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思想史 |
释义 | 《中国思想史》,作者:韦政通。2009-年8月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本书是台湾地区著名学者韦政通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图书信息书 名: 中国思想史 作 者:韦政通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 9787807627807 开本: 16开 定价: 120.00元 内容简介本书是台湾地区著名学者韦政通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本中国思想通史,作者不仅详尽阐述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而且,作为本书的独特之处,作者以各个时代盛行的学术流派为主线来向读者展现数千年恢弘深刻的思想卷轴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发展,最后到儒学复兴的过程,让人不至于陷入卷帙浩繁的思想史而不知所向。与此同时作者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来介绍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选取的人物众多,其中的细枝末节比一般的中国思想史介绍得更为具体。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力摈弃学术流派的影响,坚持以客观公平的视角来评价每个思想家 试图给读者展示一个最原始的思想史历程作者的写作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艰深的思想史在他的笔下变得明快,通俗,条理清晰读者读起来会觉得很平实、亲切,因此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人士阅读,对于爱好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韦政通 1927年生于江苏镇江中国台湾资深学者,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中国思想史》是其代表作之一著有《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 《中国哲学辞典》、《中国的智慧》、《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 《传统的更新》、《中国哲学思想批判》、《伦理思想的突破》 《先秦七大哲学家》 《孔子》等近三十部著作。 图书目录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为什么要研读思想史? 二 治中国思想史的方法和难处 三 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 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五 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限制 第二章 孔子以前的文化与思想 一 中国文化的黎明 二 殷代的社会与宗教 三 周代文化的一般状况 四 周代的宗教与道德 (一)周代的宗教 (二)周代的道德 五 鲁文化的特征——礼 六 人文思想 (一)《诗经》的人文思想 (二)《尚书》的人文思想 (三)《左传》的人文思想 七 人文主义先驱者 (一)管仲 (二)晏婴 (三)郑子产 (四)叔向 甲篇 子学时代——思想的多元发展 孔子——淮南子 第三章 孔子 一 怎样了解孔子 二 传统的更新 (一)宗教 (二)经典 (三)历史文化 三 伦理的概念群 (一)礼 (二)仁 (三)孝 (四)礼、仁、孝的关系 四 自我实现 五 道德与政治 六 人道社会的思想 七 历史的地位 第四章 墨子 一 思想的特征 二 对儒家的批评 (一)天鬼之争 …… 乙篇 儒学的制度化与玄学的兴起 董仲舒——范缜 丙篇 佛学时代 初入——慧能 《中国思想史》新版作 者: (德)史怀哲 著,常暄 译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字 数: 335000 版 次: 1 页 数: 245 印刷时间: 2009-9-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970805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古代哲学 定价:¥28.00 内容简介史怀哲一生中有关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颇丰,特别是他提出的对生命的敬畏(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概念至今在哲学以及伦理学领域内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将使人们对于史怀哲及其思想宝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以及重构史怀哲思想体系的大厦显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思想以及思想史的研究来看,史怀哲的这本《中国思想史》也是一家之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动机下,对于中国思想及其发展史的一种独到解读,它必然能够丰富中国思想史的宝库。 作者简介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于1875年1月14日生于德国的凯萨斯堡(Kaisersberg)。他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经初步展示出在音乐、宗教和哲学方面的才华,25岁时史怀哲成为哲学和神学的博士,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取得教师职位,此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的音乐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史怀哲一生著作甚丰,代表作有《巴赫论》(1911年)、《文明的哲学:文化的没落与再建&文化与伦理》(1923年)、《圣徒保罗的神秘》(1930年)、《我的生活和思想》(1931年)和《印度思想及其发展》(1935年)等。在非洲岚巴瑞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史怀哲仍然笔耕不缀,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的著作,这本《中国思想史》的手稿也形成于这个时期。 