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东阳龙
释义

中国东阳龙是指国际权威专业杂志《地质学报》(英文版第二期)公开发表《浙江东阳晚白垩世早期一新的巨龙形类恐龙》一文后,正式把东阳发现的恐龙新属新种命名为“中国东阳龙”,这就意味着如果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现同种恐龙化石,都将归入到这个种类,也必须称之为“中国东阳龙”。

简介

《浙江东阳晚白垩世早期一新的巨龙形类恐龙》由吕君昌(博士、古生物专家)、东洋一(国际著名恐龙专家、日本福井县立博物馆副馆长)、陈荣军(东阳市文物办主任、博物馆馆长)、 郑文杰(浙江省古生物研究专家)、金幸生(国内恐龙专家、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等人撰写的。

龙之乡

东阳市位处浙江腹地,全境以丘陵地貌为主,中生代地层分布广泛,占总面积58%以上。近年来,随着基本建设的蓬勃开展,东阳发现了许多恐龙化石与恐龙蛋化石点,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点三十余处,城区附近更为密集,可以说只要有建筑工地,就会有恐龙化石出土。东阳不仅恐龙化石点多,而且类型丰富,已经发现恐龙有中国东阳龙、鸭嘴龙等,恐龙蛋有圆形蛋、树形蛋、网格蛋等。

在迄今发现的恐龙与恐龙蛋地层中,还有丰富的硅化木等化石。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发现有这么多的恐龙化石点和恐龙种类,说明中生代时期的东阳恐龙非常繁盛,是恐龙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是恐龙的和谐家园。 2007年9月在东阳市白云街道白殿胡公山发现的恐龙骨架化石,经国内外权威专家鉴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属新种,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东阳龙”

发掘

2007年9月1日,东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接群众反映,白殿小区李永财在“胡公山”种荞麦时,意外发现山坡上裸露着几节红褐色的“骨头”,文物办工作人员赴现场察看后,初步确认为恐龙化石,并立即联系浙江省自然博物馆。9月2日上午,省自然博物馆金幸生副馆长等5位专家到达现场,确认在土层中裸露的三节红褐色“骨头”为恐龙椎骨化石。接着,省自然博物馆专家在现场与我市文物部门商讨了发掘方案,当天下午,恐龙骨架化石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9月26日上午,恐龙骨架化石安全搬入东阳市博物馆。考察与研究

大事记

2007年9月1日,东阳市文物办接群众反映,白云街道胡公山发现恐龙骨架化石。

9月2日上午,省自然博物馆金幸生副馆长等5位专家到达现场,确认为白垩纪恐龙骨架化石,距今约8500万年。当天下午,恐龙骨架化石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9月3日,副市长范冬岩到发掘现场指导工作。

9月4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金福昌到发掘现场指导工作。

9月10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徐东成,副市长范冬岩到发掘现场指导工作。

9月12日,市长江跃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施侍伟,副市长范冬岩到白殿小区视察恐龙化石发掘工作。

9月22日上午,国际著名恐龙专家、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副馆长东洋一博士一行来恐龙化石发掘现场,经过现场初步比对,认为我市发现的恐龙属巨龙科恐龙,但与目前发现的巨龙科恐龙有许多不同之处,可能是新属新种,被命名为“东阳龙”的可能性很大。

9月26日下午,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重达5吨的恐龙骨架化石整体安全搬入东阳市博物馆。

2007年12月15日--2008年4月26日,来自重庆自然博物馆、省自然博物馆、东阳博物馆等多名专家,完成恐龙骨架化石清理、复原、装架工作,恐龙骨架复原高约5米,长15.6米。

2008年1月30日,国际著名恐龙专家、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副馆长东洋一博士,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古生物专家吕君昌一行来东阳博物馆对恐龙骨架化石进行深入研究。

2008年4月,《地质学报》(英文版第二期)公开发表由吕君昌(博士、古生物专家)、东洋一(国际著名恐龙专家、日本福井县立博物馆副馆长)陈荣军(东阳市文物办主任、博物馆馆长)、郑文杰(浙江省古生物研究专家)、金幸生(国内恐龙专家、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等人撰写的《浙江东阳发现晚白垩世早期新的巨龙类恐龙》一文,把东阳发现的恐龙新属新种标称为“中国东阳龙”,这就意味着“中国东阳龙”正式命名,如果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同种恐龙化石,都将归入到这个种类,也必须称之为“中国东阳龙”。

4月8日、4月2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中心主任季强博士两次来东阳博物馆对东阳龙进行考察,并对恐龙家园命名提出相关具体意见。

4月22日,东阳市政府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申请命名“中国恐龙之乡”。

2008年4月26日,复原恐龙骨架通过省自然博物馆专家验收。

4月26日,复原的“中国东阳龙”骨架化石通过省自然博物馆专家验收,一条高5米,长15.6米的“中国东阳龙”骨架,在博物馆大厅内站立。

4月28日,金华市委常委、东阳市委书记张仲灿,东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江跃进,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施侍伟等领导在东阳市文化局局长吴刚、书记赵一强的陪同下到东阳市博物馆检查指导恐龙修复工作。

