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释义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下设历史系、清史研究所。现任院长为孙家洲教授。历史学院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共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8人,学院现有学生408人,其中本科生161人,硕士生127人,博士生120人。 学院概况简介历史学院现有历史学本科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等8个硕士学位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等8个博士学位点,以及历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史及中国近现代史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学院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学院重视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合作交流,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及著名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发展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1956年正式建系,“文革”期间中断,1978年复校后重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何干之、尚钺、戴逸、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后主持历史系工作。1978年以来,尚钺、戴逸、李文海、王汝丰、顾学顺、赵淑慧、李世安、成崇德 、黄朴民、李小树等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现任系主任为刘后滨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科体系完整,特点突出,学科地位居于前列,在全国高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八十个重点学科评比中,我校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中排名第五。 我校历史学专业为一级学科点,拥有下属的全部八个二级学科,系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由历史系与清史所共建),学科基础十分宽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设有八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中国古代史为国家重点学科点。 历史系现有八个教研室(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与专门史、考古学),四个系属研究机构(汉唐研究中心、史学理论研究所、西欧北美研究中心、比较史学研究中心),在编教师3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 办学理念长期以来,历史系本着“会通、经世、创新”的基本宗旨,按照“兼顾全面,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的发展思路进行学科建设,同时,依托教研室和系属各研究机构的人才和科研力量,不断努力拓展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领域,使历史系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实现立足教学,强化科研,发挥优势,推进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总体目标。 在教学上,我系积极尝试各项教学改革,在办好国家基地班的同时,开办文史哲实验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史哲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素质。在科研上,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曾有多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与此同时,重视学科内部的协调贯通,各个二级学科之间既坚持主体,又互补配合,为多专业交融合作、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历史系注重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派出多人出国从事进修、研究、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并邀请外国专家与港台专家来系讲学,与海外多家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历史系还积极参加和承办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近三年来即先后成功举办了“纪念尚钺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 2002);举办“中西历史比较学术论坛”和“英国史学术研讨会” (2003);举办“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 (2004)。 师资力量行政人员院长:孙家洲 副院长: 李小树 黄兴涛 刘后滨 党委书记: 陈 桦副书记: 方玉萍 共青团书记: 杨 琳 系主任: 刘后滨 副系主任: 许海云 皮庆生 王大庆 办公室主任: 吴冰 本科生教务秘书: 郑德香 研究生教务秘书: 徐桂兰 资料室: 袁玲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孙家洲、刘后滨、包伟民、韩树峰、李全德、王静、张忠炜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郭双林、马克锋、杨雨青、吴效马、张瑞龙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牛润珍、徐兆仁、伍婷婷 历史文献学教研室李晓菊、皮庆生 专门史教研室赵珍、牛贯杰、杨梅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孟广林、徐浩、米辰峰、王大庆 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许海云、何黎萍、王皖强、赵秀荣、宋云伟、金永丽、侯深 考古教研室魏坚、马利清、王晓琨、张林虎 退休教师韩大成、李世安、李小树、沙知、叶凤美 机构设置历史系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世界近现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考古学 系属研究机构汉唐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相关教师组成的学术机构。本中心的研究方向以郑昌淦和沙知等前辈学者的研究积累为前提,已经建设起了比较合理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王子今、黄朴民、孙家洲、李小树、华林甫、刘后滨、孟宪实、韩树峰、李晓菊、李全德、皮庆生、刘新光、王静、杨梅、毕波、张忠炜、张耐冬、曹刚华、丁超等人。沙知、田余庆、吴荣增、吴宗国等担任本中心的学术顾问,孙家洲、刘后滨兼任中心主任。 唐宋史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相关教师组成的学术机构。本中心的学术团队成员包括包伟民、华林甫、刘后滨、孟宪实、李晓菊、李全德、皮庆生、刘新光、王静、杨梅、毕波、张耐冬、曹刚华、丁超等人。沙知、吴宗国、田浩(Hoyt C. Tillman)等担任本中心的学术顾问,包伟民任中心主任。本中心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有:宋代东南村落世界(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包伟民主持)、《天圣令》与唐代政务运行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刘后滨)、唐代史料编年(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计划支持项目,孟宪实主持)等。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魏坚教授任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与中亚考古及中西北文化交流。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名,兼职研究员4名。目前(2011年3月)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名。 史学理论研究中心 比较史学研究中心 西欧北美研究中心 清史研究所 21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领导董必武同志提议,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开始筹备清史编纂工作,在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同时,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1972年,为落实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经北京市委批准,成立清史研究小组。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其基础上正式成立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立以后,始终以清史研究、培养清史专门人才和纂修《清史》为工作中心,为新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承担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规划清史子项目”。目前拥有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六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989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历史学一级学科点所在单位。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经过严格评选,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中,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人员管理上推行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由基地负责人与研究人员签定聘任合同,定期评估,逐步建立起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 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承担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规划清史子项目。目前拥有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六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989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历史学一级学科点所在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