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达氏鲟 |
释义 | 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公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达氏鲟 外文名:River sturgeon 拼音:da shi xun 分类: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外形特征:呈梭形。头呈楔形 主要分布地:长江 基本信息物种名称:达氏鲟 俗称:沙腊子、小腊子、鲟鱼、鳇鱼。 英文名:River sturgeon , Dabry’s sturgeon 。 分类: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外形特征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较短,前端尖细。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须2对。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鼻孔、鳃孔均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左右鳃孔分离。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体背及侧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鳍青灰色,边缘白色。 分布地区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在长江的湖南岳阳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较习见,亦进入大型湖泊。尤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 分布于中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已受到长江上游各省的重视,与中华鲟同样受到有效保护。 生存习性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在长江的湖北长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较习见,亦进入大型湖泊。尤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生殖群体雄性4-7龄、雌性5-8龄达性成熟,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公斤。产卵季节在10-11月,少数延至12月。性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产卵,卵为沉性和粘着性。卵粘着在产卵场的石砾滩底发育。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 种群现状产于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大,而在产区的渔业中尚占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来,数量大减,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已受到长江上游各省的重视,与中华鲟同样受到有效保护。 科属简介鲟科Acipenseridae 分类学地位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Eukarya |__动物界Fauna |__脊索动物门Chordata |__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__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__腕鳍亚纲Subclasschondrostei |__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体被五纵列骨板,有吻较短,能用尖长的吻来搅动泥沙,口在腹面,善于伸缩,便于摄食,口前面有四条触须,喜食水底无脊推动物和小鱼。头长不到体长的1/3。无齿。口前具触须2对。奇鳍悉具支鳍板。 中国常见的有中华鲟。北半球淡水溯河性鱼类,每年上溯到长江上游产卵,鲟鱼卵大,为名贵的食品。幼鱼在江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回到海中。现四川省应用经养催产法获得成功,为人工繁殖鲟鱼,扩大大型水库的养殖对象打下了基础。我国还有淡水定居的鲟鱼如达氏鲟和史氏鲟。鳇左右鳃孔在峡部会合。 医药信息【药名】达氏鲟鳔 【拼音】DASHIXUNBIAO 【来源】为鲟科动物达氏鲟的鳔。 【功效】滋补强壮。 【主治】用于治疗滑精、阳痿、早泄、咯血、吐血、便血、带下、神经衰弱等。 【性味归经】甘,咸,平。入肾、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一25克。 【别名】达氏鲟(又名:腊子)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主要支流和大型湖泊内。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用网、钩捕获。捕后,剖腹取鳔,用凉水或温水洗净,去净血膜及其附属物,多个排列后压平,晒干。 【拉丁名】AcipenserdabryanusDumeril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生药材鉴定】生药为淡灰白色半透明坚韧角质性的膜状物,或无色透明带光泽的叶片状,亦有切成细丝,或成线条者,无臭、无味。 【中药化学成分】主含骨胶原(Collagen)80%。 