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地质博物馆 |
释义 |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地质学博物馆,在中外博物馆界久负盛名。 与地学同发端(中国古代地学思想 近代西方地学的传入 民国临时政府地质科形同虚设 地调所变地研所,从培养人才起步) 历史沿革(偏安丰盛二十年 (1916-1935) 流离十四载,一路两遗址(1935—1949) 故馆春秋(1935-1949) 葛利普拒日 “北京人”头盖骨丢失 运筹十年获新生(1950—1959) 曲折发展四十年(1960—2000)) 馆舍介绍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历史悠久、典藏量大、珍品率高、陈列精美、科研成果丰硕称雄于亚洲地学博物馆。不仅具备典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三大传统功能,而且富有时代特色,融科普、教学、学术交流、观赏、休闲于一体,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在与中国现代科学同步发端、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文化遗存,以典藏系统、成果丰硕、陈列精美称雄于亚洲同类博物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大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 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创刊于1981年的《地球》是中国唯一的地学科普杂志,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已成为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品牌,科普讲座、科普巡展、科普咨询等各种地学科普活动连绵不绝,使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该馆前身为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博物馆,现馆大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1958年竣工,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稳重大方。 2001年启动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工程,历时三年,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现代化博物馆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观众至上”建馆理念,耗巨资、精设计、善管理,硬件设施整体升级,陈列展览全面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土资源事业的窗口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地学平台。 与地学同发端中国古代地学思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球的国家之一。古代的《禹贡》、《考工记》、《管子》等书籍都有地质矿产方面的记述。与“元谋人”同步出土的大量石器是我们祖先最早利用岩石的开端。这时期,史称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170万年的历史。以此为始,人类又经过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地质知识和利用地质资源的能力。然而,中国古人的许多经验,并没有发展成现代的地质科学。 近代西方地学的传入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十九世纪中期才开始传入中国。1840年,外国矿师随着列强的炮舰纷纷来到中国,兴学办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鲁迅于1898年10月,入学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地质学、矿物学及其它基础学科。1903年著《中国地质略论》,成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第一部专著。两年后,鲁迅又与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 民国临时政府地质科形同虚设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设地质科,留日归国的章鸿钊任科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质行政机构。章鸿钊,1899年考中秀才,1905年官费赴日留学,1911年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归国。1911年9月,赴京参加京师学部举行的留学生考试,以最优等成绩获“格致科进士”,随即应聘京师大学堂农科地质学讲师,成为在中国大学讲授现代地质学的第一人。由于袁世凯篡政,同年4月,临时政府迁都北京,在北京政府工商部矿政司下设地质科,仍由章鸿钊任科长。次年2月,留英归国的丁文江任科长。丁文江,曾被赞为“神童”。1902年秋,经人赞助赴日留学。1904年初, 日俄战起,离日赴英留学,期间曾游历欧洲大陆。1911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和地质学双毕业文凭。回国后不久,进京参加了“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1913年,丁丈江应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聘请,任地质科科长。1913年,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规划有地质矿产陈列馆的设置),规划和总管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丁文江任所长。因无人应聘调查员,致使调查所形同虚设。 地调所变地研所,从培养人才起步为培养人才,同时成立了地质研究所(与地质调查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关系)。先由丁文江主持,后因丁文江赴云南调查,改由章鸿钊主持。 地质研究所实际上是地质讲习所、培训班。招收30名学员,章鸿钊、丁文江亲自授课。1914年,留比U王国的翁文灏任专职教师,“以中国之人,入中国之校,从中国之师范,以研究中国之地质者,实从兹始。”学习三年后,共有18人毕业,4人肄业,8人中途辍学。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成为中国早期地质工作的骨干。翁丈灏,13岁考中秀才。后赴欧洲留学,就读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地质系,因成绩优异,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地质学博士,时年23岁。次年,在北京参加留学生丈官考试,名列第一。 中国地质博物馆诞生 1916年7月14日,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据翁文灏回忆:“地质调查所创办之初, 即有附设陈列馆之计划。历次调查皆附带采集标本, 以资陈列。民国四年(1915年)迁入丰盛胡同现址后, 即着手准备。民国五年(1916年),地质研究所毕业,就历年实地练习时师生采集所得,借地质调查所新制柜架,举行展览会,即为现在陈列馆之起点。”