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释义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采取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核心机制、劳动和资本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如何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参考意义。

书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作者:刘永军 梁泳梅

ISBN:9787505879560

页数:330

定价:33.00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字数:380000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一部分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特征与核心机嗣

第二章 居民收人分配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第二节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多维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的核心机制:古典产权制度

第一节 产权制度与收入分配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下的收入分配

第三节 私有企业产权制度下的收入分配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差距

第四章 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差距的现状

第一节 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界定

第二节 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差距现状

第三节 劳资收入差距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最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经济部门中劳动收人与其他要素收人差距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两面性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忽视劳动者权益的原因

第三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两面性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私营经济部门的劳动收入与资本收人差距

第一节 私营经济的发展与现状概况

第二节 私营企业的古典产权制度

第三节 古典产权制度下企业劳资差距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私营经济部门中劳动收入与资本收人的差距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股份经济部门的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差距

第一节 股份公司产权制度的现实考察

第二节 股份公司产权制度以资本权利为主导的原因

第三节 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差距偏大的现实验证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行业收入差距

第八章 行业收人差距的概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第二节 行业收入差距的演变及特征

第三节 行业收人差距的价值判断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行业收人差距与行业垄断和竞争制度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与行业收入分配的制度决定

第二节 行业垄断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依据

第三节 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分析

第四节 反垄断的困境与方向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行业收人差距与工资收人分配制度

第一节 劳动力行业流动的制度约束

第二节 行业收入差距与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第三节 构建统一的行业收入分配的制度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居民城乡收入差距

第十一章 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变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总体态势

第三节 城乡收入差距的自然量与非自然量的区分

第四节 城乡收入差距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农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人水平影响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农民人力资本

第二节 现代农业生产及非农业生产对农民人力资本的要求

第三节 农民人力资本、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间的微观机理

第四节 农民人力资本与信息获取能力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农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系统性

第二节 系统分析的动力基础

第三节 农民人力资本投入结构优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

第四节 农民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

第五节 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制度环境改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经济系统模型

第一节 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环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与城乡收入差距

第三节 新古典城乡收入差距动态模型

第四节 内生城乡差别模型

第五节 人力资本水平差异与收入差距扩大的计量验证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影响中国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差异的经济因素

第一节 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下的现实描述

第二节 固化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差距的二元制度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促进我国农民人力资本增长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第二节 加强对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

第三节 职业教育在农民人力资本开发中的目标定位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区域居民收入差距

第十七章 区域居民收人差距

第一节 区域差距及区域二元特征

第二节 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序言

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孟克列钦(A.M0ntchretien)最先使用的,其英文是“political economy”。孟克列钦认为,经济学应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而不应仅限于对家庭管理和庄园经济的研究,从而实现了把经济学研究从家庭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革命。后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他们不仅研究了国民财富,而且还研究了社会经济过程中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对经济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革命,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之一,他前期的经济学手稿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正标题的,其巨著《资本论》则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其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并在此名称下阐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这成为了约定俗成和传统。今天我们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理论经济学,它构成应用经济的学科基础。

现代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理论经济学,它不仅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而且研究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社会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研究行业和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研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但并不完全排斥其他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理论,而是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经济学发展中的科学成果。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应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吸收养分,要吸收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养分。

本套丛书作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之一,力图促进中国经济和经济学的发展,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收入分配差距一直是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谋求平等的发展是经济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效率提高的同时应该让更多的人享受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共享改革的成果。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企业利润连续几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2007年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高达35.5%,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一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更进一步改善: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增长最快的时期。从1978—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 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 140元,实际增长6.3倍。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我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