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民族法制60年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熊文钊 编 丛 书 名:中国民族学科发展60年丛书出 版 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1087666 出版时间:2010-01-01版 次:1页 数:711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法律 > 理论法学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民族法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有效统治和对各民族进行管理的需要而制定和形成的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民族问题,因此,民族法制对民族间的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与和谐乃至王朝的兴衰存亡,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少数民族法制和汉民族法制一道走过几千年的历程,梳理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对研究中国民族法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当今民族法制的发展趋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部>> 目录序言民族法制的历史追溯 一、中国古代民族法制概述 二、近代民族法制 三、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民族法制 第一编 初创时期的民族法制(1947年~1954年) 第一章 初创时期的民族立法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一、中国共产党开始寻求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 二、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最优方式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逐步清晰 四、以法律形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民族法制建设 第二节 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一、蒙古族从民族自决走向民族自治 二、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三、两个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四、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第三节 初创时期的民族立法 一、民族立法背景 二、中央民族立法内容 三、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 第二章 初创时期的民族法制实施 第一节 少数民族政治权利保障与实施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推广 二、散杂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保障 三、中央及地方各级民族工作机构的建立 四、开展民族识别 五、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六、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 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经济权利保障与实施 一、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 二、保障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措施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障与实施 一、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 二、鼓励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 三、改善少数民族的卫生状况 第四节 民族法制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一、民族法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二、初创时期民族法制实施的总体评价 第三章 初创时期民族纠纷的解决机制 第一节 初创时期民族纠纷概述 一、民族纠纷的概念 二、初创时期民族纠纷的特点 三、初创时期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的背景 第二节 初创时期民族纠纷管辖权的确立 一、国家对民族纠纷管辖权的确立 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民族纠纷的具体管辖权 第三节 初创时期民族纠纷解决规范的渊源及具体实践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 二、《关于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的相关规定 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 四、初创时期改善民族关系、解决民族纠纷的具体实践 第四节 民族纠纷处理管辖与程序 一、民族纠纷处理管辖与程序的概念 二、非诉讼民族纠纷处理的管辖与程序 三、民族纠纷诉讼的管辖与程序 第四章 民族习惯法调查(1949年—1954年)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民族习惯法 一、满族习惯法调查 二、朝鲜族习惯法调查 三、蒙古族习惯法调查 四、鄂温克族习惯法调查 五、鄂伦春族习惯法调查 六、锡伯族习惯法调查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族习惯法 一、东乡族习惯法调查 二、土族习惯法调查 三、回族习惯法调查 四、撒拉族习惯法调查 五、保安族习惯法调查 六、裕固族习惯法调查 七、柯尔克孜族习惯法调查 八、塔吉克族习惯法调查 九、乌孜别克族习惯法调查 十、哈萨克族习惯法调查 十一、塔塔尔族习惯法调查 十二、俄罗斯族习惯法调查 十三、维吾尔族习惯法调查 第三节 西南西藏地区民族习惯法 一、藏族习惯法调查 二、羌族习惯法调查 三、彝族习惯法调查 四、白族习惯法调查 五、哈尼族习惯法调查 六、傣族习惯法调查 七、傈僳族习惯法调查 八、佤族习惯法调查 九、拉祜族习惯法调查 十、纳西族习惯法调查 十一、景颇族习惯法调查 第四节 中南地区民族习惯法 一、苗族习惯法调查 二、布依族习惯法调查 三、侗族习惯法调查 四、水族习惯法调查 五、壮族习惯法调查 六、瑶族习惯法调查 七、黎族习惯法调查 八、高山族习惯法调查 第二编 曲折发展时期的民族法制(1954年—1982年) 第五章 平稳发展时期的民族法制(1954年—1966年) 第一节 1954年宪法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一、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1954年宪法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三、1954年宪法对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指导 第二节 平稳发展时期的中央民族立法 一、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规范 二、规定少数民族具体权利的法律规范 第三节 平稳发展时期的地方民族立法 一、自治地方组织条例及其主要内容 二、其他地方性民族法规范的创制情况 第四节 平稳发展时期民族法的实施 一、民族法实施的工作机构 二、民族法实施的具体措施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四、民族法实施的效果 第五节 平稳发展时期民族法制建设的经验 平稳发展时期民族立法的特点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民族法制(1966年—1976年) 第一节 1975年宪法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一、1975年宪法有关民族问题规定的重大变化 …… 第七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民族法制(1976—1982年) 第八章 曲折发展时期的少数民族习惯法(1954年—1982年) 第三编 发展与完善时期的民族法制(1982-2001年) 第九章 发展与完善时期的民族立法(1982—2001年) 第十章 发展与完善时期民族法德实施(1982年—2001年) 第四编 新世纪的民族法制(2001年-2008年) 第十一章 新世纪的民族立法 第十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十三章 少数民族习惯法德当代变迁 第十四章 新世纪民族法制的实施 第十五章 民族法制的监督 第五编 中国民族法学 第十六章 民族法学的主要范畴 第十七章 民族法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第六编 民族法制的未来展望 第十八章 六十年民族法制的经验与教训 第十九章 民族法制的发展趋向展望 后记 ·收起全部<< 前言中国古代民族法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为实现其有效统治和对各民族进行管理的需要而制定和形成的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民族问题,因此,民族法制对民族间的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与和谐乃至王朝的兴衰存亡,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少数民族法制和汉民族法制一道走过几千年的历程,梳理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对研究中国民族法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当今民族法制的发展趋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二元化的民族法制原则 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曾先后出现过众多民族,经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因各族的大小、强弱、语言、地域不同,形成了各族迥异的特性,这就导致历代王朝调整各族关系的手段必然有所不同,但夏夷一统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我国古代民族法制的始终。历代统治者一方面谋求整个国家的法律统一,即“华戎同轨”,另一方面又尊重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因俗而治,即“化外异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统治者经验的积累,“华戎同轨”和“化外异制”的二元民族法制呈现出越来越明朗化、规范化、具体化的趋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