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石油大学 |
释义 |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全国具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众多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吴仪、周永康为代表的国家党政领导干部;以何国钟、王德民、时铭显等9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 学校主页: 中文名:中国石油大学 外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简称:石大 校训:厚积薄发,开物成务(北京);惟真惟实(华东) 创办时间:1953年(院系调整时期)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 现任校长:张来斌(北京);山红红(华东) 知名校友:吴仪,周永康,李毅中等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山东(华东) 主要院系: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硕士点:99个 博士点:32个 院士:9人 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前身:北京石油学院 目标定位:特色鲜明、国际一流高水平大学 校园文化【石大校训】:惟真惟实 【石大校风】: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石大教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 【石大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石大精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创新 学校简介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国家留学基金“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2007年首批43所签约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创建于1953年10月,历经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1953年院系调整时,集中了清华、北大、天大等名校的石油石化学科专业及专家教授,组建成立北京石油学院,是当时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69年迁校山东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校本部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海淀区),华东石油学院更名石油大学(华东),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迁往北京市昌平县,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广州石油对外培训中心更名为石油大学(广州),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也划归石油大学管理,形成一个本部辖四个实体的格局 (后来石油大学(广州)划归广州管理,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理,从石油大学剥离。) ;1997年11月,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2000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 200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撤销海淀区本部,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独立办学。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开始建设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概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同时还是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国18所著名高校之一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69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有东营、青岛两个校区,2011年夏天之后,统招生几乎全部就读于青岛校区,东营校区作为成教学院和自考学院校区、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教学实习和学生实践基地仍然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总面积300公顷(其中东营校区3100亩,青岛校区1400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390万册(含电子型图书)。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胜利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学院(部),以及后备军官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4800余人,留学生300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8万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819人。两院院士5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博士生导师138人,硕士生导师744人,工商管理硕士指导教师42人。专任教师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5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9人, 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分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6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学校现已建立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责任教授和学术顾问组成的学术梯队。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现有 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点,150个硕士点,另有MBA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建校以来,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到位科研经费达到4亿元。学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2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2005年10月18日,科技部、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通过评估,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联系,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29个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都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 58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确定了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学院设置以下学院中系部设置仅供参考!