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文化研究院 |
释义 | 中国文化研究院于1998年3月正式注册,是为推广中国文化而成立的非牟利机构。开业至今,经费来源除了是向政府申请优质教育基金资助筹建网上教育计划外,主要是多得社会上热心及有识人士的支持。中国文化研究院于1999年3月18日正式注册,参与筹建的人士有饶宗颐教授、李业广律师、方心让教授、梁振英议员、胡从经教授等。 历史和背景中国文化研究院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等多位香港学者倡立,得到香港特区政府关注与支持,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早在1998年4月就饶教授等的倡议批覆:“对于筹办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建议,我们甚表支持。”并责成行政长官办公室、教育统筹局、民政事务局、库务局、政府产业署等政府部门协助建院事宜。 中国文化研究院将继续为推广及提升中华文化而努力,希望各界能鼎力支持。 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初期,有幸得到本院理事会成员李业广主席、区永熙先生及孙大伦博士赞助支持本院的日常行政经费,中国文化研究院才得以运作,并发展至今天。 我们仅在此对以上参与创建,予以扶植之有识之士,衷心表示无限的感激。 宗旨和目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包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累积的智慧与经验,中国文化研究院就是一个以弘扬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机构。本院希望从普及和提升两个方向,增进香港市民与学生对中国文化之认识,透过种种比较和反思,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我们的话中国文化研究院是一非牟利机构,有幸得到社会人士的支持,并身体力行地与本院全体上下一同为推广中国文化事业而勇往直前、努力不懈。本院理事会主席李业广律师,以及本院的执行院长方心让教授,谨代表本院为大家亲述中国文化研究院的成立过程及目的。 主席寄语中国文化研究院已经三岁了!作为“褓姆”之一,目睹她呱呱堕地,搀扶她蹒跚学步,引领她攀缘阶梯,饲喂她乳汁果浆……如今虽然未必出落得亭亭玉立,艳惊四座,但也成长得健康壮硕,生气盎然。 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创建一座以研究与弘扬中国文化为职志的学术机构,本应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而且这也是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播种过的文化先行者的夙愿,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香港新文化的开山许地山教授就已倡议成立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限于当时的环境而未能成为事实。而今历史已迈进到一个新的时代,正是实现先行者遗愿的时候了。 香港回归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迈步伊始,以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备受漠视的情况必须改变;同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点的香港,有必要对独特的香港文化作出新的定位,衡估其特色与价值,以作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借鉴。正是基于以上的使命感,尽管本人的工作繁剧忙迫,尽管本人的专业是法律、经济而非文化,但中国文化乃民族精神的结晶,吹拂扬厉她乃国人的义务,故本人亦视为责无旁贷的任务。 值得庆幸与欣慰的是,我们的事业并不孤立。首先,得到了行政长官、特区政府的关注与支持,董建华先生不仅慨允担任本院《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络工程的督导委员会主席,而且从道义乃至具体事务都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切与扶植,这些既使我们感激不至又更使我们发扬踔厉。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中央各有关部委,诸如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宣部、港澳办、侨联等部门领导的谅解、关心和帮助,增强了我们发展事业的信心。更可贵的是,我们还得到了两岸三地数以百十计的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协作,使得我们的事业日趋兴旺。我们热望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同情与援手。 “任重而道远”,为了弘扬中国文化的事业,我们将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院长的话中国文化研究院的诞生,得从1999年开始说起。 当年孕育出筹建中国文化研究院的概念,是我跟两位学术界翘楚,即饶宗颐教授以及胡从经教授,意识到香港虽已回归祖国,但很讶异香港社会一般对国家的认知及认同层面较低。这现象使我们有着一共同目标,有着一个使命信念,认为是时候要为宣扬及提升中国文化知识出一分力,作出一点贡献,让中国文化的精萃及文明,得以发扬及承传。 我们就是凭着这一点信念及决心,经过无数的艰辛及困难,中国文化研究院终于在1999年7月正式成立。 我们了解到普及教育中国文化知识的工作很有需要,这能提升整个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为身为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 于是,我们决定就由培育年青一代开始。 中国文化研究院的首个重要任务,是建设一个庞大且需经年筹建的大型中国文化知识供应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我们深信,这中国文化百科知识网站,定能透过互联网的优点及优势,加快让我们的目标达到,令这知识宝库不单为香港、中国大陆,甚或远至世界各地的华人服务,让更多人可受惠。这网站自2001年10月27日启用至今,来自各方的认同及嘉许,及不断以倍数递增的浏览数据的成果,确令我们全院上下深确这工作虽艰辛,但却是意义重大及功德无量,凡此一切将成为本院日后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我们已成功踏出了第一步,为了让这伟大的中国文化可薪火相传下去,中国文化研究院将会继承及发挥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精神,以不屈不挠的决心和毅力, 以研究发掘、维护保存,促进交流中国文化为己任,让这工作继续发光发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让这光和热可暖及其他有识之士,一同来积极投入参与我们这极具意义的工作。 身边亲友不明白为何我年届七十有多,为何仍要为琐事烦心。但我只知道,中国文化研究院,是以宣扬中文化为宗旨,身为龙的传人,自然有这一责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业,又岂有年龄之分。 