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四大古城
释义

中国的四大古城:阆中、丽江、平遥、歙县。

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阆中新城的旁边、嘉陵江畔,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号称全国四大古城。古城建址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阆中古城保护完整,风格独秀中华,现有古城面积1.78平方公里,是四川唯一保存规模最大的古城,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实物宝库。

古城历史悠久,其天文文化、巴渝文化、三国文化、古城文化、古建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深厚,尽显了阆中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范。

概述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阆中汉为巴郡,隋时改称阆内县,宋以后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保存下来的古街巷达61条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城中会馆、庙宇、民居等古建筑保存较好,还有唐代观星台遗址、张飞庙、桓侯祠、巴巴寺、观音寺、白塔等,城东大佛山有唐代摩崖大佛及石刻题记等遗迹。悠久的历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已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被誉之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

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

平遥古城

平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距省会太原90公里。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由县城西北侧而过,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平遥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市场,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和"小北京"之誉。

平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帝尧初封于陶,故平遥亦称“古陶”、“平陶”。境内的中都,春秋时期就是晋国古邑,战国时属赵。秦始置平陶县,西汉置中都县和京陵县,北魏初废,改为平遥县。2700多年来,平遥虽一直是座县城,然而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却有过辉煌。

文物宝库 世界骊珠 源远流长的历史 ,给平遥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现有各类文物单位300余处,列入各级政府公布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有99处。其中国家级3处:镇国寺(五代一清)、双林寺(明)、平遥城墙(明);省级6处:县级文物90处。 平遥古城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古城的形制,恪守以"礼"为本,完全反映以明清时期为主的汉族历史文化特色。

晋商源地 称雄全国明清时期晋帮和徽帮是全国最著名的两大商帮,尤以晋帮的实力为厚。道光四年(1824年)在平遥西大街(West Street)路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产生了我国第一家创办“汇兑"的日升昌票号,这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开始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平遥在票号发展兴衰的100多年历史过程中,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票号富商 ,简直是一座票号城。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基础,票号才成为平遥古城强大的支柱,一来带动了平遥古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发展,二来带动了整个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中的街市、商业店铺、民居等建筑的大发展,三来也带动了著名的推光漆器、泥塑艺术、戏曲等的发展。

平遥在票号发展兴衰的100多年历史过程中,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票号富商 ,简直是一座票号城。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基础,票号才成为平遥古城强大的支柱,一来带动了平遥古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发展,二来带动了整个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中的街市、商业店铺、民居等建筑的大发展,三来也带动了著名的推光漆器、泥塑艺术、戏曲等的发展。

土特名产 誉播天下 平遥县土特名产,品种繁多,诸如平遥牛肉、平遥推光漆器、平遥长山药、平遥碗秃则、郝温村酥梨、果子沟槟干、南依涧乡苹果、孟山醋柳(沙棘)汁、汾河区高梁……,都各具风味,名不虚传。风味独特的平遥牛肉,清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时“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 ,食之后誉为皇宫贡品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曲山西民歌《夸土产》“平遥牛肉太谷饼……要问哪里最有名,数来数去数俺平遥城”,使平遥牛肉更加名扬祖国大江南北。

民居建筑 汉唐风韵 平遥古城内传统民居建筑很多,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有3797户(包括一小部分非民居院落),其中400余处保存非常完整。平遥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众多的民居建筑,既有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至今还居住着城市居民。它们在今天都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建筑文化遗产。

歙县古城

歙县古城 ,歙县位于黄山市西部,在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古民居到处可见。

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太平古桥、许国石坊、斗山街、渔梁坝等。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双层楼阁,是典型徽派建筑。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太白楼前的太平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

许国石坊位于县城中心,建于公元1584年,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型,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刻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斗山街座落于歙县城内,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歙县城内还有二座谯楼,南谯楼建于隋末,东谯楼建于明弘治年间。渔梁坝始建于宋,距今已有千年。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出渔梁坝不远有一古桥,名曰紫阳桥,朱熹之父朱松曾在桥南结庐而居,朱熹自闽归省,也曾在此居住。

特色景点

太白楼位于侧,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

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全长500米左右,多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加上门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独特的幽雅风貌。巷内著名的建筑有:叶氏贞节门,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爱幼的女性;杨家大院,建于清中期,为官宦宅第;许家厅,建于清初,属私塾建筑;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为未婚夫殉节的姑娘;汪中怡宅,建于清末,五开间,有精制的隔屏、窗栏;潘婉香宅,建于民国初年,三进串联,布局上形象地体现了“三世同堂”的观念;王世杰宅,建于民国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现书香门第气派;蛤蟆井,建于唐代,是在岩石中凿出的深井,水质异常清冽。

徽商故里斗山街, 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名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叶氏贞洁坊,等等,犹如一幅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述说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5: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