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石村
释义
1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鳌头镇白石村

简介

白石村隶属于广东省从化市鳌头镇,归从化市管辖,邻村有中塘村、水西村、务丰村、龙角村,英才辈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白石村人素有热心公益、兴学重教、敬老济贫的传统美德,如今的处处呈现出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爱集体。空闲时间,村民们自发地组织开展篮球赛、南音演唱、体育健身等活动,生活富足安康。

主要农产品

油桃、豌豆、黄瓜、葱、蕃茄、白萝卜

村内资源 花岗岩、红宝石、石灰石

企事业单位

白石村信用社,白石村村委会,白石村广播站,白石村小学 ,卫白石生院 ,白石村党支部,白石村粮站,白石村民兵连等。

2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龙颈镇白石村

白石村地处龙颈镇西部。全村共有22个村小组,778户,3107人,面积11.4平方公里,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户:28户,44人。工业主要有木器加工厂;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及沙糖桔。2008年村集体的收入21000元,主要收入有:铺租、厂租及果场承包款。

3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白石村

白石村概况

端砚,贵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首。自唐以来,便是朝廷贡品,其“呵气成墨,滑如肌肤”的品质堪称绝顶,这样的“天下奇珍”就出自于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白石村,白石村现名中国端砚文化村,下文将端砚文化村称为白石村。

白石村面向北岭山,背靠西江,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唐武德年间建村,全村288户,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鼎盛,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白石村作为“端砚第一村”的地位。白石村房屋大都依“弓”形的村道而建,家家户户门前的砚石堆如小山,全村半数以上人口从事制砚。

白石村特色

白石村有90%以上家庭从事制砚,较大的制砚作坊超过50家,每家每户门前都推满了砚石,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是埋头刻砚的场面,活脱脱一幅“白石制砚图”,从选石、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形,一块端砚的制成少则七、八天,多则半年,可见端砚的名贵还在于它的手工。此外,白石村因经济发展迅速,大多古屋已拆除重建,只遗下少量几处古迹,形成“既古亦今”的特色。

白石村得名传说

白石村毗邻西江,过去,西江每年都要发洪水,因此,村里筑起了一道堤围用来抵御洪水。有一年,西江上游豪雨连日,洪水暴涨,用土构筑的堤围岌岌可危,正在紧急关头,有村民突然发现堤围边经雨水连日冲刷露出来的三块巨大的白色石头,连忙抬去将快要倒塌的堤围堵住。冥冥中如有神助,三块白石真的稳住了即将倒塌的堤围,使村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护。为纪念三块白石,村民将村子改名为白石村。如今,三块白石就像三位保护神,历经千百年风吹雨打,依然守护着白石村,见证着白石村的兴衰荣辱。

前些年,有位离家60多年的老人从台湾回来寻亲,岂料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一时失了方向。后来,无意中看到基围的三块白石才敢肯定真正回到了故乡。原来老人十几岁就离开故乡到台湾,几十年来,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故乡的亲人,无数次,梦中出现三块白石。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石头轻声叫着“母亲,我回来了”。

四月初八拜先祖

白石村有一个独特的节日(村中人称为"五登祖师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会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以此纪念石业先祖和历史上对白石村作出贡献的人。端砚行还可以接纳别村的人入行,只要从事端砚制作就可加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四月初八的祝祷礼仪悄悄地消失了,现在,村里已有人打算恢复这样的庆典。

以前,白石村人制砚都是各自行事,很少交流。后来,大家觉得联合起来力量大,办事也容易,因此成立了一个叫“端砚行”的组织,协调全村的端砚生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白石村男女老少都会齐集五登祖师爷牌位前进行祝祷礼仪,感谢祖师爷的荫护及祈求一年的好景。端砚行有专门地方,祝祷礼仪就在那里进行,那里供奉着五登先师牌位和张之洞石碑,约30多平方米。当日,理节人员便会请来南无佬与本行年长的父老在祖师爷牌位前做一个小时的祝祷礼仪。同时理事也会在这天把端砚行一年的开支公布,让众父老、行友查看。是日,凡年满60岁的行友都参加会议,或核对数目是否清楚、或选举新的理节人员等。其后,大家兴高采烈开餐,席间开怀畅饮,交流砚艺,品评优劣,颇似过节。

中国端砚展览馆

古今名砚集中展示在中国端砚展览馆,是“中国端砚文化村”的标志性建筑,仿宋风格,楼高四层,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于2004年12月建成。中国端砚展馆是为配合“2004肇庆-中国端砚文化节”而建设的,当时,馆内陈设有古今名砚200多方,均属难得的珍品。二楼则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详细展示了端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让人对端砚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三楼展览有包括关山月、黎雄才大师的名家书画。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房四宝”展区。

张之洞碑

张之洞碑见证白石村制砚历史。来到白石村,还有一处地方绝不可错过,那就是张之洞碑。沿着蜿蜒的村道一直走,来到一家堂明端砚厂,穿过两道铁门,“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赫然出现眼前。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厘米,宽83厘米,端砚石质,楷书,青行阴雕,共1172字。石碑的字迹斑驳,碑前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柏。文革时期,石碑几被毁掉,村民想尽一切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它藏起来才逃过一劫。据悉,这是目前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已被列为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