人工繁殖重庆长寿湖水产研究所曾于1976年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简况如下: 1.亲鱼选择 雌鲟体长92~115cm,体重7.8-14.25kg,7-11龄,性腺发育在Ⅳ期,腹部膨大而具有弹性,卵巢约占腹腔的2/3,卵呈深灰色或黑灰色,卵径2.7~3.4mm(5%甲醛溶液固定后),每克卵的数量为46.4-73.6粒,绝对怀卵量4.5万~7万粒;雄鲟体长87~102mm,体重5.1-9.5kg,7-9龄,性腺为V期,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 2.催产 所用催情剂为达氏鲟和中华鲟的脑垂体,均以丙酮脱水经干燥保存一定时间。剂量:雌鲟1.7-2.1mg/kg体重,雄鲟减半。注射次数:一次或两次。注射部位:胸鳍基部。 3.人工授精和孵化 待鱼卵成股流出时立即进行人工授精。操作与家鱼人工授精相似,所不同之处为: ①精液用江水(不能用盐水)稀释约20倍后用 ②精卵混合后搅拌时间稍长,并以江水漂洗卵2~3次后,加入细泥浆水搅拌约30分钟去粘 ③受精卵转入孵化器后继续搅拌约10分钟,以防鲟卵粘结影响孵化效果。 受精卵入水5~6分钟就开始吸水膨胀,卵径原为2.7mm,吸水后为2.9mm×3.0mm,极性斑色泽清晰,约20分钟开始出现粘性,到30分钟粘度已达“顶点”,此时卵外被坚实胶膜,手捏有弹性,动物极已转向上方。未受精卵吸水缓慢,极性斑色泽浑浊,手捏易破裂,动物极多侧位,有激动现象,镜检卵裂紊乱。 从不同孵化温度的对比材料中可知,达氏鲟卵的最适孵化温度为18-20℃,温度高于22℃或低于10℃便对胚胎发育不利。孵化箱水温变动在15.1~19.2℃,当平均水温为16.2℃时,经138小时仔鱼全部孵出。从开始有仔鱼孵出到全部孵出的时间为14小时。 重庆水产研究所于1980-1986年对达氏鲟进行了人工繁殖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鲟鱼脑下垂体或LRH-A作达氏鲟的催产剂均可行,其有效剂量分别为8~20mg/kg体重和30-50ug/kg体重,将两者混合使用也同样有效,一次或两次注射无明显差异,水温为19~27℃时,药物的效应时间为17-25小时;采用轻压鱼腹分次采卵法比国外通常施行的切口或者剖腹采卵法有效,且不伤害亲体。驯化养殖的达氏鲟雄鱼精液经液氮(-196℃)保存214天后尚有受精能力,用以和中华鲟杂交孵出了杂交鱼苗。 相关事件长江沿岸发现野生达氏鲟2008年2月19日,四川宜宾市盐坪坝附近的长江边上3时左右,当地民工罗某到江边洗手,一艘轮船开过后,罗眼前突然一亮:不远处,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被江水冲到沙滩上,不停地摆动。罗走上前去一看,是一条3公斤左右的大鱼。该鱼形状怪异,罗从未见过。他抱起该鱼,准备到街上卖个好价钱。“怪鱼”的出现引来不少人围观,一名中年妇女以70元的价格正准备买下,宜宾某公司员工廖诚正巧路过,一看“怪鱼”,发现与他在电视上见过的中华鲟非常相似,急忙打电话向该市渔政管理部门报告。当地渔政管理部门和水产保护大队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经观察,初步认定该鱼是和中华鲟一样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达氏鲟,遂将该鱼送到趸船渔舱喂养,请有关专家作进一步鉴定。当日下午,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等人对该鱼作进一步鉴定后,确认为长江中多年未出现的野生达氏鲟。经丈量,它身长77厘米,体重3.1公斤。专家分析,该鱼的年龄应在3岁左右,估计是当时其正在江边觅食,被经过的轮船卷起的大浪冲上了沙滩而搁浅。经过紧急救治后,当日傍晚,宜宾渔政管理部门将这条达氏鲟放归长江。 达氏鲟成功实现全人工繁殖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用科研所人工繁殖的达氏鲟子一代作种鱼,成功繁殖出子二代达氏鲟鱼苗。 据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周亮介绍,该所从1993年起,开始从事达氏鲟、白鲟、中华鲟、胭脂鱼、大鲵的人工繁殖研究。今年初夏,所里的科研人员用1999年、2000年自己全人工繁殖的达氏鲟子一代(其种鱼是从自然水域获得)作种鱼,成功繁殖出子二代达氏鲟鱼苗,取得成功。周亮告诉记者,这是全世界第一次实现达氏鲟的全人工繁育(之前的人工繁殖,种鱼都是从自然水域中获得),标志着我们可以确保“水中大熊猫”这个物种,在自然水域以外不会灭绝,通过全人工繁殖,可以让它子孙兴旺。 达氏鲟抵沪参加世博2010年4月30日,宜宾的一批珍稀鱼类入驻位于上海的长江中华鲟保护养殖基地,正式进入上海世博会世界馆,参加世博会展示。 周式武是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负责人,曾因人工驯养繁殖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中华鲟等珍稀鱼类,被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香港“地球之友”等单位联合授予“地球奖”。 此次从宜宾空运到上海参加世博会的一批长江特有珍稀鱼类中,有被称作“水中大熊猫”、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十大濒临灭绝物种水生动物”之一的达氏鲟12条;有曾获得世界级观赏鱼金奖、被称为“东方美人鱼”的胭脂鱼100条;还有长江上游特有的珍稀鱼类岩原鲤20条。其中达氏鲟每条长度在1米左右,重量在8公斤左右。而20条岩原鲤,每条重量在0.5公斤左右。作为观赏鱼的胭脂鱼体积较小,每条长度仅有20厘米左右。 上述珍稀鱼类4月30日下午将正式进入上海世博会世界馆,参加展示后,达氏鲟将送回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驯养,而胭脂鱼、岩原鲤将在上海吴淞口一带放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