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
释义

中国耕作制度研会成立于1980年10月在北京市昌平的耕作学术讨论会上,到会代表175人,农业部朱荣副部长作了<<当前农业生产形势与加强耕作制度研究>>的报告,刘瑞龙副部长作了<<有关耕作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 农垦部副部长王发武及全国科协书记处书纪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沈其益教授。

中国耕作制度研会

一, 成立概况

1965年孙渠在世时曾拟成立中国耕作学会,中国土壤学曾发来贺电,后因文革而仃止,文革后在姜秉权教授努力下经中国农学会和中国作物会批准,在中国作物学会内设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

中国耕作制度研会成立于1980年10月在北京市昌平的耕作学术讨论会上,到会代表175人,农业部朱荣副部长作了<<当前农业生产形势与加强耕作制度研究>>的报告,刘瑞龙副部长作了<<有关耕作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 农垦部副部长王发武及全国科协书记处书纪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沈其益教授,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蔡旭教授到会祝贺, 发了会议纪要, 制定了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简章, 选举沈学年为名誉理事长, 姜秉权为理事长, 马世均,卢良恕,李笃仁,张锦熙,钮溥为副理事长, 决定组织编写<<中国耕作制度>>一书, 内部出版<<中国耕作制研究通讯>>,加强学术交流考察活动。

后来,中国作物学会升格为-级学会并脱离中国农学会时,中国耕制度研究会保留在中国农学会内,成为中国农学会耕制度分分会,简称中国耕制度研究会。至今巳走过三+年,成为中国农学会内富有活力的分会。

二,历届理事会

第一届理事会(1980-1985)

名誉理事长 沈学年

理事长 姜秉权

副理事长 马世均 卢良恕 李笃仁 张锦熙 钮 溥

秘书长 胡恒觉 副秘书长 王维敏 刘巽浩 牟正国 韩纯如

常务理事(15名)王保公 王楚云 刘巽浩 沈学年 马世均 卢良恕 李笃仁 张锦熙 牟正国 陈宗源 陈启锋 胡恒觉 黄浩如 姜秉权 钮 溥

第二届理事会(1985-1989)

名誉理事长 沈学年 姜秉权

顾问 刘含莉 沈昌蒲 黄浩如 钮 溥 李笃仁 张锦熙

理事长 马世均

副理事长 刁操铨 王维敏 胡恒觉 陈宗源 袁从炜 刘巽浩

秘书长 牟正国

常务理事 刁操铨 元生朝 王楚云 王维敏 过益先 李凤超 李君凯 刘巽浩

牟正国 陈宗源 陈启锋 胡恒觉 唐嗣爵 曹庆农 袁从炜 王明尧

第三届理事会(1989-1993)

名誉理事长 沈学年 姜秉权

名誉理事副长 刁操铨 沈昌蒲 钮 溥

理事长 马世均

副理事长 胡恒觉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邹超亚 王维敏 王立祥 陈启锋 杨春峰

秘书长 牟正国

常务理事 马世均 李凤超 熊 凡 胡恒觉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邹超亚 王维敏 王立祥 陈启锋 李恩普 王宏广

第四届理事会(1993-1998)

理事长 刘巽浩

副理事长 胡恒觉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邹超亚 王立祥 王世魁 郝林生 信遒铨 候中田 程 序 高旺盛

秘书长 陈 阜

常务理事刘巽浩 胡恒觉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邹超亚 王立祥 王世魁 郝林生 信遒铨 候中田 程 序 高旺盛 李恩普 粱志杰 王宏广 孙先溶 曾晓光 青先国 陈宗源李凤超

第五届理事会(1998-2002)

理事长 刘巽浩

副理事长 文 化 王汝锋 牟正国 叶贞琴 程 序 张保明 成升魁 粱志杰 高旺盛 青先国 黄国勤 赵强基 黄高宝 邹超亚 王立祥 王世魁

秘书长 胡跃高

副秘书长 李之林 史俊通

常务理事 刘巽浩 文 化 王汝锋 牟正国 叶贞琴 程 序 张保明 成升魁 粱志杰 高旺盛 青先国 黄国勤 赵强基 黄高宝 邹超亚 王立祥 王世魁 胡跃高 朱文珊 任天志 王宏广 李恩普 汪德水 周春江 季尚宁 李丹 李之林 张益彬 史俊通 孙敦立 卞新民张明亮 李增嘉 张立峰

第六,届理事会(2002-2006)

名誉理事长 刘巽浩 牟正国 赵强基

理事长 高旺盛

副理事长 谢永生 顾晓君 苟红旗 王宏广 周春江 粱志杰 王银元 青先国 史俊通 邹超亚 王立祥 成升魁 陈 阜 黄高宝 黄国勤 胡跃高 杨改河 王汝锋 卞新民 李增嘉 李之林 王道龙 王东阳 郑建初 文 化 孙占样