(由于变动不一定完全准确)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科学系、油气资源系、地球物理系、测井与信息工程系、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系 石油工程学院:油气井工程系、采油工程系、油藏工程系、油田化学系、海洋工程及流体力学系 化学工程学院:石油炼制系、化学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材料化学与工程系 机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设计系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储运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燃气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建筑系、土木工程系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工程系、通信工程系 经济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系、工程管理系、信息管理系、管理与营销系、经济与贸易系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11前)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前) 外国语学院(2011前)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前)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前为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应用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部 胜利学院(此为下设二级学院,详见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注:2011年,学校决定把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合并为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并为文学院。 文学院:大学英语一系、大学英语二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应用外语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法学系、汉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研究生教学部 理学院: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组成。下设各系:基础数学系、计算与应用数学系、物理与光电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化学系 应用技术学院:主要面向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招生,国家统招计划,学制四年,本科学历。目前设置4个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选择英语或俄语语种学习,三、四年级可选拔学习优秀者或学生自愿者到国外合作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取得学士学位或继续攻读硕士。 荣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现有 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点,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6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建校以来,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 科学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4亿元。学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 国际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联系,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都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 56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其他信息21世纪初期由于东营境内胜利油田油储量不断减少,而渤海湾发现大量海底石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主校由东营区迁往青岛,东营校区主要作为实习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同时还被遴选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基地,同时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选定的具有公派留学生出国项目支持的高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省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位于石油学院原址(海淀区),由当时在昌平县(2000年撤县设区)的石油大学(北京)和在山东省东营市(1983年东营市成立)的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1989年学校在北京恢复招收本科生。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开始建设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7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并获“单项奖”。 师资情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十三陵旅游区。校园总面积约496.5亩。截止2011年9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065人、硕士研究生4737人、博士研究生821人、留学生522人,在校生总数一万三千余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已达1.6:1,其中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比例为5.6:1。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45人,专任教师762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1%。教授218人,副教授2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4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 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设有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体育教学部、提高采收率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和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等院(系、部、中心);拥有11个博士授权的一级学科,45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硕士授权的一级学科,151个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授权点涵盖20个工程领域;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 荣誉"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示范双语课程,1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9部北京市精品教材。 学校图书馆藏书60万册,光盘及网络数据库35种,学术期刊1115种。学校编辑出版有《古地理学报》、《Petroleum Science》等报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准则,本着立足全国、面向石油石化工业的指导方针,在拓宽专业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既加强了基础,又使各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与联系得到不断加强。探索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途径,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学校自96级起在本科生中实行“两段式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等教学模式。