拦街递品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端州出现了各方霸占砚石矿而又开采无序的情况,再加上民间谣传开坑采砚有伤风水,一时间民众缠讼不休,白石村人因此深受困扰。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的张之洞路经端州,白石村人“拦街递品”,当面向张之洞呈上诉状,随后,张之洞亲自带领随从巡视羚羊峡,对端砚砚坑进行实地调查,当场裁定当地不许白石村人采石为“不当封禁”,并且核定由黄岗石匠梁念忠等人进行开采砚石以备贡品,同时还严令当地官员不得私分或者私受砚石等。张之洞的裁决,让白石村人受惠不浅,村人将判词雕刻成碑,虔诚供奉。

品砚园

品砚园在白石村中间,是赏砚 论砚 切磋砚艺的文化休闲地。旁边几棵大树围着,绿草如茵,周围用一道精美的木篱笆围起来,园中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石凳、石桌,浑然天成。闲暇时分,三三两两的白石村人围坐在石凳上,或谈论家中好砚,或切磋制砚艺术,或闲话家常,是赏砚品砚好去处。

李氏宗祠

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超凡手艺的历史见证。白石村有座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李、梁、罗、黄、蔡是村中大姓,其中又以李姓最大,约占村中1/4人口。李氏宗祠分前后两进,前进由两房、天井、两廊组成,后进则是一个大厅,门前有两根大石柱,由于年代久远,已有些风化,托梁雕刻设计,巧夺天工。屋檐上有壁画,荷花、凤凰等图案虽因经年累月而蒙上了一厚厚的黑尘,却依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历经600多年风雨,李氏宗祠几遭破坏,仍然保留着鲜明的明朝建筑风格。

政府构想

全面宋式包装白石村中共端州区委书记李天说:开发、建设好“中国端砚文化村”,既是建设文化名市、文化强区的现实需要,也是打造端砚名片,发展端州经济的重要手段,区委、区政府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做大做强做活文化产业的一项首要任务。“中国端砚文化村”的开发与建设,必须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吸引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参与进来。要采取“分步实施,能快则快”的办法。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首期建设项目“中国端砚展览馆”已经完成,并且已经举办了盛况空前的“2004-中国端砚文化节”,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今后这样的文化节还要继续办,增加“中国砚都”的知名度。第二步:将着手筹划端砚文化广场、文房四宝一条街等相关配套项目,引导和规范端砚厂家进场经营,形成集束效应,打造和培育全国知名的端砚集散市场。第三步:对白石村的整体建筑进行全面宋式包装,形成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开发旅游资源,为发展经济服务。

所获殊荣

“中国端砚文化村”白石村被授予“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称号。在刚落幕的“创意产业与版权保护论坛”上,国家版权司副司长许超、省版权局副局长朱仲南为获得该荣誉的单位代表颁发了证书及牌匾。据介绍,“中国端砚文化村”白石村是肇庆市首批获得此项殊荣的单位,它将更有利地保护端砚文化的知识产权和版权,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的建设,促进端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径南镇白石村

由来

相传230多年前,此村林屋背山上多白石头、白石子故名白石村。

以前白石有四村,即辖白石、先锋、珊田、星耀等村。

概况

该村有2个自然村,22个合作社,共282户1120人,耕地面积1209亩,其中水田855亩,旱地354亩,山地面积9780亩,鱼塘60亩为全镇之最,人均收入3846元,住有孙、罗、何、宋、林、李、叶等姓,梅华线途经白石,目前正规划白石新村。

速生丰产林和白石鱼

白石种有共2000多亩的速生丰产林,经济效益颇为可观,白石鱼曾盛名一时。

乡贤名人

现代名人有:孙秉衡,德国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创办兴宁岭东捷报任社长,解放前任梅县梅兴中学校长。孙孺,现住广州,留学日本,经济学毕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还有曾任兴宁县档案局局长的罗文芳,原新疆乌苏县县委书记孙朋英,原林业局副局长孙坤英,梅州市政协办公室主任孙秋珍,梅县农业银行副行长罗远明,梅县公安局国保大队大队长罗展雄,梅州市梅西梯级电站厂厂长孙桂清等。

今日白石村

该村共有党员37人,村两委干部5人,村支书、村主任罗础,副主任赖春梅,村委委员罗小明、孙立游、罗均平,目前白石小学的危房改造正在动工之中,梅华线给该村带来极大的交通方便,大大加快该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5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白石村

白石村位于小金口街道西北部,距市中心15公里,占地总面积19.6平方公里,下辖上围、汤一、汤二、汤三、竹洞、瑞头、白石、丰文、白沙堆、新村、新建等11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农户629户,共2876人,现有劳动力1869人,耕地1913亩,鱼塘1656亩,储备工商用地173873平方米。白石村辖区内有企业15家,门店近30家。

白石村靠近东江,惠州大道与惠博沿江路贯穿而过,自然资源丰富,远近闻名的汤泉风景区和惠州综合赛车场就在村辖区内,加上嘉盛、悦盛等惠州大道旁有名的客家菜店,白石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而且随着东江剑潭水利枢纽的建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种养业一直以来是白石的支柱产业,白石村的耕地面积和鱼塘面积都是小金口辖区内最多,种养业有良好的基础。另外,工业也将在白石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规划建设中的白石生物科技园,总投资1.44亿元,占地总面积1000亩。园区建成后,不但可以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落户一批高新生物科技项目,使之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企业、高素质人才为支撑的经济园。