5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正式命名东阳为“中国恐龙之乡”。

考察研究

2008年首次发掘的骨骼化石包括十个背椎、六个荐椎、二个前部尾椎和腰带部分,化石呈自然状态连接。除了神经棘缺失、左肠骨前突错位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整。如此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在浙江甚至华东地区都是首次发现。此事引起了古生物方面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其中,国际著名古生物专家、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副馆长东洋一两次(2007年9月22日、2008年1月30日)带研究人员到东阳参加现场发掘和清理、鉴定;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古生物专家吕君昌到市博物馆恐龙清理现场进行研究、鉴定(2008年1月3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中心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季强两次来东阳博物馆对东阳龙进行考察(2008年4月8日、4月23日),并对东阳市政府提出的命名东阳为“中国恐龙之乡”的要求表示支持。2008年4月,《地质学报》(英文版第二期)公开发表了由吕君昌(博士、古生物专家)、东洋一(国际著名恐龙专家、日本福井县立博物馆副馆长)、陈荣军(东阳市文物办主任、博物馆馆长)、郑文杰(浙江省古生物研究专家)、金幸生(国内恐龙专家、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等人撰写的《浙江东阳晚白垩世早期一新的巨龙形类恐龙》一文,正式把东阳发现的恐龙新属新种命名为“中国东阳龙”,这就意味着如果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现同种恐龙化石,都将归入到这个种类,也必须称之为“中国东阳龙”。

价值

东阳城区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恐龙骨架化石 (经鉴定为鸭嘴龙)和多种恐龙蛋化石发现,自“中国东阳龙”骨架化石发现后,又在多处发现恐龙蛋化石。根据现在的资料,专家们认定,在中生代时期东阳至少生活着三种以上的恐龙。东阳发现8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及丰富的恐龙、恐龙蛋化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一、“中国东阳龙”的发现,为中国和国际研究地球历史、地层变化和古生物提供了又一版本和基础素材,尤其是对于研究我国恐龙的分布、生活习性、繁殖、灭绝等提供了平台。

二、东阳的蛋化石,经初步鉴定,有的属于新类别,有的和浙江发现的其它盆地的蛋化石类似。对于恐龙蛋的种类研究和盆地间的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东阳市发现的丰富的恐龙和恐龙蛋材料,并且包含有新的类别,是对恐龙研究很有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和扩大东阳的知名度,丰富东阳的旅游资源。恐龙化石发现消息发布后,国内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东阳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许多。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中国东阳龙”“中国恐龙之乡”的命名,为东阳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打响恐龙文化旅游品牌,向外展示“恐龙之乡”魅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让“恐龙之乡”名扬天下东阳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研究工作对我们文物部门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获得“中国东阳龙”“中国恐龙之乡”命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东阳龙”“中国恐龙之乡”这一资源,做大做强和巩固发展恐龙化石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又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特别是对恐龙化石出土点的专业普查,对恐龙化石的保护,以及专业队伍的建设,利用恐龙化石资源建设高品位恐龙园和恐龙博物馆,做好恐龙化石及相关地质背景的深入研究等都需要认真组织实施。

穿越时空

完整的恐龙化石在东阳市博物馆一楼大厅里,“中国东阳龙”的原形它侧躺在红棕色的岩石上,它的左肠骨扩张

地前突,除了没有头和尾巴外,它的十个背椎、六个颈椎、二个前部尾椎和腰带部分自然地连接着。骨骼尽管成了化石,但也是红棕色的,凸显的纹路让它依然保持着高大和威严。它是目前中国整体出土最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

发现这条“中国东阳龙”的是一位老人,白云街道接官亭社区白殿小区的居民李永财。2007年9月1日下午1时左右,李永财带着锄头到小区边的“胡公山”西侧种荞麦。挖了一块地后想歇会儿,一转身突然发现自己身旁的山坡上裸露着几节红褐色的“骨头”,凑近仔细查看,这些“骨头”直径约有10厘米粗细,共有三节,且节节相连。觉得非常奇怪的李永财叫了小区的其他人来看,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一位名叫杜熙龙的居民说,可能是什么动物化石,于是,马上打电话报了警。东阳市公安局白云派出所民警马上对现场进行保护。

东阳博物馆馆长陈荣军接到派出所电话后,立即和同事赶往现场。他确认在土层中裸露的三节红褐色“骨头”是恐龙的椎骨化石。9月2日上午,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金幸生等5位专家赶到了现场。专家在距离裸露“骨头”两米左右的土层中,也发现同样的红褐色“骨头”。作为研究古化石的知名专家,金幸生从东阳恐龙椎骨化石发现那天起,就处于兴奋当中,多次往返于东阳和杭州之间,还亲自在现场指挥挖掘工作。为了确定这条恐龙的生活年代,金幸生还特地请来了省地质调查院宁波地质调查所的有关专家。根据初步推断,这具恐龙化石所在地质层距今约8500万年,也就是说东阳发现的恐龙大约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去年9月22日,国际著名恐龙专家、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副馆长东洋一博士一行应邀来到东阳恐龙化石发掘现场。