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数十个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之一,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的前列。正在为创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矫健的步伐,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学科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点、149个硕士点、1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6个本科专业。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科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通用型和新型学科专业发展较快,服务面向不断拓宽。继圆满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后,“十五”期间重点对7个学科群进行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主干学科优势,优化了学科整体结构。 专业设置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流体力学、油气工程力学 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 生物化工、环境工程、工业催化、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化学工程、有机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化工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材料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安全技术及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装备与过程控制、车辆工程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测控技术与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理学院: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材料物理、应用物理学、无线电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物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 人文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法学、音乐学、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文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法学、行政管理、高等教育学 基于学校专业传统及国家当前重大需要,学校还新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和提高采收率研究院三大机构。 著名校友两院院士 1953年建校以来,走出了何国钟、沙国河、汪燮卿、杨启业、王德民、郑颖人、王铁冠、袁士义等十多位两院院士。 党政领导人 周永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北京石油学院勘探66届。 吴仪: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卫生部长。北京石油学院炼油62届。 俞泽猷:原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社会服务部部长。1952-1957年在清华和北京石油学院就读。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57届。 王彦:原政协委员、中央委员,中国海油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钻井58届。 朱家甄:原劳动部副部长。北京石油学院经济63届。 张轰:原中国石油副总经理、大庆市委书记。北京石油学院矿机63届。 杨兴富: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63届。 尹克升:原青海省委书记。北京石油学院开采64届。 蒋金楚:原中国石油副总经理、国家经贸委局长。北京石油学院工业经济系65届。 李毅中: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北京石油学院炼油66届。 孙晓群: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正部级)。北京石油学院石油钻井67届。 纪明波: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北京石油学院炼厂机械67届。 吴耀文: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外部董事)。北京石油学院钻井68届。 卫留成:原海南省委书记。1965-1970年在北京和华东石油学院就读,华东石油学院测井70届。 马富才: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第二企业巡视组副组长。曾任国家能源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石油总经理。1965-1970在北京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就读,华东石油学院采油70届。 周原:原新疆自治区常委、组织部长,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75届。 孙崇仁:辽宁政协常委、省委委员。华东石油学院地球物理75届。 刘玉祥:枣庄市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化工76届。 匡兴华:德州市长助理,公安局长。华东石油学院机械76届。 许立全:潍坊市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测井82届。 李国梁:海南副省长。华东石油学院炼油84届。 周海成:黑龙江环保厅副厅长。华东石油学院化工84届。 陈新发:克拉玛依市长。石油大学地质勘探95届硕士。 国企高管 陈炳骞:原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地质58届。 牟书令:原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采油68届。 刘海燕:原北京副市长。北京石油学院催化反应动力学68届研究生。 曹云石:原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钻井69届。 蒋龙生:中国冶金科工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北京石油学院68届。 郑虎: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主任,中国石化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华东石油学院矿机70届。 周吉平:中国石油总裁。华东石油学院物探75届。 肖国庆:中海油服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采油76届。 曹耀峰: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矿机77届。 张喜文:长庆石化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炼油79届。 王宜林:中国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勘探82届。 杨华:中国海油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2届。 王志刚: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2届。 袁光宇:中国海油总经理助理、执行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2届。 吴孟飞:中国海油总会计师。华东石油学院化工仪表及自动化82届,86届硕士。 王永健:中国石化总经理助理,燕山石化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炼制82届。 穆华东:中国华铭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苟三权:冀东油田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油藏82届。 王家祥:中国海油总经理助理。华东石油学院钻井工程82届。 朱平:江苏油田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2届。 