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峰禅院 |
释义 | 中峰禅院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乡,院俗名留洋寺,据旧县志记载,始建于唐景福元年,即公元892年,可谓历史悠久。 中峰禅院的来历故老相传,当年乡民聚众猎虎山中,有神僧骑虎而出,遂请法师修建道场。今寺旁大石尚遗有虎迹,人称伏虎坛。岁月悠悠,最初的院址已无可考,到宋时有李氏兄弟发起捐资兴建,之后又历经兴废,现存规模是清康熙年间重建时规划的。抗战期间,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创建的“漳湖师范”暂避战乱,曾在此办学5个月之久。文革浩劫大部分的建筑被毁,仅存大雄宝殿及边廊部分。1983年,禅院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给予开放后,才又兴建了现在的几座大殿。 中峰禅院名称的由来已不可考。或是“环涂皆山也”,我独居其中,因地势而得名。又有人云,其名和禅院对面树木葱茏,形如金钟倒扣的钟峰有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远山雾竹叠翠,溪涧流水潺潺,田畴上紫云英正值花事,从林中间或有翠鸟鸣幽。“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钟声夜听潮。”山门两侧的对联道尽了中峰禅院的唐诗意境。当我们迷惑于“潮”字的含义时,山风过处,松竹摇曳之声果然如惊涛入耳,令人心旷神怡。 禅院保存现状走进寺内,窄长的甬道和高耸的山门,成了俗界和佛界的分界线。沿着中轴线,天王殿、韦驮殿、莲池、大雄宝殿、观音殿依次排列,对称有致,而左近则是地藏王殿和新建的钟楼。 “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转入后院,更是一番风景。桃红李白,修竹滴翠,而长势正旺的菜园则体现了“农禅并重”的宗旨。据长老介绍,这里原是禅院的库房和练武场。县志记载旧时禅院规模很大,围墙内的占地就近五十亩,共有殿堂、方丈楼等建筑群落36幢,僧舍客房近百间以上,实为闽浙边境最大的禅院。虽几经兴废,沿着古老的围墙探迹,依然可见禅院昔日鼎盛时期的风采。 佛地览胜,快意事有二。一是领略殿堂楼阁的建筑风格,二是观赏历代集留的珍贵文物。 最能体现古代建筑风采的,当数终日芳香充盈,明灯长燃,梵音悦耳的大雄宝殿,这也是禅院的重心所 在。现存的宝殿为清康熙五十年所建,为正方形纯木结构,四柱顶梁,斗拱舒托,飞檐画栋,气势雄伟。有趣的是屋顶斗拱之间,雕刻着四个人像,二个素面,二个黑脸,各朝一方。凝是四方力士,拱护着大殿和西方佛主。而新建的牌坊式三门琉璃履顶,彩绘金雕,钩檐斗角,正中额以佛家箴言,其金碧辉煌和大雄宝殿的古朴疑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禅院各建筑上多饰凤鸟鱼龙,其中以形态各异的龙居多,这既体现了民族的图腾崇拜,又体现了佛家八部天龙的传说。 禅院内有颇多的文物可供观瞻。这锈蚀厚重的铁罄,其声音仍然铿锵悦耳;这古朴大方的水缸,其花纹依然清晰可辩,只是这块不知出自何时的古碑,其字迹已被时光所侵蚀,透出了历史的苍凉,而禅院中保存的清代住持和知县题留的三块横匾,皆为书家难得的上品之作。 步出寺门,四周景点多多,尽可使人饱览一番。 寺前伏虎坛的两块硕大的圆石,传说为金鸡蛋所化,虽石上布满凿孔,兀自顽固不化。 寺后寺侧数棵参天古树下,清光绪年间兴建的祖师塔陵和历代禅师塔墓坐落其间。 沿后山幽静的山路迂回而上,白鹤仙阁巍然屹立于千仞高山之颠, “碧溪桥畔留古迹,云径卷舒本无心。”由山门向西南顺溪而下,宋淳佑年间的石拱桥静卧于参天古木之下。站在古桥之上,听潺潺流水,沐浩浩山风,真是一件不可言传的乐事。拾阶缓步而下,有“达泉”、“於菟岭”、“虎溪”、“石壁源”等摩崖石刻,字皆二尺见方,笔势凌厉奔放。更有拢米岩、流米岩、牛背石等景点,不一而足。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春日晴好天气,到此间静看自然造化,一敞郁集胸怀,何尝不是一件赏心乐事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