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释义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下属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1950年创立,现任院长为陈健。 发展简史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研究的大学之一。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就设置了外交系,并下设国际法、外交通史、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等教研室。同一时期建立的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则注重政治学基础理论和政治学说的教学和科研,并对苏联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展开研究。1954年成立的政治学系对校内政治学科和国际问题的教学研究进行了首次整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很大发展。 1964年5月,根据中央政府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决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是全国最早开展国际关系教学研究的三大学系之一。同时建立的苏联东欧研究所则位列10大地区问题研究机构之首。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为国际问题和政治学研究创造了全新的良好发展条件,整个80年代经历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问题和政治学门类下的本科专业以及硕士和博士专业点得到了完善和健全。至2000年,政治学一级学科点获得批准后,国际问题和政治学的全部二级学科完成了建制化和机构化。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于国际问题和政治学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以及学科发展的新态势,2000年4月在原国际政治系、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国际关系学院。次年6月,根据学校关于院系专业调整的决定,校内政治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又进入了国际关系学院。至此,国际关系学院形成了目前这种四个学系、三大研究所、一个全国重点科研基地以及若干个研究中心共同组成的结构安排和学术配系。 基本状况国际关系学院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国际问题和政治学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之一。现有在校生近千人,博士研究生105多人,硕士研究生220多人,本科生450人,港澳台学生12名,其他类型的研究生约200人,其中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100名外国留学生。 国际关系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系、中国政治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等8个教学研究单位;并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组合在职或兼职的教学研究人员,建立了美国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以及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国际事务研究所和公务员研究所等开放性研究机构。 学院设有图书资料馆、网络计算机室和国际政治经济模拟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辅助机构,其中图书资料馆共有中文藏书3万余册,外文藏书5千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 师资力量全院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8人,讲师17人,教辅人员13人,另聘有兼职教授20多人。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0人。 一、学院领导院 长:陈 健 常务副院长:陈 岳 副院长:金灿荣 李宝俊 闫 瑾 书 记:陈 岳(兼) 副书记:冯青淑 蔡立庆 二、国际政治系主任:刘青建 副主任:保建云 田 野 教 授:时殷弘 陈 岳 宋新宁 刘青建 庞中英 保建云 裘援平(蒹) 副教授:林 甦 罗天虹 房乐宪 刘丽云 闫 瑾 韩彩珍 成晓河 蒲 俜 方长平 朱文晖 吴征宇 田 野 唐 虹 翟东升 讲 师:李 伟 夏 敏 三、外交学系主任:黄大慧 副主任:李庆四 教 授:李宝俊 金灿荣 金正昆 黄大慧 李庆四 副教授:刘文秀 刘东国 陈小沁 徐 莹 讲 师:王星宇 徐正源 崔守军 四、政治学系主任:杨光斌 副主任:王续添 张广生 教 授:程虎歗 张 鸣 杨光斌 王乐理 任剑涛 黄嘉树 周淑真 王续添 闫润鱼 俞可平(蒹) 副教授:程 农 周大计 牛 彤 王英津 林 红 张广生 谈火生 陈 伟 任 锋 讲 师:孙 龙 唐海华 邱 静 李 石 韩冬临 欧树军 冉 冉 丁 凡 五、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蒲国良 副所长:郭春生 教 授:李景治 张惟英 蒲国良 高 放(返聘) 王学东(蒹) 副教授:冯青淑 向文华 郭春生 六、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陈新明 副所长:许勤华 教 授:陈新明 副教授:徐之明 许勤华 讲 师:李 璠 曹玉霞 七、教辅单位教务科: 朱凤余 鲁金安 李 凡 潘海燕 团委办公室:冯永光 学生科: 张 研 张 旭 史小宁 八、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 任:时殷弘教授 副主任:黄嘉树教授 陈 岳教授 委 员:宋新宁教授 金灿荣教授 李宝俊教授 杨光斌教授 张 鸣教授 蒲国良教授 陈新明教授 任剑涛教授 学科特色1.坚持以政治学理论和方法作为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基础,保障国际关系教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功底。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上,才能保证教学研究的深入和扎实。 2.保持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的教学研究的优势地位。基础理论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优势所在,必须扬长避短,以基础理论为重点,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3.巩固和加强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前沿理论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力争在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交叉研究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渗透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现实。国际关系学科必须适应这种现实的发展。 4.开展卓有成效的决策咨询研究,为党和国家的涉外决策提供有价值咨询报告。利用高等学校在决策咨询中相对中立和客观的特殊地位,发挥特殊的决策咨询作用。 专业设置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配套最为齐全的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科研机构之一,现有博士研究生专业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8个、本科生专业3个,此外还有MPA专业的外事管理方向。 1、本科专业①国际政治,主要培养各级党政机关外交外事部门的涉外工作干部;新闻单位国际报道和评论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国际问题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 ②外交学,培养各级党政部门从事外交、外事和外宣工作的专业干部;跨国企业从事对外交往和国际公共关系的高级人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关从事外交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 ③政治学与行政学,培养各级党政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战略管理的专业干部;新闻单位从事社会政治新闻报道和评论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政治学行政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 2、硕士研究生专业①国际政治,研究重点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欧洲政治与经济、东欧中亚政治、国际组织; ②国际关系,研究重点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当代国际关系、国际战略; ③外交学,研究重点包括:外交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外交决策; ④政治学理论,研究重点包括:政治学思想与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研究; ⑤中外政治制度,研究重点包括: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 ⑥中国政治,研究重点包括: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宪政与政党制度 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重点包括:当代国际共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世界社会主义。 ⑧世界经济,研究方向有:俄罗斯东欧中亚经济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研究、转型经济研究; 3、博士研究生专业①国际政治,研究重点包括:国际政治理论思想、国际政治经济学、欧洲政治经济研究、美国问题研究; ②国际关系,研究重点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当代国际关系、大国关系; ③外交学,研究重点包括:中国对外关系、当代中国外交战略、外交决策、美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战略、政党外交; ④政治学理论,研究重点包括: 政治学理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民众政治意识与乡土文化、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⑤中外政治制度,研究重点包括:比较政治制度、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比较; ⑥中国政治,研究重点包括:中国乡村政治与文化、政治发展与制度变迁、台湾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政治; 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研究方向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政体比较研究。 ⑧世界经济,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罗斯东欧中亚经济、当代世界经济; 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配套最为齐全的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科研机构之一,现有博士研究生专业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8个、本科生专业3个,此外还有MPA专业的外事管理方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