村委会现有厂房10000平方米,门店2000多平方米,2005年集体收入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47.4元。虽然现在白石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地处惠州大道与惠博沿江路之间,资源丰富,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剑潭水利枢纽工程、中信惠州汤泉和惠州综合赛车场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餐饮娱乐服务业;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鱼塘资源,发展高科技种养业;配合白石生物科技园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生物科技工业,合理调整三大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基地,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充分发挥各村小组的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或多品,一组一业或多业”的产业格局,上围、汤一、汤二、汤三、竹洞、丰文、白沙堆主要发展观光旅游、餐饮娱乐服务业,瑞头、白石、新村、新建主要发展种养业,汤一、汤二、汤三也要重视发展以生物科技项目为重点内容的工业。村组每年要新建厂房10000平方米,新建门店(含农民)3000平方米,新增集体收入100万元,五年后即到2010年,实现农村集体收入翻一番,村委会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实现农村集体分红翻一番,农民人均每年分红达到3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每年最少7%的增长速度,达到8350元。

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白石村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基础优势和软实力优势。

1、区位优势。惠州大道与惠博沿江路贯村而过,靠近广惠高速与惠河高速的交汇出入口,交通便利。同时,紧靠东江和剑潭水利枢纽工程,辖区内的汤泉风景区、惠州综合赛车场以及嘉盛、悦盛等惠州大道旁有名的客家菜店以及白石生物科技园,为白石村发展观光旅游、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合理布局经济,引导产业集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资源优势。根据规划,白石村现有储备工商用地173873平方米,耕地1913亩,鱼塘1656亩。这些资源对于白石村加快种养业科技化建设以及工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3、经济发展基础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白石村委会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生产力要素迅速集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观光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种养业以及工业都具备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同时,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交通、通信、供排水、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为全村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历史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软实力优势。近年来,白石村在推进深化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养了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干部队伍,干群关系和谐,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在完成物质积累的同时,全村逐步形成了昂扬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村内民风纯朴,社会治安良好,全村凝聚力量求发展,把握历史机遇,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6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帀南径镇白石村

语言(方言) 潮州话(潮汕话)

邮政编码 515354

电话区号 0663(+86)白石村位于普宁市南径镇西南部,距市区约12公里。面积1475亩,其中:耕地875亩,山地600亩。人口5387人。2007年村集体收入12万元。该村以农业为主,为蔬菜之乡,村民富有种植商品蔬菜经验,总结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多我少、人少我多”的价值规律。反季节蔬菜、调味菜远近闻名,远销珠三角。有村级公路通往镇区。该村有中共党员56名,设置党支部,村“两委”干部5名。

7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豆罗镇白石村

昔日穷山恶水 今朝林茂粮丰 白石村1949年前山荒水恶,土地贫瘠,当地有一首歌谣:"有囡难嫁白石岙,脚踏石子两头翘,柴株当棉袄,番薯吃肚饱",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50年代,投入大量劳力修筑水坝,建起10多处山塘。1958~1962年,建起蓄水15万立方米的海旺水库和蓄水3万立方米的大坦水库,提高了抗旱能力。

白石村位于山西省忻府区豆罗镇西南,距108国道4公里左右。牧马河南岸,南面临山,北面傍水,风景优美。距向阳文化遗址不到2000米。交通便利,物产丰富。

白石村人口近1000人,300多户人家。村庄坐落方方正正,街道四通八达。民风淳朴,文化底蕴较为深厚。

经济以种植业和养植业为主,特产豆砂----优质建筑材料。

村名由来

据说村中最早的姓氏组成以白姓与石姓为主,但现在原著居名已经几乎不见踪影,目前以赵姓、邢姓、王姓、张姓为主。

村史由来

据说村史在600-700以上,以村中古庙中的石碑文字记载推算,至少在650年以上。据考证以移民为主,自明代由山西朔州马邑县而来。

文化名胜

村中有圣寿寺,历史悠久,近千年历史,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村中央地带,全古建筑,大殿正对古戏台建筑独具特色,据有关专家考证,为元代建筑,雕梁画栋,层叠三层,蔚为壮观。由白石寺庙还衍生出另一个村庄------寺庄,足见当时之繁荣。

历史名人

据说村中最高当官的是道台,姓卢,可能是河北省怀来县道台,乡民谐音称之为“黄狼道”,富甲一方,留下许多故事。

近况

由于最近几年经济发展,目前村中已经实现自来水、路面硬化、路灯照明。千年牧马河上也架起了宽广的大桥,村口修起了仿古牌楼,由上佐村文化名人杨明月手书匾额“白石村”。

8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辛村乡白石村

白石村位于洪洞县辛村乡。传说上古时期,天塌地陷,“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方”,而女娲补天所遗留下来的一块白色石头就留在这里,白石村也因此得名。著名的辛亥革命活动家温寿泉就诞生在这个村。1914年,时任山西省副都督的温寿泉,在白石村建起了占地约1500余平方米的温家大院。1936年,八路军东征时,朱德、聂荣臻、邓小平、陈赓、谭政等著名的红军将领,在此驻扎了3个多月。

