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释义

简介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创立于2003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的纪录片电影节。在过去的六年中我们一共放映了250多部国内外的优秀影片,并成功举办了小川申介回顾展、土本典昭回顾展、亨利·斯托克回顾展等纪录片大师作品展映活动。许多重要的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上举行了在中国甚至全球的首映仪式。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目的是推广国内最新的优秀独立纪录片,为独立纪录片人、观众、研究者以及他们之间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同时也为创作、发行等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推动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

第一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2003年3月29日至4月1日,由现象工作室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纪录片交流周”在国家图书馆报告厅、北京师范大学和王府井书店3地同时举行,如果不是因为王兵的《铁西区》从未如此完整地播放过(9小时15分钟),而想为此做个首映礼,这次交流周估计会跟去年的青年导演交流周一样,没有宣传,没有首映式,大家来了也是直奔主题—看片子。主办方退到了最里面,只剩下纪录片在说话。

有谋乃大

50部纪录片的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拍的电视纪录片到中国新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吴文光的《流浪北京》再到刚制作完成不久的施润玖的《安定医院》及近来呼声很高、不断参加国际电影节并且从未一次性完整地播放过的《铁西区》(在此之前,国内真正看过这部片子的人只有导演王兵身边极少量几个朋友),此次交流周上的影片基本上囊括了当代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

这其中除了中央台的电视纪录片公映过之外,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杜海滨的《铁路沿线》、张元的《疯狂英语》、贾樟柯的《公共空间》、因为《英雄》而名声大噪的《缘起》都算是名声在外;而《八廊南街16号》、《回到凤凰桥》等在国外电影节上获过奖的,看过的人也还算成规模;至于其他的则大多是作者们的压箱之物,难有上大屏幕的机会。在此之前,北大新青年、青年电影交流周包括DV新世代等活动也曾将纪录片作小单元放映过,但如此集中且成规模地放映在国内可算是首次。

沟通渠道的不畅以及纪录片的涵义及方式都注定了它区别于商业片、电视剧乃至所有其他热门节目的孤独,在全世界,连最重视艺术品位的法国也只有一家电视台和影线放映纪录片。

或者正是因为这点,它的观众群相对忠诚,喜欢的总是追的,不喜欢的人,哪怕看免费的放映,也会先考虑是否影响了自己休息的时间。

虽然没什么名目,说了首次,又如此面面俱到,大而全的野心不可谓没有。只是不管是主办方还是观众,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曾经开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先河,90年代,一批独立的纪录片制作人的出现丰富和加快了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这10年,正是中国飞跃迅速、大破大立的10年,也正是需要纪录片、扩大纪录片内容的10年。加上纪录片的可操作性,数码技术的发展,纪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任何一个对生活敏感的人都可以扛起设备深入生活。纪录片数量的大大增多使得如何在庞大的基数中做选择成了整个活动的重头戏。一个发烧友级的纪录片爱好者也不可能在4天的时间里看完50部,主办方也没有让大家过足瘾的打算。主办方负责人朱日坤的态度是:“大家一次全看完了多没意思。”套用王兵的说法:不能因为大家没机会看你就不拍了,放映不过是个早晚的问题。

脸色不红心不跳

《脸色不红心不跳》是崔子恩的一部玩作,找了几个学生导了一部话剧不像话剧、电影不像电影的片子,这部纯粹满足导演个人兴趣的作品曾被评价为 “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而这部片也破纪录地在现场放映过程中就直接被观众打断。面对质疑,免不了一番唇舌相战。有意思的是,正是这部影片被选中去参加了今年的香港电影节。

其实,这部电影与此次纪录片交流周并无直接关系,惟一共通的是,1988年在电视台搞摄像的吴文光也是凭感觉去拍了几个朋友变成《流浪北京》,后来在朋友的手中传到国外获了奖,同时引发了以谈话为主要叙事方式的纪录片形式(如今《流浪北京》里的人物牟森、张大千等人已是各有各的归属)。十年以后吴文光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当时朦胧地感觉好像要失去的东西不到几年就真的失去了……在列车奔驰的过程里面,甚至来不及看一眼,80年代就这样过去了,90年代就这样过去了……

评价中国纪录片的整体状态,王小帅认为类似独立电影的早期,带着比较明显的自身的痕迹。他此次参展的纪录片《除夕》、贾樟柯的《公共空间》都是出自韩国全州电影节“三人三色”的作品。《除夕》原来的打算是拍他的岳父,没想到刚刚准备拍,岳父就去世了。以女同性恋题材为背景的《盒子》也是此前获过好评的纪录片,尹丽川的评价是,虽然是一部讨巧的题材,但能够深入进入人物的内心,在同类型的片子中算是相当成熟的。