顾问 候中田 赖先齐 李 旦 曾哓光 刘立光 刘隆旺 孙敦立 汪德水 王世魁 吴乐民肖祖荫 许维升 李凤超

常务理事 李萍萍 李增嘉 杨光立 杨改河 邹超亚 陆建飞 陈印军 陈 阜 陈雨海 周春江 季尚宁 苟红旗 郑大玮 郑建初 青先国 柯建国 祝世惠 胡永年 胡跃高 赵春江 郝晋珉 徐文修 顾晓君 屠乃美 崔玉亭 曹林奎 梁卫理 粱志杰 矫 江 黄高宝 黄国勤 陈 序 谢永生 蔺海明 马新民 卞新 民文 化 毛树春 王小彬 王东阳 王立祥 王汝峰 王宏广 王青立 王俊忠 王银元 王道龙 王 璞 史俊通 任天志 刘贵申 孙占祥 成升魁 朱自均 许 强 何水林 季尚宁 张 义 张立峰 张洪程 张益彬 李支林 李克勤 李建国(北京) 马国辉 刘景辉 张海林 李建国(湖南) 李少昆 章秀福 廖允成 曾希伯

三,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历届学术会议简况

1, 友谊农场会议 第一屈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1963年6月21-30日在黑龙江国营友谊农场召开,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有20个省区60位代表和54位列席代表参会,北京农业大学孙渠教授主持了会议并作了<<论土壤耕作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收到论文35篇,会上宣读26篇,分东北, 华北西北, 南方和农垦总局4个组讨论和记要。这次会议纪录我国在机械化耕作研究方面的历史成果和经验教训,中国作物学会于1963年12月版了<<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第一届,会议论文选集。

2, 芦台农场会议 1964年6月在河北芦台农场举行的轮作换茬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200多人,会期6天,农垦部副部长陈正人到会,就我国车轮作换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孙 渠教授作总结发言,形成了会议纪要,农业部作为文件转发。

3, 邯郸会议 农林部委托中国农林科学院于1973年8月18-28日在河北邯郸召开了<全国改革耕作制度科技协作会议>,到会代表150人,孙渠作了<<关于耕作制度改革几个问题>>学术报告,交流了各地耕作改制制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讨论和制定耕作改制科技协作计划,参观了成安县何横城大队麦棉套作二熟和棉玉米间作高产典型及邯郸地区改制创高产的先进单位,,四川德阳县孝感公社红光大队坚持复种改制经验受到好评, 出版了<<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_---全国改革耕作制度协作会议资料汇编>>刊载论文24篇。,

4,安阳会议 1978年1月15-25日中国农林科学在河南安阳召开了全国耕作改制科学技术讨论会, 姜秉权主持了会议, 会议讨论了南方稻区复种问题, 北方间套复种问题, 合理布局与用养结合, 耕作改制与机械化和加强耕作改科学研究,成立7个大区协作组, 并由山东,吉林,甘肃,四川,浙江,湖北,广东省农科院主持, 开展协作研究.。

5.成都会议 中国作物学会于1979年9月5-1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128人, 其中有我国老-辈耕作科教工作者31人,四川省耕作制度讨论会的54位代表也参会,收到论文130篇,大会宣读25篇,姜秉权教授主持了会议,四川省委书记杨 超在大会讲了话,省科协副主席邵贵民介绍四川耕作制度改革情况和经验,分七个地区组讨论,形成了<<全国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记>>,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作物学会全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筹备会编的<<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6安阳 嘉兴会议 1980年上半年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组织15省市农业行政和科研单位分南北两片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考察,9月在安阳和10月嘉兴就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改制汇报交流,出版了<<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耕作制度改革资料选编>>,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编1980年12月内部出版。

7北京昌平会议(见条首) ,会议资料编辑出版了<<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二>>,由学会1982年内部出版.

8. 湘潭会议 1981年12月16-23日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等在湘潭召开南方13省市区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50人,收到论文84篇,宣读21篇,姜秉权会长主持会议,农业部朱 荣副部长作了<<当前我国耕作制度调整情况及加强耕作制度研究>>报告,湖南农学院副院长刁操铨作总结,形成了会议纪要,会议资料编辑成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第三集,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1982年5月内部出版。

9,南京会议 1985年国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与全国多熟制学术讨论会. 国际会会议于1985年10月9~12日在南京由中国农学会、中国农科院和江苏省农科院联合召开了国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美国、中国等八个国家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及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等54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宣读24篇论文,交流论文28篇。出版了英文版国际多熟制会议文集,收载论文52篇。国内多熟制学术讨论会10月13-15日举行,较草率,未出中文版文集。

10, 首届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武功西北农大举行,由于北京农大、西北农大和甘肃农大等院校联合倡议并主持的全国首届耕作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8月14至19日在陕西武功西北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三十一所高等农业院校的四十七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交流论文28篇。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沈学年教授、理事长马世均教授等莅临大会指导并致了贺词,同时对青年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由王宏广主持,老教师沈学年 杨春峰 纽 溥 陆欣来 元生朝 刘巽浩 牟正围 王立祥 邹超亚等应邀参会,成为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承上启下,青年耕作学者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会议,会上成立了青年学组。