在香港这以经济为主的社会。我深深明白到这路不是平坦无阻的,我祝愿中国文化研究院能坚持这任务下去,继续发展、壮大。 理事成员李业广律师 现职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主席 香港公益金会长和董事会主席 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董事会主席 名衔及委任 2000年7月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金紫荆星章 (GBS) 1994年获颁赐英帝国官佐勋章 (OBE) 1993年被授予香港非官守太平绅士荣衔 (JP) 公职1998年至今为香港公益金副赞助人 1998年任香港理工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8年任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成员 1998年任香港公开大学校董会主席 1997-2002年6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会议成员 1997-1998年香港公益金执行委员会主席 1996年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委员 1996年任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委员 1995-1997年任香港公益金筹募委员会主席 1993-1997年任中国港事顾问 1992-1997年任香港总督商务委员会委员 1968-1973年任公司法检讨委员会秘书 方心让教授 现职 中国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私家医院联会副主席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复康合作中心主任 圣保禄医院顾问 名衔及委任 2001年7月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大紫荆星章 (GBM) 1996年被册封为爵士 (KB) 1980年荣获CBE勋衔 公职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 香港复康联会名誉评议员 香港赛马会名誉董事 1978-83年任香港政府行政局议员 1974-85年任香港政府立法局议员 区永熙先生 现职 合盈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名衔及委任 2000年7月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铜紫荆星章 (BBS) 2002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非官守太平绅士 公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及第二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 香港文教传播联会永远名誉会长 香港作家协会永远名誉会长 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 香港出版总会名誉会长 马绍良教授 现职 凤溪公立学校(慈善法团)行政总裁 公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会议成员 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董事 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成员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董 香港教育学院校董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友会会长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教育基金会副主席 香港高级公务员协会增选理事 原香港政府教育统筹局首席助理秘书长 原沙田官立中学校长 孙大伦博士 现职 中港照相器材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名衔及委任 2002年7月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 (JP) 1999年7月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铜紫荆星章 (BBS) 公职 香港公益金名誉副会长 平等机会委员会委员 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信托人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香港区特邀委员 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会员 香港各界青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活动筹备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香港中华总商会选任会董 香港艺术中心监督团主席 香港摄影业商会有限公司永远名誉会长 香港摄影学会永远名誉顾问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副主席及执行委员会委员 香港管理学会 “企业管理文凭课程” 咨询委员会主席 香港青年联会有限公司顾问 岭南大学校董会成员 城市大学校董会成员 香港奖券管理局委员 退休公务员就业申请咨询委员会 教育统筹局人力发展委员会委员 旅行代理商咨询委员会委员 谭尚渭校长 现职 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名衔及委任 2002年7月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金紫荆星章 (GBS) 1992年获颁赐英帝国官佐勋章 (OBE) 1979年获颁太平绅士荣衔 (JP) 公职 统计谘询委员会非官方成员 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香港代表 亚洲基督教大学联会会长 香港学术评审局成员 教育委员会成员 辅助医疗业管理局主席 国际远距离教育联会中国文化及语言区域主席 亚洲开放大学协会主席 胡从经博士 现职 中国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总监兼总编辑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顾问教授 厦门大学文学院兼任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委员 曾任职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台湾商务印书馆特约编审 香港演艺学院兼任教授 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重点研究项目和国家重点资助项目主持人 著作 <<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 <<榛莽集 - 中国现代文学管窥录>> <<柘园草>> <<晚清儿童文化钩沈>> <<胡从经书话>> <<创造的欢愉>> <<拓荒者.垦殖者.