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致恰达耶夫
释义

 这首诗,有的版本译作《致恰阿达耶夫》。作者为普希金。该诗写于1818年,当时诗人年仅19岁。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在诗人在世时,未征得他的同意,曾被匿名刊印过几次,但都是被删节过的。直到1856年,赫尔岑才第一次完整地把它刊登在自己在国外办的杂志《北极星》上,50年之后才得以出现在俄国的书刊上。

作品名称:致恰达耶夫

创作年代:1818年

作品出处:《北极星》

文学体裁:抒情散文诗歌

作者:普希金

作品原文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戈宝权译)

作品赏析

这首诗,有的版本译作《致恰阿达耶夫》。该诗写于1818年,当时诗人年仅19岁。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由于沙皇政府严酷的书刊检查制度而不能正式出版。诗人在世时,未征得他的同意,曾被匿名刊印过几次,但都是被删节过的。直到1856年,赫尔岑才第一次完整地把它刊登在自己在国外办的杂志《北极星》上,50年之后才得以出现在俄国的书刊上,普希金曾因为这首诗和其他几首歌颂自由的诗,于1820年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方。

这首诗贻赠的对象——恰达耶夫,从中学时代起就是普希金的好友。他是一位进步贵族知识分子,反对沙皇暴政,对普希金形成热爱自由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普希金曾给他写过好几首寄语诗,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在这首赠诗中,他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当时它迅速以手抄本的形式传遍了全俄罗斯,连军营里稍识几个字的旗手也没有一个人不熟悉结尾几行的。据说后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的十二月党人身上大都藏着一个秘密徽章,上面刻着这几行光辉的诗句。普希金研究者布拉戈依称赞这首诗是“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

这首赠诗的主题思想与《自由颂》基本相同,但在这里诗人没有申述他的观点,而是以满腔的热情去感染读者。头四行诗决不是一个成年人告别少年时代的一般感慨,而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它反映了一代进步青年的觉醒。在专制制度的压迫下,祖国处于黑暗中,人民没有自由。个人的幸福和前途,那不过是年少幼稚的幻想。“希望”被欺骗是暗指沙皇亚力山大玩弄自由主义,欺骗人民。接着诗人表示: 他心中燃烧着愿望,“倾听着祖国的召唤”,要把心灵的美丽火焰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这是诗人代表一代进步青年所立的誓言,也是向同龄人发出的号召。最后诗人表示深信,革命必将胜利,专制制度必将覆亡。“幸福的星”是十二月党人常用来象征革命的代词。

这首赠诗写得简洁朴素,抒情和昂扬的格调融成一体。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朝气,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感情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十二月党人的革命运动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结构

第一部分(诗的前四句):诗人走出年青时代的自我世界,清醒中微带感伤.

“爱情、希望和令人快慰的声誉/并没有长久地使我们陶醉”意味着使人开始走出年青时起充满“爱情、希望和令人快慰的声誉”的自我世界,在现实中有所清醒. “年青时的欢乐已成为往事/像梦像朝雾一般消退”暗示了诗人从此告别年青时代的欢乐,目光开始投注于社会现实.诗中微带感伤的情绪.

第二部分(“但我们胸中”至“在等着那确定的约会的到来”):诗人充满爱国激情,期待自由时代的到来.

诗中一个“但”字不仅在语意上意味着诗人从年青时代的自我世界中转入到对社会对祖国的关注,而且在情绪上逐渐走上激昂.这一部分的诗充满爱国激情.其中的一个比喻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由期待非常真诚、非常热烈.

第三部分(“趁我们”至“献上心中最美好的激情”):诗人号召人们为自由为正义而奋斗.

“献上心中最美好的激情”意味着要献上“我们” “追求自由” “为正义”的奋斗之情.这一部分的诗在第二部分诗的基础上,情绪变得更加高昂,是号召之音.

第四部分(“同志,请你相信吧”至“人们将铭记我们的姓名”):诗人憧憬、相信专制制度最终会被推翻,祖国的将来一定会幸福.

“同志,请你相信吧:那颗/迷人的幸福之行必将升起/俄罗斯会从沉睡中惊醒”是诗人的一种憧憬,是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 “那是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人们将铭记我们的姓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将会付诸成功,永载史册.这一部分的诗情绪高亢,在情绪上是整首诗的高潮.

2、诗作的情感变化

如上面分析, 诗作的情感变化即:微带感伤——激昂——高昂——高亢,基调逐步昂扬,诗的节奏也逐步加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49:24