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释义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中科院合肥分院,合肥分院拥有四个研究所,是一个以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和开发研究并重的基地型分院。由成立于七、八十年代的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和原中科院合肥分院五个独立法人单位整合而成。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简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在安徽设立的一个综合性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合肥研究院位于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蜀山湖畔的董铺岛上,面积2.65平方公里。岛上三面环水,绿树成荫。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莅临视察时对这里的科研环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欣然题词“科学岛”,由此科学岛成为合肥研究院的别名。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来岛视察时,对科学岛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大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势。合肥研究院下属研究机构有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强磁场科学中心等。

中国科学院在合肥研究院部署的主要学科有等离子体物理与磁约束核聚变、强磁场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与纳米技术、大气光学与遥感、环境光学与技术、仿生感知与智能系统、激光材料与技术、超导电工与节能应用、离子束生物工程、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太阳能材料与工程等。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合肥研究院建成了20多个装备优良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10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包括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智能机器人传感技术、中科院材料物理、离子束生物工程、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等9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我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HT-7实验装置,自主计、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是中国主要的核聚变研究基地之一,也是世界实验室在我国设立的核聚变研究中心。

合肥研究院现有在职职工180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00多人。在现有的220多名研究员中,有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杰青、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863”计划专家和大科学工程专家、“千人计划”和 “百人计划”入选者等130余人。形成等离子体物理、纳米材料等多个创新团队和973团队。合肥研究院设有等离子体物理、核聚变工程、材料物理、光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5个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研究生重点培养单位,目前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余名。

科研单元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机构发展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成立后,以体制创新带动学科发展,打破了原有研究所的界限,在管理机构、科研体制、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布局和优化,学科目标进一步凝炼,科技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实力。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占地约2800多亩,拥有有科技人员约1200人,科研生产用房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亿多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约50台套。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岛人在这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奋力拼搏,不断开拓,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研究所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占领了宝贵的一席之地。

地理位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在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蜀山湖畔的“科学岛”上,这里三面碧水环绕,四季绿树成荫,长3.4公里,宽1公里,面积约2.26平方公里,距市区15.8公里,是一个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主,高技术应用开发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

发展前景

乘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的东风,在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合肥分院进行了跨所跨学科的全面整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于2001年12月正式成立,新成立的研究院将进一步凝炼科研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科交叉,增强创新能力,争取在等离子体物理与磁约束核聚变;大气光学;纳米科技与材料物理;环境光学与环境监测;离子束生物工程;应用激光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低温超导磁体和电力节能应用等领域为国家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成果,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兴皖"战略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

历史沿革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70年12月,经过30余年艰苦创业已形成了以大气光学、环境光学及环境监测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在激光大气传输和激光大气探测、激光光谱学、环境光学和环境监测技术、遥感和辐射定标与修正、新型激光器和晶体材料、医学光电子和激光医疗仪器、光电子学和光电工程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环境监测技术、工业和医用激光技术、激光晶体材料等方面开发出了系列高技术产品。

成立于78年9月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主要核聚变研究基地之一并成为世界实验室在中国设立的核聚变研究中心。拥有我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托卡马克实验装置HT-6M、2MW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2MW低杂波驱动电流系统、总功率达20万千瓦的交直流脉冲发电机组、中国最大的低温液氦系统、20万高斯稳态混合磁体以及先进的计算机控制和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该所首创的离子束生物工程,现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分支-低能离子生物学。

由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庭燧担任第一任所长的固体物理所成立于1982年3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机械振动吸收能谱学、计算凝聚态物理理论和计算材料科学、氧化物的电子输运等。该所现已拥有国际一流、频谱齐全、温度范围宽的内耗测量装置和一批材料制备及其物性和微结构分析测试设备,其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数和被引用数在全国研究机构中位于前列,并成为主持国家"九七三"项目"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首席科学家单位之一。

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建所于1979年10月,其前身为五十年代成立的中科院华东自动化元件及仪表研究所。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智能所现已成为我国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建立起一支既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又 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善于联合攻关的科技队伍。其主要学科方向为传感技术与智能技术,研究领域包括厚膜敏感材料与传感器、化学传感器与智能材料、微传感器与微系统、机器人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物流自动化、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该所是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厚膜专业点和国家"863"智能机器人技术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强磁场科学中心成立于2008年4月30日,为科学院下属的一个非法人科研单元,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根据国家发改委对于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批复,未来将依托该中心建设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发展目标有三项:一、建设国际先进的强磁场实验条件,满足我国多学科研究对于稳态强磁场实验条件的基本需要;二、开展强磁场下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等多学科前沿探索;三、发展强磁场相关技术,并在强磁场条件下加强新技术发明创造。在未来五年内,强磁场科学中心主要致力于建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大科学工程项目,建设比较完善的稳态强磁场实验条件,建成一支精干的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队伍。目前强磁场科学中心承担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先进制造所)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下属的七个研究单位之一,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常州,学科方向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2007年1月合肥研究院与常州市科教城共建的“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成立,2010年1月10日合肥研究院和常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所是以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为基础,与原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智能车辆技术中心和常州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合并而成,并注册为常州市事业法人“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人才战略

人才队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科技力量雄厚,先后拥有四名院士,现有职工1500余名,科技人员约1000人,其中研究员117人,副研277人,有博士生导师85名,硕士导师16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2人,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以及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4人,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17人。在职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职工总数的41%。设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18个。已为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输送了1500多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科技人才,现有博士后人员20多名,在学硕士研究生524名,博士研究生414名,包括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20多名。

科研支撑

实验室设置与学科方向

设有国家“八六三” 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辐射定标与表征技术创新实验室、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机器人传感技术实验室;环境光谱学联合开放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离子体物理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心、安徽省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应用激光技术研究中心、低温超导磁体和电力节能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20多个装备优良的研究室和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有:

等离子体物理与磁约束核聚变、大气光学、纳米科技与材料物理、环境光学与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离子束生物工程、应用激光技术、低温超导磁体和电力节能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和传感与人工智能技术等。

技术支撑与后勤保障

现有科研设备总值2.7亿多元,十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180台,百万元以上的大型装备25台;拥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条件和一流的的网络环境,新建了一个每秒浮点运算能力达两千多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也已开通,一条155M的高速宽带,直接与北京的中国科技网CASNET相连,国际出口线路畅通无阻;拥有日供水能力2500吨的自来水厂和日处理能力2000吨的污水处理厂;2003年新建成的双回电源进线110kv变电站,供电能力达81500kvA,为各类实验提供强大的、可靠的电力保障;组建起基地大后勤一体化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了物业化管理的新格局,为科研、管理、生活提供了有力地保证。

科研成果

多年来,各研究所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省攻关等项目,取得各类成果700多项,其中100多项获得国家、省部委奖,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00多篇,获国家专利300多项。仅2003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金奖一项、国家烟草专卖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入选“2003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一项。

学术刊物: 由合肥研究院编辑出版、对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有《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 英文版)、《量子电子学报》、《光电子技术与信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国际信息获取学报 英文版)

功能定位

以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牵引,学科前沿为导向,大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大型技术物理装备为平台,建成具有突出学科交叉优势,由国家级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组成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技术研究、高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战略能源、激光大气传输、新材料、智能信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