刈获者 - 许地山与香港新文化的与勃兴>> 葛佩帆教授 现职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物流发展局委员 互联网专业人员协会创办人及主席 思路集团企业拓展副总裁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研究资助局委员 香港青年联合会会董 香港总商会卓研社执行副主席 本院成果中国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固然是要筹划不同的中国文化研究计划,延续中国文明的故事。本院成立初期,就已确定先从培育年青一代认识及认同祖国文化为首个任务。 本院不惜经年筹建,终成功建构《灿烂的中国文明》教育网站,让全港学生亲历中国文化知识的浩瀚与伟大。 为了承传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将继续筹划不同的研究项目,积极推行中国文化交流活动。 主要工作中国文化研究院的成立的主要工作,固然是要筹划不同的研究计划,让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与经验的中国文化,得以承传与发展,但因迈步伊始,故注重从基础建设做起,以期对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为了交流与切磋,本院自成立至今,一直努力参与有关文化学术活动,积极参加各有关国内或国际学术研讨会,广泛邀请海内外学者来院讲学,并就有关业务的开展,且在中国大陆,以至国外的学术圈中,联系到各不同知识范团的权威学者,更邀请到不少作本院的顾问。至目前为止,担任本院顾问的学者及学术机构,已超过约100人/单位,成功建立了一庞大的学术联系网。 此外,本院在不同的学术机构及文教单位,亦同时都建立了良好及巩固的合作关系,为本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及为工作添加了信心。 此外,本院成立初期,确定以培育年青一代认识及认同祖国文化为首要任务。故本院经年筹建了《灿烂的中国文明》这教育网站 ,主要服务对象是全港中学老师及学生。本网站已于2001年10月27日正式启用。 网站运用了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一个网上互动多媒体的“中国文明知识库”,内容范围打破既有的单一学科的限制,以跨学科、制作多元化、以用户为本、互动教与学、多功能检索等特点,将中国文化精华编纂成18个系列200个专题。 启用以来浏览人次及点击率不断上升,且一直获得不少对本网站的嘉许及鼓励,令这工作得到肯定。 本院成立初期,有幸得到香港政府的有力支持,在首个文化工程上得到“优质教育基金”的资助。本院的工作亦因得有识之士的认同,先后在经费上得到邵逸夫爵士名下的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胡应湘爵士、何炳章先生、合和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李业广律师、孙大伦博士,以及区永熙先生的慷慨捐助。 中国文化研究院于将来仍会继续筹划不同的研究项目,积极进行中国文化交流活动。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跟不同地区的学术单位及机构合作,为承传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共同努力。 《灿烂的中国文明》教育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教育网站,是一个全方位中国文化知识供应网站。主要服务对象为全港中学老师及学生,内容配合课程改革的专题研习及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的方向。 本网站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一个网上互动多媒体的“中国文明知识库”,具有专题跨学科、制作多元化、以用户为本、互动教与学、多功能检索等特点,内容针对中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及文化等科目,将中国文化精华编纂成18个系列200个专题,老师既能从网站下载各种资料作教学用途,亦可透过网站活泼多样的内容模式,启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学习中国文化。而网站内大量精彩的图片、文字、动画、视像资料以及三维(3D)动态技术重现古物等,不但可以令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文史科之功课及报告,更可加强其对祖国及历史文化的认知、反思及认同。 网站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取得了香港乃至全国学术界、文化界的支持与帮助,网站内的每一个专题均由中港两地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与主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有关专题内容的准确性和学术上的权威性。 本网站启用以来,各界的反应热切,香港教育统筹局、香港津贴中学议会、多位中学校长、老师及学生均对本网站的专题制作表示肯定及赞赏。展望未来,中国文化研究院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及合作,遂步深化和提升专题网站的内容,加强先进的资讯科技的应用,以满足浏览人士更多元化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广中国文化教育发展而努力。 资讯中心我们透过资讯中心,为您汇集及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资讯活动的最新消息。 资讯种类除了是本港文化动态以外、还有中国大陆、台湾,甚至大中华地区的消息,内容各式各样,当中还有个别的重点推介。 学者名录中国文化研究院为要完成及策划庞大的文化研究计划, 并确保高质素及水平,我们一直努力不懈地与中国大陆,以至国外的学术圈进行文化交流, 当中联系到各不同知识范团的权威学者,更有幸邀请到他们的参与及给予意见, 为本院工作提供了无限的支持及添加了信心。 丸山升教授 日本樱美林大学教授 前东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山口守教授 日本日本大学教授 王元化教授 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王文章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 王克芬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博导 王树村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民间美术协会副会长 王 蒙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炳舟教授 中国叶圣陶研究会秘书长 王富仁教授 汕头大学文学院长 王子今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秋桂教授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副执行长 王兆春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王其明教授 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建筑史专业外聘教授及博导 