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质子衰变 |
释义 | 质子衰变,在粒子物理学上,是一个假设的放射性衰变,这假设预言了质子在衰变的时候,会变成更轻的次原子粒子,通常是中性π介子和正电子。质子衰变从未被证实,至今仍没有证据显示质子衰变的可能。 在标准模型理论中,质子是重子的一种,理论上它是稳定的,因质子的重子数是大致守恒。即质子不会以摄动的形式衰变成其他粒子,因为质子已经是最轻的(因而也是最低能量的)重子。一些超出标准模型理论范畴的大统一理论(GUTs)明确地否定了重子数的对称性,允许质子经由X玻色子而衰变。质子衰变是各式提议的 GUTs 中少数可观察的一种。现时,所有试图观察这个衰变的实验无一成功。 注解1:质子衰变成「p0介子」及「e+正电子」需时10^32年,而物理学界即使同时观察了, 远远超过10^32个质子,但至今还尚未发现这种衰变,另外笔者个人认为:若仅衰变出:1个「p0介子」(由蓝上夸克加蓝反上夸克组成)及1个「e+正电子」,则将会多出1个「红上夸克」,且「蓝反上夸克」及1个「e+正电子」从何而来?现今学界仅解释为1个「e+正电子」由「X玻色子」衰变而来,但「X玻色子」的内部结构及来源则交待不清.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是1个「红上夸克」衰变成1个「微中子」(如上图右上方),原先叠加并包含「绿下夸克」的W-弱玻色子中的「反微中子」衰变成「蓝反上夸克」,而「绿下夸克」则衰变成「e-负电子」,「e-负电子」之後再与原先叠加存在於W-弱玻色子之下的「绿上夸克」混合衰变成1个「g光子」及1个「e+正电子」(见图右下方),故质子衰变除了衰变出1个「p0介子」及1个「e+正电子」外,应该还衰变出了1个「微中子」及1个「g光子」,加上原先的「p0介子」及「e+正电子」应该共有「4个粒子」. 或者是「X玻色子」直接衰变出3个「e+正电子」而非1个「e+正电子」,如此再加上原先的「p0介子」,仍然应该共有「4个粒子」(如上图上方-或二). 注解2:「红上夸克」,「绿下夸克」与原先叠加其下的「绿上夸克」为原始宇宙大膨胀时「阳极单极子加重力子」合成的「X玻色子」所分裂出来的(见前图五-1),故按「GUT大统一理论」:质子衰变时,隐含其内的「X玻色子」可衰变出: 一.「e+正电子」,「微中子」,「g光子」。 (或)二.3个「e+正电子」。 (因:「e+正电子」内部正,负位元比为0.625比0.375,而上方3个夸克合并还原的「X玻色子」其内部正,负位元比亦为0.625比0.375,且「X玻色子」的位元数为「e正电子」位元数的3倍,故而应衰变出3个「e正电子」,而非1个) (或)三.据称尚发现有:P质子衰变为「p正介子」加「正反n微中子」的衰变模型。 衰变公式为: P质子®p正介子(e正电子+蓝上夸克)+n微中子+ 反中微子+g光子。 注解3:上图正是GUT大统一的「SU(5)对称群」:其中「SU(5)群」的意思指「强子族」的蓝,红,绿3色夸克加上「轻子族」的电子,微中子共有5种粒子的大统一,亦即(上图八)质子中的3色夸克–1.蓝上夸克,2.红上夸克,3.绿上夸克(叠加在绿下夸克之下),和叠加在绿上夸克之上「W弱玻色子」中的-4.e负电子(由绿下夸克衰变而来),5.n反微中子,共5种粒子. 而「上夸克与微中子」可互为转换,「下夸克与电子」可互为转换,这就是统一「夸克」与「轻子」-SU(5)对称群的「GUT大统一模式」。 右图:. 右 图注解1:由前述:「质子内部结构图解」所述,据称-俄国,日本,美国等科学像已发现与质子一样带正电而内含「反奇夸克」的「q1540(ds-)uud五夸克强子」,s-夸克代替了d-夸克,这应属带正电(dd-)uud质子之第二代5夸克强子. 注解2:宇宙初期10秒时「(dd-)(uu-)udd中子」与「(uu-)uud质子」之比约1:1,之後宇宙时间10分钟时,自由的「(dd-)(uu-)udd中子」衰变为「(dd-)uud质子」,而「(uu-)uud质子」反而因「核融合」衰变为中子,故中子与质子之比变为约1:7. 且多数为「(dd-)uud质子」,故较易发现:第二代的「q1540(ds-)uud五夸克强子」. 注解3:质子(uu-)uud或(dd-)uud的衰变,其中uud合并还原为「X玻色子」,再衰变为3个e正电子(见上图) (s-为反奇夸克,d-为反下夸克,u-为反上夸克,d为下夸克,u为上夸克)※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