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沙铺
释义

白沙铺又叫白沙镇,属于湖北省孝昌县。

白沙铺的传说

 澴水自河南鸡公山源出, 弯弯曲曲向南延伸,接纳着沿途数十条细流,至二百多里处,从一座古镇的东侧经过,继续滚滚南去。这座古镇就叫白沙铺。

白沙铺的得名,有一段美 丽的传说。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讨伐王莽之初,有一次大败,只剩下单人匹马,落难在一座山岗下一个姓杨的小湾里。后来刘秀被王莽的一个部将发现,王莽便领一彪人马杀了过来,刘秀慌忙向南逃奔。后面的追兵高喊:“那骑白马,穿白袍的就是刘秀,快追,抓住他有重赏!”王莽的军队眼看就要追上刘秀,忽然,狂风大作,从河边吹来漫天白沙,如烟如雾,遮天蔽日,追兵看不见刘秀的白马白袍,刘秀就趁机策马向西逃跑。白沙飘落之后,追兵又撵刘秀。刘秀情急之中见一小街旁有口古井,就弃马跳下井去。追兵至井口向下看,这时,井内已结满了一层层的蜘蛛网。追兵又急转向沙子岗的大路上追去。白马看到追兵离开了,就从塘里跑出来,奔至井边,驮起主人向西疾驰,刘秀一路历险,好不容易逃进一座古城,关上城门,拉起吊桥,这才平静下来。刘秀登基之后,敕命将历险之地为出马岗杨、白沙铺、义井铺、望安铺、得安府等。

白沙铺的古代构造及地理位置

白沙铺凭借东面那条河为 依靠,在南、西、北三面筑成丈把高的土石墙,形成一个大半圆将白沙铺围住,人们叫它“寨子”。正东、南、西、北四门都有三层楼高的门楼。门楼底层左侧是土地堂。门楼门的顶额青条石上,是用阴文红漆写成的某门楼三个显目大字,门两侧的青石柱上,也是阴文红漆写成的对联,每个门楼前都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子相对,各门的门楼都显得古朴而壮观。紧挨着寨墙的是壕沟,只有门楼前才有路与外面直接相通,这壕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护城河”。闹匪盗时,各门楼的顶层有人守卫,以保全铺人的平安。

白沙铺的正街,是标准的 “十”字形,从交叉处分为东南西北门、四条街。民国时期,总人口三千左右,大多数人是半农半商。

白沙铺之西是绵延起伏的 丘陵,人们称为“岗”,河之东则是一马平川,人们称为“畈”。河西岸的白沙铺凭着它特有的地理位置,便成为岗、畈两地不同出产物的交易中心。白沙铺出西门,有条古驿道直通德安府城,人们叫“大驿路”。白沙铺是这条大驿路的第一站,也是“五里一店,十里一铺”的第一个铺。既然是大驿路,那当然有马、马车、驴车、独轮车等来来往往。白沙铺东面的那条河,水清、味甜。与上游三十里的古镇——花园比起来,这儿河床宽得多,深得多。所以河中往来的船、停泊的船也比花园多得多。河上曾有两只大渡船,每只船长四丈多,宽将近一丈,是澴水上的渡船之最。尽管如此,每日上午过渡船的人还得排队等候过河。

曾经的繁华

由于白沙铺水陆交通便 利,使白沙铺成为河西一带(包括应山南端、德安东部)与汉口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河西方圆百余里的农产品,如稻谷、齐米(谷壳未砻尽的)、皮棉、纱线、蚕茧以及豆麦杂粮等,被源源不断地运至白沙铺,然后装船运到汉口等地,汉口的轻工产品和生活日用品则被商人们用船运到白沙铺,然后卖给西部丘陵的各村庄。夏秋两季,是白沙铺最热闹的季节。几条大路上,肩挑的,推车的、赶车的,络绎不绝。在河中撑篙的,扬帆的,来往穿梭。嘎吱嘎吱的车轮声、噼啪噼啪的行船声,嗨唷嗨唷的搬运工人的号子声、讨价还价的叫卖声混成一片,到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

乾隆年间,白沙铺有十大 封建地主。最出名的是余义和、陈元记,这两家曾是孝感出北门数一数二的大地主。有一年,余义和的一个千金发嫁到小河。送亲的轿子有二十多台,骑马挂刀的有十余人,抬箱笼嫁奁的不下三百人。一路鸣锣响铳,好不风光!他家还有炮楼、保安队。陈元记家的房子有百余栋,从东门楼直至十字街口,黑压压一片,几乎占据了东门整条街!在南门,还有给“七姑”、“九姑”等人的几栋房子。陈元记家几个房头的小妾、丫头和长工有一百多人,真的是钟鸣鼎食之家。

十九世纪中叶,封建地主 开始衰落,逐渐被一些工商资本家所取代。工厂在这儿悄悄兴起,除一些铁、木、竹等手工作坊外,还有印染、丝织、酿酒、磨粉等小工厂。最具盛名的是胡兴顺、徐同发、黄国泰三家碾米厂,刘义兴、李隆盛两家砖瓦厂。还有一些大商铺,如刘大有、蔡大兴、陈和顺等杂货铺,彭兴盛、陈煜记的绸缎纱布庄,唐春和、唐顺和、曾天顺等大米行,杨隆聚、杨天和、徐同康、仁聚堂等大药房,以及蒋昌泰、叶益兴、陈茂兴等的大酒馆、饭店、茶楼。这时的白沙铺是一河两岸、方圆百余里闻名的工商业大集镇。