王贵祥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博导 王晓明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大学教授、博导 王俊义教授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 王晓秋教授 北京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博导 王庆仁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树英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教授 王双怀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学泰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培光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 尹继佐院长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尹世超教授 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甘于恩博士 暨南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 田晓岫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 朱小健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许嘉璐工作室主任 朱永新博士 苏州市副市长 朱诚如研究员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朱凤瀚教授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朱康有教授 国防大学教授 朴宰雨教授 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韩国中国学会总干事 江蓝生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语言研究所所长 江曾培教授 上海出版家协会主席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前社长 仲富兰先生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安平秋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全国高校(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 安 葵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博导 余同元教授 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国学研究所副所长 余秋雨教授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前院长 佐治俊彦教授 日本东京和光大学文学院长 汪道涵教授 中国著名学者、本网站首席学术顾问 李荣安教授 香港教育学院教育基础学院院长 李学铭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亦园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执行长 李之坛教授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李存光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系教授、博导 李志军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李东华教授 台湾大学文学院长 李湘涛教授 北京自然博物馆动物研究主任 李琳琦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 松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李福顺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李经纬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吕卓文教授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必松教授 曾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校长 吕元骢教授 香港树仁学院历史系主任 香港历史学会主席 祁惠君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 祁庆富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肖 凤教授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何伟康教授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教授 青田剧团艺术总监 杜芳琴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 林 非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 林玉山教授 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文字教授、博导 林连通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校古籍研究所兼职教教授、博导 吴胜天教授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 查良镛(金庸) 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 著名学者、作家 姜 彬教授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姜义华教授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上海历史学会会长 姜日天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俞启定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导 姚伟彬教授 澳门大学校长 姚喜双教授 教育部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胡小明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专院副院长、博导 胡平生教授 中国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与文物考古中心主任 胡春惠教授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段玉明教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范金民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徐显明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徐中玉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荣誉系主任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 