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人民志愿军
释义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10月25日,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方面部队的名称。

志愿军作战简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宣布美军进入朝鲜半岛。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领土台湾,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美国无视中国的严正立场,同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并通过申请协助南韩的动议案,组成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7月7日至10日,中国中央军委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根据会议决定于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为主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中国东北边境安全。8月下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线、陇海线等铁路沿线。

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并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镇。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9月30日宣布:“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国对中国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闻,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占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并向鸭绿江进犯,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同意了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提供空军掩护的请求。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志愿军出国作战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在战争期间,陈赓、宋时轮、杨得志曾先后任副司令员,甘泗淇曾任副政治委员,李志民曾任政治部主任,李达曾任参谋长。朝鲜停战后,邓华曾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得志、杨勇曾先后任司令员,李志民、王平曾先后任政治委员,梁必业曾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蕴瑞曾任参谋长。志愿军入朝作战时,共有6个军。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由刘震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经历两个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运动战阶段,一般按战役过程分为五次战役。从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为阵地战阶段。战争期间,志愿军于1951年5月成立后方勤务司令部,由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统一组织指挥后方对敌斗争和后勤保障。志愿军后勤部队在空军、高射炮兵、铁道兵、工程兵和警卫部队等的密切协同下,使后勤保障逐步适应作战需要。

作战历史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

第一次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集中3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

第二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放弃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发起第三次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

第四次战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主力6个军(军团)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全线转入运动防御,3月14日,撤出汉城。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抗击“联合国军”。

第五次战役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接着,志愿军转移兵力于东线,至6月10日,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中央军委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志愿军作战应与谈判相配合、相适应。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1年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对此,中朝军队在反“绞杀战”中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而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1952年秋,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2年冬,朝鲜停战谈判仍无进展。中朝人民军队从1952年底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1953年发起夏季反击战役,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进攻作战,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朝鲜停战后,中方严格遵守和维护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8年3月15日开始撤军,战斗部队在10月26日已全部撤回,仅保留了在军事停战委员会内的代表。

1994年,考虑到朝鲜方面的要求,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召回了驻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

1994年12月15日,派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从朝鲜平壤奉调回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

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同时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见。最后命名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继续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便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志愿军空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遂行空中斗争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任务的军种。

1950年10月,志愿军首批部队入朝,决定组织志愿军空军参战,其基本任务是:在友军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的协同下,夺取并保持重要地区的局部制空权,以掩护交通运输线,保卫军事和工业目标,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同年12月,“联合国军”用在朝鲜战场上的各种作战飞机约1200架(其中美军飞机1100架);美军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均在1000小时以上,许多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些人是所谓“王牌驾驶员”。而志愿军空军只有刚组建的2个歼击师、2个轰炸师、1个强击师,作战飞机不足300架,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平均只有100多小时,在喷气式飞机上只飞过20多小时,没有空战经验。

志愿军空军根据敌情、任务和部队的技术水平,确定采取从实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积聚力量,集中使用;为地面部队服务的作战方针。

志愿军空军受领任务后,加速组建新部队。1950年冬~1951年夏,陆续成立8个歼击师。由于任务紧迫,所有歼击部队都采取边打边建、边打边训、以老带新的办法,实行轮番作战。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先后有10个歼击师(第4、第3、第2、第14、第6、第15、第17、第12、第18、第16师)和2个轰炸师(第8、第10师)的部分部队参战。1951年3月成立志愿军空军领导机关,刘震任司令员(后由聂凤智代司令员)。

志愿军空军的歼击机和强击机的作战半径很短,为支援地面前线部队作战,需要有前进机场,为此,在朝鲜北部抢修了一些简易机场,但因遭到美国空军连续轰炸而不能使用。志愿军空军只能使用国内基地,因而难以对“三八线”南北地区的地面部队进行空中火力支援。

志愿军空军作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2~1951.9),为取得空军作战的组织指挥、空中战斗和地面保障的经验,志愿军空军决定先以少量部队掩护交通运输线,进行实战锻炼。1950年12月21日,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10团第28大队进驻安东(今丹东)基地,准备参战。1951年1月21日,该大队在清川江桥上空首次同美国空军编队遭遇,空战中大队长李汉击伤其F—84战斗轰炸机1架。1月29日,在新安州地区的空战中,李汉又击落、击伤F—84各1架。继第28大队之后,第4师的其他部队相继进驻安东基地参加作战。通过实战锻炼,获得了空战经验,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至同年9月,志愿军空军结束实战锻炼,正式参战。

第二阶段(1951.9~1952.6),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绞杀战”。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停战谈判。美军为向朝中军队施加军事压力,于8月中旬发动大规模的以破坏铁路为主要目标的“绞杀战”。新安州以北清川江和大宁江上的铁路、公路桥梁,连接着志愿军的前方和后方,美国空军一直将这一地区作为封锁轰炸的重点。志愿军空军为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绞杀战”,从9月中旬开始增加每日出动的次数和飞机架次,在友军空军的协同下,采用大编队、大机群作战与美国空军进行大规模的空战。9月下旬开始,作战双方在清川江南北地区展开大规模空战,以25~27日的空战尤为激烈。美国空军第5航空队称这3天的战斗是历史上最长最大的喷气机战役。1951年秋~1952年春,美国空军从国内选调一批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校级、“王牌飞行员”到朝鲜作战。志愿军空军也陆续增调歼击机部队参战。1952年2月10日,志愿军空军第4师大队长张积慧在空战中,将美国空军少校、号称“成绩最高的喷气式飞机王牌架驶员”G.A.戴维斯击毙,在美国引起了震动。美国远东空军司令O.P.威兰发表特别声明,称戴维斯被击毙是对远东空军的一个悲惨的损失。

