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现代哲学史 |
释义 | 《中国现代哲学史》内容为:“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我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种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现在刊行的第二辑则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等,一共四种五册。 基本信息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108030757 装帧:精装 开本:32 丛书名:冯友兰作品精选 定价:28.00 作者简介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后卦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编辑推荐《中国现代哲学史》为冯友兰作品精选之一。 目录自序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革命时期的阶级分析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节 “以夷为师”(向西方学习) 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 第一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 第二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的驳斥 第三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评论 第四节 章炳麟所理解的社会革命 第二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 第一节 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孙中山追随维新派时期的半封建思想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资产阶甥思想——建国方略 第四节 孙中山在国共合作中的半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蔡元培论世界观与人生观 第三节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第四节 蔡元培的哲学观 第五节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内部的派别 第二节 胡适引进美国哲学——实验主义 第三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应用 第四节 梁漱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第五节 梁漱溟对于孔丘的新估价及其对于儒家的新解释 第六节 梁漱溟的文化论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 第一节 陈独秀论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 陈独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根源和奋斗目标 第三节 陈独秀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四节 陈独秀论国民革命后中国的前途 第五节 李大钊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第六节 李大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 第六章 20—40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 第一节 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对于“论战”的总结 第三节 关于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性质的论战 第四节 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论战 第七章 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阶段 第二节 毛泽东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 第三节 《实践论》 第四节 《矛盾论》 第五节 《矛盾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六节 社会主义阶段 第七节 极左思想阶段 第八节 空想共产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 第八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道、式、能 第二书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 第三节 性与尽性 第四节 理与命 第五节 无极而太极 第六节 现代化与民族化 第九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接着讲”与“照着讲” 第二节 理,太极 第三节 气 第四节 政治、社会思想 第五节 精神境界 第六节 “新理学”的理论矛盾 第十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 第三节 熊十力的宇宙论 第四节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 序言“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我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种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现在刊行的第二辑则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等,一共四种五册。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曾就学于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他完成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该书多次重印,为国内外学习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经长沙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并于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贞元六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他受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在此期间用英文著有《中国哲学简史》,该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外国读者欢迎。 文摘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到:维新运动不能解决救亡图存的问题,必须用武力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 孙中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于190s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革命派;康有为的残余势力也逃到日本东京,这是立宪派。这两派是中国20世纪初期两大政治势力,各在日本东京设了宣传机关。立宪派的机关报是《新民丛报》,其总编辑是梁启超;革命派的机关报是《民报》,其总编辑是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后来组织了一个革命的党,名“光复会”,以排满为宗旨,和同盟会的总纲有一部分相合,因与同盟会合作。章炳麟为《民报》的总编辑兼发行人,和《新民丛报》相对立。章炳麒在东京的时候,有不少革命的留学生和革命者向他学习国学,他和他的学生们在中国经学、文学、诗学、哲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都自成一派,称为“章门”。他的著作很多,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为《章太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 第一节《民报》与《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 《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归纳为十二条,称为《(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三期号外)。其中有: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要求。”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丐流民之具。” 在这个文件里,《民报》把革命派与维新派的纲领作了一个针锋相对的对比。 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要求的内容和实现要求的手段都是绝对不相同的“维新派主张的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其专制的君主,具体地说,就是清朝的皇帝。他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