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家族 |
释义 | 家族,为中国人的成长提供了文化和道德摇篮;家族,也为中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复杂。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的名门望族。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以及它们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基本资料作 者: 李清栋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05-7-1 原书定价:¥16.00 丛编项:无 装帧项:平装 23cm / 182 ISBN号:9787508705972 / 7508705971 关键词:家族-简介-中国 开本: 16开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李清栋,男,哲学博士,杂文作家、学者。1966年生于山东昌乐。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历史系、新闻系、哲学系。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近300万字的各类文字,发表关于市场经济秩序、企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几十篇,出版过杂文集《说三道四250》、《北京女人》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人生哲学方面的专著将于近期出版。 目录中国第一家——孔子家族 一、孔子的一生 二、孔子的身后荣誉与家族 三、独尊儒术之后的孔子家族 四、唐宋时期的孔子家族 五、明清时代的孔子家族 六、最后的衍圣公 七、衍圣公的职权 八、孔子想过否 两代三人写《汉书》——班固家族 一、班氏学问有渊源 二、史学家班彪 三、班固——青史留名写《汉书》 四、班昭——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女 五、投笔从戎数班超 书圣之家——王羲之家族 一、晋代豪门数王家 二、一代书圣王羲之 三、与父亲并称“二王”的王献之 四、家传是基础 出过59个宰相的家族——河东裴氏家族 一、毛主席赞誉过的家族 二、裴氏家族的演变历史 三、家族兴旺靠什么 家训万年传——颜真卿世家 一、《颜氏家训》的鼻祖 二、《汉书》校注的集大成者 三、热血丹青齐辉映 四、武官不怕死的表率——颜杲卿 进士世家——翁承赞家族 一、翁承赞开创进士家族 二、六子同进士 经世致用为家训——唐代杜佑家族 一、喜好结交的杜希望 二、为官为学皆大成的杜佑 三、仕途不顺诗闻名的杜牧 文坛佳话数苏家——苏氏家族 一、老而好学的苏洵 二、千古大家——苏轼 三、有情重义的苏辙 悬壶济世数李家——李时珍家族 一、四代从医的家族 二、终成千古“医圣” 商界豪门——山西王氏家族 一、“山西紫禁城” 二、卖豆腐的始祖王实 三、经商路上显身手 四、仕途之路不平坦 五、善行使得家业传 耕读世家——牟氏家族 一、是谁创造了这个庄园 二、牟家的家训 三、惟有学问留后世 “清代中兴”做砥柱——曾氏家族 一、从耕读人家到显赫门第 二、九帅曾国荃 三、外交家曾纪泽 四、重视家风家教 五、曾氏后裔多才俊 晚清大家族——李鸿章家族 一、李文安和他的六个儿子 二、还是“李老二”厉害 三、后辈多洋务 状元实业家——张謇家族 一、从状元郎到实业家 二、儿子张孝若 三、向张謇学什么 见证中国沧桑巨变——宋氏家族 一、宋嘉树:革命的盟友 二、宋霭龄:爱钱的大姐,宋氏神话的幕后者 三、宋庆龄:坚定的爱国者,孙中山的战友” 四、宋美玲: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女人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启超家族 一、梁启超的童年、家乡和家世 二、梁启超奋斗的一生 三、九个子女,人人成才 后记 兴亡之中有真理 一、家族与中国人的生活 二、家族的兴旺靠什么 三、忘记家族的时代 文摘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农历8月27日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即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尼山乡。“仲”是因为他排行老二,“丘”和字中的“尼”则因为他出生于尼丘山。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的家族在后世非常显贵,但是,孔子的早年生活并不那么幸福,更谈不上什么显贵。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撇下了孤儿寡母。其时孔母颜氏刚刚20岁出头,就带着孔子搬到了鲁国都城里的阙里。孔子后来在谈到自己的早年生活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说明孔子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而且也是干过不少“鄙事”的。大约在孔子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颜氏去世。在这个时候,孔子在出身大家庭的颜氏的教育下,已经懂得很多礼仪知识了。在后人看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是万世景仰的圣人,可是,在年少的时候,他并没有这样的尊荣,而且会受到一些事情的打击。据《史记》记载,孔子母亲去世不久,鲁国权贵季氏要宴请“士”,孔子以为自己已经“士”了,就冒昧前往,结果呢?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拦住,他还轻蔑地对孔子说:“我们宴请的是士,不敢请你!”孔子没有办法,只好退了出来。我们不难想像的是,对于一个满腔热血、满怀自尊的年轻人来说,被别人赶出来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 孔子的学识渊博是世所公认的。他在教育弟子时,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不同的弟子,其教学方法和内容有所区别。面对这么多的弟子,他没有渊博的学识肯定是不行的。那么,他是如何学到这些知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呢?孔子说,他的博学是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得来的。后来,孔子在对弟子评价自己时说:“我的为人啊,是发奋读起书来就忘了吃饭喝水,快乐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之将至啊!”孔子在对待学习上,可谓废寝忘食了。此外,孔子非常善于向别人请教,他做到了“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他在学习上很有一种不耻下问的劲头,只要某个人在某一方面有学问,不管这个人是年长还是年少,也不管这个人是地位高还是地位低,他都非常谦虚地向他请教。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学习态度,都为他成为思想家、教育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是同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思想,如仁爱、复礼等等,希望用这些思想改变世界,而且,为了实现其理想,他也总希望能够步入仕途,从而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孔子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在51岁以前,他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仅仅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委吏”,管理牛羊的羊官、牛官——“乘田”。对于一个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有着众多政治主张的人来说,孔子的仕途很不顺利,由此他也经常发出“沽之哉,沽之哉”的慨叹,似乎在说“我的本事很大,用我吧,用我吧”的意思。一直到了公元前501年,也就是鲁定公九年,孔子才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第二年,又被任命为鲁国的司空,后来又做了鲁国的大司寇,这都是比较显要的大官了。在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的时候,“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相”,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国相、宰相,此时的孔子,似乎有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了。期间,他诛杀了扰乱国政的少正卯,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社会秩序。孔子在鲁国的政绩,令鲁国权贵担心,也让临近的齐国担忧。齐国当然不希望自己的身边有个强大的国家。后来,齐国通过送美女、良马等手段,使鲁国国君疏远了孔子,而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涯也就告一段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