张瑞生:原齐鲁石化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宋力航:原齐鲁石化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蔺爱国:中国石油总工程师。华东石油学院化工82届。 石林: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2届。 黄立功: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2届。 凌霄:西部管道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储运82届。 黄维和:中国石油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储运82届。 孙龙德:中国石油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3届。 孙波:中国石油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3届。 王治卿:上海石化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炼油83届。 吴恩来:广西石化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炼油83届。 周勇:四川油建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化工机械83届。 张召平:江汉油田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3届。 薄启亮:中国石油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3届。 钱建华:中国石化管道分公司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储运83届。 张国珍:新疆油田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物探83届。 李丕龙:中化集团总经理助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4届。 雷典武:中国石化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4届。 王仲林:吐哈油田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4届。 徐文荣:中国海运集团党组成员。华东石油学院物探85届。 汪东进:中国石油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石油钻井85届。 赵平起:大港油田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石油采油85届。 秦永和:渤海钻探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5届。 李飞龙:中海油服执行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管理86届。 桑运超:玉门油田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炼制86届。 田军:塔里木油田总经理助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6届。 孙焕泉:胜利油田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7届。 张善文:胜利油田副总经理、总地质师。华东石油学院勘探82届。 大学领导 蒋庆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化学82届。 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华东石油学院石油机械82届。 山红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华东石油学院炼油82届。 仝兴华: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82届。 罗维东: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机械85届硕士。 李秀生: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校长 / 党委书记。北京石油学院开发系65届。 仝兆歧: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校长 。华东石油学院。 企业家 石秦岭:滨化集团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机械77届。 黄鸣:皇明太阳能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82届。 罗慧来:宁波大榭招商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储运82届。 唐万新:曾是中国资本市场大佬。华东石油学院地质系81级。 吴建发:江苏丽华集团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机械84届。 谷玉洪:江钻公司总裁。华东石油学院矿机85届。 邱武:江钻公司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矿机86届。 李建齐:恒泰艾普公司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学士。 于顺科:金城造纸公司总经理助理。华东石油学院85届。 刘洪亮:天德化工公司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郭希田:天德化工公司执行董事。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郭玉成:天德化工公司执行董事。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陈怀荣: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东石油学院矿机82届。 宋国然:大海阳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华东石油学院测井82届。 杨汉立:南阳二机公司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矿机85届。 模范人物 王启民:“新时期铁人”。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助理。北京石油学院61届。 秦文贵:“当代青年的榜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2届。 苏永地:“石油科技楷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国资委“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华东石油学院物探85届。 学校的创建1949年11月燃料工业部成立,部机关就设立了专人和专门机构主管教育工作。副部长刘澜波主管教育,非常重视燃料工业教育,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1951年11月,全国第一次高等工业院校会议在北京召开。徐今强作为燃料工业部主管石油工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呼吁重视石油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议学习苏联经验,建立我国的石油教育体系,不仅要办石油中等技术学校,也要办正规的高等石油院校。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及时筹办石油学院。这是最早提出筹办石油学院的建议。石油管理局首先与天津的北洋大学建立了联系。在该校领导的支持下,1950年暑期曾去玉门油矿实习,寒假期间又组织师生20余人到石油管理局参加石油工业讲座。这部分同学毕业后大部分分配在石油 教育、科研单位。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如余国安、黄建邦、赵正修、方华灿、王锡光、李天相、赵国珍等,后来一直从事于石油 教育事业和领导工作,为石油 事业作出了贡献。1951年秋季开学时,根据燃料工业部的要求北洋大学化工、地质两系转为石油炼制系和石油地质系,在机械系内设石油机械组,采矿系基本上转向为燃料工业部服务。 燃料工业部及石油管理总局与清华大学建立的联系也是较早的,燃料工业部成立后,李范一副部长对煤炼油和煤的地下气化等有关课题非常关注,他代表燃料工业部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取得了联系,清华大学负责联系的是曹理卿和曹本熹。1950年冬,双方密切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许多归国不久的著名学者如侯祥麟、武迟、朱亚杰、杨廉平等参加了这个研究室。该室由曹本熹、朱亚杰、武迟、侯祥麟四位教授负责。1951年5月,根据石油管理总局的要求,清华大学化工系在燃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石油炼制组。在清华大学其他系还设立了石油钻采、石油地质组。 50年代初,石油管理总局还与北京大学有关的系取得了联系。