1937年, 继“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接着在上海发生了“八一三”事变(淞沪抗战)。随之,著名作曲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1937年底到了白石村的温家大院。在看到八路军战士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后,贺绿汀深受感动,强大的创作欲望和音乐灵感,使他创作出了《游击队之歌》。笔者在温家大院看到,一块2米多高、0.7米宽的石碑正面,收录了完整的《游击队之歌》歌词;其背面记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1937年的一个寒冷冬夜里,在白石村的温家大院一间瓦房内,贺绿汀身披八路军政委肖华赠送的平型关战役的战利品——一件日军的黄呢大衣,伏在炕上,就着一盏油灯整夜未眠……

1938年1月上旬,在得到肖华将要带领一批将士开赴敌后游击区的消息后,贺绿汀马上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四队,教唱了《游击队之歌》。该队学员魏巍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到:一个清晨,八路军战士们在白石村口整装待发,贺绿汀带着学员们唱着 《游击队之歌》,为出征部队送行,并把刚刚刻印出来的歌词送到肖华手中。从此,《游击队之歌》开始在解放区军民中广为传唱。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近日,笔者在临汾市委党史办了解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击队之歌》的创作地,在我省(山西)洪洞县白石村的温家大院。

9 山西省忻州原平市苏龙口镇白石村

白石村位于苏龙口镇正南方向,全村人口850人,属山区丘陵地带,矿产资源丰富,村内坐落原平知名企业白石联营铁矿。

白石村是原平市有名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与入侵的日寇进行过坚决斗争,村民勤劳勇敢,热爱自已的家园,为捍卫自已的村子付出了较大的牺牲代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共有一百五十多人参军,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白石村共有320户,886口人,耕种着5660亩土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南北有五华里的护村大坝,巍然屹立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秀美山川,在东山四沟有山神庙和丰富的大理石矿产资源,西有五峰山寺庙,北有白石联营铁矿和顺浩晟选矿厂给白石人民带来致富门路,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白石走上了宽敞的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种植业年年丰产,增收,养殖业蓬勃发展,四面环山披上绿装,由于党的三农政策好,越来越好,都有崭新的房屋使真个白石村焕然一新。

10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干镇白石村

白石村位于大干镇东南面,坐落于富屯溪东岸,与仙潭村紧邻,与镇政府所在地仅1公里之距。属平原丘陵区是大干镇最小一个行政村。自古以来就一个白石村落,没有附属自然村。1998年特大洪灾后,房屋冲毁无数,从村里分离出33户到虎山新村落户,全村才有了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现全村有150户,总人口526人,男249人,女267人,以林姓为多,基本属闽南安溪永春籍。

全村土地面积2998亩,其中山地1853亩,耕地414亩。山林主要是一些松杉林木,很少阔叶树上世纪六十年代,白石曾属国营埔上农场管辖,500多亩山地种茶叶树和油茶树。七十年代后顺昌县合成氨产在这里建厂,征用了308亩土地。白石村耕地比较少,村民主要靠劳务收入2004年引进腾达公司,占地63亩,主要生产氢氟酸。白石村向这两个厂提供劳务近200人。白石村交通发达,鹰厦铁路穿越全境建阳到顺昌的公路沿村而过。通讯十分便利,每家每户都安装程控电话,联通、移动信号遍及全村大部分人用上手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82.9元。

