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释义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为中国人民大学直属的二级科研机构,于2005年7月16日成立,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采取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制度,国家电监会常务副主席邵秉仁出任理事会主席,著名乡村研究专家和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外聘教授黄宗智出任学术委员会主席。

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为中国人民大学直属的二级科研机构,于2005年7月16日成立,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采取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制度,国家电监会常务副主席邵秉仁出任理事会主席,著名乡村研究专家和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外聘教授黄宗智出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机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中国改革杂志社乡村建设中心。

中心下属八类分支机构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成立于2004年,前身为2001年成立的中国改革杂志社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部;致力于农村的微观制度改进、大学生志愿者的农村建设行动和农村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

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

成立于2008年,前身为2003年成立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21世纪中国第一所办在普通农村免费培训普通农民、推进科学发展的学校;致力于各种乡村建设主题的培训、生态农业的研究与示范、城乡互助模式的探索。

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

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的研究与推广、平民教育的模式探索与推广。

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

成立于2002年,致力于城市打工青年的精神文化发展和劳工待遇改变。

乡村建筑工作室

成立于2004年,从事生态、环保、成本低廉、适合中国不同地方农村的民居建设。

国仁绿色联盟

成立于2006年,是在新乡村建设运动中成立的七家农民合作社的经济联合体,致力于健康农产品的生产与城乡互助模式的探索。

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

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因“教授卖大米”而形成的南马庄无公害大米的购米包地小组,是国内首创的集消费者与生产者合作为一体的“民有”“民治”“民享”的非赢利机构。

乡村建设基地

中心有四大基地:河南兰考乡村建设基地、河北翟城乡村建设基地、吉林梨树乡村建设基地、河北顺平乡村建设基地。

此外,还和地方政府合作,在海南儋州、海口秀英、安徽凤阳、福建永安、福建安溪、福建连城、浙江瑞安等地,创办了新农村建设试验基地。

新乡村建设的四个主要工作项目

项目之一:乡村综合建设

在河南兰考、吉林梨树、河北顺平、海南儋州、福建安溪五个乡村建设基地,进行如下乡村综合建设:

A、农村发展综合建设

在乡村建设基地开展农民合作社、妇女文艺队、农民夜校、老年协会、农民保健培训、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农作物技术和电脑信息查询技术培训。

B、农民综合培训与专题培训

承接各种社会单位的培训项目,兼顾乡村建设视野、技能、方法三部分内容;对象主要包括各地农民骨干和青年志愿者骨干。

C、生态农业试验及推广

旨在探索适合各地农村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缓解目前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食品安全与环境破坏等问题。

D、生态建筑研究与推广

得益于农民和学生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海外华人资助开展的生态建筑试验已经取得进展,先后完成了粪尿分离的干式生态厕所、主要使用当地可回收建筑材料建造的生态农宅和教室,并开展节约建材和能源、低成本的农村生态建筑培训。

E、与乡村建设相关的研究与出版

已建立独立的资料中心,收集整理了乡建历史、80年代农村改革试验区、当代新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出版了农民的地方报纸、《田间地头丛书》等,免费赠送给农民。

中心吸引了国内外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各种乡村发展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相关的合作研究。

项目之二工业区开展以工友社区大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平民教育工作

自2007年开始在福建厦门举办国仁工友之家进行试点,通过为工友提供低廉高质的教育和文化服务,旨在改善工友社区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增进工友福祉。

3、项目之二:培训与组织大学生参与新乡村建设工作

发起“大学生新农村行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项目开展5年来,吸引了150多所高校的学生先后参与该项活动,超过100个学校的支农参与者在校内组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社团。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下乡支农调研、支教扶贫、社区培训、建立信息站、组建农民合作与文化组织等,很多社团都和村子建立了一一对应的互助关系。这些活动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了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还组织几十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开展了以“休学一年驻村支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经过这种考验的学生青年,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这个行动甚至被学者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第六次下乡运动”的开端。

4、 项目之三:开辟新乡村建设试验基地

在中国14个省超过50个村庄,建立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新乡村建设试验点。这些试验点的发展思路是以农民的“自强自立”为原则,广泛建立农民的各种自愿合作组织,或者建立农民自己的文艺队、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种养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社,有的地方还开展农村互助金融、成人学校、科技服务协会,办起了社区报纸等。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奠定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他工作

A、开办乡村建设论坛;挖掘宣传历史上的乡村建设思想,为乡村建设志愿者队伍扩充提供交流平台。

B、在城市开展打工青年的各项服务工作,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业余教育机会,推动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C、与国内外其他单位广泛合作,为那些从事农村各种建设项目的国内外组织提供培训、交流、调研等方面的服务。

附录:

1、新乡村建设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目前有70%的户籍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再经过10-20年的城镇化发展,到总人口达到15亿时,仍将可能有半数以上(约为7-8亿)的人口无法彻底地离开农村;同时,在中国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下我们其实只是一个农业小国。近年来粮棉油进口逐渐增加的趋势难以逆转,主要农产品按照人均计算也不过仅仅能够维持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此后20多年的和平环境下中国经济必然高速发展;但同期也出现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的相对萧条。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双双持续下降,劳动力、资金等纷纷往城市流动,农村对于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吸引力。随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障碍拉美和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严重破坏稳定的大城市贫民窟及其伴生的社会性犯罪问题也正在形成,长期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基本体制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羁绊。

正是在这种复杂局面之中,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农村重建的探索。同期,中央政府在继续维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适时地提出了旨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的政策。这些不再重新制造农村阶级斗争的良政,将可能是推进新乡村建设各项改良活动的基本制度条件。全面取消农业税费以后,以乡村建设构建组织载体和制度基础的地方良性治理,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2、新乡村建设的含义

当代新乡村建设(Rural Reconstruction)是工业化加速时期为了缓解城乡对立和农村衰败、进而危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先导的、社会各个阶层自觉参与的、与基层农民及乡土文化结合的实践性的社会改良试验,其以“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渐进改革为基本手段,与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大目标相辅相成。

近年来,由于国家多次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乡建活动受到了农民、青年学生、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在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乡村建设团体,如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浙江、福建、四川、贵州、重庆、吉林、海南等省区。新乡村建设正以日益蓬勃之势在各个层面对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901乡建中心办公室

联系人:谷老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