11, 贵阳会议 1989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贵阳召开中国高功能高效盆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91人,马世理事长主持了会议, 会议提出推广南方旱地带状轮作多熟制, 南方冬水田开发,稻田多熟山吨粮田, 北方棉区麦棉套,作物秸秆覆盖免耕会等八项高功能耕作制度模式。会议资料由邹超亚主编<<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一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收载论文48篇。

12,北京香山会议 1990年10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香山召开全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80多人,会后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著<<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13, 第二届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5月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着重研讨耕作制度量化方法,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青年学组和南京农业大学编辑了<<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14,长沙会议 1992年8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在长沙召开持续高产种植模式及其效益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代表85人,理事长马世均主持会议,代表们就持续高产种植模式及其效益进行交流,深入研讨,会议资料由牟正国主编<<持续高产种植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15,武功会议 1983年5月13-19日中国作物学会,陕西省农学会,西北农学院半干旱研究中心在武功召开北方旱区农业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83人,以布莱克罗博士为团长的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六位专家从16日起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163篇,会议印了论文选编,会议提出<<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开发的几点建议>>共有5项建议。

16,昆山会议 1994年10月22一25日,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四届一次理事会暨农业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在江苏省农业厅的支持下在昆山召开,到会代表70多人,选举了新的理事长和秘书长。会议还就新形势下耕作制度研究的性质、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研讨,进行了学会改选,四届一次理事会制定了工作计划,会议未出论文集。

17,沙市会议 1996年9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在湖北沙市召开全国新型农作制度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25省市区100余人参加会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许维升出席会议, 刘巽浩, 胡恒觉, 鲍隆清副厅长等参加指导, 收到论文100篇, 宣读41篇, 形成会议纪要, 在会议上第一次把使用多年的耕作制度改称农作制度,会议出版了梁志杰等主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18,北戴河会议 1998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河北省科委支持下在北戴河召开了21世纪中国作制度发展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1997年底发出征集论文通知,至1988年5月收到论文130佘篇,会前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王世魁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作制度>>,发表论文104篇,刘巽浩主持会议, 同时进行学会换届改选。

19,兰州会议 2000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在甘肃兰州召开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讨论会,会前出版了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编<< 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黄高宝王汝峰高旺盛为副主编,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收载论文100篇。到会代表150余人,区域开发与不同地区耕作制度发成为焦点,会后专家组考察了河西走廓农业。

20,南昌会议 2002年8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江西省南昌召开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前收到论文100篇,由黄国勤高旺盛主编<<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到会代表120多人,刘巽浩理事长主持会议,

21,第二次长沙会议 2004年8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在长沙召开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讨论会,是学会领导年青化后举行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议题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区域协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建设,到会代表200多人, 会前由高旺盛,杨立光,青先国主编<<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湖南科技出版2004年8月出版,收载论文110篇。

22,无锡会议 2006年4月24——26日,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承办的“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在江苏无锡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近200人,收到会议论文200余篇。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无锡市政府领导等出席了会议,会前出版了郑建初高旺盛主编<<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刊载论文197篇,卢良怒为本书作序。

23,沈阳会议 2008年10月10日-13日,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08年会暨全国现代农作制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沈阳市召开,农业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路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世伟、中国农学会学术处王全辉处长、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张玉龙教授、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强、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振威、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程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韩兴国研究员、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研究员和中国耕作学界老前辈中国农业大学刘巽浩教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长高旺盛、副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立祥教授、副理事长辽宁省农科院孙占祥副院长等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以及全国27个省市级农业大学、农科院和推广部门的专家学者约240人参加了会议。路明教授、柯炳生教授、韩兴国研究员、陶承光研究员分别作了《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我国农业现状与前景》、《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努力做出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农业的资源环境视野及思考》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构建新型农作制,推进现代农业”这个大会主题,对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新型农作制度建设问题、食物安全与现代农作制、保护性耕作与现代农作制发展、防灾减灾与现代农作制度、 循环农业与现代农作制、现代农作制与农作学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开展研讨和学术交流。通过研讨与交流,对我们认识在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大发展要求前提下,如何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工作,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作制度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好的启发,大会还就就未来农作制研究方向、农作制教学与学科建设、怎样办好学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拓展学会工作领域,理清发展思路,加快人才培养,推进耕作制度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 耕作学重要教学活动大事记

1, 耕作学引进与初创。1952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孙 渠教授引进苏联的普通耕作学,也称普通农作学,1953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耕作学课程。当时主要出版物有:

华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威廉士学说的理论及其成就>>中华书局1951年10月出版,威廉士,<<耕作学原理>>,农业出版社出版傅子祯译,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编 中华书局年1953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53.4也印行。