这时的北京大学,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石油教育很热情,如傅鹰、陈廷蕤、杨光华、袁恩熙、刘璞、唐伟英、马杏垣等。许多学生积极学石油学科。1951年至1952年上半年在全国不少大学中出现了“石油热”。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化工系成立石油组,招收了新生。在重庆大学,先后成立了石油 地质组、石油 炼制组和石油钻井组。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成立了液体燃料组。在浙江大学机械系和化工系成立了石油机械组和石油炼制组。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也设立了石油组。这一时期,石油 教育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为开展大规模的高等石油教育,筹办和建立专门的石油学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52年至1953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就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为了纠正旧中国在学校设置、分布和科系分工上不能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而进行的改革。 1952年9月24日,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的石油 组为基础,汇合了天津大学四个系的石油组以及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的师生力量,建立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系内设有石油钻井专业、石油 开采专业、石油储运专业、石油矿场机械专业、石油炼厂机械专业、石油炼制专业。当年各专业在京招收了新生。 新成立的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由曹本熹教授任系主任,曹本熹曾留学英国,学成归来后,于1947年与张大煜教授共同创建清华大学化工系。在组建石油工程系过程中,他邀请康世恩、刘放等石油工业负责同志到校作报告,聘请石油总局老专家王檠、卢克君等给钻采专业讲课。 1953年,政务院和高等教育部决定继续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的原则之一是加强和增设工业高等学校。到本年底,一般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基本完成,经过调整,全国共有高等院校182所,其中工业院校38所。北京石油学院在调整中成立,是其中的专门工业院校之一。 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建工作:石油管理总局代局长徐今强是创办石油学院最早的倡议人之一。1952年,燃料工业部及石油管理总局抓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时机,加速了筹办石油学院的步子。7月,石油总局向燃料工业部、教育部、人事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报告,请求在北京举办石油学院,,并由陈郁部长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对此给予了肯定。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建立后,举办北京石油学院的条件已经成熟,燃料工业部和陈郁部长建议,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筹办北京石油学院,并要求把筹建北京石油学院的任务列入燃料工业部第一个五年计划,10月,石油管理局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工作组”,月底,中央燃料工业部、中央教育部联合备文,向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报告,提出建立北京石油学院的综合计划。计划指出:现经中央教育部、燃料工业部与建筑工程部、都市计划委员会、清华大学、石油管理总局各方面多次联系会商,一致认为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的条件已臻成熟,请求尽快举办北京石油学院。计划还就学校名称、建校地点、建校进度、建校费用、筹备机构、干部师资来源等问题做了报告。 1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达《文教企字466号通知》,正式批准举办北京石油学院。 12月,石油管理总局调来贾皞、徐克性、刘若愚、杜再生等四人参加筹备工作,调整了组织机构,加强了领导,使筹备组的工作更进一步开展。 1953年1月15日在北京东长安街燃料工业部大楼专家办公室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刘澜波主持并讲话。会议公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澜波、贾启允为主任,曹本熹、贾皞为副主任,并立即开始办公。筹备处办公地点暂时设在北京琉璃门五号石油管理总局内。 2月,陈郁部长再次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根据周总理和政务院的有关指示,筹备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石油管理总局贾启允副局长全面负责筹备处的工作,筹备处内临时设置了基本建设处、教学筹划处和办公室,曹本熹负责教学筹划,贾皞负责基本建设。筹备处行政办公室地点几经搬迁,3月初迁到北池子骑河楼39号办公,9月28日才最后迁到九间房北京石油学院新校舍办公。 北京石油学院的校址及建设:关于石油学院的校址问题,1952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讨论和协商,大家认为,北京是我国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交通中心;这里高等学校比较集中,有利于新建石油学院的师资培养;科技信息灵通,有利于学术交流;交通方便,有利于组织学生到西北、东北等不同类型的石油厂矿实习,以培养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最后确定,校址应设在北京。燃料工业部于1952年10月在给政务院有关部门的建院计划中,提出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具体校址问题。后经政务院同意,由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指定,在北京清华园以东的文教区东北部分,即海淀区九间房村一带建校,计划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 解放初,这里原是一片田野。1952年至1953年,政府在这里计划兴建了地质、钢铁、矿业、医学、航空、农机、林业和石油等许多单科性高等院校,号称北京“八大学院”。新建的北京石油学院,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政务院批准给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的基建任务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投资预算300万元,要求2月联系,3月设计,4月动工,7月底争取完成全部土建任务,保证9月正式开学。 4月25日,8256平方米的第一栋学生宿舍“工字楼”开工兴建;5月24日,共4920平方米的家属楼破土动工;7月17日,2192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开工;7月底两栋共8328平方米的教室楼开工。 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开学:北京石油学院是1952年秋正式开始筹备,1953年4月开始建校工程,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建设,到9月初已初具雏形。按照既定计划,9月23日至25日,全体教职员工从清华大学搬到新校舍。同时,大连工学院液体燃料组四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也到校了。按照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京办(53)字第12472号通知》,北京石油学院于10月1日正式成立,并经中央燃料工业部报请中央高等教育部备案。至此,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诞生了,从而迈出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10月1日这一天,被定为学校的校庆日。 建校初期的情况干部情况 1953年2月北京石油学院开始兴建时,仅有十几名干部。