袁行霈教授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 袁伟时教授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马 临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会主席 马振方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书田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马良怀教授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崔溶澈教授 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 高占祥先生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 高平平教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高 华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秦惠彬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夏维中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 耿云志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孙玉石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孙观懋教授 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 商金林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梁披云教授 澳门著名教育家 泉州黎明大学董事长 梁秉钧教授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支平教授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陈平原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 昕教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 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 陈 原教授 商务印书馆前总编辑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前主任 陈汉元先生 阳光电视总策划 中央电视台前副台长 陈嘉琪博士 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总监 陈大康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陈思和教授 复旦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博导 陈春声教授 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陈漱瑜教授 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 陈廷汉教授 香港大学生物科技讲座教授 中医药学院院长 英国生物学院院士,前港大副校长 陈健民教授 国家语委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 社会语言学研究室主任 郭 因教授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郭招金先生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郭小武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郭书春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陆国燊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陆耀东教授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陆谷孙教授 复旦大学终身教授、《英汉大辞典》主编 许俊炎校长 中华基督教铭基书院校长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前主席 曹建明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副院长 国家法官学院院长 章培恒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委员 章 深教授 广州市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绍伦教授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黄万华教授 山东大学教授、博导 黄枝连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黄汉强教授 澳门大学教授,澳门社会科学会会长 黄鸣奋教授 厦门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系主任 黄文昆教授 文物出版社编审 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黄秀英教授 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 黄爱平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导 尉天骢教授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叶佩兰教授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叶 辛先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文联副主席 程介明教授 香港大学副校长 程 艺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博导 张岂之教授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庆善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 张新鹰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 张传玺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国家教委(教育部) 中学历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张 磊教授 广东社会科学院前院长 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会长 院讯“院讯”为您报导中国文化研究院的最新动态及活动花絮外,有关本院的最新进行的计划项目,亦将第一时间为大家介绍。 