11 安徽省东至县张溪镇白石村

张良后裔聚集古村落

张良后裔聚集古村落——白石村

白石村系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的一个行政村。因坐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头山下,又因村人几乎全为张姓而习惯称其为“白石张”。是池州境内仅有的一处张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据《张氏宗谱》记载,在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村庄有九弄13巷,全村有400余户、2000多人口。据《东至县志》记载:“白石张氏系汉初谋臣张良的后裔,其51代孙张贵三元末避乱徙入邑境,现已繁衍20余代。 ”新编《东至县志》记载:“坦埠乡白石村西的长墩(又名团墩),曾出士夹砂红陶片,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之一。”另据史料记载,宋建炎4年(1130)岳飞奉命率部转战皖南,直抵池州,其部将杨白为抵御金兵,曾在白石村西的山中驻守很长时间,这个山寨后人称其为杨白寨,至今仍遗有兵营旧址。2008年清明,村人按族谱图索骥,在村头枫树垅倒地木形发现了一世祖张贵三墓碑及世祖古墓群,证实了史志记载的翔实。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淳》云:“张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他身处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唯一一位甚得始终的人,今人张永乐曾作《白石谣》赞道:炎黄子孙,白石张村;良相后裔,贵三传人;25代,明清至今;三百余户,二千人丁;地处偏僻,世代农耕;吃苦耐劳,善厚做人;村风古朴,脾性率真;勤俭度日,代代传承。白石张村是临水建邑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优美的自然风土和血脉相承聚族而居的鲜明特点。这个村座落在烟波浩淼的升金湖畔,大大小小的山脉沿湖蜿蜒,古时的张姓人很注重风水,600年前选址时,就以“喝形”为依据,将村庄建在沿湖山脉之下,以张姓宗祠分界,分上村、下村,从村庄地形图上看,就像凤凰展翅,有首民谣说:“左虎山右龙山,前有笔架山,后有罗汉山,背倚凤形,如蛇似龙。”因这里属卡斯特地貌,山上有云母、石英和石灰石,都呈白色,所以村庄取名“白石村”。据井盆张氏宗谱记载,这里居住的几乎全是张姓,民居为徽派建筑,布局精巧。鼎盛时期,“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村庄有九弄13巷,400余户,2000多人口,村头山上建有碉堡,常年架兵器保护,进出白石张村,主要是通过水路的黄湓河直通长江到安庆城,那时的村寨,宛如一座城堡,张姓族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农耕桑麻,捕鱼捞虾的生活。随着年代的更迭,时事风云的变换,白石张村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使这一古村落变成一片废墟和瓦砾,但村落遗址尚存,勤劳顽强的白石张人就在这片废墟上,在不打乱原来格局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家园,使这个村仍保留九弄13巷的模样,并将宗祠门前的七口深井围成一个半月形的池塘,种上莲藕,变成村中间一口美丽的荷花塘,四周摆放16口古时遗下的旗鼓,使这个古村落又透出一丝古风古韵来。尽管现在经过移民建村,在老村庄门前的高坡上又新建了四个新村,但老村的风貌依在,从坦埠乘车直抵村口,古村的风貌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更为奇特的是,白石张村的西面是辽阔的升金湖,沿湖岸有奇妙的堆石景观,村周围的山间有起凤阁、观音洞、敞口洞等庙宇;村南笔架山,似一尊笔架卧湖边,站在山顶上可遥望安庆迎江寺;村东的茅冈嘴是延伸至升金湖中的一个半岛,是人们泛舟垂钓和观鸟的好去处。今人张永乐作有《茅冈嘴》诗云:“春绿滩头白鹭飞,夏涨夜水漫湖圩。秋采菱角鱼虾跃,冬现湿地鹤雁归。”村中间的七井塘,更是村民们六月天赏荷的好地方,有诗云:“先祖巧修七井塘,明保风水实消防。斑剥旗鼓四周立,荷红鲤肥掩沧桑。”在白石张村,你如果作一日游,还可以品尝到现打现捞的升金湖的金丝鲤和手板鲫,享受湖边的美味大餐。

12 江苏省新沂市踢球山白石村

简介

时集镇位于江苏省新沂市区东南25公里,总面积127.6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总

时集镇绿色稻米生产基地

人口4.8万。这里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7℃),日照充足,霜期短,适合农作物生长。这里交通便捷,北依205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东邻京沪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境内有新时、颜时、王时、高时、邵时等水泥路通往周边地区。境内瓷石、金红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白石村探明的瓷石和金红石矿储量均超亿吨,分别为苏北第一大矿和中国第二大矿。

区划沿革

时集镇历史久远,境内各村原属沭阳县所辖,早在南北朝的北周期建德七年(约公元578年)设立沭阳县,时集与颜集、新河、阴平等乡镇同为“沭阳西乡”。明清年间,沭阳下

时集镇优质蚕桑生产基地

设九乡十七里,时集地区属四乡二里的刘集镇所辖。民国17年(1928年)实行区乡制,时集为沭阳二区辖地。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属沭阳二区、潼阳县宋山区、虞溪区。至民国34年(1945年)2月始建时集区,仍属潼阳县所辖。1949年5月划归新安县(后改新沂县)。

1956年4月,时集区撤消。1957年原时集区改为时集乡建制。1958年成立时集人民公社,取消乡建制。1983年取消公社体制恢复乡建制,改称时集乡。1999年时集撤乡建镇。2002行政区划改革以后,原踢球山乡三个村(白石村、郝湖村、山东村)先后划归时集镇管辖。时集镇共有十八个行政村,人口4.8万人。

经济发展

时集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在种植业方面,利用地多优势,采取长短效益结合,重点发展蚕桑、花卉和林业生产。时集镇已拥有蚕桑面积1万亩,年养蚕3万张以上,鲜茧年产量100万公斤。林业总面积2万亩,木材年蓄积量200

千年古松

万方,是新沂市木材蓄积量最大的一个镇。在养殖业方面,利用粮多、草多、饲料丰富的优势,着力发展肉牛、奶牛、波尔山羊、草鸡、肉鸡等蓄禽养殖业,特别是肉牛养殖已成为时集镇一种高效、富有发展前途的养殖业。时集镇存栏肉牛1万头,奶牛2000头,波尔山羊1.2只,鸡圈存量30万只。水产养殖也是时集镇富有特色的一个致富项目,时集镇有大小渔塘近千个,水面l万亩。水产养殖水源清洁,无污染,水产养殖大有潜力。

时集镇是农业大镇,同时剩余劳动力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投资的最佳选择地。工业大多以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时集镇私营企业已达近百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近千家。拥有年产值达1000万元的缫丝厂1个,年产值达1000万元的大型板材加工厂1个,年产值50万元左右的小型板材加工厂13个,千头奶牛养殖厂1个,苏粤米业有限公司、时集米厂等稻米加工企业产销两旺。粮食加工、板材加工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时集是典型的农业大镇,素有“苏北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年产粮食6000多万公斤,主要农产品有绿色稻米、花生、花卉、七彩山芋、蚕茧、生猪、肉牛、奶牛、波尔山羊、焦鲁牌鸡蛋等,其中粮油产品被认定为江苏无公害农产品,“苏粤”和“亚奥”大米畅销国内市场。时集镇拥有蚕桑面积4000亩,年产茧50万公斤;成片林木总面积3万亩,木材蓄积量达20万方,是新沂木材蓄积量最大的一个镇。镇党委、政府一手抓全民创业,创建民营工业园;一手抓小城镇建设,走“以工拓城,以贸聚人”之路。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个,11家企业落户民营工业园,板材生产、建材生产、粮食加工和新兴服务业成为时集镇民营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实施“东扩南延西连北改中丰满”的城镇发展战略,构建“三纵四横”的城镇框架,打造商贸重镇。

