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水环境
释义

2006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七大水系的41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4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3类标准,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32%的断面为 4~5类水质,上升2个百分点;超过5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27%,下降1个百分点。 2003年度七大水系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38.1% 的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32.2%的断面属Ⅳ、Ⅴ类水质,29.7%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其中七大水系干流的118个国家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3.4%,Ⅳ、Ⅴ类水质断面占37.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9.3%。各水质干流水质好于支流水质。

淡水环境

状况

海河水系污染严重,劣Ⅴ类水质断面占50%以上;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劣Ⅴ类水质断面占40.6%;黄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支流污染普遍严重;淮河干流以Ⅳ类水体为主,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质仍然较差;松花江水系以Ⅳ类水体为主;珠江水系、长江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水质良好,以Ⅱ类水体为主。

按照综合污染指数比较,2003年度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与上年相比,海河、辽河和淮河污染程度略有减轻,松花江、珠江和黄河支流污染加重。

七大水系主要呈现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

主要水系

长江水系 国控监测断面103个,其中Ⅰ~Ⅲ水质比例占71.8%,Ⅳ~Ⅴ类占17.5%,劣Ⅴ类占10.7%。

长江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

黄河水系 黄河水系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44个国控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体占38.7%。干流22个断面中Ⅱ~Ⅲ类水质占31.8%、Ⅳ~Ⅴ类占54.6%、劣Ⅴ类占13.6%,干流水质好于支流。

主要污染

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33个国控监测断面中,81.8%的断面为Ⅰ~Ⅲ类水质,12.1%的断面属Ⅳ类水质,6.1%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是挥发酚、氨氮和石油类。

松花江水系 41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Ⅲ~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7.7%、64.1%、10.3%和17.9%。

嫩江和松花江干流以Ⅳ类水质为主。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淮河水系 86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18.6%,Ⅳ、Ⅴ类水质断面占41.9%,劣Ⅴ类水质断面占39.5%。

淮河干流14个断面中,Ⅱ、Ⅲ、Ⅳ、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14.3%、21.4%、57.1%和7.1%。56.8%的省界河段水质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

海河水系 6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的断面占21.5%,Ⅳ、Ⅴ类水质的断面占24.6%,53.9%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海河水系污染仍严重,但与去年相比水质有所改善。

海河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

辽河水系 37个国控监测断面中,满足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占29.7%,Ⅳ、Ⅴ类水质的断面占29.7%,劣Ⅴ类水质断面为40.6%。辽河水系总体水质属中重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挥发酚。

浙闽片河流 18条河流的30个断面中,Ⅱ类水质的断面占33.3%,Ⅲ类水质断面占30.0%,Ⅳ类水质断面占36.7%。主要污染指标是挥发酚、石油类和氨氮。

西南诸河 总体水质属较度污染。10条河流的17个断面中,Ⅰ、Ⅱ类水质的断面占58.8%,Ⅳ、Ⅴ类水质断面占29.4%,劣Ⅴ类水占11.8%。红河河口县河段的2个断面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是铅和高锰酸盐指数。

内陆河流 总体水质良好。7条河流的19个断面中,满足Ⅰ、Ⅱ、Ⅲ、Ⅳ类水质的断面分别占21.1%、42.1%、21.0%和15.8%。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

三峡库区水质 三峡库区6个断面中,1个断面为Ⅲ类,其余5个断面均为Ⅱ类水质。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沿线水质 监测12个断面,Ⅱ类水质断面1个,占8.3%;Ⅳ类水质断面3个,占25.0%;Ⅴ类水质断面有2个,占16.7%;劣Ⅴ类水质断面有6个,占50.0%。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湖泊水库

2003年度监测的28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有1个,占3.6%;Ⅲ类水质湖库有6个,占21.4%;Ⅳ类水质湖库有7个,占25.0%;Ⅴ类水质湖库有4个,占14.3%;劣Ⅴ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5.7%。

太湖 太湖湖体污染较重,监测的21个点位中,无Ⅰ~Ⅲ类水体,属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14.3%和71.4%。但比上年相比,太湖湖体水质有明显改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湖体营养状态指数为57.8,仍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2003年度重点湖库水质类别统计

个数水系 个数 Ⅰ~Ⅲ类 Ⅳ、Ⅴ类 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

三湖 3 0 0 3 总氮、总磷

大型淡水湖 10 3 4 3 总磷、总氮

城市湖 5 0 3 2 总磷、总氮

大型水库 10 4 4 2 总磷、总氮

总计 28 7 11 10

比例(%) 100 25 35.7 39.3

总磷、总氮

2003年太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 区 高锰酸盐指

数(mg/L) 总 磷

(mg/L) 总 氮

(mg/L) 营养状态

指 数

五里湖 6.11 0.132 7.09 66.2

梅梁湖 5.38 0.109 4.79 63

西部沿岸区 4.88 0.104 3.34 61.3

东部沿岸区 3.76 0.039 1.75 49.8

湖心区 3.73 0.049 2.05 54.1

全湖平均 4.28 0.071 2.86 57.8

太湖环湖河流水质与上年相比有所改善,但主要河流仍污染严重。89个监测断面中,高锰酸盐指数符合Ⅰ~Ⅲ类水质要求的断面占58.4%。水质综合评价,Ⅱ~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0%、48.3%和42.7%。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