除有关本院的最新发展消息之外,还会有本院总编辑的一些文章著作推介,值得各位留意。 日后还会有更多不同的新增内容,万勿错过。 本院活动花絮中国文化研究院已于2002年11月1日假湾仔会议展览中心新翼,顺利举行《灿烂的中国文明》教育网站启用壹周年暨网上中国文化专题选举颁奖典礼。典礼有幸邀请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议员、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太平绅士,及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鸣博士作主礼嘉宾,令是次庆典活动倍添光辉。典礼当天应邀庆贺本网站壹周岁的嘉宾共超过400馀人,场面热闹而又隆重。 典礼当日在著名司仪黄德如小姐的主持带动下,由拔萃男书院演奏一曲“花好月圆”为典礼正式揭开序幕。梁振英议员及罗范椒芬太平绅士为大会致辞时,更将本网站比喻为一把开启中国知识宝库的“锁匙”,充分肯定及认同了本网站及背后的努力,令本院仝人深受鼓舞。随后,在本院理事会主席李业广律师的带领下,4位主礼嘉宾点亮了主礼仪式的地球仪,象征伟大的中国文明之光照耀至千秋万代。 在亮灯仪式之后,现场即时播放一辑有关本网站发展历程的短片,当中包括了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等学者对本网站的评语和意见,令在场的嘉宾对《灿烂的中国文明》教育网站的专题内容及其特色有更深的了解。 为配合壹周年典礼而举办的网上中国文化专题选举,得到全港中学的热烈响应,本院共收到选举投票超逾16,000份。有关结果亦已于典礼当天公布及颁奖。众多老师反映意见,认为这是一次不可多得,且很有启发性的专题学习及中国文化普及活动。学生可透过是次选举活动,在活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之馀,更可进一步认识、反思及认同中国文化的精粹。 不灭碑铭金宝源先生 金宝源先生(1926-2002)为著名的古建筑摄影专家。上海市人。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画报社摄影记者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摄影室主任等职。198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91年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荣誉理事。 金老师素来热爱中国文化,数十年来,足迹遍踏全国,以其敏锐的触角、艺术家的摄影眼,捕捉现代中国的精神面貌和深层文化,1978年12月,其作品《中国岩溶》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1984年《中国服饰五千年》获美国第25届设计馆CH84优异奖;1994年《中国民居》获第八届中国图书一等奖。随年事渐高,其创作却不辍,近年所发表有关中国民居、江南园林、江南厅堂及中国古代书院等摄影作品,均称誉全国,亦为祖国山河和广大人民留下大量美丽动人的剪影,堪称中国摄影界的翘楚。 此外,金老师毕生桃李满门,对后辈爱护有加,他的宽宏和和蔼得到大家的敬爱,并赢得大家对他亲切的“老师”的尊称。 金秋鹏先生 金秋鹏(1943.08.20-2002.04.13),福建泉州人,回族。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新建设》杂志社,65年底调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直至逝世。一生致力于中国科技通史、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史的研究,并极力提倡对中国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和妈祖文化的探讨和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原科技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30卷本)常务编委、编撰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主任(兼),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图说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华海魂》及着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合着)、《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合着)、《中国历史上对造船和航运技术的贡献》、《试论造船与航海技术史中的几个问题》、《略论牵星板》、《海事活动中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妈祖信仰与海上交通》、《关于郑和宝船船型之我见》等著作及论文。 汪道涵先生 鲁迅说过凡有名人弃世,总有若干闲人争相攀附,谬托知己,这是足以令逝者不安、生者侧目的。鉴于此,不佞很少写类此悼念文章,将感恩之情与萦思之痛深埋心底,未尝不是很好的纪念。 然而汪老不同,就我所身受的温煦,所承接的雨露,非写出点东西来,不然难以排遣那袅袅的哀思。 汪老堪称当代举世尊崇的长者与伟人,本轮不到我瞎三话四。不佞既非他的下属,也非他的学生,连私淑弟子都谈不上,没什么瓜葛可攀的,但正因为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知识分子罢,所以才格外感受到他那炙人的热力与慈爱的胸怀。 "踏踏实实做学问" 1999年顷,我在香港中华书局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繁、简体字版的《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该书《跋》中有一段话:"乡前辈汪道涵先生时予教诲、关切与勖勉,拳拳之意,铭感无已。"此绝非客套之语,实乃肺腑之言。 事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召集了一群所谓知识界的精英组成了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不佞忝为理事,同为理事的尚有我的师姊戴厚英 (作家,已故),以及惠永正 (后曾任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祥 (后曾任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厉无畏 (现任上海人大主任) 等,而汪老与王元化教授皆为顾问,故时有亲炙与承教的机会。加之汪老祖籍徽州歙县,寄籍嘉山,说起来还是徽州小同乡,故尊称为"乡前辈"。当时他的寓所在康平路32号楼上,雅洁修整,窗明几净,弥漫著书香氛围。汪老间中命我去他那里聊天,或陪他去书店淘书。我曾陪过两位长者去上海旧书店、古籍书店的书库"觅宝",一位是汪老,另一位是马飞海先生,中国钱币史的专家,曾任上海市出版局长,同样也是一位儒雅博学之士。 时值"评职称"(因评审、晋升职称的活动在"文革"中中断已久,故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科研机构、大学会集中一段时间来开展评审职称的活动),我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列为晋升正教授的候选人,由王瑶、王元化、许杰、钱谷融诸师长作审评推荐人,经由三十多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上海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是因为刚恢复"评职称"不久,各级职称都有名额限制,常有粥少僧多之叹,而上海社会科学院有一千多名研究人员,资历高的人多的是,可能在于"论资排辈"方面的原因,相对年轻者的晋升有所阻滞,于是我的晋升也搁浅了。