马克西莫夫等<<草田农作制问题>>,江幼农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维尔宾等著,孙渠译<<农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2, 全国耕作学教师进修班1956年高等教育部在新疆八-农学院举办高等农业院校耕作学教师进修班,全国每个院校均参加,沈学年为班长,苏联专家果列洛夫讲学,印有果列洛夫著<<普通耕作学>>讲义。以沈学年为首的参,加进修班我国教师编写了中国第-部<<农作学>>教材,全书八章50万字。

3,60年代各校自编教材,较好的如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东北农学院<<耕作学>>,西北农学院等四院校的<<耕作学>> 。

4,60年代的耕作学北方本和南方本 南方本由浙江农业大学任主编单位,遵照农业部指示,1961年冬浙江农业大学等10院校教师集中杭州编写,1962年7月印刷成讲义,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北方本由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

5,1980年全国耕作学师资培训班在江苏农学院举行,会期-个月,这次培训班着重引进生态学理论来促进耕作学发展,对耕作制度的核心问题如作物布局,复种多熟, 间种套作, 少免耕作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后贵州农学院根据培训班的研讨,由邹超亚吴善堂编著<<耕作学>>于1981年9月贵州农学院印,全书408页65万字,全国交流。

6, 全国耕作学教学研讨会于1982年4月在杭州举行,沈学年主持会议和作了总结,对耕作学概念, 研究对象的范围, 耕作学的基本理论, 耕作学核心和外延作了界定,如何充实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共识,会上通过了新制定的耕作学教学大纲,为稍后南北两本耕作学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

7, 1984年8月全国耕作学实验实习课师资培训班在东北农学院举行,东北农学院主持。

8, 全国耕作学第三次教学研讨会1986年8月在辽宁海城举行,由沈阳农业大学主持, 会期5天,到会代表70多人,就教学大纲, 课时数,实验内容进行了交流,参观了先进农业典型。

9, 80年代第二次北方本和南方本,北方本由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姜秉权任主编,沈菖莆 纽 溥任副主编,参编者还有候中田 苏少泉 胡庆浩 陆欣来 刘百如 王东德 牟正国 李凤超 胡恒觉 计 矗 陈权章 杨春峰,农业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并于89年出版了北方本(第二版),由姜秉权主编,李凤超刘巽浩牟正国任副主编,农业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1988年东北农业大学学主持编写出版了<<耕作学>>(东北本) 。南方本由浙江农业大学任主编单位,沈学年为主编,元生朝 钟树福 魏贞莹为副主编,参编者还有洪丙夏 成敬生 孙先溶 李威联 邹超亚 黄 平 陶嘉玉 周裕生 王华仁 刘隆旺 李 丹 向道俊 王泰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这两本书标志中国耕作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确立。西北院校认为北方本反映西北农业不足,难适应西北教学需要,确定新编耕作学(西北本) ,杨春峰任主编,计 矗,高炳生,张珍,余王立祥为副主编,参编人员还有李雪屏,赖先齐,李春林,李泉沃,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10,90年代首次统一南方北方的全国统编耕作学系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根据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的安排,统编<<耕作学>>主编刘巽浩,副主编邹超亚李凤超,参编还有王立祥 洪丙夏 孙先溶 孙敦立 肖祖荫 李 丹 王宏广 更李增嘉李萍萍。教材更新了结构,充实了内容,去掉杂草,增加农牧结合内容,由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配套教材有南方耕作制度(邹超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东北耕作制度(陆欣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西北耕作制度(杨春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机械化土壤耕作(沈菖蒲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

11, 21世纪各地分别编写教材,沈阳农业大学主持的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主编 曹敏建,副主编廖允成,陈颖,参编的有陈振武 龚振平 黄高宝 刘恩才 刘玉华马新明 王思远 吴伯志 章卫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西北农业大学主持的21世纪教材<<耕作学>>,主编王立祥 李 军 副主编 黄高宝 廖允成 徐文修 参编还有王龙昌 温晓霞 柴 强 景 锐 艾比布.克里木 刘景辉 董召荣 李鲁华 李宗仁 许 强 万素梅郜庆炉。科学出版杜2003年9月出版。

五,中国耕作制度文献书藉引目。

陆费执, 农作学(中学生文库),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华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威廉士学说的理论及其成就>>中华书局1951年10月出版,

威廉士,<<耕作学原理>>,农业出版社出版傅子祯译,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编 中华书局年1953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53.4也印行。

王楝,草田轮作的理论和实践,畜牧医图书出版社1953年初版。

孙渠,威廉士的土壤学说及其发展近况,中华书局1954年12月出版。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译,马尔采夫新耕作法全苏会议讨论纪录,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8月出版。

契日夫斯基等,农作学及 土壤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图

马克西莫夫等<<草田农作制问题>>,江幼农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杰尼索夫著,韩国尧等译,外鸟拉尔和西佰利亚的防旱经验,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田活农,怎样扩大复种面积,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伞5月出版。

华孟,土壤墒情和旱地保墒,北京出版社1956伞2月出版。

马呜琴,改进耕作方法,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6月出版。

果列洛夫著<<普通耕作学>>讲义,1956年

尹莘耕,轮栽与防病, 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

全国耕作学教师进修班1957年以沈学年为首的参,加进修班我国教师编写了中国第-部<<农作学>>教材,全书八章50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粮食作物生产总局, 改变耕作制度, 扩大复种面积, 农业出版社1958年4月出版.