经过数月空战的实践,志愿军空军认识到高速喷气式歼击机不宜采用大编队进行空战,便总结制定了以四机编队、多批多路、多层配置、集中一域、协同作战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原则。至5月底,志愿军空军在反“绞杀战”期间,共有歼击机部队18个团参战。保障了新义州至平壤、熙川至平壤两条铁路干线可以昼夜通行。至6月,美军历时10个月的“绞杀战”以失败而告终。

在反“绞杀战”过程中,志愿军空军配合在西朝鲜湾进行攻岛作战。1951年11月,空军三次出动轰炸机编队,轰炸大和岛及其附近的美军及南朝鲜(韩国)军舰艇。其中第三次轰炸大和岛时,遭到美机数十架F—86的截击。在空战中,志愿军空军的图2轰炸机和拉11护航歼击机遭受重大损失,仍顽强飞抵目标上空遂行轰炸任务,并创造了低速活塞式飞机击落高速喷气式飞机的战例。

第三阶段(1952.6~1953.7),保卫重要目标美军在其“绞杀战”失败后,从1952年夏季开始,除继续破坏交通运输线外,将空中突击的重点转向工业的、农业的和军事的设施,连续组织大规模的空中战役,破坏朝鲜北部的水力发电系统、水利灌溉系统和军队补给系统。1952年6月23日,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出动500多架战斗轰炸机,在100余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对鸭绿江上的拉古哨(水丰)发电站和朝鲜境内的赴战、长津、虚川等水力发电厂同时进行轰炸,并在随后的一周内每日出动300~600架次继续轰炸发电系统和交通枢纽。志愿军空军在友军空军的协同下,与地面防空部队配合,积极保卫清川江以北的重要目标和交通运输线,并将战术性掩护作战过渡到战役性防空作战。迫使其战斗轰炸机将活动范围收缩到平壤以南空域。

1952年秋,美国空军调来新式的F—86F型战斗机,志愿军空军亦改装了米格—15比斯歼击机,双方飞机都有改进,作战能力都有提高。美国空军为恢复其在清川江以北的“空中优势”,频繁组织大机群北上,由于志愿军空军积极进行反击,使美军企图未能得逞。

1952年冬,志愿军空军组织部队进行轮番作战,要求将空中战线推进到清川江以南,以减轻美国空军对志愿军地面部队的压力。空军参战部队在“一域多层四四制”的原则指导下,灵活变换战术。采取提前起飞,以小编队、多层次、多批路出动,运用引诱、迂回、夹击以及打大机群与打小机群穿插或结合的战术,频频越过F—86的“阻击屏幕”,攻击战斗轰炸机。11月2日,志愿军空军一部运用诱敌战术,从西路插到宣川,吸引60多架F—86飞机,掩护友军空军击落偷袭拉占哨发电站的美国空军战斗轰炸机14架。1952年冬和1953年春,美国空军将F—86飞机增加到300余架,并组织一次新的封锁交通线战役和派飞机越过鸭绿江偷袭志愿军空军返航的飞机。志愿军空军不断出动多梯队小机群连续进至清川江以南截击美机。4月7日,志愿军空军第15师年轻的飞行员韩德彩,在反击美机偷袭基地的战斗中,将美国空军上尉小队长、号称“双料王牌驾驶员”H.E.费席尔的飞机击落,费席尔被生俘。从5月13日开始一连数日,美军出动大量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志愿军空军每日出动大量的飞机同其进行大规模的空战,这场空中交战一直持续到停战前夕。

在第三阶段作战中,志愿军空军在作战规模、空地指挥、空中战术和地面保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获得了新的经验,并训练出在昼间复杂气象和夜间一般气象条件下都能作战的部队。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沿着“从实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的道路,由不会打空战到学会打空战,由能打小规模的空战到能打大规模的空战,由于志愿军空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因而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作战中,志愿军空军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开展立功运动,涌现出三等功以上的功臣8000多名,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300多个。其中立集体一等功的单位6个,立集体二等功的单位2个;特等功臣16名,一等功臣68名,其中有21人获得英雄模范称号。王海、刘玉堤、孙生禄、赵宝桐、张积慧、鲁珉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

志愿军空军在现代空战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并迅速成长壮大。在战争中,培养了大批的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指挥干部和专业干部。

志愿军海军

志愿军海军解放军海军出现在朝鲜战场是战场形势已到对峙阶段。中央分析反登陆作战是当时一个重要任务。1952年12月9日,总参召开了特种兵首长会议。海军首长肖劲光、王宏坤、刘道生、周希汉研究了中央关于反登陆作战的指示。不久,军委批准了海军的计划,海军总部作出决定,派出鱼雷艇部队、布设水雷部队、岸炮部队入朝,参加西海岸的防守。海军参战部队由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领导,海军设前线指挥所,由鱼雷快艇学校政委朱军负责。1953年1月上旬首先进入朝鲜是海司海道测量部派出的测量队,有陆上、海上两个测量队。1953年1月9日,海军淞沪基地参谋长孙公飞带领部分布雷部队人员到达朝鲜,布雷队主要人员3月到达。岸炮部队3月23日到达朝鲜,共两个连,是青岛基地的一个岸炮连和淞沪基地的岸炮第8连。两个连4月20日分别进入培山和烟台山阵地。构建了130mm、100mm、37mm炮复合阵地。预备参战的快艇部队是鱼雷快艇31大队(辖1、2、3中队共18艘鱼雷快艇和预备中队),由于在朝鲜没有补给设施,没有实际赴朝,在青岛备战。在丹东大东沟修建了船池艇台。在龙岩浦修建了窑洞三口和码头一座。

