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
释义 | 简要概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1999年成立,其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计算机应用系。自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学校为整合、优化办学资源,对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而作了两次重大调整。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信息工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以及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检测装置与自动化四个硕士点,两个工程硕士点。2005年的在校本科生达到1144人,硕士生165人,合计1309人。 历史沿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1999年成立,其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计算机应用系。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系主要以基础课教学为主,只有一个本科专业,无在校本科生,无硕士点,共三个教研室,职工不到30人。到1999年,已经发展为两个本科专业,一个专业实验室,一个计算机公共实验室,一个计算机应用硕士点,在校研究生约10人,本科生260余人,教职工30余人。 自1999年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学校为整合、优化办学资源,对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而作了两次重大调整整。经过了五年的发展,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四个本科生专业;同时设有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检测装置与自动化、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通信与信号处理六个硕士点,一个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博士点,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两个专业领域工程硕士点。 师资队伍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2人,讲师25人,助研2人,助教11人,高工2人,工程师2人,助会1人。专任教师中所有教师均经过岗前培训并取得了教师资格,教师中超过60%人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读博士。 学院设有院长办公室、院办公室、总支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院长一名,负责院里的全面工作;副院长两名,分管教学和科研;总支书记和副书记各一名,负责学生工作和党风、学风建设。行政办公人员4人,学生辅导员4人。 教研机构学院现有四个专业教研室,1个研发中心和3个研究所,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以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教研室,软件工程研发中心,科学计算与应用数学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所和GIS软件开发研究所。一个公共实验室和五个专业实验室,分别是计算机公共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科学与信息计算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880平方米。一个对教师开放的资料室,现有各类图书3834册,期刊137种。 院系领导王 群:院长,主持全院工作。 马兴祥:党总支书记,院分工会主席。 王祖朝:副院长,负责本科教学工作。 邢廷炎:副院长,负责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实验室建设、科研工作。 任立奎:党总支副书记,兼学工组长。 杨晓红:院办主任。 宋清华:研究生和科研秘书。 傅博志:本科生教学秘书。 管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 褚宝增: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主任。 刘湘南: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主任。 徐炳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教研室主任。 鞠党臣:公共实验室主任。 杜 刚:专业实验室主任。 人才培养本科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开发技能,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学科。 德育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体育培养要求:具有良好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以及一定的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能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修满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完成规定的实践必修课,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和主干课程 总体思路:课程设置采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方式,坚持“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五强”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基本原则:全面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重点加强学生的扎实的数理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分类: 公共基础课:1432学时,85.5学分 专业基础课:512学时,32学分 专业主干课:336学时,21学分 实践必修课:24周,17学分 院定选修课:1408学时,88学分(至少选15学分) 公共选修课:256学时,16学分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空间解析几何、普通物理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值分析、计算机硬件基础(包括电路原理、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等内容)、微机原理与汇编、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常微分方程等课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