农业部粮食作物生产总局, 水稻改制技术经验参考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8年出版。

陈一吾,湖南复种轮作制度,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格拉西莫夫主编,郭兴嘉等译,杜库恰耶夫科学思想对苏联森林草原地区防止旱灾及土壤侵蚀的意义,科学出版社1958年3月出版。

林世铮等,贯彻少种高产多收方针实行耕作制度上大革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维尔宾等著,孙渠译<<农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陕西省水利厅编,草田轮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

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深耕改良土壤,农业出版社1959年11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士壤料研究所,深耕改土经验,农业出版社1959年2月出版。

河南省农业厅教材编辑委员会,普通耕作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6月出版,

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笫-次北方本) 农业出版社1962年出版。

沈学年主编,农作学(笫-次南方本)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

艾玲译,植物分泌物的生物学作用和间作中的种间相互关系,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陈启锋,中国耕作制度纲要,福建农学院耕作学教研组1963年12月。

中国作物学会,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63年

泉清一编,刁搡铨译,水田耕作的基本原理,湖南农学院粮油教研组1963年铅印

启东县农业局编,启东粮棉双丰收生产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年11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革命种好麦茬稻,农业出版社1970年6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革命搞好间套复种,科学出版社1971年9月出版。

河北省成安县何横域大队,间作套种创高产,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伞12月出版。

中国农林科学院-全国改革耕作制度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3

四川省改革耕作制度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5年4月。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编,四川省改制科技资料汇编(总第三集)1978年5怀月。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编,四川省1975年改制科技资料汇编1987年2月。

四川省农牧厅粮油处, 土肥所, ,四川省改制度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6年1月。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编,耕作改制夺高产,农业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耕作改制的科学技术,农业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王在德邝禹洲,耕作改制基础知识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作物学会,浙江省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文集1981年10月

中国作物学会全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筹备会编,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沈学年. 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在德邝禹洲,耕作改制基础知识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

新疆农科院治沙所,新疆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刘巽浩. 韩湘玲,中国的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编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耕作制度改革资料选编1980年12月内部出版。

孙渠,耕作学原理-关于地力的使用和培养问题,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西湖农场,机械耕作条件下的土壤改良,农业出版社1980年1。日出版

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作制和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李丕明,耕作学基础知识,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姜秉权等,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邹超亚吴善堂,耕作学,贵州农学院1981年出版。

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南方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湖南省交流资料1981年12月

刘巽浩. 耕作制度, 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区划,农业出版社1981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二,由学会1982年内部出版

蒋德祺,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第三集,1982年5月内部出版。

章熙谷,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

大久保隆弘著, 巴恒修译, 作物轮作技术与理论, 农业出版社1982年1月出版。

方载辉,淅江的耕作制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湖南省农业厅粮食生产处,1981年耕作制度调查总结资钭汇编1982牟2月。

刘巽浩韩湘玲,世界的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83年出版。

农牧渔业部,发展旱区农业大有可为,农牧渔业部农业局1983年10月。

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全国种植业区划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材料选编1983年11月. \\

S.H菲利普,陈士平译,免耕农作制,农业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特特

沈学年主编,耕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

斯特林. 沃特曼等,瞿昭旗等译,世界粮食问题,农业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丁履枢,国营农场集约经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选编(上下集)1984年7月和11月。。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宙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候光炯,水田半旱耕作抟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蒋观真,农作物间作和套复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云正明,农业生态结构工程原理及应用,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探讨编辑部1985年

中国农学会等,国际多熟制学术会议文集(英文版) 国际水稻研究所刊1985年。

江西省耕作制度研究会,1983论文汇编1985年1月。

国际水稻研究所,河南农学院农学系耕作组译,亚洲的种植制度1985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 (北方本第二版) 农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

杨春峰等,耕作学 (西北方本)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田方等主编,中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杨生华,农学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福建省农学会,南方旱地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86年10-月。

刘巽浩韩湘玲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巽浩韩湘玲等,中国的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沈学年. 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张尔俊,立体农业_一致富之路,中国衣业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

梁志杰等主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马世骏等,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世魁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作制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朱自均等,稻田综合利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年8月出版。

沈昌蒲陆欣来等,耕作学(东北本) 1988年。

周玉振,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娄成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象气出版社1989年出版。