建校筹备处通过北京市民政局、劳动局、公安总队以及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等单位和人士的介绍,从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北京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党政机关、石油厂矿调来大批教师、干部和职工。9月,教职工总数达500多人,以后又陆续增加,年底达到638人。 专业情况 (一)石油地质系 石油地质专业 (二)石油钻采系 石油钻井专业 石油开采专业 石油钻井专修科 (三)石油炼制系 人造石油专业 石油炼制(工学)专业 (四)石油机械系 石油矿场机械专业 石油炼厂机械专业 石油储运专业 石油炼厂机械专修科 教师情况 第一学期,由清华大学转入北京石油学院58人,财经学院调入7人,大连工学院转入6人,高教部统一分配100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抽调32人,招聘4人,共有教师20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讲师22人,各占10%强,其余80%为助教。第二学期又调入教师13人,其中教授、讲师3人。在北京石油学院建立的初期,学院汇集了一批石油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著名学者、专家。他们之中有胶体化学家傅鹰教授,地质学家张更教授,化学家张锦教授,化学工程专家曹本熹、武迟、朱亚杰教授,石油工程和其他学科的专家王檠、白家祉、张希陆、蔡伯民、甘怀新、周世尧、赵仁寿、王曰才教授等。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还有:严可信、杨光华、张怀祖、田曰玲、左鹿笙、吴崇云、方淑珠、彭慧云、张英、罗蛰潭、宋明祥、卢克君、申松昌、冯世王宣、李志强等。 学生情况 1953年至1954学年度上学期,从清华大学转入二、三年级及专修科学生476人(其中研究生6人);大连工学院转入四年级学生59人;统一招收的新生561人,研究生46人;1954年暑假期间,第一届毕业生132人按期毕业,全部服从国家分配,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 实验室及设备情况:到1953年底,建成包括专业课、技术基础课、基础课在内的实验室14个。 图书资料情况 北京石油学院的图书馆是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图书资料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1953年初开始订购图书,到1953年底有图书46349册。 1953年9月23日中共北京石油学院总支部建立,下属6个党支部,有党员103人,年底增加到111人。 1954年初,北京石油学院建立校代会。 校代会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主 席:闫子元 副主席:张定一 委 员:贾 皞 曹本熹 周建民李 风 武亚柏 陈 骥 张 更 周世尧 武 迟 蔡伯民 刘永昌李庭蔼 沈乃菁 杨 义 秦同洛王 檠 袁恩熙 甘怀新 陈如恒 汤楷逊 白家祉 贾锡彤 杨光华 杨延昕 朱亚杰 张希陆 彭慧云 冯 世 王 宣 魏娱之 宋明祥 李志强 华泽澎 李 犁 邵钟武 苏耀文 沈济英 姚德惠 王义端张献放 张效良王耀斋 1954年6月12日举行了全院第一届师生员工运动会。 北京石油学院的同学们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刻苦学习,并积极开展丰富的文化生活。学校创立了军乐、国乐、手风琴、舞蹈、口琴、合唱、曲艺、京剧8个社团。 历史沿革领导机构的健全 建校初期,由于院领导班子未配齐,由张定一副院长主持工作,1954年初闫子元院长到任以后,学校基本上实行了院长负责制,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学院接受石油工业部和高教部的双重领导,学校党组织接受北京市委的领导。 学院党的总支部于1955年8月扩大为党委,贾皞任书记。 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新党章的规定,学校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了重大改变,由院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在1956年12月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上,正式确定了党委对学院的领导关系。 1955年上半年,院级行政领导班子基本健全: 院长:闫子元 副院长:张定一 孙卓夫 在此前后,各处系、领导班子也逐步健全起来。 院长办公室:周建民任主任 教务处:曹本熹任教务长,李风为副教务长,武迟、白家祉稍后也任副教务长。 总务处:武亚柏、刘若愚任副总务长,后武亚柏提升为正职,并改称为主任;王耀斋先为政治协理员,后为副主任。 建校处:陈骥任副处长,后改称为副主任;后撤消建校处;成立建校办公室,杜再生任主任。 人事室:刘永昌任第一副主任,王耀斋任副主任;后改建人事处,刘永昌为主任,康斌为副主任。 地质系:张更任系主任,杨义任副主任,陈景达为助理。 钻采系:周世尧任系主任,樊世忠为助理。 炼制系:先由武迟后由朱亚杰任系主任,申松昌任副主任(后调离),袁乃驹为助理。 机械系:蔡伯民任系主任,白家祉任副主任(后调离),方华灿为助理。 工业经济系:该系1956年成立,开始由李风兼系主任,后由申松昌任系主任,华泽澎为助理。 各系处以下科室办事机构相继成立,逐步走上正常工作轨道,一批骨干教师担任了各教研室第一任或较早的领导工作,他们中间有: 张希陆 数学教研室主任 彭慧云 数学教研室副主任 冯世王宣 物理教研室主任 魏娱之 化学教研室主任 唐伟英 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余志英 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宋明祥 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张 涵 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 李 木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李 犁 俄文教研室主任 李志强 体育教研室主任 邵钟武 电工教研室主任 华泽澎 工业经济教研室代主任 张家环 普通地质教研室代主任 沈乃菁 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 苏盛甫 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 吴崇筠矿物岩石教研室主任 程人和 测量教研室主任 高世钧 石油钻井教研室主任 秦同洛 石油开采教研室主任 袁恩熙 水力学教研室主任 杨光华 石油工学教研室主任 张怀祖 石油工学教研室副主任 王宗祥石油工学教研室副主任 戴 衡 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 杨延昕 热工教研室副主任 汤楷逊 石油储运教研室主任 陈如恒 矿场机械教研室主任 甘怀新 炼厂机械教研室主任 贾锡彤 金属工学教研室主任 姚德惠 工程画教研室主任 蔡强康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 林圣泳 仪表自动化教研室主任 苏联专家到院工作情况:高教部于1953年7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院校行政会议确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学院从1954年起开始聘请苏联专家到校指导工作,至1956年,学校已先后聘请12位苏联专家,1956年以后又有一位苏联专家和一位民主德国专家到院工作。 在党的八大精神指导下,中共北京石油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12月18日至23日在本院举行。大会总结了建校三年来党的工作的成绩,大会最后选举了中共北京石油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共21人,在本届党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闫子元、张定一、孙卓夫、贾皞、李风、刘永昌、武亚柏、许德贵、骆正愉为常务委员,闫子元担任党委书记,张定一、孙卓夫、贾皞、李风为副书记。 全面建设时期 在这个时期(1957年至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65年,我国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全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向前迈了一大步,毕业生增长了4. 9倍。石油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继北京石油学院之后,1958年成立了西南和西安石油学院,1960年成立了大庆石油学院。1956年10月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贺龙、聂荣臻、彭真等到首都机场欢送来访的贵宾,北京石油学院的许多同学也作为群众参加了欢送的行列。开发系二年级女同学韩显卿等代表北京女青年向贵宾献花,因而有机会同中央领导同志亲切交谈和合影留念。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询问大家是哪个单位的,然后把同学们介绍给毛泽东主席。