滇池 污染严重,与上年相比,滇池湖体水质略有下降。草海和外海水质均为劣Ⅴ类,草海污染重于外海。外海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磷达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草海和外海的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76.4和62.7,全湖平均达72.0,属重度富营养。

滇池环湖河流水质较差,8个监测断面中,4个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0.0%。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

2003年滇池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 区 高锰酸盐指

数(mg/L) 总 磷

(mg/L) 总 氮

(mg/L) 营养状态

指 数

草海 7.07 1.176 12.05 76.4

外海 5.45 0.163 2.07 62.7

全湖平均 6.26 0.669 7.06 72

巢湖 巢湖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东半湖水质为Ⅴ类,全湖平均为劣Ⅴ类。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湖体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富营养化评价表明,西半湖为中度富营养,东半湖为轻度富营养,全湖平均为中度富营养。

巢湖12个环湖河流监测断面中(包括两个纳污控制断面),4个断面水质为Ⅲ类,2个断面水质为Ⅳ类,6个断面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氧。

其他大型湖泊 监测的其他10个重点大型淡水湖泊中,兴凯湖水质为Ⅱ类,洱海和博斯腾湖水质为Ⅲ类,洪泽湖和鄱阳湖水质为Ⅳ类,洞庭湖水质为Ⅴ类,南四湖、白洋淀、达赉湖和镜泊湖水质为劣Ⅴ类。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等。洱海、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中营养,洪泽湖、达赉湖和南四湖为轻度富营养。

2003年巢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值

湖 区 高锰酸盐指

数(mg/L) 总 磷

(mg/L) 总 氮

(mg/L) 营养状态

指 数

东半湖 4.19 0.103 1.52 54.2

西半湖 5.84 0.358 4.16 67.3

全湖平均 5.02 0.231 2.84 62.7

2003年大型淡水湖泊水质

湖 泊 营养状态

指 数 营养状态

级 别 水质状况 主要污染

指 标

兴凯湖 - - Ⅱ类

洱海 46.6 中营养 Ⅲ类 总氮

洪泽湖 55 轻度富营养 Ⅳ类 总磷

鄱阳湖 43.3 中营养 Ⅳ类 总磷、总氮

洞庭湖 44.1 中营养 Ⅴ类 总磷

白洋淀 - - 劣Ⅴ类 总氮、

生化需氧量

达赉湖 56.4 轻度富营养 劣Ⅴ类 总氮、总磷

镜泊湖 47.8 中营养 劣Ⅴ类 总汞

博斯腾湖 - - Ⅲ类 总氮

南四湖 53.5 轻度富营养 劣Ⅴ类 总氮、总磷

城市内湖 城市内湖水质较差,北京昆明湖和济南大明湖、杭州西湖水质为Ⅳ类、南京玄武湖水质为Ⅴ类,武汉东湖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富营养化评价表明,昆明湖、大明湖为中营养,其他3个城市内湖均为中度富营养。

大型水库监测的10个大型水库中,密云水库、千岛湖、石门水库和董铺水库水质为Ⅲ类,于桥水库和丹江口水库水质为Ⅳ类,大伙房水库和松花湖水质为Ⅴ类,崂山水库和门楼水库水质为劣Ⅴ类。大型水库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程度较轻。

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2003年,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

31个城市全年水质达标率大于80%,水质状况良好,其中22个城市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状况优;8个城市水质达标率在50%~79.9%之间,水质一般;8个城市水质达标率小于50%,水质较差。与上年相比,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

地表水源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粪大肠菌群、生化需氧量等;地下水源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硬度、硫酸盐等。

地下水

全国194个主要地下水水位监测城市和地区中,有61个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呈上升趋势,占监测总数的31.4%,60个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占31.0%,比上年减少19个百分点;73个城市和地区水位基本保持平衡,所占比例为37.6%。

2003年度城市内湖水质

湖 泊 营养状态

指 数 营养状态

级 别 水质状况 主要污染

指 标

昆明湖 47.2 中营养 Ⅳ类 总氮、

石油类

西湖 63 中度富营养 Ⅳ类 总磷、总氮

玄武湖 62.2 中度富营养 Ⅴ类 总氮、总磷

东湖 66.4 中度富营养 劣Ⅴ类 总磷、总氮

大明湖 73.4 重度富营养 劣Ⅴ类 总氮、总磷

2003年地下水水质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恶化趋势。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污染区仍然以人口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为主,超标指标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pH值、氟化物、酚等。铁、锰和“三氮”污染在全国各地区均比较突出,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超标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比上年增加6.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333.6万吨,比上年减少2.4%。其中工业废水中COD 排放量511.9万吨,比上年减少12.3%;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7万吨,比上年增加5.0%。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129.7万吨,比上年增加0.7%。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0.4万吨,比上年减少4.0%;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9.3万吨,比上年增加3.0%。