刘中柱刘克辉,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施玉明等,双季杂稻亩产吨粮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刘志澄等,中国粮食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立体农业组合技术100例,1989牟10月。

C.A法兰西斯等著,王在德等译,多熟制.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邹超亚等,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卢良怒,兴起中的中国立体农业,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

何康,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志澄等,中国农业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年3#出版。

萧祖荫于贵瑞,耕作制度基本原理眚与优化设计方法,辽宁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耕作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南方旱地耕作制度学术论文汇编第三集1990年8月。

四川省计委,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立体农业开发与普及研讨会林材料汇编(上下册)1990伞4月。

黄细喜邵达三等,新型耕作技术及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著,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夏明忠等,作物高产高效种植原理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

杨怀森孙先菊,农作物间作套种,河南科技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事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出版. ,

刘思华,世界农业改革与发展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卢良恕,农业区域开发技术对策,农业出版社1991年出版

四尾道德等,黄细喜等译,新型土壤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石玉林,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卢良恕主编,中国立体农业模式,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当今世界农业. 农作体系与思潮,1992年5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青年学组和南京农业大学编,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韩俊,海南的耕作制度,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

国务院研究室, 中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宏广, 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农业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刘巽浩. 牟正国. 邹超亚等,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魏贞莹钟少宗等,广西耕作制度,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过盆先,稻田生产的结构改革与发展,知识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坚等,瓜粮间套作配套栽培技术,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于贵瑞,种植业系统分析优化控制方法,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黄文丁章熙谷,中国复合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佟屏亚易维希,吨粮田开友的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

杨春峰,耕作研究文集, 西北农业太学1993

宁夏农学院等,两粮一肥耕作制与农学基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杜心田,麦棉套种,农业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中国农学会编,迅速发展的立体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牟正国主编,持续高产种植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任兴国等,旱地耕作技术,北京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中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模式与前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

孙颌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计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郭文韬等,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沈煜清,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陈俊生,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沈秀瑛,应用作物生态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蒋观贞茅弼华等,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100例,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耕地,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

沈昌蒲,机械化土壤耕作,农业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邹德秀,世界农业科学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

史俊通贾定宽等,耕作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1995年出版。

王礼先,水土保持学,林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

朱安国等,山区水土流失因素综合研究,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孙耀先主编,土壤耕作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省耕作制度理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邹超亚主编,南方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陆欣来主编,东北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杨春峰主编,西北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刘巽浩. 李凤超. 邹超亚等,耕作学(全国统编教材),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孙耀邦,土壤耕作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文化钱友山,农业接口工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新疆农科院治沙所,新疆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胡恒觉教授文选编委会,旱地农业与绿洲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程序曾晓光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黄国勤张桃林赵其国等,中国南方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万金,中国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趋势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

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出版。

卢宗凡,中国黄土高原生态农业,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蒋长瑜郑驰,美国农业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刘从梦,各国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建平,农学慨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当代世界农业,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耕作学词条,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熊凡,丘陵旱地农业与多熟制,四川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编印

胡跃高,中国农业结构变革权利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农学会,新的农业料技革命战略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

粱卫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层次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刘思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程季珍程伯英,保护地蔬菜多种多收高产栽培新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卢良恕主编,中国立体农业概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高旺盛,旱地农业系统生产力与适度开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胡恒觉黄高宝,新型多熟种植研究,甘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吴乐民简玉瑜等,农业科学的探索. 生物技术与耕作学论文选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滕锡尧常承德,中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邝朴生等,精确农业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晓增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曹卫星罗红卫,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华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刘巽浩高旺盛,集约持续农业工程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农业,新华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

胡耀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官春云,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方毅成,辽宁省种植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栽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华俊陈估启等,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技术,

李增嘉,21世纪山东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专刊.

陆欣来文集编委会,陆欣来科技文集,沈阳农业大学2000年3月。

黄国勤,中国耕作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卞新民王耀南,立体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刘巽浩高旺盛朱文珊等, 秸秆还田的机理与技术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杜鹰,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杜相革等,有机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姜益娟,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2001牟3期。

文启凯等,农田土壤管理与持续农业,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王立祥,耕作学(全国现代科学全书) 重庆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编,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黄国勤高旺盛主编,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卷) ,耕作学词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曹敏建廖允成陈颖等,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赖先齐主编, 新疆绿洲农业学,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王立祥 李 军等,耕作学,科学出版杜2003年9月出版

高旺盛,杨立光,青先国主编,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湖南科技出版2004年8月出版。

梅旭荣等, 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

高旺盛, 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邓亦武,粮食宏观控制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刘巽浩陈阜,中国农作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国勤主编,耕作制度与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王宏广,中国耕作制度7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刘巽浩主编,高旺盛.陈阜.胡跃高副主编,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六,中国耕作制度文献学术论文引目

