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京市逸仙小学
释义

学校简介

南京市逸仙小学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号命名的一所小学(目前国内有两所,另一所是台北市逸仙国小),位于中山东路北侧,西邻原孙中山先生临时大总统府,东有逸仙桥,北接梅园新村周恩来总理纪念馆。

学校概况

逸仙小学源于幼幼蒙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首都志》758页《金陵通纪》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城中蒙学有思益、幼幼、养正、谦益四所。"幼幼蒙学校长季禹九,校舍为清协署旧址,校徽上嵌有梅花。校歌中有"龙盘虎踞东南第一都,唯我幼幼宜读书。"当时学校大门在原英威街上,东有玄津桥通西华门。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约9740平方米。学校现有24个班,共有学生600余人,在职教职人员50余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61.5%,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学历达82.2%。学校的建筑群具有独特的逸仙风格,分为办公区、教学区和辅助教学区,各区间由廊道连接。办公区与教学区中间是花园式庭院,庭院中央矗立着“弘扬逸仙精神,做四有新人”大型花岗岩浮雕,红色大理石底座上托者两位信息时代的少先队员,最上方是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庭院中彩道是大写字母“Y”,彩道和浮雕又组成了一幅火炬图案。庭院里冬青翠柏,四季绿茵,花香怡人。辅助教学区有先进的信息控制中心,有多功能的阶梯教室,以及设施完备的各类专用教室。

历史沿革

民国十八(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辟中山大道,开中山东路,建逸仙桥,幼幼蒙学更名为南京市立逸仙桥小学。

民国二十二(1933年)《中国第一次教育年鉴》中有:"民二以后,市教育局指办:将全市划东南西北中五区,各区设实验小学一所为该区学校的中心,将现行各种教学方法上及组织上之制度,设立各种研究会。"逸小为南京市东区实验小学,重点是实验国文教学。

抗战期间,南京沦陷,校舍被伪中央救济院第四分院占用,收容七岁至十六岁的孤女288名,校址易地,校长胡吉石。

民国三十七(1948年),校舍收回复课,校名第一区逸仙桥国民学校。

1949年暑假,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委派葛维民接替原任校长张玉冰。1951年1月15日,学校更名为南京市逸仙桥小学。1974年民办汉府新村小学并入逸仙桥小学,校长陈佩玲,教职工11人,有8个班,共409人。1983年8月附属幼儿园迁入汉府新村小学原址。"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名为继抗小学、东方红路小学。

1990年6月1日,在南京原孙中山大总统府举办《南京市逸仙小学与中山市翠亨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典礼大会》,由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朱德希主持。逸仙桥小学正式更名为南京市逸仙小学。2003年大行宫小学撤消并入逸仙小学。2004年解放路小学撤消并入我校。

弘扬逸仙精神是学校的传统特色,逸仙精神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提升了学校育人的综合水平。学校创办100年来,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们中间有许多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人士。

1987年10月16日,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许还山回到母校,朗诵了他自己的一首怀旧抒情散文。 1935年毕业生黄其萱女士于1994年代表纽约华侨来北京参加国庆45周年活动,她赠送当年的全体毕业照给母校。其他如杨振宁博士的秘书王昌煦先生,台湾曹蔚东先生等校友都曾重游故地,探望母校。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在她的《同一首歌》的开头写道:"我是不到五岁就进了小学一年级,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小学里,即逸仙小学。"毕业于我校的还有现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南京市教育学院院长王泽农、东南大学副校长兼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以及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谦平先生等知名人士。

逸仙精神始终贯穿在学校的进步和发展之中,1995年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文明单位、市双拥工作先进集体、市规范化学校、市优美校园、市教育科研基地、市德育先进学校、市心理教育实验基地、实验小学、模范小学、素质发展研究先进集体、心理教育研究先进集体、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并被《江苏省名小学》编录入册。2001年学校被确定为南京市首批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自然化、多样化、个性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脑力的激荡,充满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地理位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