特产资源

中国储藏量第一的时集矿产——金红石

金红石名称rutile来自拉丁语rutilus,意思是红色的,化学成分为TiO2,就是较纯的二氧化钛,一般含二氧化钛在95%以上,晶体属四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是提炼钛的重要矿物原

金红石

料,但在地壳中储量较少。它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高强度、小比重等优异性能,被广泛用于军工航空、航天、航海、潜艇、机械、化工、海水淡化等方面。金红石本身是高档电焊条必须的原料之一,也是生产金红石型钛白粉的最佳原料。

世界著名产地有挪威、瑞典、俄罗斯伊尔门山、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美国的弗吉尼亚等。中国江苏、辽宁、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也有产出。金红石属于中国供应严重短缺的矿种之一,年生产量仅有三四千吨,被有关部门列为中国严重依赖国外资源的14种战略储备矿种之一。中国国内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粉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2000年以来,有关专家在时集镇的小焦村境内发现一个特大型金红石矿,探明储藏量超过1亿吨,储藏量中国第一。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特大矿床的发现,一举扭转了中国金红石短缺状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镇建设

人民路(北街)是时集镇早先形成的主街,东西全长470米,西宽东窄,西街口宽55米,东街口宽37米,紧挨新时路东侧。街中间有一条东西大沟,是大周水库的泄洪渠道的尾段,

时集镇人民路(北街)改造工程效果图

该渠南北宽6米,常年敞口朝天,渠两侧砌有石板挡土墙,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渠段挡土墙已出现坍塌、淤积,加之街道两边的经营户、住家户把垃圾全部抛撒在渠中,严重影响大周的水库行洪期间的泄洪安全畅通,又给街道带来脏、乱问题,每到夏天,垃圾发酵,臭气熏天,蝇虫满天飞,严重影响镇容镇貌。人民路(北街)整治改造工程,东临黑马河西至时新路,规模宏大,全长465米,整个改造工程分为,东、中、西三个组团,每个组团约5000平方米,整个规划建成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该工程建筑风格以楚汉风格为主,全景演绎楚汉文化。人民路整治改造工程得到市委、市政府及市规划局、环保局、水利局、国土局等行政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整个改造工程采取招商建设,总投资约三千万元,拟于二零零八年底建成,届时,人民路的脏、乱、差现象及蛛网状管线,油黑、简陋的蓬护,臭气熏天的泄洪渠将得到综合治理,时集镇城建品位将得到全面提升,镇区的经济载体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13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万市镇白石村

万市镇白石村地处富阳市西北部,于2007年12月由原五龙、白石两村合并组建而成,与临安市玲珑街道桥岭村相连,距临安市区20公里,距杭徽高速公路临安入口仅10公里,距富阳市中心60公里。全村区域面积8.7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1952亩,其中毛竹山2800亩,是目前富阳市竹林面积较大的村之一;有耕地959亩,其中水田742亩。?

?村名相传是因古代白石道人隐居高山,煮石为粮,虔诚修道而得名。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其中远近闻名的五尖山、龙头坪、龙潭是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胜地。白石村交通便捷,土地资源丰富,村民勤劳、淳朴、好客,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广福建材、龙强锻造、吴越线缆、天平电缆等规模企业相继落户本村,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2008年我村利用公路沿线耕种区交通便捷、水源充足、土质优良的有力条件,采用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引进浙江省农科院技术指导项目——茭白、鱼类套种套养项目,建成150亩生态、高效、特色农业基地。该基地前期总投资80余万元,目前基地内茭白长势良好,白鹭群栖,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部分闲散劳动力,开创了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14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回族乡白石村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回族乡,地处布嘎乡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昭阳区33公里。东邻贵州,南邻新街村 ,西邻迎水村,北邻布嘎村。辖3个自然村、11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1018户,有乡村人口4876人,其中农业人口 4854 人,劳动力 2634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2592人。全村国土面积9.82平方公里,海拔2036米,年平均气温 10.5 ℃,年降水量 740 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玉米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3154 亩,人均耕地 0.65 亩,林地1137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788.3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路、电视、电话,无路灯。全村有 0 户通自来水,有 1018 户饮用井水,有 34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有1018户通电,有 528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621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 52%和61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101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3 户(分别占总数的9.92%和9.14%)。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2 辆,拖拉机 35 辆,摩托车 86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250亩,有效灌溉率为39.63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04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1 亩。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788.31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643.52 万元,占总收入的 %;畜牧业收入 120.66 万元,占总收入的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705 头,肉牛 343 头,肉羊 555 头);渔业收入 0 万元,占总收入的 %;林业收入 4.02 万元,占总收入的 %;第二、三产业收入 20.11 万元,占总收入的 %;工资性收入 16.09 万元,占总收入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 900 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畜牧业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16.09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31 人(占劳动力的 %),在省内务工 20 人,到省外务工 11 人。