经过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9月26日下午,恐龙化石终于“安家”东阳博物馆。这次发掘的恐龙化石是浙江及华东地区保存最好的恐龙化石之一,已发现脊椎、腰带、肋骨、颈椎、尾椎骨、趾骨等化石。专家从挖掘出来的化石分析,初步确认为蜥脚类恐龙,而且是草食性恐龙。今年4月,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地质学报》发表的一篇论文,把东阳发现的恐龙新属新种命名为“中国东阳龙”,这意味着恐龙家族将增添新成员。

4月26日,经过省内外专家的共同清理和修复,一具高5米,长15.6米的恐龙骨架化石通过验收。城下藏着一个“恐龙王国”。近几年,东阳这个县城因为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在城区附近已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点30多处。4月23日下午,画水镇金塘村吴文能家,在山坡上建房子挖地基时挖出了一窝恐龙蛋化石。而他的邻居蒋菊仙家在去年3月造房子时,也曾挖到过恐龙蛋化石。由于东阳城区的地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岩层分布比较平,恐龙化石都是比较均匀地被埋在地底下10多米多深处。近年来,房子越造越高,基础就越挖越深,恐龙化石才被发现。

“只要有建筑工地,就会发现恐龙化石”。6月6日,再次得到印证。这天下午1点左右,陈荣军带记者到城区发现过恐龙化石的几个点走访时,在西山公园后面一块市残联的建筑工地上,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在工地挖出来的土石中找到了五个恐龙蛋化石、两块化石蛋窝。之前,陈荣军来过三次,三次都有收获。恐龙蛋及骨骼化石的不断出土,特别是存在世界罕见的“龙蛋共生”现象,说明东阳在中生代时期的恐龙非常繁盛,是恐龙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专家由此推断:东阳城区地底下十多米深处,极有可能都是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蛋化石--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恐龙化石王国。因为这样,这次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正式命名东阳市为“中国恐龙之乡”。

恐龙热

随着不断发现恐龙蛋化石,一股“恐龙热”也在东阳兴起。在恐龙发掘的过程中,很多市民前来观看恐龙化石,许多人都随身带来了照相机和摄像机,拍下了恐龙化石。周末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挖掘现场简直成了孩子们的“科普园地”。还有附近的义乌、磐安、永康、金华,甚至杭州等地的人都赶去看“龙”,每天多达上千人。

在东阳,现在孩子们抢着看恐龙化石,了解恐龙知识的热情高涨;大人们主动上交恐龙蛋化石的行动,也十分令人感动。市文物办已经陆续收到10多个市民上交的完整的恐龙蛋化石了。“浙江是个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金幸生告诉记者,在白垩纪时期,浙江曾生活着大量的恐龙。

几十年来,古化石专家们在浙江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蛋巢和骨骼化石。上世纪70年代,专家们曾在衢州发现了一具蜥脚类巨型恐龙化石--这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恐龙,光腿骨就有1米多长,整个骨架长达22米。因为此种恐龙化石还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专家们把它命名为“江山龙”。

据专家调查,浙江恐龙化石分布最多的地区,主要有金华、衢州、天台、丽水、嵊州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浙江是全国发现恐龙蛋类型最多的地区之一--大概在十种以上。据悉,距今1亿年前后的浙江天台盆地,曾生存着多种恐龙:体长10多米的食草蜥脚类恐龙、比鸡稍大的食肉兽脚类恐龙、身上有甲片的甲龙、靠两条腿走路的鸟脚类恐龙等等。

“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的盆地最适合恐龙繁衍,而这样的盆地浙江很多。”金幸生说:“根据目前的发现,浙江的恐龙都是白垩纪的。不过有点遗憾的是,在浙江发现的恐龙化石都不是十分完整,因为地壳运动激烈,对恐龙化石的保存是很不利的,化石很有可能被四分五裂。像‘东阳龙’化石整体这么完整,在全国很少见。”

8500万年前,现在的东阳处于远古的白垩纪时期,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有一条宽大的河流,边上除了繁茂的水草,密布的沼泽,还有宽广的沙滩,这是一个恐龙生活的王国。一天,在温暖而又湿润的环境中,巨形的蜥脚龙在悠闲地吃草,一群鸭嘴龙在散步……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陨石从天而降。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地下。8500万年后,这种世界上首次发现的草食性蜥脚类巨龙,被国际权威刊物命名为“中国东阳龙”。

恐龙

简介

(学名:Dinosauria)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2005年日本考古学家观铃发现新证据,恐龙有可能是在鸡蛋里孵化出来的。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研究

在20世纪前半期,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缓慢、慵懒的冷血动物。但是19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温血动物的假设。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体躯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二者区别在于其腰带结构: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

(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有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龙。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

鸟臀目分为5大类

: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门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地层。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