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 |
释义 | 《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是近代作者杨靖宇创作的一首诗歌。此诗歌为杨靖宇宣传抗日精神,鼓励抗日联军战士英勇战斗所编写的众多军歌中的一首。 中文名:《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 创作年代:近代 作者:杨靖宇 字数:53字 文学体裁:近代诗歌 诗歌原文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 山河欲裂,万里隆隆,大炮的响声,帝国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 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根本没有和平。 黑暗、光明,生死线上斗争来决定。 崛起呀,中朝民族!万不要再酣梦。 既有血,又有铁,只等着去冲锋。 全世界上,最大仇敌日帝数头等, 焚烧掠夺,奸淫侮辱,亡国且灭种; 并朝吞中,莫非“田中奏折”的 兽行?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决不让再久逞! 联合呀,中朝民族!团则生,离则亡,谨防备离间计。 手携手打冲锋! 热血沸腾,杀声冲天,民族齐觉醒。 壮夫断臂,争先恐后,共夺万年灯。 旌旗所至,势如破竹,虏焰自息影。 阵容强化,战线巩固基础早奠定。 团结呀,中朝民族!互相间,本 赤诚, 坚持那最后五分钟。 勇冲锋! 照耀全球,闪烁不灭,最惊人的火星。 万恶日寇,自掘坟墓,非人能回生。 勇猛冲锋,吉凶福祸并非天来定, 事在人为,诚至金开,自有曙光逢。 前进呀,中朝民族! 既有始,要有 终,誓杀到敌人的大本营。猛冲锋! 作品赏析《朝民族联合抗日歌》是杨靖宇为宣传抗日精神,鼓励抗日联军战士英勇战斗所编写的众多军歌中的一首。当时整个东北已全部沦陷,斗争环境异常险恶。杨靖宇依然在东北领导着抗日联军同侵略者进行了顽强而英勇的斗争。在诗的第一句,诗人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道:“照耀全球,闪烁不灭”。这句诗有两重含义。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当亚洲人民在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时,整个欧洲也在同德国法西斯进行着卓越而顽强的斗争。这火星一方面是指全世界人民正义的精神和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另一方面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共产主义事业。共产主义学说的出现如同耀眼的星光,划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沉沉夜幕,为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展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尽管它曾引起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和仇视,但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胜利后,它就像星星之火,在世界蔓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二句诗是诗人对侵略者罪行的控诉和诅咒。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引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纷纷挺身而起,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万里长城。侵略者所到之处都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因此侵略者的非人道性和非正义性,从一开始便决定了其最终灭亡的命运。邪终不能侵正,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这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在诗的第三句中,诗人鼓励战士们“勇猛冲锋”,不要过多地顾虑自身的吉凶祸福,要相信自己从事事业的正义性,而不要去将个人的命运交付给不可捉摸的天。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紧紧联系起来,才能使其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到“事在人为,诚至金开”,整句诗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诗人坚信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战到底,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一首歌词,语句精练,音韵嘹亮,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特别是诗中最后两句,虽然没有表现出激烈的情感冲突,但其不容置疑的语气却阐明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哲理。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果说这篇诗作给了我们对作者的理性的认识,那么作者的壮烈牺牲则为我们和历史留下了真实而又光辉的形象。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无法理解这位英雄如何能在冰天雪地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只身坚守六天。他们解剖了他的遗体,当发现他的“胃里连粒饭都没有”,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时,连凶残的强盗也震惊了。他们不禁为这位抗日英雄的不屈精神而折服,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当我们今天重读烈士生前的诗作时,令我们感动的不仅是诗文中流露出的浩然正气和高尚节操,更令我们为之动情的是诗人英勇斗争壮烈牺牲的事迹。这就是烈士诗抄之所以在中华诗词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又名顺清,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李湾村农民家庭。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1932年春,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同年11月,以中共满洲省委代表的身份到南满领导抗日武装,并且改名为杨靖宇。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同年7月,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确定杨靖宇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敌作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5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