韩显卿同学握住毛主席的手激动地报告说:“我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毛主席点头微笑着,并亲切招呼大家照相留念。照相后,同学们又依偎在中央领导的身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朱德副主席十分关心北京石油学院,他用四川口音询问韩显卿同学:是哪年到北京石油学院学习的?学的什么专业?小韩一一作了回答。旁边的聂荣臻听说她是学石油开发的,这位负责国防建设的老帅马上说道:“我们可少不了你们啊!”同学们向老帅们表示:毕业后要到基层厂矿去!到克拉玛依去开发石油!聂帅故意激姑娘们说:“克拉玛依苦,又是沙漠,又没有好吃的,气候又不好。”同学们响亮地回答:“我们不怕!”彭真市长在旁边笑着接话说:“你别激人家了,人家早就做好准备了。”大家高兴地说:“我们入学前就做好思想准备啦!”首长们满意地笑了起来。 1978年石油部党组作出决定,要求华东石油学院坚决在东营办下去。11月10日,石油部下达《关于华东石油学院建校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指出“建校规模为,在校学生5000人,研究生800人,并留有发展余地。”“全院教职工人数控制在3000人以内”。照此规模进行校舍建设,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1981年12月,石油部又下文,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把总建筑面积增加为34万平方米。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到1985年学院建设已初具规模。据1984年年底的统计,校舍面积共达到22158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77185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40,021平方米,教职工用房29433平方米,教职工和学生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到1985年,学院共完成基建投资9896万余元。校舍竣工面积近25万平方米。学院还为1200余户住宅安装了闭路电视。在此期间,图书馆、第一教室楼、钻井培训中心、钻井实验室、自动化馆、勘探馆、运动场看台、学生第一和第二食堂以及6幢学生宿舍楼相继竣工投入使用。 1982年,学院绿化面积7100多平方米,种植乔木、灌木、侧柏16000棵。1983年植树39个品种共计30330株,种花101个品种10000余盆,种植苗圃5亩,新修花池52条,花坛38个,面积为9700多平方米。到1985年夏天,学院已栽活乔木14000棵,灌木60000棵,部分校园已呈现花木繁茂景象。 1983年,是石油学院成立的第30年,学院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5年的恢复,石油部唐克部长来院视察听取了院领导关于学院工作情况的汇报,参观了教学楼、图书馆和家属宿舍等,并同学院的教授、各系部处负责人举行了座谈,对学院工作作了指示。9月23日,学院隆重举行大会,热烈庆祝建校30周年。杨光华院长在庆祝大会上作了报告。回顾了学院走过的30年曲折历程。 黄凯代表石油部党组和石油战线上的全体职工,向学院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祝贺。 从1986年暑假后,部分学生已开始在昌平新校址上课,研究生部开始在昌平办公。可以预想,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在昌平将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1985年7月7日,新上任不久的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到北京研究生部视察,和有关人员进行座谈,王部长在讲话中勉励师生要努力办好研究生部,他说,研究生部是石油教育的最高学府,研究生部的教育水平有多高,反映石油教育的水平有多高。7月18日,王涛部长率部有关司局以及胜利油田的领导干部,又到山东东营本部视察。王涛部长在和院领导交谈时。还针对北京户口教师的归宿问题指示说,要给这些教师在北京解决“老有所归”的问题,让大家吃下“这颗定心丸”。1986年4月召开的全国石油教育工作会议,王涛部长和赵宗鼎副部长在报告中要求华东石油学院要创办第一流工科大学,要加强北京研究生部的建设,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使之成为石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基地。 共华东石油学院第六次代表大会 学院党的六大,于1986年9月27日至28日,在东营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这是自1963年学院在北京召开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之后经过了23年,才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是学院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学院的学风。 更名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学院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1987年已基本上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实体。学院从实际出发,并为了加快本院和石油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向上级提出了改名“石油大学”的申报和论证。石油工业部向国家教委作了《关于深化石油高校体制改革实行联合办学方案的报告》和《关于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报告》。1988年2月27日,国家教委向石油工业部、山东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说:“为适应石油工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加快石油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经研究,同意将华东石油学院及北京研究生部、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成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实行在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办学,校本部设在北京。山东部分仍实行由石油工业部与山东省双重领导、以石油工业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石油大学山东部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招少量研究生;北京部分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兼招少量本科生,并承担石油工业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任务。”石油工业部于1988年4月8日向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管理干部学院下达《关于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转达了国家教委通知的精神,并着重指出:“石油大学应本着‘巩固提高东营,加速建设北京'的精神,坚持两地办学,注意发挥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的各自优势,培养本科生工作的重点在山东东营。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以教学为主,面向生产,发展科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石油大学办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功能的、高质量的、高层次的石油工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实行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办学,校本部设在北京,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揭开了新的一页。全校师生员工为学院的更名和展现的美好前景而振奋,也为学校在转折时期所面临的严重任务而感到责任重大。 注一:本文是根据余世诚主编,杨光华、华泽澎为顾问的《石油大学校史》摘录的。 注二:一九八八年二月,国家教委将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此后,石油大学(华东)和石油大学(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有待两地后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