志愿军炮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以火力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炮兵,按其战斗使命分为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志愿军炮兵,通常指地面炮兵。它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对地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的骨干力量。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预备炮兵仅有炮兵第1、第2、第8师共9个团,装备日本、美国制造的旧式火炮284门,且多由骡马牵引;队属炮兵主要装备山炮、步兵炮和小口径迫击炮,由骡马驮载或人力背负,其建制多为连、营。为适应战争的迫切需要,1951~1952年,以步兵为基础陆续新建火箭炮兵第21、第22师(装备苏制M—13火箭炮)和防坦克炮兵第31、第32、第33师(装备苏制76.2毫米口径和57毫米口径加农炮),并对炮兵第1、第2、第8师及第3、第7师部分部队进行换装(装备苏制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前,预备炮兵已发展到10个师共46个团,配有1855门火炮。队属炮兵,1952年步兵师属山炮营改装扩编为炮兵团,辖122毫米榴弹炮营、76.2毫米加农炮营、76毫米山炮营和12.7毫米高射机枪连;步兵团属炮兵,有120毫米迫击炮连、75毫米无坐力炮连和12.7毫米高射机枪连。

志愿军炮兵指挥机构,随首批参战部队入朝。开始为炮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未到职)、邱创成任政治委员。1951年2月,改为炮兵指挥所,匡裕民任主任。随着炮兵的增多,1953年炮兵指挥所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高存信任主任、刘何任政治委员。队属炮兵,也于1952年4月在兵团、军、师建立炮兵室。

志愿军炮兵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0~1951.6),支援步兵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驱逐到“三八线”南北地区在作战双方炮兵数量和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炮兵采取集中使用的原则,在主要方向和主要地段集中兵力、火力,争取局部优势;以抵近射击和直接瞄准射击为主,提高命中率。首批入朝的预备炮兵9个团,在第一次战役中以2个团另1个营支援第39军进攻云山,由于兵力集中,火力突然、猛烈,使步兵顺利突入纵深,直取云山,将美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第8团大部歼灭。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采取迂回包围、穿插分割、速战速决的战法,队属炮兵及时支援步兵作战,而预备炮兵团受道路条件限制,多数未能跟上步兵的前进速度。第三次战役中,预备炮兵以7个团(野炮和榴弹炮共106门)支援步兵突破“联合国军”既设阵地防御,发挥了很大作用。第116师突破临津江时,炮兵在5公里正面上集中73门火炮,以45门火炮开辟通路,以28门火炮压制南朝鲜军纵深阵地上的发射点和炮火,经20分钟炮火准备,将敌前沿工事摧毁80%,并打开两个突破口,保障步兵迅速渡过临津江,完成突破任务。

经过前三次战役的作战,志愿军炮兵部队减员较多,武器装备损失较大。为增强炮兵力量,部分部队回国整补换装,同时在国内加紧组建新的炮兵部队。第四次战役后期和第五次战役中,新建和换装的预备炮兵有4个师共10个团相继入朝,队属炮兵大量增加。1951年4月15日,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召开第一次炮兵会议,强调炮兵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贯彻“火力集中,阵地适当分散”的原则,重视白天作战和协同作战,加强对空防护和伪装。第五次战役中,参战的火炮达700余门,其中野炮、榴弹炮500余门,有力地支援步兵突破“联合国军”防御。在战役后期的机动防御作战中,新组建的防坦克炮兵第31师大胆实施近战,以侧射、斜射火力组织交叉火力网,击毁“联合国军”坦克25辆。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志愿军预备炮兵由9个团增加到16个团,其中包括野炮、榴弹炮、火箭炮和防坦克炮部队;队属炮兵也大量增多,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第二阶段(1951.6~1953.7),支援步兵作战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1951年7月,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召开第二次炮兵会议,要求部队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利用战斗间隙进行军政训练,积极主动地支援步兵作战,大量杀伤和消耗敌人。

在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炮兵集中兵力、火力于“联合国军”重点进攻地段,配合步兵实施坚守性防御。10月3日,美军集中9个团的兵力,在坦克200余辆、火炮300余门及大量飞机的支援下,向志愿军第64、第47军防守的高旺山、马良山、天德山等阵地进攻。炮兵组织15个野炮、榴弹炮兵连进行压制与拦阻射击,支援步兵击退“联合国军”35次冲击。双方激战七昼夜,志愿军毙伤敌6000余人。在大德山方向,炮兵火力杀伤的敌人占该方向歼敌总数的1/3以上。10月10口,志愿军火箭炮1个团对添木洞以东美军集结的部队行2次齐放,毙伤其500余人。在志愿军第67、第68军防御正面,炮兵支援步兵粉碎美军的“坦克劈入战”。10月28日,美军坦克42辆沿金城川向金城方向运动,炮兵以2个连的火力对其集中射击,毁伤坦克16辆。在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炮兵共击毁击伤“联合国军”坦克76辆、汽车80辆、火炮33门。

从秋季防御战役结束到1952年4月,志愿军在第一线阵地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炮兵在此期间,构筑了大量的掩盖火炮重型工事及部分指挥坑道。6月以后,全线炮兵对“联合国军”炮兵进行多次大规模的炮战,迫使其炮阵地大部后撤,志愿军的炮阵地则普遍向前推进,增大了火力控制纵深。与此同时,广泛开展游动炮射击活动,以单炮或火炮排占领临时发射阵地,突然开火,完成任务后即行转移。第39军在8月下半月,有44门火炮担任游动炮,共射击283次,击毁击伤“联合国军”坦克44辆、汽车45辆、火炮5门,破坏地堡74个,毙伤敌830余人。