看过50部纪录片就试图给中国纪录片一个说法难免偏颇,这次展出的50部作品的内容大都是关注底层和弱势人群的视角,数量的庞大并没扩大多少题材的选择。

这次电影周之前,风头最劲的当数《铁西区》。不仅因为是最长的9个多小时,还因为这部电影此前就获得的美誉。片子分为三部分,从1999年拍到 2001年的作品是王兵的处女作,电影学院摄影系出身的他用了一种置身事外的,冷静的叙事语言纪录着沈阳铁西区人的工作、生活、命运。作者在硕大的场区里拍拍走走,没人质疑过他的存在,他也不过问其中的困惑。除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少量作者的声音出现外,《铁西区》更像一部故事片的节奏,随着开始时飘雪的长镜头一点一点往里透。

《铁西区》在2001年用第一部分的《工厂》参加了柏林电影节,2002年获得鹿特丹电影基金,这成了王兵最终能够剪辑完成的雪中之炭,如果不是这笔基金,今天的《铁西区》能成什么样子没人知道。

在王兵看来,只存在纪录片而不存在中国纪录片的说法。“为什么大家愿意去参加国外的电影节,一是沟通渠道,二是在这里你能够很快看清自己的位置。大家都在用什么样的观察角度和叙事的语言。现在拍纪录片还局限在个人的领域就太低了,应该将自己的视野和观察放在历史的大进程上。”

看老经典《铁路沿线》的时候,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中国的纪录片人已经学会了用更耐心更细致更平等的镜头语言和拍摄方式潜入社会的深层,去捕捉和挖掘拍摄对象的生活实态。但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能够长时间看这些纪录片的人总要有个坚强的心脏才能在座位上坐得下去。

拍摄《北京弹匠》(一部反映弹棉花工匠生活的纪录片)的朱传明说过:“我经常遇到的总是:弹匠现在在哪里?的确,这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片子拍完了,人家回家去了。片子跟他毫不相关,片子既不能给他带来什么,也不能改变他什么,相反,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能给他带来伤害。有时想想,纪录片真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第二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本次纪录片交流周由中华世纪坛及现象工作室主办,王昱东、朱日坤、左靖、崔峤、万小刚等策划,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南京红色经典艺术馆、南京半坡咖啡馆、上海顶层画廊、中国电视纪录片委员会、东方全纪录协办,以「平凡的世界The Quotidian World」为主题,于一周的会期内呈献60部电作品,并于2004年6月20日下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专题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影片交影,将分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中国电视纪录片」、「人文与社会关怀」、「中国纪录片回顾」、「世界纪录片」,以及仅限北京地区展映的「日本纪录片单元」等6大部份:

「中国独立纪录片」将放映来自北京、河北、上海、台湾、深圳、香港等内地创作人的多部独立纪录片,例如:张同道《居委会》、黄文海《喧哗的尘土》、张侃文《海船》、王维薇《我和阿婆》、蒋志《片刻》和张虹《中学》等。

而「中国电视纪录片」单元则会放映国内多家电视有限公司策划制作的不同类型电视纪录片,作品有深圳市梧桐山广播电视有限公司的《歌舞伎町的案内人》、中央电视台及上海电视台《敬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以及东方全纪录《长湖恋》等7部作品。

「人文与社会关怀」部分由崔子恩、朱日坤及左靖策划,安排了陈为军《好死不如赖活》、佟立《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石头《女同志游行日》、魏星《忘记他是她》等7部关注艾滋病、同性恋等社会题材的国内作品。

「中国纪录片回顾」将会放映郑大圣《DV中国》、贾樟柯《公共场所》、张扬及罗拉《后革命时代》等多部回顾中国历史的纪实作品,其中还包括「工农兵三部曲」和「电视纪录片」等专题放映会,作品包括康健宁《当兵》、段锦川《拎起大舌头》,以及中央电视台《望长城》之二《长城两边是故乡(上中下)》等。

「世界纪录片」单元就搜罗了来自美国、奥地利、荷兰、俄罗斯、韩国和德国等地的经典作品,题材多样丰富,巴巴拉.库伯(Barbara Copple)《美国梦》、伊文思(Joris Evens)《风的故事》、Mark Kitchel《伯克利的六十年代》、维尔托夫(Dziga Vertov)《持摄影机的人》、朴基佰《灵媒》及里芬斯达尔(Leni Riefenstahl)《奥林匹亚》等。

而仅限北京地区举行的「日本纪录片单元」,由藤冈朝子及中岛圣雄策划,与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18回国民文化祭、山形2003纪录片节、第1届北京大山子艺术节合作,将展映8部来自日本的不同主题作品,包括白川敏弘《那现在,到哪儿,去?》、大野聪司《团地酒》、Yamauchi Yoko《色.女孩的世间欲望》和Honda Takayoshi《新城物语》等。