田活农,论增加农作物复种面积,中国农报120期1954年

陈华葵,水稻土特性的发展和水稻田的绿肥耕作制度,土壤学报1955年2期

顾大川,关于扩大复种面积问题,中国农报1957年24期。

元生朝等,湖北鄂城湖南醴陵稻田耕作制度调查总结报告,华中农学院学报1957年2期。

元生朝等,湖北应城县轮作复种制度调查总结,华中农学院学报1959年3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关中小麦深耕调查,土壤通报1959年6期。

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稻田深耕增产的初步研究,土壤通报1959年6期。

人民日报社论,提倡间作,1960年8月20日。

于守仁,论农作物的间混套作,浙江农业科学1960年2期。

陈国平,间 混套作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2期

人民日报社论,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1961年12月9日。

丁 颖,稻田水旱轮栽和以田养田,红旗13期1961年。

高惠民,养地和用地相结合是我国轮作倒茬的特点,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10期

高惠民,我国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换茬制度,红旗1961年4期

王育英,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的作用, 人民日报1961年4月29日.

王劲草, 略论耕作制度, 安微农业科学1961年4期.。

孙 渠,种植制度是增产的战略问题,北京日报1961年10月5日。

刘巽浩,论用养地,人民日报1961年11月15日.

孙 渠,论提高土壤肥力,人民日报1962年12月11日。

高惠民,加强中下等耕地的培养,人民日报1962年4月17日.

高惠民,友扬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以田养田的轮作换茬经验,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5日。

张履鹏,我国农田农作制度的发展,河南日报1962年4月20日。

吴本忠,合理轮作复种积极用地养地,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1期。

沈菖蒲,作物间作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研究初报,东北农学院学报1962年2期

姜诚贯,论农作物的复合群体,浙江农业大学等南方十院校,农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

邹超亚吴善堂,黔西北地区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贵州农学院学研究报告1963

华 鼐,试论农业改制,江苏农学报1963年2期

方有德.李纯,江淮丘陵地区抗旱保收问题的调查研究,安微农业科学1963年1期。

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作制度之史的考察,中国农报1963年9期。

高惠民,论以田养田,人民日报1963年5月7日。

沈立等,玉米大豆间混作生物学效应的初步研究,山东农业科学1964年3期。

宋性端,粮草间作农林牧结合经济效益实验研究报告,耕作与栽培1966年6期。

沈阳农学院农学专业,作物间作的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71年

山东省土肥所耕作轮作组,棉麦套种的增产条件与效果,土壤肥料1975年4期。

黑龙江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豆麦间作双高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76年3期。

北京农业大学种植制度研究组,套种玉米田间小气候,气象科技资料1976年8期。

北京农业大学种植制度研究组,华北地区粮粮三茬套种群体生态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77年3期。

北京市农科院农气室光能利用组,作物间种套作的光能利用研究,植物学报1977年4期。

候中田等,复种两熟群体生态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果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79年2期。

熊 毅,对苏南地区耕作制度的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1979年1月13日. 。

刘巽浩王在德,耕作制度改革的主流必须肯定,人民日报1979年6月14日.

沈鸣鼎,水旱轮作试验示范初步总结,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3期。

陈益言,耕作改制与合理轮作,广东农业科学1979年6期。

曾自明,关于旱地改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云南农业科学1979年2期

元生朝,实行合理轮作是当前耕作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6期。

丁贤劫方宪章,浙江省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6期。

元生朝,略论多熟制的佧物布局与茬口特性,1980年全国耕作制度会议论文集。

杨茂林彭启元,湖北山区旱粮耕作制度调查,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8期

元生朝,合理复种轮作与湖北稻田耕作制度改革,作物学报1980年9期。

易家苓邹超亚等,关于贵州农业区划的意见,农业气象1980年4期

梁光商,广东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广东农业科学1980年3期

韩湘玲,我国气候资源与多熟种植,农业气象,1980年4期。

赖仲铭,小麦套玉米种植规格多因子优选试验,云南农业科学1980年3期

蔡农,作物连作的障害及其防治方法,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8期

肖怒贤,双季稻田冬季不同复种轮作方式的增产效果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80年2期。

苏陕民等,不同作物茬地对后作的影响,作物学报1981年2期。

元生朝,合理复种轮作与睑了湖北稻田耕作制度革,作物学报1981年3期。

熊凡,四川丘陵旱三熟耕作制完善提高的途径,土壤肥料1981牟4期。

中国农学会江苏农学会双三制学术考察组,关于苏州地区发展双三制的考察报告,江苏农业科学1981年5期。

刘巽浩等,华北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年1期。

刘巽浩等,华北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年1期。

赵诚斋等,苏南地区水稻士的合理耕作的研究,土壤学报1981年3期。

陈安仁,黄土高原的牧草种植,饲料研究1981年6期。

邹超亚吴善堂,贵州旱地主要耕作制度生产性能的初步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1期。

邹超亚,贵州耕作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耕作与栽培1981年试刊号

邹超亚,试论耕作学的任务性质和内容,中国耕作制度研究通讯第2期1981年5月

浙江省粮食高产经验调查组,浙江省30年来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技术经验分析,浙江农业科学1981年2期。

