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共产党与广西抗战
释义

《共产党与广西抗战——政治交往理性的实践》一书,作者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弘扬了广西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汇成了抗日救亡的壮丽篇章。

图书简介

以政治发展眼光来审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革命活动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堆动作用,视野宏阔又立意精深;作者善于从关键点切人,熔世界与中国、国家与地域、历史与现实、不同的思想文化阵线与政治实践诸多因素于一炉,洞察细微后提炼出复线历史叙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历史研究领域,深化了对中国抗战文化与中国现代史的理解。它侧重于用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对中国现代史中政治社会互动中形成新的社会共同体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此书已经列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爱国主义重点出版物,成为爱国主义的重点书目。

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对艺术的敏感性使得该书在思想和艺术才情二方面都得以兼顾,既有学理含量又不失思想锋芒,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版权信息

作者: 刘绍卫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08-00

印刷时间:2006-08-00

开本:32开

页数:272页

印张:9

装订:平装

ISBN:7-219-05706-7

作者简介

刘绍卫,男,广西兴安人。1992年上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学,期间从攻读文艺学在职研究生。2004年起调入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从事过党史编撰、《广西党史》、《传承》等杂志的任编辑、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中共党史地域化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与广西抗战---政治交往理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地位和作用》(合著)等。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进步50年----基于党在民族地区执政的综合研究》,并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60多篇。

图书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广西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

第一节广西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的历史地位……(6)

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重要战略后方基地………(6)

二、西南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9)

三、开辟西南国际运输线……………………………(9)

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南方联络中心…………………………………………(10)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游击斗争是华南敌后游击战场的组成部分…………………(12)

第二节广西抗战的特点…………………………………(13)

一、抗战主体的全民性………………………………(13)

二、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到城乡………………………(17)

三、抗战形式的多样性………………………………(19)

第三节广西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的历史贡献……(20)

一、广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团结抗战,坚持抗战到底…………(20)

二、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光辉旗帜………………(25)

三、桂军征战南北,威震敌军,树中国军人的英勇气概………………………………………………(28)

四、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战时体系,支援了全国抗战……………………… (32)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发展…………(34)

第一节抗战初期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发展状况………(34)

第二节抗战期间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发展状况………(39)

一、广西省工委阶段(1936年11月至l939年7月)……………………………………(40)

二、桂林、梧州、南宁三个特支阶段(1939年7月至1940年12月) ………………………………(42)

三、重建广西省工委阶段与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 (1940年12月至l945年8月) ………………(45)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4)

第一节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交往背景………(54)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性精神的确立……………(56)

二、广西抗El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交往基础………(68)

三、中国共产党有力地推动广西抗战形势的发展…………………………………… (88)

第二节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交往实践………(99)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广西的形成……… (100)

二、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113)

三、对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125)

四、抗战中后期中共广西的统战工作………………(131)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统战工作的理性原则………(139)

一、坚持原则的理性精神……………………………(140)

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治交往艺术……………(143)

三、求同存异原则下的变通策略……………………(147)

四、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统战工作思路……………(149)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统战工作的历史贡献………(155)

一、争取、团结桂系抗日,促进国共合作,为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抗日反蒋”转向“逼蒋抗日”提供了重要事实依据,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56)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两广事变”的和平解决,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不仅对蒋介石国民党内外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西南及其他地方实力派迈向抗日道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59)

三、积聚保护大批抗日文化力量……………………(161)

四、推动了广西全民抗战……………………………(165)

五、扩大了革命队伍,保护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安全……………………………………………(167)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抗日救亡运动………………(169)

第一节广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7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177)

一、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文化城”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78)

二、桂林“文化城”前期抗战文化活动……………(180)

三、桂林“文化城”后期抗战文化活动……………(189)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广西学生军………………………(193)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与广西各地战时工作团……………(198)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对广西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200)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抗战文化运动……………(201)

二、中国共产党在广西抗战文化运动中取得文化领导权的原因……………………………………(212)

第六节广西抗战文化精神的现实启示…………………(228)

一、广西抗战文化精神的内涵………………………(228)

二、抗战文化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启示………………(241)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抗日游击战争………………(244)

第一节 日军第一次侵桂时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活动……………………………………………………(244)

第二节 日军第二次侵桂与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247)

第三节 中共领导的广西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256)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抗日游击斗争是一面旗帜………………………………………………(256)

二、广西抗日游击斗争坚持团结抗战,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在扭转广西敌后抗战不利局势中起了重大作用 ………………………………(257)

三、广大党员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经受了考验,提高了党性,为开展人民游击战争锻炼了革命干部 ……………………………………………………(260)

主要参考文献……………………………………………………(261)

主要著述一览表…………………………………………………(266)

后记………………………………………………………………(271)