当时东京大学已以A级待遇邀请我去访问研究 (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资助的邀请外国学者待遇分四等:A、专家;B、教授;C、副教授; D、助手〔讲师或助教〕),故我对晋升与否也不大措意,但汪老与王元化老师说了话 (具体说什么我也不清楚,是事后风闻的,大约是说评职称主要看学问与能力,不要光考虑资历之类),随即晋升问题解决了,于是我成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心情是颇为惶恐的,赴日前去汪老处辞行也心中惴惴,汪老说了些勉励的话,然而正色说:"不要斤斤于浮名,最要紧的踏踏实实做学问!"这两句箴言我一直横亘在心,谨记笃行,未敢或忘!自忖天分不高,要想做点学问,惟有谨记汪老"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诲导。回顾自己治学历程中,孜孜于第一手资料的占有,不囿于旧说,在《榛莽集──中国现代文学管窥录》、《柘园草》、《鲁学蠡测──鲁迅与中国新文化》、《文辙初揆──中国近现代文学散策》、《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拓荒者.垦殖者.刈获者──许地山与香港新文化的萌与勃兴》、《晚清儿童文学沉》等著作中,于学术史、近现代文学史、儿童文学史领域,如果说能不因袭陈言,在所掌控的丰富史料中发掘、引伸结论,填补了或一方面的学术空白,那就是在汪老箴言指导下的结果。 "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移居香港之后,我又在香港大学修读了博士学位,加上原本持有内地的正教授资格,本想找一份教学或研究的工作,可是我的求职申请连续几年都四处碰壁,有一位相熟的某大学中文系主任C教授对我说:"你怎么申请都是没有用的,所有招聘名额早已内定好了。"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持有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教授的资格,却申请一个大学讲师职位而不得的原因了。 沮丧之馀,回沪时难免到师长处发发牢骚,汪老安慰我说:"无论顺境、逆境,能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就好。"并叮咛我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稍后,我想申请澳门大学的教职请他帮忙时,他老人家在百忙中亲笔写了短笺给我,兹录如次: 从经先生: 关于请王今翔转马万祺先生的申请函,连同履历及 其他推荐函件已全部寄出,据王今翔答要待了解情况后 告知。特奉闻并建议如方便可直接与王今翔连(联)系, 我有消息即转告。 汪道涵 1997. 12. 5 晨 马万祺先生是居于澳门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兼澳门大学的校董,是汪老的老朋友;王今翔先生则是汪老的老部下,时任澳门新华社副社长。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连求职这样的鸡毛蒜皮小事都要去麻烦他老人家,实在于心不安。但汪老却是出于对一个后辈的关爱与期冀,他希望我能从事本职工作而发挥才智吧。汪老爱才、怜才之心是广袤无垠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受过他光热的照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居于一仅十二平方米的斗室,而且满屋都是书,人连插足都难。汪老不知是听元化师或是别人说起,即特批给我一套二居室的住房,位于万人体育馆对面的上海第一批的高层建筑中。当我安坐在带有阳台的小书房中读书写作的时候,感激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弘扬中国文化是读书人 责无旁贷的本份" 九七回归不久后,饶宗颐教授、李业广律师、方心让教授等发起成立中国文化研究院,不佞也忝陪末座。该院以研究与弘扬中国文化为宗旨,得到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大力支持。研究院成立之后,理事会决定邀请汪老出任名誉院长。我致电汪老时,他老人家爽快地答应了,并对我说:"弘扬中国文化是读书人责无旁贷的本份,这在香港尤其重要,我相信你们会大有作为!"并应我的请求题写了院名,当我打开快递寄来的邮件时,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原来他老人家为了便于我们处理,竟然超越我们的请求,一横一竖写了两张大字,字体遒劲丰盈,不同凡响。如今汪老的题额就挂在研究院的大门口,并印在研究院同仁的名片及有关印刷品上,仿佛时刻惕励我们牢记汪老的遗训,将弘扬中国文化的工作持之以恒,做到最好。 《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是中国文化研究院的第一项大型文化工程,拟采用资讯科技手段来形象地再现中国文化的基本轮廓与发展规律。为了确保网站内容学术的权威性、知识的准确性和资料的丰富性,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顾问队伍。为此我商请汪老担任网站的首席学术顾问,他老人家一口就答应,并建议我应该请那些学者出任学术顾问。正因为汪老的号召力,许多全国第一流学者都参加到《灿烂的中国文明》学术顾问的行列,其中有季羡林、王元化、许嘉璐、潘吉星、罗哲文、冯其庸、金维诺、汤一介、袁行霈诸教授。 网站建成之后受到香港、内地乃至国际上的赞赏与好评,作为首席学术顾问的汪老也甚为欣慰。尤其是在联合国首届世界信息峰会上,《灿烂的中国文明》荣获"世界最佳文化网站"大奖,在三百六十多国的八百零三个优秀网站中脱颖而出,得票最高,一举夺得桂冠。当我赶赴日内瓦从"世界信息峰会大奖"董事会主席PETER BRUCK教授和奥地利国务卿手中接过奖状后,第一时间打越洋电话给汪老报喜,他老人家连声说:"好呀!好呀!从经,好好干!"…… 汪老犹如一棵参天的大树,我所知见的不过是一枝一叶,但仅就此也足可窥见汪老对知识分子的关切、爱护和尊重。这种关爱是出自内心的,既非官样文章,亦非虚文客套;而且无分尊卑、长幼、畛域皆一视同仁。对于像我这样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知识分子如此,对于名闻遐迩的大学者更是如此。如对饶宗颐教授十分推崇,我亲耳听他说:"饶教授是国宝级的大师,他那样的修养和境界,今天的学者想达到,难了!"饶公要在上海开书画展,命我请汪老莅临主礼,他即欣然前往,而且与饶公一见如故;饶公写了一对楹联要我赴沪奉呈汪老,他收到摩挲半日,非常高兴。尊重知识,理解与体谅知识分子,应是执政为官者的固有品德,汪老树立了值得仿效的圭臬。 哲人其萎,我在给汪雨的唁电中写道:"痛失恩师,衷心如捣,哀痛莫名!二十馀年雨露之恩,点点滴滴在心头,他的温煦,他的垂爱,他的诲导,他对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关切与扶植,使我深切领受到他仁心的宽厚与人格的魅力。"其实文字也难以表达我心中的悲恸,作为曾亲炙汪老伟人风范与慈爱胸怀,以及亲聆过他教诲的后辈,惟有终生谨记他的训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份",以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