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刘兰兮 编 丛 书 名: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出 版 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ISBN:9787211051434出版时间:2006-01-01版 次:1页 数:423装 帧:精装开 本:大32开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内容简介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历史学科研单位和大学院系,开始有计划地发掘、整理各类大型企业的档案资料,工商行业的契约文书,以及有关人员的口述记录,着手研究企业、行业的历史。惜受十年“文化大革命”干扰,到80年代才陆续完成,出版有企业、行业、工商团体和人物的历史、史料书五六十种。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今后企业史的研究奠立了基础。90年代,本学科的研究向企业管理学和经营学方面发展,并由微观到宏观,特别在资本组织、集团化、市场营销、价格政策以及经营战略方面,成绩斐然。近年来,本学科的研究颇受新制度学派的厂商理论和经济史学说影响。新制度学派认为,一国经济的兴衰受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制约,也受新的制度思想的诱导。这在近代中国,就集中表现在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换上。为此,学者对我国传统企业的组织和运作进行深入探讨,重新评价它在向现代化过渡中的作用,又对不同历史时期新旧制度的交替和过渡的中间模式作了比较研究,总结其利弊得失,并由正式制度(法令、规章)的研究向非正式制度(伦理、习惯、价值观)发展,注意到人文因素和企业文化。这就大大扩充了企业史的研究领域,并有助于探讨当前我国企业现代化的途径。 作者简介刘兰兮,1954年出生,经济学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商业史学会秘书长。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编辑工作及中国经济史研究,曾任《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主要研究成果为《中国商业通史》第二卷(宋代商业),并就中国近代商业史发表多篇论文。 ·查看全部>> 目录序 朱荫贵:试论近代中国国家资本股份制企业的三种类型 --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中心 张忠民:略论抗战时期内地省区企业公司的制度特征 戴一峰:传统与现代: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再思考 --以侨批局与银行关系为中心 李玉:中国近代合伙股份产权变更方式管窥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报刊广告为视域 黄汉民:荣氏家族企业的公司制度变革 潘必胜:中国近代企业的组织结构 杨在军:官督商办公司治理机制 宋美云:试论近代天津企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陆兴龙: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制度演进 李一翔:银行的“钱庄化”与钱庄的“银行化” --近代中国金融企业发展模式探析 刘兰兮:近代北京传统银钱组织的变迁 林刚:简析大隆机器厂的“铁棉联营” 王小嘉:近代中国企业包工制度新探 杜恂诚:儒家伦理与中国近代企业制度 王玉茹、刘卓君: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经营理念 徐建生:民国政府的经济法规与近代企业发展 张忠民、朱婷:1927-1937:南京政府国有经济政策述论 毛小敏、赵津: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的成长 --以久大精盐公司为例 高超群:民生精神的意义及其实践 魏明孔:中国前近代(企业)手工业发展演变述论 徐卫国:中国近代邮政的经营管理述论(1896-1936) 袁为鹏:聚集与扩散: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地理分布初探(1890-1936) 纪辛:1927-1937年国家资本主义在矿业中的恢复 --以煤矿业为例 后记 ·收起全部<< 前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需要,某些经济史领域,如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课题,在一些重大的学术讨论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虽然这些学术问题的理论思维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但仍不能否认其振聋发聩的作用,令学术界“悟诸未悟者”。 ·查看全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