因此,我们把1916年7月14日定为建馆日。据考证,最早在1913年,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时就有地质矿产陈列馆的设置,但有名无实;其后,袁世凯于洪宪元年(1916)1月4日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局长张轶欧,会办(副局长)丁文江、安特生,内设四股一馆: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然而,当时的博物馆仍处筹建之中;1916年7月14日是公认的建馆日,因为此刻的博物馆有馆长、有机构、有典型事件,陈列和收藏从此被确定下失。 首任馆长为丁文江。1916-~2月10日,农商部总长周自齐签署《农商部饬》119号,任命地质调查局会办、技正丁文江为地质矿产博物馆馆长。 此后,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细胞组织,遭遇内乱和外侵,饱受流离失所之苦。直至新中国建立,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历史沿革翻开中国地质博物馆90年的曲折历史,那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无不在倾诉中华民族的奋发与苦难,无不在演绎地质科学的宏大与精深,无不在展示地质学人的探求与风采,这分明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 偏安丰盛二十年 (1916-1935)从1916年馆的诞生到1928年国民政府习北伐成功,再到1935年地质调查所南迁,是地质矿产陈列馆从奠基开始,逐步加快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馆的领导人依次为丁文江、翁文灏、安特生、卢祖荫和徐光熙,其中,前四位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会会员。 地质陈列馆从最初的四个陈列室(矿物岩石室、地质系统室、煤铁矿产室和金属矿产室)发展为七个陈列室(新增非金属矿产室和两个古生物室,并在原矿物岩石室增加动力地质内容),后又增加煤炭、石油、土壤和新生代部分;陈列标本从最初的899件发展至近万件(尚有未陈列标本不下10万件);陈列面积从最初的不足百平方米发展为1000平方米; 陈列馆从丰盛3号之一隅,扩大至占据全院。这中间,兼任馆长翁文灏的贡献最大,大总统黎元洪带头捐款亦可圈可点。1920年,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商请农商部为筹建地质图书馆发起募捐,黎元洪大总统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计39000元。1921年,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建成地质图书馆,用其余额8000元为陈列馆添建两间展室,增加陈列面积400平米。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图书馆和陈列馆举行开幕式,黎元洪大总统莅临讲话并参观了地质陈列馆。 期间,两个震惊全世界的科学发现均由第三任馆长、瑞典人安特生引发。安特生(丁。G.Andersson),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1901年获瑞典萨普拉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万国地质学会秘书长。1912年,受聘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顾问,1920年任地质矿产陈列馆馆长。一是于1918年由安特生组织启动对北京周口店遗址的挖掘,最终于1929年由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二是于1920年在河南渑池发现“仰韶文化”。1922年,地质陈列馆以临时展览的形式第一次公开展出“仰韶文化”文物,成为中国考古学发端的第一个展览场所。以临时展览的方式展示重大科学发现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从此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个优良传统。 1929年赵亚曾不幸在云南昭通遇害于地质调查途中,第五任馆长徐光熙照料赵氏孤儿,品德高尚。赵亚曾,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在短短的6年工作中,他在山东、辽宁、河南、湖北、浙江等省的偏僻山区做过多次调查。1929年,参加中央地质调查所对西南地区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遇害时年仅3l岁。被誉为北京大学最杰出的人才之一。 流离十四载,一路两遗址(1935—1949)1927年,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称北平。北平逐渐失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华北危急。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地质陈列馆一万余件藏品随迁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号(现700号)新建的陈列馆中布置了12个陈列室,于1937年初建成开放。 “七七事变”的炮火终结了刚刚开放的南京地质陈列馆。11月日军占领上海,逼近南京。地质调查所同其它机构一样,仓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内搬完。陈列馆精选标本313箱,由高振西经水路押运至武汉,11月下旬又运到长沙,进行简单修整。次年7月,武汉告急,地质调查所只得从长沙再迁至重庆。陈列标本随同其他物品一起挤入四川地质调查所内。不久,地质调查所在重庆北碚盖好房子,陈列标本才搬到北碚所内安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之前,馆长盛莘夫奉命留守南京,凭借流利的日语与日军周旋,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逃出南京,回到北碚。 1943年12月25日,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气象所及工业试验所、农业试验所、西部科学院等共同发起筹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其中,地质馆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提供标本,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脊椎动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46年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珠江路旧址,任命侯德封为南京地质陈列馆馆长,主持陈列的恢复和重建。参与整理的有程裕淇、杨钟键、刘东生、王存义、蔡震中等人,于1948年10月正式开放(只恢复了抗战前的80%)。 故馆春秋(1935-1949)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员、标本和设备在北平丰盛胡同和兵马司胡同原址,归属新组建的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谢家荣。“从此至北平和平解放,丰盛3号陈列馆再未设主任(馆长)一职”,其事务均由历任分所所长直接管理,姑且称之为“故馆”。 故馆—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因标本大部迁往南京,除新生代化石陈列室尚维持现状外,其它大不如前。