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释义

概述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组建于2003年。2003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环境问题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的认识高度出发,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优势,正式组建环境学院,以促进和加强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环境学院下设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地质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和教学实验中心5个教学实体,同时也是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废物地质处置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研究院(下辖环境评价研究所、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地质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水资源研究所等)、地下水与环境模拟中心等科学研究机构的主要挂靠单位。

学院秉承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前身主体为1952年建立的原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1993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系)以及1975年建立的原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学教学组,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沿革。学院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含1个共建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以及4个本科专业。此外,学院还拥有3个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专业点,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以及工程硕士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在校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80余人。

学院突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优势,并向地表水、土壤、生物和大气等学科领域拓展,在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2003年以来,学院紧密结合国家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先后承担了160余项科研项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科技部支撑计划和“863”课题5项,累计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学院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解决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性技术难题,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教材12部。

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现任领导

姓 名 性别 职 务 职 称

梁 杏 女 院长 教授

祁士华 男 副院长 教授

陈植华 男 副院长 教授

马 腾 男 副院长 教授

王红梅 女 副院长 教授

宋 瑜 男 办公室主任 管理七级

姓 名 性别 职 务 职 称

刘先国 男  书记 研究员

王海花 女  副书记兼青年委员 副教授

祁士华 男  组织委员 教授

靳孟贵 男  宣传委员兼统战委员 教授

马 腾 男  纪检委员兼保密委员 教授

张学海 男  党委秘书 管理七级

下属机构

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

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主任:万军伟(教授),副主任:郭会荣(副教授)、马传明(副教授), 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1952年创立于原北京地质学院,下设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教研室,1960年一分为二,分别成立水文地质教研室和工程地质教研室,70年随北京地院迁至武汉成立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后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两个教研室,1999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探矿工程学院两院合并成立工程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更名为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2003年以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为主体成立环境学院,原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一分为三,成立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验中心。水文系负责水文学及水资源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

经过50几年年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目前在编人员21人,教授5人,其中博导3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外聘院士2名。本系培养的毕业生已遍及祖国各地,成为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中坚力量,有3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还有一些中青年学者已在国际水文地质界崭露头角。

近年来,本系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西部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各1项、并每年获1-2项面上或青年基金资助,此外还参加了多项863、973计划项目,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2-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二十多项。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并有四十余篇论文进入三大检索。

目前,本学科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地下水-地质灾害过程模拟、裂隙水偏流理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质线性-非线性水流耦合模拟、滨海承压含水层海底边界的确定、地下水混合井抽水试验确定分层水文地质参数、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及土层固结与地下水流的耦合、深层地下热水压力场和温度场模拟、地下水系统理论及地下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包气带土壤水分和盐分迁移机制、土壤水的有效利用、土地修复和土壤改造、水-岩作用机理、矿床成矿的古水文地质、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劣质高氟水改造、同位素测试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面向21世纪,系将立足于已有的地下水文学特色和优势基础上,通过师资队伍和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在地下水文学方向上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拟在线性-非线性地下水动力学耦合模型及其模拟方法、低渗透性岩层的采(排)水理论和技术、地下水渗流场与岩土体应力场的耦合数值模拟、滨海地区地下水开采-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的数值模拟和防治技术、土壤水资源利用技术、西部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生态重建、西南岩溶石山区以水为纽带的岩-土-植被-大气界面物质能量交换过程、高分辨率同位素测试技术等学科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义连(教授),副主任:罗朝晖(副教授)、鲍建国(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环境工程教研室,成立于2003年8月,是一个以地下水为特色、函盖土壤、大气和生物的综合性环境人才培养基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是湖北省最早具有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拥有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1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废物地质处置与环境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兼职),教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10余人,研究生90余人,已授博士学位57余人,已授硕士学位130余人。我系与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俄罗斯等国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互访、项目合作关系。

本系设地下水污染与控制、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环境监测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及管理、环境生态等研究方向。目前正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1项,科研经费五百四十多万元,其中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863项目1项;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1项、国家地质调查局重点项目1项,横向合作项目多项。1995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出版教材、专著11部,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有11篇被SCI收录,27篇被SCI收录,16篇被ISTP收录。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拚搏进去的创新精神,面向21世纪,我系以培养高水平的环境工程人才为己任,把我系建设成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具地学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摇篮,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工程建设基地为目标。

热忱欢迎有志于我国环境事业的国内外学子来我系深造!热忱欢迎有志于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国内外学者加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