9月18日~10月底,志愿军在全线展开战术反击作战,有大量炮兵配合作战。步兵进行1次反击,平均得到31门火炮支援;反击1个敌军连的战斗,平均有36门火炮参战。反击开始前,炮兵对“联合国军”主要防御工事进行破坏射击,为步兵开辟通路;反击中,炮兵以短促、猛烈的火力压制“联合国军”炮兵、迫击炮和火力点,掩护步兵冲击或撤退。在攻击的57个目标中,被炮兵摧毁的火力点与地堡平均达总数的70%。射击精度有很大提高,间接瞄准射击时平均20~30发炮弹即可破坏一个地堡;迫击炮平均200~300发炮弹即可在铁丝网中开辟一条6~8米宽、60~100米纵深的通路。在上甘岭战役中,炮兵通过适时机动,迅速增强火力。战役开始,仅有82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27门,平均每公里正面有10门。战役中,第15军沿正面机动82毫米以上的火炮42门,第3兵团又从纵深调来火炮89门。战役后期参战火炮增加到185门,平均每公里正面74门。1952年秋季作战中,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共配属有野炮、榴弹炮600余门,位于第二线机动的火炮有270余门。通过适时机动,造成局部炮火优势,使炮兵的火力骨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1952年12月分析朝鲜战局时指出:今年秋季作战,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

1953年春,志愿军为粉碎“联合国军”从朝鲜北部东西海岸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全军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为增强炮兵兵力,又有6个炮兵团另4个炮兵营入朝,使志愿军的火炮增加到1.5万余门。在部署上将入朝时间较长、作战经验较多的炮兵部队,调到东、西海岸,加强侧后沿海的防御力量,并成立东、西海岸炮兵指挥机构,编组师、团炮兵群,组织防坦克预备队。各炮兵师、团都成立筑城委员会,组织领导炮兵部队进行工程作业。仅炮兵第1、第2师就在西海岸构筑了5公里长的坑道,修建坑道式、掘开式火炮发射掩体320个,观察所、指挥所、掩蔽部等998个。与此同时,各炮兵部队抓紧时间进行抗登陆军事训练,制订炮火保障计划,抢运储备大量作战物资和主副食,抢修火炮、器材、车辆。经过反登陆作战准备,志愿军炮兵的作战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1953年5~7月,志愿军在反登陆作战准备的基础上,为配合停战谈判,进行了夏季反击战役,先后实施3次进攻作战。在第一次进攻作战的科湖里南高地战斗中,炮兵集中28个连(120门火炮),支援第67军步兵5个排另2个班的攻击。由于炮火突然、猛烈,步兵发起冲击后,仅40分钟就攻占南朝鲜军防守的阵地,并打退多次反扑,毙伤敌1300余人。在第二次进攻作战中,炮兵在北汉江以东集中各种火炮259门,编成5个炮兵群,支援第60军3个团攻击南朝鲜军第5师第27团的坚固防御阵地。作战中,炮兵成功地运用火力假延伸,诱敌进入堑壕,予以大量杀伤。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攻击部队仅用50分钟就全歼守军,创造了自阵地战以来一次进攻作战歼南朝鲜军1个团的范例。在支援第67军攻击座首洞南山南朝鲜军的团防御阵地中,炮兵有重点地使用火力,以直接瞄准实施破坏射击,摧毁南朝鲜军的工事达70%,保障步兵冲击成功。在第三次进攻作战的金城战役中,炮兵集中各种火炮1100余门,在主要突击地段上构成每公里正面有100~130门火炮的火力密度。经7~28分钟的炮火准备,步兵发起冲击,仅1小时就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的坚固防御阵地。随后炮兵又支援步兵击退“联合国军”上千次反扑,巩固了所占阵地。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毙伤敌15.8万余人,击毁击伤敌火炮570余门、汽车880余辆、坦克940余辆,摧毁敌碉堡2490余个,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志愿军炮兵在战争中所取得的对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作战的经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志愿军装甲兵

坦克兵第1师和坦克兵第2师第3团于1951年3月31日开始陆续入朝,并以坦克兵第1师师部为基础组成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该指挥所在黄鹄显主任率领下于5月5日入朝。11月29日,独立坦克第1团亦入朝。在战争中,装甲兵完成了各次作战任务。

志愿军装甲兵于1951年5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到达战场后运动战阶段已经结束,阵地战阶段刚刚开始,双方均已转入防御。我参战部队初期为4个坦克团,后又相继入朝9个团,实际参加过战斗的有8个团。在两年的作战中,志愿军装甲兵共出动坦克自行火炮约1000辆次,毁伤敌坦克74辆,火炮20门,摧毁工事864个,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装甲兵成立不久,仅仅完成了初步的技术和战术训练,技术、战术水平都不高,对装备还不够熟悉;战场多为山地,不便于坦克机动和大规模使用;部队协同作战的意识还不强,步兵对坦克的技术、战术性能了解也不多;我军航空兵和炮兵都较弱,不具备大规模使用坦克作战的条件。因此,我志愿军装甲兵多分散配属步兵,直接支援步兵战斗。在战斗中,我志愿军装甲兵通常采用的战术有:防御时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师、团,用作掩体内坦克和设伏的坦克;进攻时参加火力准备,以直接瞄准射击支援步兵战斗,以火力抗击敌人反冲击和支援步兵巩固既得阵地。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阵地战阶段前期,志愿军主要进行的是野战阵地防御。随着坑道工事的构筑普遍完成,志愿军开始转入坚固阵地防御。防御中,志愿军装甲兵对坦克的运用,主要采用配置在掩体内担任坦克发射点和以坦克设伏两种方式。

