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外文书名: Urban civilian cinema 平装: 205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32 ISBN: 7106029505, 9787106029500 商品描述内容简介《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以都市平民群体为切人点,以家庭、情感等平民化叙事为研究对象,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为研究目的,从日常生活角度梳理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指出“平民化意味着影片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的选择上贴近平民的现实生活、贴近观众对电影平实易懂的要求”,并进而总结出“平淡自然的影像风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境化的追求”等平民化特征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编辑推荐《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编辑推荐《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目录序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概念辨析 第二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历史渊源 第三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发展轨迹 第二章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人物群体分析 第二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人物类型特征 第三章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叙事分析 第一节 情节 在叙事中的疏离与回归 第二节 叙事主题的变与不变 第三节 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 第四章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美学与文化分析 第一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的美学分析 第二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的文化分析 第三节 个案分析:黄建新都市平民电影 第五章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的发展趋向 第一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发展现状 第二节 韩国都市电影的启示 第三节 个案分析:冯小刚和他的电影 第四节 平凡中的感动:都市题材电视电影创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一书系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正和增补而成的一部新著。作为她的博士导师,她提出要求让我为本书作一篇序文,自然是无法拒绝的。 记得初见卫华是在博士研究生的面试考场,那时的她年仅24岁,一脸的稚气却充溢着强烈的求知渴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攻读博士的三年里,卫华刻苦钻研,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在搞好学业的同时还在校内作兼职教师,赚取生活费用,面对艰辛的生活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正是经过这样积学、酌理、研阅的过程,卫华将学问、理论、经历三者结合起来,酝酿完成了本书。 都市平民电影实际上是中国电影民族化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百年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追求,大致可以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电影总是与中华民族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言说主题,但其中总有若干时代的“共名”决定着中国电影从内容到形式的内在一致性。在20世纪上半叶,这些“共名”主要体现为启蒙、抗日、救亡等主题,1949年以后,则主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比如《上海之战》、《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狂流》、《大路》、《南征北战》、《红旗谱》、《英雄儿女》、《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大决战》、《横空出世》等影片。这些影片大多以写实主义为创作基调,讲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艺术技巧,通过倾向鲜明的视听语言和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展示浓郁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昂扬乐观的精神气质,从而表现为一种“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宏大叙事。 后记本书初稿完成于2002年初夏,在之后的几年中又进行了修改补充。我选择都市平民电影作为研究对象,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也一直置身于这喧嚣都市,浸染着都市中的文化氛围,经历着都市中的人生变化,在写作中,以一颗平常心去体味那些生活在都市中某个角落平凡的普通人,用生命与影片中的人物交流,我感到,我们靠得很近,同样地去面对生活中的艰辛、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好多人的帮助,也完成了人生的一段成长,首先我要感谢亲爱的导师黄会林先生,在黄老师身边学习的日子,我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在理论修养和治学方法等方面都受益匪浅,本书的完成凝聚着黄老师的心血,我的感激无以用言词来表达!感谢亲爱的绍老师,以其亲切和睿智给予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黄老师和绍老师对我学业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和关怀令我终生难忘,也许我不能成为一个有伟大成就的人,但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一切事情,不负老师的良苦用心! 感谢李少白先生、谭霈生先生、章柏青先生、彭吉象先生、周星先生对本书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在书稿写作中勇勤给我提出了宝贵意见,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萧德庆和Heather女士给我提供的外文资料!师兄可扬在本书的后期修改过程中,给予我诸多的帮助,非常感谢师兄为我做的这一切!感谢姜静楠老师给予我的启迪和帮助! 感谢锦芳师妹和中国电影出版社李梦学先生、甄晓文女士等朋友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艰辛努力!自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工作以来,我感受到了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温暖的同事情谊,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同事们给予我的友谊!感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委员会、科研处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支持!最后,深深地感谢我的亲人们给予了我的莫大关爱与鼓励! 文摘第三节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发展轨迹 中国都市平民电影脱胎于都市平民文学,它基本上延续了都市平民文学写实性的特点,继承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文化传统,开拓了中国电影的新视域,形成了平民化的叙事手法和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影像表意体系。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都市平民电影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都市平民电影萌芽生长的年代,1922年明星公司拍摄的《劳工之爱情》(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可以算作是中国都市平民电影的开山之作。这部影片只有3本,属于故事短片,讲述了改行卖水果的郑木匠与邻居祝医生女儿的爱情故事,妙趣横生,有一种稚拙之美。其创作理念遵循“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主旨国,该片注重对底层小人物的描写,讲求娱乐效果,开创了中国电影对都市平民生活再现的影像历史。但该片中的场景却并未显现典型的都市特征,影片中空间的运用极为有限,仅有三处固定的场景,即木匠的水果摊、医生的小诊所和木匠的住所(一家娱乐场所的一楼)。 继《劳工之爱情》之后,一大批以都市平民为主角的电影涌现出来,如:《上海一妇人》、《盲孤女》等等。《上海一妇人》,讲述的是上海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少女爱宝被未婚夫的养母林氏带人上海,受到误导而成为交际花,并嫁给豪绅李叔香,因李纳妾而愤然离开,后她又出钱为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女郎赎身,并把她送往女子职业学校,担负她的一切费用。爱宝认为,自己既已堕人孽海,难以拔脱,则不愿再见到别人重蹈覆辙。《盲孤女》讲述的是翠英在父亲去世后被后母虐待,在走投无路之际欲投河自尽,被流浪儿毛小奎救起。毛小奎原为浙江富绅赵衡甫之子,在幼年被拐走。经过一番曲折,父子得以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