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研究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徐海燕 著 丛 书 名: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系列丛书出 版 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ISBN:9787802476042出版时间:2010-01-01版 次:1页 数:358装 帧:平装开 本:大32开所属分类:图书 > 法律 > 民法 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研究(1859-1949)》通过对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出近现代专利制度得以建立的4个标志性特征,并依据上述特征,概括出专利制度在我国近现代的3个发展阶段,进而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专利制度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并通过将我国近现代专利制度与英、美、日三国进行纵、横两个向度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近现代专利制度完善的程度,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当时专利较为完善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从对专利制度功能的认识、完善专利制度本身和制度运行环境以及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出健全和完善我国当代专利制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启示。 读者对象:专利研究和实务工作者。 目录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关于专利制度史研究 二、关于版权史和商标史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产生的逻辑背景 第一节 西方专利制度的起源 一、早期的专利 二、威尼斯1474年《专利法》及英国1623年《垄断法》 第二节 西方专利制度的建立 一、专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二、专利制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 第三节 专利制度形成与确立的标志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萌芽时期(1859~1911) 第一节 专利制度萌芽的背景分析 一、清末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二、从“重农抑商”到“惠商劝工”政策的变化 三、清末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 四、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变化在法制中的体现 五、外国要求中国保护其专利权 第二节 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 一、洪仁玕最早提出建立专利制度的主张 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专利制度畸形发展 三、“百日维新”时期中国第一个有关专利的法规颁布 四、新政时期管理专利机构成立及其核准的专利 五、清末有关专利制度的争论 第三节 结语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建立时期(1912~1927) 第一节 专利制度建立时期的背景分析 一、经济背景 二、技术的进步 三、企业家群体的出现 四、法律背景 第二节 专利制度建立时期管理专利的机构 第三节 专利制度建立时期颁布的法规 一、1912年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 二、1923年对专利法规的修订以及颁布施行细则 三、北伐战争时期各地的专利政策 第四节 有关外国人专利呈请挂号的问题 一、外国人呈请专利挂号的经过 二、外国人呈请专利挂号的具体情况 ……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发展时期(1928-1949)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 前言在法律发展史上,知识产权是罗马法以来“财产非物质化革命”的制度创新成果,也是西方国家三百多年来不断发展成长的“制度文明典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知识产权是一种制度“舶来品”,大多是被动移植、外力强加的结果,知识产权立法不是基于自身国情的制度选择,往往是受到外来压力影响的结果。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百年史,是一个从“逼我所用”到“为我所用”的法律变迁史,也是一个从被动移植到主动创制的政策发展史。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政府50年的时间里,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被动性接受”阶段。自19世纪末叶以来,从清朝政府实行新政向西方学习到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取材外国法进行移植,知识产权法律无一不是被动立法的结果。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50年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则处于“调整性适用”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知识产权制度处于“法律本土化”的摸索阶段: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管理功能,主要依赖一些行政规章保护知识产权;后20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得以“拨乱反正”,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靠拢。从中国加人WTO到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进入到“主动性安排”阶段。近十年来,中国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致力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并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以此作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抉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