目录序言 印度和中国思想史(1939/1940年稿) [Ⅰ]印度和中国思想中神秘主义的产生 [Ⅱ]印度思想 [Ⅲ]中国思想 [1.发端,古代的源头] [2.孔子] [3.]道家神秘主义[老子,庄子,列子] [4.墨子] [5.经典时代的批判性的思想家、诡辩家,杨朱] [6.孟子] [7.]草稿:佛教在中国[和西藏] [8.孔子学说的革新者] [9.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0.中国思想被欧洲认识] [11.民间伦理(《感应篇》),新时期的道士伦理] [12.中国思想同印度及欧洲思想的比较] [13.自19世纪中期开始的危机] [14.欧洲对中国思想新的兴趣] 中国思想(1937年第一稿,第一部分) [关于中文的前言] [古老的传统文献] [膜拜祖先] [焚书] [老子、列子、庄子那里的新的繁荣] [道家神秘主义] [忘我的颠狂状态] [婆罗门的忘我颠狂体验、道家的无为] [不使用暴力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意义] [孔子] [老子和孔子的相遇可能只是“传奇色彩的传说”] [墨子] [与孔子的对比] [孟子] [辩论家(批判的思想家),诡辩家] [王充] [惠子,公孙龙,苟子] [卫鞅,鬼谷子,韩非子] [杨朱] 附录(草稿l937年) 人类思想,中国思想,l937年第一稿,第二部分。[节选] 计划 [老子,邓析子] 道家神秘主义和忘我颠狂 [关于道家学说] [道家思想和伦理学] 关于道家思想的最后一段的草稿 内在化的对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观 孔子 草稿 墨翟(墨子) 国家学说 个人的伦理 关于墨子的论断 墨者 关于孟子的章节的计划 杨朱 佛教在中国,孔子学说的复兴 [孔子学说的革新和在蒙古统治时期] [宋朝的哲学家] [书摘的注释] [王阳明] 中国思想中的人和创造物 《感应篇》中的劝诫 回顾的草稿[Ⅰ] [回顾的草稿]Ⅱ 关于中国思想发端的章节的重新修改的草稿 关于中国思想最古老的世界观的章节的草稿 民间世界观 去掉的继续的新稿 (中断的文字的)继续 [对中国思想的]最后肯定 [关于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的关系的章节的新稿] 有关古代中国哲学的伦理思想的草稿[的文字] [和古代印度伦理的比较] [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比较] [和查拉图斯特拉伦理的比较] [和犹太教和基督教伦理的比较] [古代中国伦理] [中国思想中的人和生灵(1933)的草稿页标注为1937] [卷宗8,第7号更多的注释(1936年和1937年)] 关于中国思想l939/1940年的草稿(节选) 关于道家神秘主义的章节的计划 计划:无为 [文章] 道家神秘主义的结语的草稿 中国思想的进程 后记 阿尔伯特·史怀哲关于中思想,一个汉学家的评论,海因内·洛兹 参考文献 本书来源目录 索引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治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作者简介葛兆光(1950~),原籍福建。现为清华大学教授。本书共分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其中,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主干内容则以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对上古至七世纪以前、七世纪以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作了历史性的描述与阐述。本书不仅关注中国古代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知识来源和依据,同时也注重从古代星占历算、祭祀仪式、出土文物、医学著作、地图、绘画、墓室壁画等文献中挖掘蕴含的思想价值。本书改变了传统思想史教科书中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并参考中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亦有重要创新。本书使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 目录上册 导论(上) 引言 思想史的写作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关于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习惯——对“经典话语系统”中的思想史写法的三个疑问——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思想史的基盘或底线:长时段——献资料范围的拓展与使用方法——重写思想史的前景与困境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学术与思想:近年来学界的一个争论话题——思想史的知识源头与背景:以数术史与经学史为例——知识的变动与思想的变动之间——知识影响思想的一些历史例证——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关于这一想法的来历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科林伍德的比喻和马王堆帛画的联想——探寻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历史源头处——天经地义: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合一:不仅仅是环境保护或亲近自然的口号——天崩地裂:终极依据的坍塌以及思想史的变局——处处碰着它:朱熹直觉中领悟到的终极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思想史、《思想史》以及《思想史》的三种写法——历史的连续性与福科的疑问——连续性追寻的三种思路——教科书模式与章节的割裂——思想史连续性的三种类型——对一个思想命题的不断解释——脱魅或理性的排斥,断中的连续——对外来思想的回应中重新发掘和解释思想传统中的资源——个人性写作与重写思想史的想法 导论(下) 续思想史的写法 至今思想史仍难以把握:中心清楚而叙述的边界模糊——与宗教史、学术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之间的关系——哲学史与思想史——目前我思考的几个问题——一切尚无明确的答案 第一节 无画处皆是画 …… 中册 第一编 第二编 第三编 第四编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下册 第一编 第二编 第三编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