书摘

绪论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与其遗存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思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总体来看,战后几十年,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日本军国主义虽然在体制上被打破,但在思想、文化学术层面上,却一直未成死灰。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右翼”日渐猖獗,并努力把这股意识社会化,根据日本资料显示,“目前右翼的团体达900多个,成员达l2万5000人”。“日本右翼学者文人写的为侵略战争翻案的仇华或反华的书籍随处可见,还有不少成为畅销书”(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这反映出以大和民族为中心的狭隘战争观、“帝国主义”想像力在日本具有相当的社会土壤,暴露出日本侵略的文化逻辑和政治野心。综观日本近代对中国的侵略,它已经不同于15一l7世纪的倭寇在东南沿海骚扰,而是以长期占领中国,将中国殖民化(即所谓“皇化”)为目的,“不仅是要抗日的中国人的‘命’,而且更要中国人民的‘心’。前者靠刀枪炮就能办到,后者则需要‘文化’这一把软刀”(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日本不仅对中国实施军事侵略、经济掠夺,还对中国实施“文化战”(思想宣传战、奴化教育战、学术情报战、新闻舆论战、语言文化战、宗教文化战、文学艺术战等),推行“皇国观念”,以摧垮中华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为日本开辟“侵华第二战场”。

中国人民要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不仅需要军事、经济、文化的全面抗战,而且需要突破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等漠视民族主体性与能动性的独裁论,打倒汪精卫之流的亡国论的虚妄,建立一种具有现代性范式和民族自信的民族主体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交往理性实践①,逐渐确立一种政治伦理交往原则,如遵循“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贯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坚持国共合作;与桂系等地方势力的政治交往则强调“不挖墙脚”;对民主党派,则帮助其发展,如帮民盟建立广西支部等;对进步文化人则从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对百姓则在农村号召减租减息,减轻负担。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灌注,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一种拯救民族危亡的自信和韧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以一种无畏的文化自觉和革命气概担当起整合民族力量的重任,并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找到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地方实力派、民主党派、文人绅士、乡党民团、黎民百姓进行互动对的平台,使社会国家政权、地方当局、乡村社会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构建一种抵御外侮的强大的民族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具有丰富性和广泛性,它不仅强调交往、对话和共识,致力于民族共同体的组建,而且还致力于政党的主体性的构建,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框架下的“独立自主”,这样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是一种民族复兴的战略,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战略,能有效地遏止日本的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强民族团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这也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的变化,它实现了由传统的王朝政治体制向现代党治体制的转型。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形态步入了以党治国的时代②。但是,由于国民党自身的阶级弱点,只注意了上层建筑的建构,只为国民党集权寻找合法性,但没有推动中国农村的再造,战时的政治统治秩序仍然不稳定,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博弈依然存在,使国民党中央政府整合社会资源的难度加大。桂系虽然进行了战时“三位一体”的乡村改革,最后还是落实到军事化和警察化的操作上,基层政权和民团的亲和力有所加强,但极大地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文化氛围,其社会动员的效果仍然不能跟共产党的动员机制相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深厚的历史使命感,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解放意识,以持久战、人民战争的策略,高扬民族主体性;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用政治交往理性精神,发现自我和构建民族主体性,构建抵御外侮的政治联盟;以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立场,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和传统文化智慧,以一种创造性的气质,重建信仰力量和民族自信力,抵御日本的文化侵略。

“意义产生于个体在把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眼中所看事物时的体验,意义就是那些可以昭示于他人同时就 昭示于昭示者自己的东西”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交往实践的过程,是其政治理性形成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和促进民族主体性构建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以处理“两广事变”为契机,发挥了政治交往理性精神,适时调整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成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由“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的历史转变,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中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同桂系加强联系,中共中央以与桂系共同草拟的《抗日救国协定》为基础,形成了《关于国共两党救国协定草案》,作为对地方实力派实施统战工作的纲领,并与桂系秘密谈判,签定了合作抗日协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的领袖周恩来、叶剑英等亲自做桂系首领的统战工作,在桂林布置重要的文化力量,建立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成功开展对以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为首的广西地方实力派的抗日民族统战工作,争取他们开放民主,共同抗日;还积极加强对以李济深、李任仁为首的国民党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加强对文化人及社会各界的统战工作,推动抗日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广西抗日救亡运动,周恩来曾指示“桂林这块文化阵地不能丢”④。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及时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农村,整顿右江老区党的组织,开辟越桂边新区党的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斗争,领导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并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下,深入农村,深入敌后,走向前线,把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到广西的城乡,掀起了广西抗日救亡的热潮,推动了广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在日军两次入侵广西期间,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培训骨干、开展各种战勤工作,支援正规军作战;并组织一批群众武装,开展抗日救国、锄奸肃特等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广西各地的游击队,凭着高昂的斗志、灵活的战术,与凶残、狡诈的日军搏斗,先后战斗100多次,歼灭日伪军约1000人,成为华南抗日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摘自刘绍卫:《中国共产党与广西抗战》,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注释:

①从广义上讲,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总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理性是人类不断认识自身的能力,是人类树立自身各种生存理想、调节与规范自身的欲望与行为的能力,是调控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相互关系,规范社会、政治制度、道德准则的智性思维力量。理性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既表现出科学性,又表现出人文性。在马克思看来。交往(Verkehr)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指认一个系统,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三个层次。对资本全球化这一历史地平线的批判性反思,使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继而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本性和整个人类社会本性的基本视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定位。认为中国革命在一个特殊的交往结构中受世界与中国两者社会状况的制约,因而既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实践是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伴的,其核心理念跟“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联系在一起的。本书提出的政治交往理性实践与理性精神,就是力图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政治交往实践的个案考察,梳理历史脉络。探索革命发展的规律和文化意蕴,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一面镜子。可参阅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尽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何萍、张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③George herbert Mead,Mind。sdfand society,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34,P89.

④转引自刘隆华:《我对广西统战工作的回忆》,现存桂林党史研究室(内部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