由于本次记录片交流周,将于京、宁、沪三地联动,故放映地点包括中华世纪坛、南京红经典艺术馆、南京半坡咖啡馆等上海顶层画廊。

第三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第三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The 3rd China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Forum)于2006年4月18日至22日在中国合肥举办,本次活动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北京现象工作室联合举办。

来自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著名电影机构的负责人和选片人将出席本届交流周,与国内业内人士展开深入交流。中国优秀纪录片作者吴文光、王兵、黄文海、鄢雨、季丹等导演将出席本次活动,著名的纪录片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等也将来参加研讨,部分学者还将开展讲座。

本届交流周采用放映、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分优秀纪录片展映、学者讲座、导演阐述与观众互动等三个阶段举行。搭建组织者和制作人之间、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研究者和创作者之间良好沟通互动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普通的公民都能看到自身表达的愿望和权利,是新一届影展追求的一种新的尝试和目标。

在持续5天的活动时间内,将陆续首映近一年多来中国本土的最优秀的纪录片。导演沈晓闽的《798》、导演贺峥《青龙路十九号》、导演舒浩仑《乡愁》等二十多部纪录片将在安徽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分别放映。沈晓闽等部分纪录片导演届时将与现场观众做导演阐述并回答观众提问。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协调人滨治佳,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办人之一金智爽、法国马赛国际电影节主席让-皮埃尔·里姆将主要对本国纪录片电影节方面的情况向与会者作深入介绍。

讲座分作者讲座与学者讲座两种不同类型并列举行。《流浪北京》、《江湖》制作人吴文光,《渡口》、《迁镇》导演郭熙志,《铁西区》导演王兵,《淹没》导演鄢雨,《好死不如赖活着》导演陈为军,《食指》、《片刻》导演蒋志以及《喧嚣的尘土》、《梦游》导演黄文海等七位纪录片作者将就纪录片的创作方面深入阐述个人体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等三位学者将着重就中国纪录片现状与与会者交流探讨。

纪录片(Documentary Film)被称为是“最有文化的电影”,也被认为是“最真实的电影”,或者是“最有价值的电影”。因为其忠实的纪录作用,纪录片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最重要的纪录方式,也是历史变化的重要见证。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中国的纪录片特别是独立纪录片还是非常缺乏播出平台。一直到今天,国内也很少有观众真正从电视上看到我国的独立纪录片的面目。在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纪录片一直为商业团体和观众所重视。类似BBC和NHK很早之前就把纪录片制作的触觉伸到我国,利用我国的资源和人才进行纪录片的创作。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和市场正在经历着重要的变革。随着DV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独立制作人员加入纪录片的创作队伍,纪录片产生的数量在近几年中不断递增。同时,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纵横五千里的广袤地域的差别性,给纪录片题材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意味着这个土地上的纪录片市场有着无限可能。

第四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第四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将于2007年4月30日至5月6日在宋庄美术馆举行,栗宪庭将出任本届交流周艺术总监。

本届交流周将在入选作品中进行谨慎的评比,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竞赛性的纪录片影展。

第四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举办时间为2007年4月30日至5月6日,地点位于北京通州区宋庄美术馆,由栗宪庭担任艺术总监,朱日坤、左靖担任策划与选片,设计为王我,主办方为宋庄美术馆、栗宪庭电影基金、现象工作室。

第五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第五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于2008年5月25日——31日在宋庄美术馆、现象电影院举办。这个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会主办的独立电影交流活动,迄今举办五届。本届交流周,包括中国纪录片竞赛单元、中国纪录片展映和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回顾展,以及导演交流和研讨。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中国独立电影制作人的艺术真诚和人文关怀。

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拒绝幻想"一切都很好"

5月30日晚,北京宋庄现象工作室的放映厅,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闭幕。作为艺术总监的栗宪庭致辞非常简短,他为开幕时未能到场迎接,向所有导演、观众鞠躬致歉,这位被称作“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长者、著名艺术批评家,以如此谦逊的举动,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致敬。 主持闭幕仪式的节目总监朱日坤随后上场,他手里拿着一个装满烟头的矿泉水瓶—这就是将要授予本届纪录片交流周中国竞赛单元最高奖获得者的奖杯。两天前,6岁的小志愿者王阿和8岁的栗如其、11岁的月月一起,就开始了这项捡烟头的工作,烟头是一周来聚集于此的纪录片创作者、来往观众随手扔在放映厅外院子里的。朱日坤认为,三个孩子充满公益心与责任感的劳动成果,就是对优秀纪录片创作者最好的奖励与警策。

这个中国最重要的独立纪录片电影节,最高奖称作“独立精神奖”,今年它被颁给了赵亮导演的《上访》,奖金是微薄的5000元。另外的评委会奖和优秀纪录奖,得主分别是林鑫导演的《同学》、王利波导演的《掩埋》。