自1936年夏开始,经贾兰坡、李悦言等多次整理充实。3~1937年2月下旬,中国地质学会第13次年会在北平召开,陈列馆建成14个陈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西山地质、普通地质、周口店猿人洞、变质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层、地质构造、矿物和土壤),以不少于南京馆的展品量向社会开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北京人”头盖骨模型和仰韶陶器。六十多年后,贾兰坡把当年装架展出的北京猿人时期动物群称为“小动物园”。这是日寇洗劫前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最辉煌的时期。 “七七事变”前夕,杨钟键接任北平分所所长,不久北平沦陷,杨亦于当年11月南下到大后方长沙、昆明。1937年,为应对动荡局势,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将前后门对调,即正门由丰盛胡同3号改在兵马司胡同甲58号(现6号),与北平分所正门兵马司胡同9号(现15号)近在咫尺。 由于北平分所有一新生代研究室(与美属协和医院合办),一度免遭日军骚扰。这一时期,北平分所由新生代研究室负责人裴文中代管。珍珠港事件后, 日美宣战,北平分所亦未幸免。 稍晚,伪华北综合研究所在北平分所内设华北地质研究所。多次请章鸿钊出任所长,均遭拒绝。后由李岐山兼任。 此后,陈列馆曾被日伪军强占,陈列标本几度搬迁至动物园附近的陆谟克堂(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物研究所)堆放,损失严重。 期间,发生两个令人难忘的事件: 葛利普拒日葛利普(A.W.Grabau),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870年出生,190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应聘来中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中国最早的一批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他的门下。对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地质博物馆早期收藏的许多无脊椎动物化石多由葛氏鉴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坐在轮椅上,横挡在大门口,手持美国国旗,高呼反侵略、反战争口号,阻止日军进入陈列馆。后被日军囚禁,身体日渐虚弱,日本投降后被接出,最终逝于地质陈列馆西厢房。 “北京人”头盖骨丢失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派高振西到南京,后又到北平与王竹泉、裴文中等一起接收伪华北地质研究所,后返回南京。 中央地质调查所任命高平为北平分所所长。 仍由贾兰坡主持地质矿产陈列馆的恢复工作,终未能对外开放。 运筹十年获新生(1950—195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在南京设立由高振西负责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工作领导机构,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1953年1月,全国地质陈列馆领导机构迁北京,高振西任馆长。因建部需要,北京馆被拆除,标本被临时存放在故宫文华殿和六铺炕等处。 1955年,南京地质陈列馆下放江苏省地质局,全国地质陈列馆与北京地质陈列馆(故馆)融为一体。 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万平方米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大楼,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层26个陈列室共计4500平方米、17039件标本的陈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曲折发展四十年(1960—2000)1960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划归地质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副院长冯志爽兼任馆长。 此后,经历“文革”闭馆停滞、地震破坏,也经历了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直至2000年底馆大楼修缮改造立项得到上级批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曲折中发展四十年。这期间馆的主要领导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刘涌泉、黄正之、邢裕盛、季强。 展览情况该馆在丰厚的馆藏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内容完整的基本陈列,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四个部分,面积共2500平方米,另有临时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自然界种类繁多千资百态的矿物岩石、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 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 第五单元——生物登陆; 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 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 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该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24年来不间断出版《地球》杂志,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先后被命名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馆藏情况该馆典藏各类地质标本20万件,其中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以藏量大、珍品多闻名于世的“中华龙鸟”等热河生物群系列化石,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的石器、石珠、骨针、骨饰,以及“水晶王”、巨型萤石等,都是国宝级的珍品。 科研情况该馆出版了《巨型山东龙》、《宝石通论》、《中国金伯利岩》等专著和《中国矿物》、《中国名泉》等图册,科研人员在《地质学报》、《Nature》、《Science》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辽西侏罗—白垩系过渡层生物群及地层年代研究》、《辽宁西部原始鸟类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项目成果受到国内外古生物界的广泛关注。 参馆须知开馆时间:9:00-16:30 节假日不休息,星期一闭馆。票价:成人30元,学生15元 地址:北京西四羊肉胡同15号 乘车:13、22、38、47、6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709、726、806、808、812、814、823、826、50到西四站下车。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