战争进行到1952年底,随着志愿军坚固阵地防御的日趋稳固,敌军已不可能从正面突破我军防御,我军后方两翼的海岸线却处于美军优势的海空力量威胁下。志愿军对美军从两翼实施两栖登陆的可能性非常重视,积极准备抗击敌可能的两栖登陆行动。对于装甲兵在抗登陆作战中的运用,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朝鲜东海岸地形不利于登陆,志愿军将抗登陆的重点放在西海岸,装甲兵部队也集中配置在西海岸便于登陆的地点附近。当时志愿军装甲兵装备的坦克-自行火炮数量较少,沿西海岸防御正面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仅有每公里1辆,但是通过广泛的机动配置,在重点防御方向正面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达到了每公里14辆。

战争后期,随着装备数量的增加,志愿军开始在部分步兵军、师增编坦克-自行火炮团,由1个坦克营、1个自行火炮营、部分炮兵和其他兵种分队、勤务分队编成。在师的编成内(或以第二梯队步兵军的坦克-自行火炮团加强给第一梯队军的步兵师),根据滨海地形和任务,通常是以自行火炮分队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团(营)作为掩体内的坦克,配置在主要防御地段基本阵地的前沿和支撑点上,以火力消灭敌人登陆舰艇、上陆工具和登陆兵。以坦克分队作为师的坦克预备队,配置在便于实施机动的位置,用以支援师的第二梯队步兵团实施反冲击,或占领预定的展开地区抗击敌人坦克的冲击。必要时,以部分坦克-自行火炮配属反空降预备队与敌空降兵作战;或加强反坦克地域,协同反坦克歼击炮兵抗击敌人坦克的冲击,阻止其连接登陆场和向我纵深扩张。志愿军装甲兵直属的独立坦克团,通常是作为步兵军或集团军的坦克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位置,用以协同第二梯队实施反冲击;或占领预定的展开地区,抗击敌人坦克密集的冲击和增大受威胁方向上的坦克密度。坦克师主要是作为集团军坦克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位置,用以协同二梯队步兵军实施反突击;但在个别情况下,当步兵军没有足够的坦克加强时,也可以在坦克师里抽出1至2个坦克连配属给军的反空降预备队,用以消灭可能在第二防御地带内着陆的敌空降兵,或加强给第一梯队主要方向上的步兵军进行反冲击。由于志愿军进行了充分的抗登陆作战准备,敌军没有进行两栖登陆的冒险,为我军开展三次夏季反击战役和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1953年夏季,由于正面防御阵地的稳固和抗登陆作战的充分准备,我志愿军已无后顾之忧,开始放手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展开大规模进攻,先后发动了3次夏季反击战役,而以金城进攻战役为高潮,直接促成了停战协定的签字。在进攻与抗击敌反冲击的作战中,志愿军装甲兵主要采用在遮蔽阵地以间接瞄准射击或直接瞄准射击的方式支援步兵战斗。

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行大规模进攻战役时,坦克通常以连为单位配属主要进攻方向上的第一梯队步兵师,由师(团)直接指挥,并与担任进攻的步兵分队保持密切的协同动作。在炮火准备时节,坦克分队按照协同计划,在炮火掩护下占领发射阵地,并按照事先区分的射击目标和被支援步兵分队的要求实施直接瞄准射击;当步兵占领了敌基本阵地后,坦克即被编为步兵师的坦克预备队,沿通往敌防御纵深的道路和山谷与师第二梯队一起向敌纵深发展进攻。

志愿军铁道兵

为了加强铁路运输,志愿军铁道兵第1师于1950年11月6日入朝,担任抢修铁路任务。其后,铁道兵第3师、第2师于1951年2月、5月亦继续入朝。6月20日,又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成立了第4师。此时,在朝铁路抢修部队已达四个师、一个团又一个援朝铁路工程总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铁道兵部队在其他兄弟部队配合下,完成了大量的铁路工程保障任务,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障了铁路上的运输。

铁道兵是由解放战争后期的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演变而来。1948年7月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1949年5月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1953年9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84年1月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编制定员最多时达43万人,铁道兵兵部辖3个指挥部、15个师、4个独立团、2所院校、1个科研所、5个办事处、9个仓库、3所野战医院、15个工厂、1个农场。

1953年9月,中央军委、政务院电复铁道兵团、志愿军司令部、铁道部,同意将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铁道兵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十一师都曾先后编入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

志愿军工程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担负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独立工兵部队只有1个团,队属工兵也很少,装备以土木工具为主。在战争中,志愿军工兵边打边建。战争后期独立工兵部队增加到15个团,装备了工程机械和制式舟桥器材。1950年10月31日组成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陈正峰任主任;1952午7月,改为工兵指挥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直接指挥独立工兵团,并负责队属工兵部(分)队的业务指导工作。

抢修进军道路,保障军队实施运动战(1950.10--1951.6)