刚刚参加戛纳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返京的赵亮说:“对于我而言,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奖,因为我更希望这部影片被国人看到。”

被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评价为“中国有自由影像以来最具震撼力作品”的《上访》,注定无法在国内广泛传播。而在这一次的纪录片交流周上,它幸运地放映了2次,2个小时的“国际版”被作为开幕影片,参与竞赛的是5个多小时的“国人版”。5小时版本放映时,放映厅里连过道都挤满了人,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外面拉上警戒线,以避免更多观众涌入带来安全隐患。如此漫长的电影,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

观众的构成和反应却是各式各样:有人把残酷的现实当作故事,每到荒诞处就爆发响亮的笑声;更多人默默不语,不断抬手揩拭眼泪;最奇特的是那些隐秘的“侦探”,每当屏幕上出现敏感言论、激进面孔,便迅速按动手中的相机。

起步于2003年的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成长一直并不顺利。2004年这个纯民间的影像交流活动曾试图与中华世纪坛合作,结果放映只进行了一天就被迫中止。它举办的场所从北京城内不断被边缘化,2007年迁至宋庄,才渐渐稳定下来。

每年5月,赶赴交流周的纪录片爱好者们,一天在路上需耗费四五个小时的往返时间。而从2007年到2009年,愿意付出如此代价的观众几乎增长了一倍。民间纪录影像对中国现实的直面态度,常常使一些人如临大敌,观众则更多表现出震动和理解。几乎每一场的放映结束后,都有人站起来向导演表达感激,感激他们在艰难环境中的探索扩展了自己认识这个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创始人和主要策划人朱日坤,自称是个悲观主义者。他说自己并不觉得电影有多么重要,在为本届交流周所写的前言里,他记道:“纪录电影依然和这个社会的一切一样,无法独善,并在充满问题和危险中前进。这些问题来自外界,同时也存在每一个创作者以及我们的中间。我们所有的懦弱,对自身的放纵,以及以艺术的名义对他人的剥夺,道德上的沦落,都是跟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艺术只能提出问题,无法解决,交流周所做的一切,或许只是拒绝“一切都很好”的幻想。

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DOChina7 成都巡回展

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巡回展于2010年5月28日至30日在四川成都西村艺术空间、西村影子吧举办,为期三天。此次巡展共有“获奖影片”、“特别放映”、“国外影片”三个单元。从刚刚落幕的本届纪录片交流周中精心挑选出11部最具代表性的纪录片送抵成都进行专场展映。届时,栗宪庭电影基金执行、本届纪录片交流周节目总监朱日坤将携五位获奖影片导演出席展影活动,与大家面对面交流讨论,共度这个特别的五月周末。

本届交流周除了中国纪录片竞赛单元、非竞赛单元、特别放映等外,还有纪录片大师回顾展等重要的单元。届时来自国内外的众多重要的导演、电影节代表、评论家,制作发行人士也将出席参加这一纪录片年度盛事。

主 办:栗宪庭电影基金 西村艺术空间

协 办:北京贝森影视 西村影子吧

展映时间:2010年5月28日——5月30日

展映地点:成都市贝森北路1号西村艺术空间、贝森北路3号西村影子吧

参与方式:免费观影,入场需提前预约

展映影片

获奖影片Awarded Films

哈尔滨旋转楼梯 Spiral Staircase of Harbin

季丹(中国︱2008︱普通话︱109分钟︱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独立精神奖)

算命 Fortune Teller

徐童(中国︱普通话︱183分钟︱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评委会奖)

火星综合症 Martian Syndrome

薛鉴羌(中国︱2009︱普通话︱MIN DV︱83分钟︱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优秀记录奖)

恋曲 A Song of Love, Maybe

张赞波(中国︱2010︱普通话&湖南方言︱HDV︱114分钟︱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提名)

喉舌 Muothpiece

郭熙志(中国︱2009/9︱197分钟︱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提名)

特别放映Special Screenings

回到达县 Back to Daxian 刘蘅(中国︱2009︱四川方言︱120分钟)

折腾/折腾2008Zhe Teng 王我(中国︱2010︱普通话、方言︱127分钟)

国外影片International Films

上溪洞奥运会Sanggyedong Olympic 金东元(韩国︱1988︱彩色︱27分钟)

记录在明洞教堂里斗争的6天 6 Days Struggle at Myungdong Cathedral

金东元(韩国︱beta︱1997︱彩色&黑白︱74分钟︱

第二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广角单元最佳独立电影奖、第二十八届柏林电影节新电影、第二届首尔人权电影节及1997年韩国独立制片论坛入选电影)

直面法官Facing the Judge 皮埃尔·弗朗索·瓦索特(瑞士︱2009︱Digital Beta︱彩色︱72分钟)

园林之屋The House in the Park 荷西里·班迪(瑞士︱2009︱彩色︱86分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