2003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9.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7%,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

国家环保总局编制完成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实施计划》和三峡、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建立了重大环境问题预警机制 国家环保总局实行了全国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状况季报制度;建立了重大环境问题预警机制;并与水利部建立水量水质信息通报制度和重大水事会商制度。

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1534个治污项目,总投资1036.3亿元。

全国废水及COD排放量年际对比

项 目

年 度 废水排放量(亿吨) COD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1999年 401.1 197.3 203.8 1388.9 691.7 697.2 - - -

2000年 415.2 194.2 220.9 1445 704.5 740.5 - - -

2001年 433 202.6 230.3 1404.8 607.5 797.3 125.2 41.3 83.9

2002年 439.5 207.2 232.3 1366.9 584 782.9 128.8 42.1 86.7

2003年 460 212.4 247.6 1333.6 511.9 821.7 129.7 40.4 89.3

年度增减率(%) 4.7 2.5 6.6 -2.4 -12.3 5 0.7 -4 3

截至2003年底已完成项目472个,占应建项目总数的30.8%;在建项目310个,占20.2%;未动工项目752个,占49.0%。其中进展最快的是太湖流域,255个项目中,有137项已经完成,占53.6%;93项在建,占36.5%;25项未动工,占9.8%,江苏、浙江和上海项目开工率均在75%以上。

海洋环境

状况

2006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近岸海域293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7.3%,比上年上升17.7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8.9%,下降6.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8%,下降11.0个百分点。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17.8%,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9万平方公里。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表明,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2003年,全海域二类海水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3.1万平方公里;三类海水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3万平方公里;四类海水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0.3万平方公里;劣四类海水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减少0.1万平方公里;其余为一类海水,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

2003年,近岸海域污染有所减轻。近岸海域237个监测点位中,一、二类海水比例占50.2%,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占30.0%,较上年下降5.9个百分点。

影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部分海域石油类、铅和化学需氧量超标,个别海域溶解氧、铜和汞超标。

四大海域水质

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一、二类海水比例分别达到68.7%、57.9%,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9.5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渤海水质有所改善,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50%,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东海水质较差,无一类海水,二类海水占30.4%。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 广西、海南沿海海水水质较好,一、二类海水比例均达到70%以上。天津、浙江、江苏沿海海水水质较差,上海海水水质很差。

赤潮 200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36次,累计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

2003年赤潮发生的主要特点为:时段长、高发期集中、持续时间延长。全年12个月均有赤潮发生,黄、渤海赤潮主要集中在夏季,高发期在7~8月;东海从春末至秋末均有赤潮发生,高发期在5~9月;南海赤潮四季均有发生,但5~9月为高发期。长江口及浙江近岸和近海海域从4月中旬至7月初发生赤潮近40次,且持续时间长,最长持续35天。

大面积赤潮增加、区域集中。全海域共发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27次。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8次,大面积赤潮仍集中在长江口和浙江沿海,累计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约占全海域的72%和89%。

有毒有害藻类增加 黄渤海海域赤潮生物多为可对鱼类产生危害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 a akashiwo);长江口和浙江沿海6月下旬之前赤潮生物种类多为甲藻类的具齿原甲藻(Proro centrum triestinum),后期主要为硅藻类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福建与广东沿海发生的赤潮时间相对较分散,面积较小,但有害赤潮生物种类较多,如亚历山大藻(A lexandrium sp.)、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球形棕囊藻(Pha eocystis globose)等。

措施与行动

“禁磷”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 目前环渤海四省市已实现全域“禁磷”,城市污水中磷含量明显降低。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十五”期间,环渤海四省市“计划”安排建设各类项目286个,需总投资296.7亿元。截止到2003年底,完成88个,在建104个,未动工94个,分别占总数的31%、36%和32%;完成投资120.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41%,其中国家投资15亿元,占已完成投资的12.5%。四省市的项目开工率都在60%以上,河北省的项目开工率达到86.8%。在已建成的项目中,有城市污水处理厂21座,占项目总数的23.6%,形成处理能力89.6%万吨/日,占规划总处理规模的13.6%。

海水浴场暑期海水水质周报 2003年6~9月,国家环保总局继续开展主要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监测,共发布17期《海水浴场水质周报》。

海洋保护区建设 至2003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80余个,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4个。保护了具有较高科研、教学、自然历史价值的海岸、河口、岛屿等海洋生境,保护了中华白海豚、斑海豹、儒艮、绿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