15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白石镇白石村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云龙县白石镇,地处白石镇南边,距白石镇政府所在地9.00 公里,到白石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57公里。东邻永香,南邻三合,西邻检槽乡,北邻中和村。辖上村、下村等2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33户,有乡村人口2529人,其中农业人口2460人,劳动力111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003人。

全村国土面积35.66平方公里,海拔2,300.00米,年平均气温14.00 ℃,年降水量700.00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198.00亩,人均耕地1.42亩,林地30,677.4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1.00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25户通自来水,,有 708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6.59%)。有728户通电,有 0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3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9.31%、0%和44.3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250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180 户(分别占总数的34.11%和24.56%)。

该村到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 弹石 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 是 ;距离最近的车站6.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1.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1 辆,拖拉机 2 辆,摩托车 16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350.00 亩,有效灌溉率为1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20.0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05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107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15 户;建有小水窖 41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8 户。全村有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有5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 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 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3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98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450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182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713.00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173.00 万元,占总收入的24.26%;畜牧业收入 290.00 万元,占总收入的40.6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825 头,肉牛 77 头,肉羊 258 头);林业收入 35.00 万元,占总收入的4.91%;第二、三产业收入 112.00 万元,占总收入的15.71%;工资性收入 54.00 万元,占总收入的7.56%。农民人均纯收入 1,351.00 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养殖业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54.00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59 人(占劳动力的7%),在省内务工 28 人,到省外务工 31 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90.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0.67%。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泡核桃 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烤烟、泡核桃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 733 户,共乡村人口 2529 人,其中男性 1334 人,女性 1195 人。其中农业人口 2460 人,劳动力 1115 人。该村以白族族为主,其中白族2491人,汉族34人,傈傈族3人,傣族1人。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2132 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84.3%;享受低保 319 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2 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 9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4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4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4个,人畜混居的农户 15 户,占农户总数的2 %。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 1 所,校舍建筑面积 6,050.00 平方米,拥有教师 11 人,在校学生 人,距离 镇中学9.00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77 人,其中小学生273 人,中学生104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 个。

16 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白石村

白石村位于霞美镇南部,东临旧镇港与六鳌半岛隔海相望,西邻黄埔村,北邻霞美村,南邻溪仔村。源自五社村的上黄溪流经村北入海,源自笼仔埔的黄埔溪流过村南溪仔村从港仔头入海。省道漳东线经过村境。?

政区沿革?

白石清代为七都白石保,民国29年为白石乡所辖白石保,民国33年,白石乡合并于霞美乡,白石保改属霞美乡管辖。新中国初期,白石为属于第四区(旧镇区)的白石乡,1958年9月为旧镇公社北江管理区的白石大队,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白石大队改属新从旧镇公社分设的溪仔墟公社,1964年9月,溪仔墟公社合并于霞美公社,白石大队改属霞美公社管辖,即今白石村。白石村辖白石、城仔内、上黄3社、现共有1020户,4320人,其中,白石社(含下魏)770户,3050人;上黄180户,950人;城内70户,320人。?

姓氏源流?

白石社为蔡姓聚居地,开基于明代,有祠堂一座,祖先源自西山(在今沙西镇沙西村)。西山蔡姓开基于宋代,始祖荣甫,是唐初“太子洗马”(官名)光州固始人蔡允恭后裔。?

城内社亦蔡姓聚居地,源同白石。?

上黄社以黄姓聚居地得名,有祠堂一座,其祖于清代来自旧镇狮头,狮头黄姓始祖均助是宋末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从广东崖山逃到浦东的侍臣黄材后裔。?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2262亩(水田792亩,农地1470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蔬菜、香蕉、荔枝、龙眼等。有一片滩涂,有养殖业百余家,其中,养殖牡蛎100家,养殖花蛤32家,养殖对虾12家。?

有壳灰厂1家,产品销日本(用为农肥)。红木家具厂4家,产品销各地。运输业45家,有货车6辆,手扶拖拉机39辆。有修车店3家,饮食店6家,日用及食杂小店30家。外出省内外做工者400人,劳务输出台湾为渔工6人。?

全村饮用井水,以电灯照明,电视普及率90%,电话普及率90%,有手机1000支。?

有医疗所3所。?

白田小学,校园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设19班级,学生600人,教师26人。全村有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100多人。?

古迹、风俗?

白石城,旧城墙残存。?

上黄寨,寨墙尚存。?

白石蔡氏祖祠兼祀玄天上帝、王爷公。有开漳圣王庙、李辅胜庙。城内有关帝庙。上黄有夫人妈庙。农历正月十四、十五两日各社自行迎神。十一月十七日为辅胜公庆祝寿诞。?

古代人物?

阮蔡文,清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历官台湾参将,福州副将。?

新中国人物?

蔡秦武,漳浦县地税局局长、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地方税务局副局长(正科级)。?

蔡水枝,绥安工业开发区管委主任(副处级)。?

杨仲才,霞美镇党委宣委。?

杨振有,沙西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蔡大兴,漳浦县委党校副校长。?