四川农科院棉花所,麦棉套作技术研究,作物学报1981年2期。

全国种植制度气候研究南方协作组,我国南方稻区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中国农业科学1982年4期。

王达, 双季稻的历史发展,中国农史1982伞1期。

蔡良河等,稻田多熟制的研究,多熟轮作制的整体效益,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6期。

王立祥等, 西北黄土高原农田降水生产潜势及开发的研究,西北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

陆欣来,海城县用地养地的调查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

邹超亚,试论贵州作物布局特点,耕作与栽培1982年5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旱地套作三熟制增产作用的研究,耕作与栽培1982年2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中部地区带状间套作的研究,贵州农学院学报1982年1期

邹超亚,施肥制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施肥制的几个理论问题,耕作与栽培1982年4期

赵强基等,江苏太湖地区几种作物和种植制度的农田生态功能,江苏农业科学1982年2期。

陆欣来,海城县用地养地的调查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秆

刘巽浩,国外间混套作的研究,世界农业1982苇5期。

刘隆旺等,稻田三熟复种轮作研究初报,江酉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2期。

刘巽浩. 韩湘玲,华北平原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3年1期。

刘巽浩,论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耕作与栽培1983年5期。

陈叔君等,稻田几种主要复种制度研究,湖南农业科技1983年6期。

杜心田等,关于棉花带状间套作的几个问题,河南农林科技1983年7期。

潘永福,永靖县干旱山区草田轮作试验初报,甘肃农业科技1983年11期。

潘幸来,试论苜蓿小麦生态系统,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8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旱地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生态学报1983年1期。

熊凡,四川丘陵区旱三熟生产力与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1983年3期。

湖北湖南江西三眵省农科院协作组,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农业湖北科学1983年1期。

赵强基等,苏南稻田麦玉稻,麦豆稻三熟制农田生态效率,江苏农业科学1983年1期。。

袁从讳赵强基等,江苏太湖地区几种种植制度的物质循环状况,土壤通报1983年3期。

胡人荣,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连作与卫了轮作对比试验总结,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1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农田高产文高效途径的探讨,耕作与栽培1983年2期

杨天健,水旱轮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8期。

胡恒觉,不同种植形式生态适应性及生产力的试验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

方有德等,江淮丘陵地区复种轮(连) 作制度的初步研究,安徽农业科学1984年4期。

王宝善,再论农牧结合问题,甘肃农业科技1984年4期。

成敬生,江苏太湖流域城郊两种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功能的分析,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王方桃,沪郊主要作物及种植制度的农田生态功能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李威廉,豆科作物在耕作制度中的养地效应,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王福水,从晋庄经验看晋东南地区旱作农业实施步骤,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4年1期。

胡恒觉,不同种植方式生态适应性及生产力的试验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专集。

谢仁兴,稻田复种轮作方式试验总结报告,浙江农业科学1984年5期。

张振华等,熊口农场水旱轮作十年效果显著,,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2期。

杨茂林等,南方四省山区丘陵旱地耕作制度改革的调查,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期。

蒋永贵,黔南州玉米黄豆宽窄行双套双示范总结,耕作与栽培1984年3期。

王立祥,西北黄土高原农业结构改革及效益研究初报,西北农学院学报1984年3期。

王颖明,高产地区轮作制度与农田生态平衡的研究,土壤1984年4期。

邵达三等,苏南水田少免耕研究报告,土壤学报1985年4期。

吴吉人等,辽宁稻区少耕体系形成与发展,辽宁农业科学1984年6期。

张颂安,台湾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经济1985伞6期。

文英,湖南洞庭湖区春大豆间玉米--杂交水稻两熟高产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1期。

印继勤等,镇江丘陵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2期。

李锦钧,金华河谷平原稻区几种种植制度农田生态效率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3期。

陈启锋,论中国耕作制度,福建农学院学报1985年1期。

谢仁兴,平原稻区种植制度研究初柝,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刘君朴等,黑龙江西南部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的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4期。

朱志俭等,从气候生态角度赂论河北省旱作农业,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5期。

陈宪祖等,稻麦亩产吨粮试验研究和示睑范推广报告,云南农业科学1985年3期。

赖仲铭,旱粮间套种植制度探讨,云南农业科学1985年3期。

吴硕等,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农业经济1985年2期。

赖仲铭,马铃薯套玉米及玉米间大豆种植系统间套优押的研究,作物学报1985年3期。

邹超亚, 贵州中低产田改良刍议,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邹超亚等,试论21世纪中国耕作学科研究与耕作制度改革方向,耕作与栽培1995年1期

徐新宇等, 秸秆还田的微生物效应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5年5期。

陆欣来,免耕和少耕,耕作与栽培1995年2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