1950年10月,为保障志愿军首批部队渡过鸭绿江,志愿军工兵第14团在临江、辑安(今集安)突击抢架了低水桥和水面下桥,第22团1个营在长甸河口架设了重型舟桥。10月24日,工兵第16团入朝,修复清水面经朔州至昌城公路,随后配合3个师属工兵营抢修五岭山急造军路。第二次战役中,工兵第15、第17团入朝,加宽昌城经东仓至温井公路,抢修价川至市边里、定州至平壤公路。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工兵采取三路并进、逐段跃进的办法,维护、修复新占领区的道路和桥梁,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填平弹坑,排除障碍物,保证志愿军作战部队胜利进军。随着战线迅速南移,道路保障任务日益加重。第四、第五次战役期间,工兵第3、第7、第10、第14、第18、第22团和1个重机械工兵营(后扩编为工兵第21团)入朝。此时,在朝志愿军工兵部队以主要力量抢修、维护道路、桥梁,保障公路干线畅通;以一部兵力协同步兵、炮兵和装甲兵抢修阵地道路,构筑指挥所、观察所、掩体等阵地工事,排除和设置障碍物。工兵第16团第8连在横城、洪川之间的九伶岭地区配合第66军阻击反扑之敌,利用爆炸性障碍物,炸死、炸伤南朝鲜军200余人,并在随后搜捕中又生俘56人,全连无一伤亡。经过入朝8个月的实战锻炼,志愿军工兵在装备未改善的情况下,工程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军事工程,保障军队实施阵地战(1951.7-1953.7)

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贯彻"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方针,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志愿军工兵根据作战需要,在战区范围内全面进行军事工程建设。

参加反"绞杀战",维修和新建公路,改善公路交通状况。1951年7--8月,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美国空军趁机发动以封锁破坏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后方交通运输线为重点的"绞杀战"。志愿军工兵第1、第4团入朝,与在朝工兵一起投入抗洪和反"绞杀战"斗争。有3个团在清川江、大宁江、大同江、临津江和沸流江等主要渡口,漕渡人员及物资,在路断、桥断的情况下,保证运输不中断。同年9--12月,有7个工兵团与二线部队一起,在朝鲜军民支援下,新建5条公路,并对公路干线、桥梁进行抢修和维护,把二、三级公路普遍提高-个等级,并在交通枢纽地区开辟多条绕行道,在各渡口架设备用桥梁,在公路沿线修建汽车待避所。 参加构筑坚固阵地设防工程,修建后方仓库、医院。1951年秋季作战结束后,志愿军在全线开始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工兵部队负责一些重点工程的施工,并担负全军工程作业的技术指导和物资器材的保障。在后方,配合后勤分部修建仓库、医院,一年内建成能容纳1047节车物资的地下储备库和621座半地下仓库,263个地下、半地下病房。1952年6月,志愿军领导人决定加强东西海岸防御,在重点地区构筑永久性工事。为此,工兵第6、第9团于9月上旬入朝,并从第7、第10、第18、第21团各抽调1个营的兵力,分别配属第42、第64、第20、第15军在东、西海岸及平康地区构筑工事,1个月即建成永备工事134个。1953年反登陆作战准备期间,工兵又以第6、第9、第18团和第21团第2营,分别配属第38、第64、第50军,协助构筑了长达200余公里的坑道工事和大量火炮工事及阵地道路。与此同时,工兵第12团入朝,改建和加宽龟城至价川公路。 直接配合步兵作战,实施战役战斗工程保障。1951年11月,工兵第3、第14、第22团各抽调一部兵力,携带操舟机、橡皮艇等,配属第50军向南朝鲜武装特务占领的西朝鲜湾岛屿发起渡海作战,先后占领大、小和岛等10余个岛屿。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工兵第22团1个营为保障部队机动,在战区奋战25天,抢修急造军路44公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独立工兵部队有8个营另2个连、队属工兵有14个营,执行战斗工程保障和战区交通工程保障任务。进攻前,工兵秘密开辟通路,排除地雷、铁丝网等障碍物,在各主要渡口架设浮桥及吊桥,在主要作战方向构筑急造军路和隐蔽出击的坑道、堑壕、人员掩体。进攻开始后,工兵与步兵突击队一道排障碍、炸地堡。占领阵地后,立即抢修阵地,设置障碍物。在新占领区,工兵部队抢架桥梁,抢修道路,保障步兵、炮兵、坦克顺利通行,起到了"开路先锋"作用。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工兵部队积极帮助朝鲜人民群众清除废墟,修建房屋,排除定时炸弹等各种残留爆炸物,修复桥梁、道路,平整土地,恢复生产。停战后仅2个月,工兵部队就新架半永久性桥梁32座,修复永久性桥梁18座,整修公路176公里,新建民房2万多间。1953年8月--1955午10月,工兵第12团承担重建平壤的部分工程任务,共新建和修复38项较大的工程。

在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工兵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思想指导下,新建道路2200多公里,加修和维护公路9600余公里;新建桥梁1100余座,总长6.3万余米;构筑坑道的土石方量达28.5万多立方米,构筑指挥所、人员掩体和掩蔽部1.6万多个;排除地雷和定时炸弹6.3万余个;修建飞机场120余万平方米;建造仓库、医院病房、营房等5.4万余座。工兵部队共涌现出二级模范4人,一等功臣18人,有3000多人立二等功或三等功,200多个单位立集体功。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以"扫除部队前进的障碍,建设伟大的军事工程,保证交通线的畅通,修建英雄的钢铁阵地"四句话,赞扬志愿军工兵的功绩。