每当夜幕降临,正街的夜 景,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些商家门前的灯笼“红”了起来,映得朱字招牌红光闪闪,十多家的大气灯也亮起来了,照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最热闹的是十字街,稍有钱的人都来这里吃夜霄。什么干子酒、糊辣汤、烩豆皮、米酒汤圆、炸花生粑、清炖牛排……这里香气四溢,让你直流口水。还有唱小曲的,演皮影戏的,打鼓说书的。只要你肯来这儿坐一坐,转一转,一天的疲劳便会自消。

白沙古镇

白沙铺虽无斐然的名胜, 却也不乏古迹和美好的传说。那“百步两座桥,一里三座庙”、“一矶挑双潭,三龙戏二水”,便是人们的美谈。从南门口顺河走一里多路, 有两条相汇入澴河的壕沟——大堰溪和小堰溪。从西流来的叫大堰,从北流来的叫小堰。在两堰相距百步处,架起两座石板桥。桥面都是用长七尺、宽一尺、厚八寸的长条麻石铺成的。大堰桥长十丈、宽八尺,中间的桥墩高一丈五六。小堰桥长七丈、宽八尺,中间桥礅高一丈二三。桥下是干活的人歇息,小孩嬉戏的好去处。这百步的“两座桥”相传是明代的几个行僧用多年化缘来的钱修的。自那以后,白沙铺的南部交通大大便利了。正如童谣所唱: “大堰桥,小堰桥,全靠和尚化元宝,元宝变成桥,南门生意好。” 大堰桥的南端东侧,有座 玉皇阁高耸于河岸。人们说,玉皇阁是个“簸箕地”,发大水时,这地能随水涨,如同“水涨船高”一样。至于它是否能随水涨,人们只是口耳相传,不得而知。但是发大水时,周围是一片汪洋,而玉皇阁却像湖心的一只小楼船,从未被淹垮过,这确是事实。

南门正街的西侧有座“善 堂”。善堂的二楼顶有个亭子,人们叫它“黄金楼”。南门街的生意火爆,但南门却年年发火灾,人们都说这与黄金楼有关。闹“长毛”那年,有位单身老者,人称“五老头”,走到善堂前,忽然全身发燥,眼冒青烟,看见黄金楼顶火球一闪,便一纵身跳上去,拆了黄金楼。人们看到一道红光起,却不见人下来。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歌谣:南门的五老头,拆了黄金楼;一道青烟起,人随青烟走!然而有人说,五老头自那天后,投奔长毛去了。西门楼北角有个火神殿,每 年天干物燥的初冬,人们都齐集到这儿,举行盛大的跪拜仪式,以求一年的烟火顺遂。

寨墙外东北角,距河边半 里处有座观音庙,庙前有几排柳树。人们说观音菩萨洒净水,用的是就是这种柳条,所以这儿的柳树叶至冬季也不枯落,只是颜色变淡而已,人们认为这是菩萨显灵的缘故。每年正月间玩龙灯,人们要先在玉皇阁饰灯(龙灯是高置于阁的后殿的,请出龙灯时,要将它装饰一番),然后到观音庙“开光”。因为观音菩萨的慈悲诲育,白沙铺人皆忠厚善良;因为有观音菩萨的保佑,白沙铺一直祥和平安。 这三座庙几乎成正菱形, 相距皆一里左右,故曰“一里三座庙”。

出东门沿河上行一里处, 有个石头矶。此矶立于河中西部,周围乱石林立。据说白沙铺的这条河,原先本是一条港,叫“猫儿港”,港窄且深。一次,一个道人路过此地,见水黑如墨,阻滞不畅,再细察看,见港底上端有道石埂横卧。于是,显其道法,辟开此石。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一股青烟从水中冲起,在空中旋了一圈,向东边大山方向飘去。道士说:“这石埂是黑莽精所化,现已逃回东山去了。”此后,原在杨家河拐弯的澴水,便笔直奔泻向南。原先的港,便成为河。之后,便有“打开猫儿港,现出干大河(肖港那边原先的河变成了大沙滩)”之说。

白沙铺南五六里,有叶河 潭;北七八里,有太公潭。故曰“一矶挑双潭”。叶河潭广集水族之众。每年深秋“开河”之日,先拜祭河神,举行盛大的典礼仪式,然后千条渔船争发,万把渔网竞撒。岸上人声鼎沸,惊叹之语不绝。第二天,白沙铺的鲜鱼压满街,买鱼的人比肩接踵。十天半月之后,各家悬挂一串串大腊鱼,皆笑盈盈地说,年年有鱼(余)啊!然而,北边的太公潭则几乎无鱼。人们说,那是鱼被姜太公钓怕了,才跑到叶河潭去的。太公潭虽则少鱼,但太公崖壁立于绿潭之东,其景之雄奇瑰怪,让人惊叹。崖之背处有“虎饮涧”,一块巨石突起于山之脚,犹如张开大口的虎头,口中之长“舌”伸进山涧边,其状像虎饮状,景观十分逼真。

白沙铺的西边和北边,有 龙家岗、狮子港、广家岗、猪王湾、孟家岗。三条岗岭起伏蜿蜒如三条游龙,夹携着曲曲弯弯的两港水,引着这二水入注澴河。汇聚处,一在铺之南,一在铺之北。故人们称之为“三龙戏二水”。狮子港边有狮草果,人们常采摘它用来治伤风感冒。猪儿(后改为朱尔)港中虾鲜草、竹叶漂特多,是猪的好饲料,猪子吃了肯长膘。由于两港水草繁茂,港中的花红虾特别多,人们伸手下去,就能抓一大把。用这种虾炒的青菜,色艳味鲜。做成的虾片和虾酱,都是人们最喜爱吃的。

由于白沙铺地理位置优 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生意兴隆,所以,在明清时代,此地就有“鱼米乡”、“小汉口”的美称。(摘于龙金堂同志的 《乡村教师金桃传·第一部苦难年华第一节白沙古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