蔡换米,杜浔镇党委委员。

蔡江海,漳浦县邮政局局长。?

蔡同樟,福建省交通厅航管处正处级干部。?

蔡杞生,厦门高崎机场出入境边检站副营级干部。?

黄明山,厦门法制报主编。?

蔡解放,漳州市烟草专卖局人事科科长。?

蔡国钦,中学高级教师。?

蔡汉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7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腊树镇白石村

白石村位于怀宁县,太湖县,潜山县三县交界处,在皖河之畔,狮山脚下。因境内一条白石岭上生产白色石头而得名。

18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城岗乡白石村

白石村委会隶属于江西省兴国县城岗乡。位于城岗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总人口2586人,有9个自然村,辖21个村民小组,共有658户人家,耕地面积2346亩、山地面积13600亩。村里主要产业有水稻、烟叶、制种、甜叶菊、生猪、灰鹅。

19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河北镇白石村

简介

白石村位于河北镇北部,海拔高度为1230——1280米,东与甘肃省灵台县毗邻,北与甘肃省崇信县接壤。耕地面积9776亩,其中可耕种面积3600多亩,全村共247户,1074人。辖4个村民小组,分别是白石组、朱家庄组、六甲下组、尚家庄组。

主要产业

农业、养殖业。

主要农产品为 :小麦 玉米

养殖产品主要为黄牛、山羊

特色特产

河北镇是陕西核桃第一镇,共分为三个核桃产业带,白石村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产业带,新建优质核桃2000亩,原有传统品种500多亩,生长周期长,营养丰富,香甜可口。

交通状况

全村交通状况在最近几年明显改善,水泥路通到了镇政府,由此向外四通八达,非常便利,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良好的贸易条件。

世行扶贫项目及其成果

白石村被确定为世界银行五期扶贫项目村,近年来共兴修生产路12公里,生产桥4座,水泥路6.8公里,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进行了农电网改造,安装村内太阳能路灯,修建村头(殿院)广场花园,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2011年11月世行官员和中、省、市、县扶贫办领导莅临我村检查指导了世行项目的实施情况,世行官员(世界银行扶贫项目中国区经理)伍理、傅锦华(西班牙籍,女)、王朝刚(国务院外资办)等对项目的实施情况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与白石村决策委员会主任及县外资办领导同志合影留念。

由衷感谢陇县外资办对我村的帮扶

世行五期扶贫项目是国家在新时期为贫困地区开展的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我县实施一年来,在省市扶贫办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社区主导、群众参与”这一核心理念,坚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赋权于民。使群众的参与意识、投身项目建设的热情和决策水平明显增强,贫困人口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项目村在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促进全县扶贫开发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陇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建设“一城三县”、实施“五大突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以世行五期扶贫项目为重点,以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捆绑,扶贫到户,先后投资2386万元,实施扶贫重点村78个,拓宽硬化道路379.5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5处,新建、维修校舍165间,移民搬迁1499户6748人,发放扶贫贴息到户贷款7819万元,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7万人次,劳动技能培训1437人。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9元,较上年增加720元,贫困人口由4.74万人下降到3万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国家和省市扶贫办将我县列为世行第五期扶贫项目县,这是世界银行、中省市扶贫部门和各级领导对我县的关心、厚爱和信任,项目的实施必将对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我县扶贫开发事业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县世行五期项目计划总投资3198万元,涉及全县6个乡镇、25个行政村。2009年3月全省先导工程启动会议以后,我县世行五期扶贫项目随即在已经批准的6个先导工程项目村开始启动。我们及时设立项目专用帐户,落实配套资金,目前220万元的市级配套资金已经到位,259万元的县级配套资金也已落实到位。全县6个先导工程村扶贫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新修道路48公里,桥梁1座,修建人饮工程4处,结合抗洪救灾维修乡村道路8公里,温水镇枣林村西河大桥、丁家沟村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项目招投标,现已完成投资352万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世行官员到田间地头检查工作

检查团人员包括世行官员(世界银行扶贫项目中国区经理)伍理、傅锦华(西班牙籍,女)、王朝刚(国务院外资办)、王安明(陇县外资办主任),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公路桥梁实地检查了项目实施工作并对项目的实施给予肯定的评价。

世行官员与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合影留念

对世行扶贫项目我们只有深深地感激之情,对此白石村全体父老乡亲深表谢意,特此留念,以告后世不忘帮扶之恩!

20 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西山乡白石村

村情概况

白石村隶属于西山乡西山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 村委会9.00 公里,距离乡9.00公里。国土面积3.44平方公里,海拔2,460.00米,年平均气温12.00 ℃,年降水量1,00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苦荞等农作物。有耕地242.00亩,其中人均耕地336.00亩;有林地3,216.1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0户,有乡村人口72人,其中农业人口72人,劳动力3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4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50.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2.00亩(其中:田0.00亩,地242.00亩),人均耕地336.00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苦荞等作物;拥有林地3,216.1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6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5.00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45.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0.00亩;荒山荒地925.00亩,其他面积735.00亩。有0等资源。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20户通自来水,有9户饮用井水,有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0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户(分别占总数的 10 %和 10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9.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9.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1辆,摩托车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1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6.00亩,有效灌溉率为10.74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6.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6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 之一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