志愿军通信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内担负通信保障任务的兵种。1950年10月,志愿军领导机关有9部短波电台、1个电话队(相当于连);每个军有各类通信人员2500~3000人(占军总人数的5%~6%),无线电通信机60余部(含步谈机),有线电单、总机370余部,被覆线440余单公里。抗美援朝战争中,通信兵逐渐发展,至1953年7月,志愿军领导机关除有短波电台、音频电话外,还建立了无线电收发信集中台、载波电话、电传电报及无线电接力通信等固定台站;每个军有通信人员4400余人(占军总人数9%左右),无线电通信机320余部,有线电单、总机1200余部,被覆线1700余单公里,较战争初期分别增长3.8、2.2和2.8倍。战争中,战场情况变化快,对通信联络的时效要求高,志愿军通信器材数量少、质量差、型号杂,且经常遭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空中、地面火力的袭击。为此,志愿军通信兵发扬勇敢顽强、准确细致的优良作风,运用以无线电为主的多种通信手段,保障作战指挥。战争第一阶段,志愿军以运动战为主,部队机动频繁,战线变化大,作战样式转换快,通信兵以专向通信、多级组网、越级联络、密语通信、兼台工作及报话结合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无线电通信的作用,并辅以有线电、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基本上保障了作战指挥。第二次战役中,向三所里穿插迂回的部队,实施越级密语通信,及时、准确地报告了情况,成为无线电通信保障指挥的范例。战争第二阶段,志愿军以阵地战为主,通信兵在继续发挥无线电通信作用的同时,加强有线电通信网的建设,军及炮兵师以上单位开通有线电报通信,摸索和总结坑道通信的经验,改进后方勤务通信和营以下通信,提高了合成军队作战通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通信联络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志愿军通信兵广大指战员把搞好通信联络视为第一生命。在上甘岭战役中,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冒着敌军炮火查修线路,身负重伤不下火线,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导通线路,保证战斗命令的及时下达。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二级英雄称号。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一场激烈争夺战,名扬天下。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死亡人数

经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十多年全国范围的调查核实,截至目前共确认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战争期间为国捐躯。这些志愿军烈士来自除西藏以外中国大陆的30个省区市。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的“志愿军烈士墙”两旁,参观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志愿军烈士墙”的中间花环里标明了志愿军烈士数字:183108,墙的两旁则是该馆统计的各省区市分别的牺牲人数:福建1173人;甘肃1259人;云南1604人;江西3258人;辽宁13374人;山东19766人;吉林18499人;四川21051人;湖南11541人;河北11853人;河南11048人;江苏8444人;青海56人;重庆9468人;安徽6375人;北京1551人;湖北7183人;广西3418人;黑龙江8683人;山西5488人;内蒙1995人;陕西3387人;广东3307人;海南91人;宁夏441人;贵州2957人;浙江3361人;上海1576人;天津808人;新疆93人。

牺牲的高级指战员

(一)代军长,副军长4名

1、李湘,江西省永新县人,1913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67军代军长,1952年7月8日在朝鲜病故。

2.吴国璋,安徽省金寨县人,1919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39军副军长,1951年10月牺牲。

3.饶惠谭,湖北省大冶县人,1915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23军副军长,1953年2月牺牲。

4.蔡正国,江西省永新县人,1909年生,192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50军副军长,1953年4月12日牺牲。

(二)师长3名,副师长1名,师参谋长3名

1.罗春生,江西省吉安县人,1916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40军第118师师长,1952年5月15日牺牲。

2.李雪瑞,湖南省茶陵县人,1914年生,1931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67军第200师师长,1951年7月牺牲。

3.王珩,河北省任丘县人,1911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炮兵第8师师长,1951年7月24日牺牲。

4.蔡启荣,河南省商城县人,1919年生,1932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12军第35师副师长,1951年5月17日牺牲。

5.胡乾秀,湖北省阳新县人,1916年生,192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20军第58师参谋长,1950年12月牺牲。

6.薛剑强,江苏省涟水县人,1922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39军第116师参谋长,1951年牺牲。

7.汤景仲,山东省寿光县人,1917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第40军第118师参谋长,1952年5月15日牺牲。

关于战俘

在参战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两万两千多人被俘,主要被关押在巨济岛等地。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解放战争中被俘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国民党政府军人员。由中立国印度主持对战俘进行甄别,以确定其本人的意愿。实际上,这种甄别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对于战俘遣返的规定。一部分被联合国军俘虏的中共志愿军战俘被强制遣往台湾。战后有14,715位战俘去台湾。他们于1954年1月23日到达台湾,之后不少被编入国军。大多数事实上成为被压榨的苦力。

回到中国大陆的七千多名战俘中的大部分受到审查。以后在各种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相信这不是个别现象。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麻扶摇词、周巍峙曲

文学作品

魏巍著《谁是最可爱的人》

摘录: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著长篇小说《东方

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名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毛岸英(12名)。

“特级英雄”称号

杨根思、黄继光(2名)。

“一级英雄”称号

卜广德、于泮宫、于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学凤、王德明、毛张苗、孔庆三、刘庆亮、刘维汉、孙占元、孙生禄、孙振录、伍先华、李凤林、李家发、李延年、余新发、许家朋、沈树根、邱少云、张永富、张积慧、吴志洲、贠宝山、周厚刚、陈忠德、杨宝山、杨育才、杨春增、杨连第、胡修道、赵宝桐、柴云振、徐长富、高成山、高景灏、倪祥明、秦家彬、曹庆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国、雷宝森、鲁珉、魏玉德、谭炳云、毛岸英(50名)。

