潮以后,百匹形体骄健,毛色美观的舞马就会进入角色,随着乐曲的节奏奋首鼓尾,欢腾舞蹈,跳跃旋转,为宴会增色。舞马在当时被视为盛世祥瑞之物,深受人们喜爱。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盛极而衰,舞马这种表演形式也逐渐疏于舞台。 据说安史之乱暴发后,唐玄宗的一匹舞马流落到军阀田承嗣手中,没有人能认出来,一次军中召开大型宴会,这匹舞马一听音乐不禁舞起来,军士们吓了一跳,以为这匹马疯了,就打它,舞马还以为嫌自己跳的不好,就越发摇头摆尾地跳跃起来。军士惊恐地将此事秉报给田承嗣,田承嗣误以为是妖孽,下令将这匹马活活打死了。唐以后,再也难见“舞马”这种表演形式了。 白陶舞马俑见证盛唐文化在北京奥运会马术赛正进行精彩角逐的同时,记者就带你到香港历史博物馆及香港艺术馆,让你跟着一件件文物及展品,回到历史的大草原上,尽情驰骋。 马文化在中国有丰厚积淀走进香港历史博物馆“天马神骏”展馆,犹如时光倒流,置身于一个古老的马世界——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西周的玉马,西汉的大铜马、铜跽俑,北朝的仪仗轻装马俑,秦朝的骑士鞍马俑,西晋的青瓷骑马俑,辽代的银质马饰具,西汉的鎏金铜马,东汉的铜马车,北魏的彩绘骑马击鼓陶俑,元朝的五体文夜巡铜牌,唐朝的打马球图壁画、白陶舞马俑、三彩腾空马女骑俑,金代杨微的“双骏图”,元初赵孟頫的“饮马图”,清朝郎世宁的“英骥子图”,以及清乾隆年间的圆明园马首铜像…… 中国的马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马的数量和素质,与朝代的军事实力和国运盛衰有着密切关系。 陕西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白陶舞马”,呈现了盛唐时期的特殊娱乐活动。 第一匹出土的舞马呈现于眼前的这匹“白陶舞马”, 肌肉健硕,身形匀称,体态修长,前右蹄提起,姿式优雅,是有纪录以来第一匹出土的舞马。 舞马是唐朝兴衰成败的象征。盛唐时期,舞马是宫廷的御用娱乐马匹,它们经过专人特训,当听到音乐时懂得旋转起舞,且演出规模庞大。唐玄宗生日时,曾以100匹毛发装饰华丽的马匹助兴,舞马随音乐踏蹄跳跃。 舞马在唐代见证了朝代的兴衰隋唐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发达,社会上习染胡风,贵族无论男女皆好骑乘,出游狩猎、打马球及舞马等与马有关的活动十分盛行。唐军以轻骑为主力,在与突厥战争中连番报捷,威震中外。唐代以马为题材的书画、雕塑、金银器,以及三彩陶俑,皆刻划细致、形象逼真,把马的艺术表达手法推向顶峰。 陕西历史博物馆代表李凯上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道,那时候的舞马,就像今天马戏团的马匹一样,不过舞马的演出更好看,马匹经训练后懂得左右旋转,随着音乐起舞,通常在皇帝生日时(称千秋节)表演,演出时身上装饰着珠宝,技术高超的舞马,甚至能向皇帝敬酒,马也会饮酒,醉了后边醉边舞,最后跪下,表示向皇帝祝寿。 舞马在唐代见证了朝代的兴衰,然而到了安史之乱后,只剩下很少舞马,不少舞马被征作战马用,但这些舞马每听到战鼓响起,便跳起舞来,军队不知,用力鞭打,有些竟被活活打死,下场悲惨。唐末,舞马便逐渐消失。 2008年8月“白陶舞马”在香港展出据悉,这匹“白陶舞马”1972年出土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十五公里外的陪葬墓张士贵墓,用白陶制成。张士贵是隋末起义的一名农民,骁勇善战,后投靠唐高祖李渊,是开国功臣之一,在世历李渊及李世民两朝,地位崇高,因此71岁去世后便得以享陪葬的位置。 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梁洁玲对记者说,白陶舞马俑属于国家级文物,在运送过程中需要十分谨慎,难度有如处理真马一样,最重要是马的四蹄易断,每只蹄都要很小心地包扎起来。舞马俑抵港前后,已经接受两次检查。运送时,先用多层不含酸性的塑料纸包裹,再加上一个木箱密封。到达博物馆之后,工们人员把温度设在20至24℃之间、湿度45%至55%,确保舞马俑不受外来因素骚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