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智能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释义

中心概况

东南大学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是东南大学为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及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交通管理信息化需求而成立,由多专业、跨学科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中心。中心下分设道桥研究所、智能交通运营研究所、智能交通安全与救援研究所、轨道交通研究所、3S技术研究所等,各研究所均有其特色研究方向并可协同开展研究工作。

中心依托

智能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东南大学。

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为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及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交通管理信息化需求在东南大学成立的,由多专业、跨学科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中心。

团队组成

研究中心集智能交通、道路工程、桥梁工程、轨道交通、电子电工、工业控制等多方向人才组成团结协作的研究团队,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担任,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日本OMRON公司在交通监控、电子收费、车牌识别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并和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日本茨城大学、瑞士苏黎士高工等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

机构设置

研究中心是直属于东南大学的二级研究机构。

中心下分设道桥研究所、智能交通运营研究所、智能交通安全与救援研究所、轨道交通研究所、3S技术研究所等,各研究所均有其特色研究方向并可协同开展研究工作。

学科建设

1.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是智能运输系统学科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最热门的研究内容。作为新兴学科,该学科近年来有了很快的发展,无论是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本中心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2.道路与铁道工程

该学科的建设紧密结合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的特点,通过凝炼研究方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解决现代化公路建设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路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路面结构新材料与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道路排水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特别是钢桥面铺装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准。道路与铁道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心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3.精密仪器及机械

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创建于1960年,是东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之一。

本学科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本学科现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也是教育部“211”工程和“985”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分布

主任 黄卫

副主任 钱振东

道桥所 黄卫、钱振东、张晓春、闵朝辉、张磊

智能交通运营所 张宁、何铁军、高朝晖

3S技术所 王庆

交通安全所 柴干

轨道交通所 陆振波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获奖一览表(2005-)

序号 获奖类别 项目名称 获奖年度 获奖等级

1 国家科技进步奖 大跨径钢箱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 2007 二等

2 交通部科技进步奖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关键技术 2006 特等

3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智能运输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2006 一等

4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2006 一等

5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高等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2005 一等

6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重大行业3S应用示范—国土资源 2005 一等

7 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福建省公路地理信息系统 2003 三等

成果介绍

大跨钢桥桥面铺装结构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钢桥面多组分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技术及应用:本成果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了钢箱梁桥面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技术研究,建立了环氧沥青混合料钢桥面铺装的成套技术,为我国大跨径桥面铺装提供了新的途径,是对我国大跨径桥梁建设的重大贡献。经组织全国知名专家鉴定,认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得2001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成果之一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桥面铺装研究:本成果承担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研究,将环氧沥青混凝土、SMA、沥青玛蹄脂、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混凝土四种桥面铺装方案平行研究,进一步探索钢桥面铺装成套技术。在润扬大桥试验桥(冻青桥)的研究中,将首次提出的“下层浇注+上层环氧”方案应用于钢桥面铺装,并获得2005年国家发明专利。润扬大桥钢桥面铺装项目经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全国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05年获得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果奖。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钢桥面铺装关键技术研究:针对阳逻大桥大跨径悬索桥特点,首次提出“30mm+30mm”双层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方案并成功应用于阳逻大桥钢桥面铺装。

智能运输系统理论

(1) 中国ITS逻辑框架和物理框架

(2) 高速公路区域交通智能控制与管理理论

(3) 车牌定位和车牌字符特征提取方法

(4)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ETC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5) 车载导航定位系统

师资力量

黄卫

黄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1994年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ivil Engineering做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速公路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大跨径桥梁复杂结构分析、建设管理,高速公路、城市智能交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许多科研成果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大跨径桥梁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等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和智能运输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分别获教育部提名国际自然科学一等奖,近二十项研究成果获部省级奖励;主持和参加了江苏省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江苏省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南京第二长江大桥、舟山大陆连岛计划桃夭门大桥、润扬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南京第三长江大桥的桥面铺装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研究工作,解决了工程中的许多关键技术;主持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国ITS体系框架”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智能运输系统学科研究的教授之一,是在此研究方向首批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999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研究方向:高等级公路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大跨径桥梁桥面铺装技术研究 、交通智能控制与管、 交通图像处理与识别、 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

钱振东

钱振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教育部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中心(ITS)副主任。

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30 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教育部、交通部和铁道部等部委科研项目以及近10 项国家重点工程桥面铺装项目。在公路大跨径钢箱梁桥桥面铺装体系设计与性能监测、铁路钢桥柔性保护层材料与结构设计、水泥混凝土桥耐久性铺装材料与结构优化设计和特种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以“铺装疲劳损伤机理与监测、铺装材料与结构优化设计、新型路面结构设计与材料研发”为特色的成套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自主研发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项(第3)、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理论奖一等奖1 项(第2)和其他省部级奖项3项。参编国家规范1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 项,发表论文126 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75 篇,合著论著4 本。先后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

张 宁

张 宁,工学博士,副教授。

1972年10月生于新疆伊宁,200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近年来,张宁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营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江苏省科技攻关(工业部分)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联网收费系统研究与开发”,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城市公交系统智能运营管理系统”、“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应对方案研究”,参加了“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监控、收费、通信三大系统技术咨询”、“南京长江第二公路大桥机电系统建设管理”等科研项目,并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完成了“南京地铁ACC与线网AFC互联技术专题咨询”、“城市轨道交通ACC系统研发咨询”和“城市轨道交通联网收费系统分析和设计”等应用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加了《智能运输系统概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等学术著作的编写。

柴 干

柴 干,博士,副教授。

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从事智能交通安全与紧急救援领域的研究。参加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路交通事故黑点分析技术研究”;主持了江苏省交通计划项目“江苏省公路路网调度管理动态数据采集应用技术研究”、“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紧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江苏省高速公路路网运行状况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第二届江苏省优秀软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0余篇,参加了《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智能运输系统概论》学术著作的编写。

研究方向:智能交通安全与紧急救援;城市交通控制与仿真;高速公路信息工程与仿真;公路路网调度指挥系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7: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