“一级模范”称号

王兴纪、孙凤钜、罗盛教、张益仁(4名)。

“二级英雄”称号

马忠庆、马新年、万子扬、王天保、王合良、王保江、王彦林、王德福、毛国臣、邓章德、牛保才、冉隆华、田立明、平太信、龙世昌、任志明、刘凤勇、刘钦、刘俊卿、刘继和、农廷秋、孙子明、朱友恒、朱金池、朱溶堂、安炳勋、关崇贵、吕慕祥、余贵、宋兰君、李文彦、李元兴、李汉、李忠先、李经盛、李洪序、李祥、杨国良、杨振玉、陈开茂、陈吉、陈德生、陈治国、邹炎、易才学、房光超、庞殿臣、周德高、林炳远、范万章、欧文辉、郑金钵、郑起、 郑朝元、张世秀、张兰亭、张建明、张桃芳、张像山、张瑞臣、胡文江、胡连、郝兴文、郝志新、高云和、高良伦、孙志忠、栗振林、徐天良、徐连才、徐恒禄、贾云明、唐治平、梁振隆、阎成恩、黄丑和、黄道明、曹光景、葛英东、葛洪臣、蒋永德、蒋道平、程述中、程荣庆、韩德彩、焦景文、董克荣、董明德、彭焕新、鲍清芳、赖发均、蔡兴海、潘学仕、潘昌义、穆守营、薛志高、戴荣华、尹继发、卢耀文、吕玉久、陈振安、张全合、张明录、张振智、胡金华、于水林、马一钧、马天明、马玉臣、马如华、马寿昌、王万夏、王云阁、王元义、王文范、王占山、王玉生、王庆琳、王兴义、王克传、王志、王虎元、王学才、王保德、王锁昌、王景洲、孔繁玉、车臣才、牛锡浩、尹东华、方新、支全胜、叶永安、叶君、叶树东、史阜民、刘久恒、刘云典、刘长岭、刘石友、刘四、刘光子、刘兴文、刘建华、刘保成、刘根全、刘清怀、刘福海、乔永生、孙克荣、孙明芝、毕武斌、任西和、许长友、邢连富、李云龙、李云汉、李文生、李文柱、李太林、李玉才、李华云、李吉武、李秀德、李青山、李英才、李国玉、李国海、李国珩、李洪全、李树森、李家芝、李耘田、李曙荷、汪金兰、冷树国、苏文俊、宋祥华、杜树君、吴少桂、吴胜凯、沈志宏、肖贵强、杨太忠、杨仁富、杨阿如、杨伯钊、杨锡生、杨树华、杨道根、陈士荣、陈少清、陈启瑶、陈志、陈伯悦、陈忠贤、邵凤阳、陆廷高、陆昌荣、邱耳林、周子和、周文江、周平、周信仁、周腊生、周景和、金克智、张万荣、张文兰、张来元、张希瑞、张良广、张宝富、张振华、张渭良、张豪、张福荣、林贵远、范仁和、尚衍发、武在元、郑长华、郑定富、欧阳代炎、骆家奎、饶一世 姜世福 姚显儒、赵在柱、赵永旺、赵柏生、赵志恒、赵继华、胡祖卿、段培英、高月明、高守余、高胜德、高润田、高殿禄、徐方斌、徐生、徐申、徐帮礼、柴育民、唐云、唐凤喜、郭隆楷、袁孝文、钱忠胜、黄万丰、黄在渔、黄宗德、崔长海、崔贵江、阎万库、阎洪全、梁封、曹殿生、梅怀清、麻俊坤、韩发成 韩国富、韩勤忠、粟学福、谢坤、程九龄、蒋元伦、喻忠奎、曾少才、曾平章、曾南生、傅庆祥、傅绍斌、董恒志、褚庆然、简海金、解法正、蔡金同、蔡朝兴、漆少泉、谭朝志、裴景善、樊金明、潘泽明、薛文德(286名)。

“二级模范”称号

于凤泉、于宪桂(女)、于 琛、于西元、王永维、王明学、王法利、王顺义、王紫龙、亓凤峦、车书琴(女)、史元厚、白鹤连、刘玉祥、 刘秀珍(女)、刘宝英、刘绍银、刘树德、任玉祥、任廷昌、孙夫章、伍克勤、朱重元、许景春、李小羊、李文臣、李怀道、李根葆、杜占山、杜福先、沈先宏、何柏年、宋克义、苏志明、陈汉文、陈达志、陈 良、陈国钧、杨再先、杨金生、杨明忠、杨殿超、杨瑞金、陆春无、陆善清 罗德顺、岳吉斋、苟光辉、林波、林范洪(女)、范 永、张 灿、张信福、张培芝(女)、张耀义、赵尔云、赵金贵、赵宪法、饶严昌、姚小遂、施玉南、钱良生、席 忠、黄国铣、黄明德、谢教礼、曾义宽、曾荣廷、程山堂、童家祥、路林民、靳国华、熊克恒、薛其德、耀先。

“特等功”称号

于德江、王万成、王安全、王兴邦、王 英、王荣、牛喜生、牛瑞山、文汉春、方国发、甘士良、史仁和、史朝珍、刘万寿、刘东武、刘岐、刘金声、刘桃顺、牟世清、许鸿斌、朱有光、孙忠国、孙敬珍、孙福祥、华龙毅、齐子英、吕学敏、苏世英、宋文新、何家胜、肖子云、李飞、李 玉、李占广、李光录、李炳舟、李春长、李海清、李 满、李德贵、陈仁华、陈佑甫、陈亮、陈其昌、陈德清、邱宪章、吴儒林、杨保明、邹天仁、金耳世 罗子周、罗沧海、郑玉田、郑恩喜、张广生、张书明、张守义、张怀英、张昭义、张炳恒、张续计、赵毛臣、赵玉忠、赵先有、赵连山、侯白锁、胡志先、胡照春、顾洪臣 唐章洪、徐忠、郭正喜、郭金升、隋春暖、黄德明、常同茂、崔含弼、梁庆友、逯松亭、彭福礼、赖永泽、满维平、谭光焕、谭芳云、潘正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4: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